引导学生学会迅速捕捉阅读信息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捕捉行为动作、支配对象,才能迅速概括出事情。捕捉修饰性、限制性成分,才能迅速感悟出品质。捕捉直接抒情语、议论评价语、深情叙述语,才能迅速理解情感。
  [关键词]行为对象;修限成分;直接抒情语;议论评价语;深情叙述语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6-0016-01
  苏教版语文教参明确指出,本版语文九(下)第二单元参考教学目标为“学会迅速捕捉阅读信息”。可怎样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呢?教参上没说,其他资料上也找不到。究竟怎样迅速捕捉阅读信息呢?今天,我们以这个单元的教读篇且乃首篇的《藤野先生》第一教时的教学为例,来谈谈引导学生学会迅速捕捉阅读信息这个问题。
  一、迅速导入并直接出示目标
  为了与本节课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相一致,笔者一改往日的激情导入为直奔主题的迅速导入并直接出示目标:同学们,捕捉什么才迅速呢?今天我们就開启一段阅读方法的学习之旅。请看学习目标:1.通过对《藤野先生》的学习,学会迅速捕捉阅读信息。2.深刻理解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要学生迅速,教师自己自然要迅速。
  二、定向捕捉密切的相关信息,感悟人物思想品格
  《藤野先生》作为一篇叙事散文,篇幅长,叙述的事情多。为达成教学目标,我们未按传统教学思路,把若干件事情都概括出来,而是要求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运用浏览跳读法,定向捕捉与“‘我’和藤野先生交往”密切相关的信息,感悟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先让学生迅速概括“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再问从这些事中感悟到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捕捉什么,才能迅速概括事情? 捕捉什么,才能迅速感悟人物品质?请看课堂剪影:
  生:“添改”是行为动作,“讲义”是支配对象。师:那我们把它概括为—— 生:行为对象。师:捕捉什么,才能迅速感悟人物品质?生:修饰性、限制性成分。师:举例具体解释一下。生:作者用名词“位置”前的“一点”,动词“订正”前的“都一一”、“照”前的“全”等修饰性、限制性成分,突出了人物品质。师:可把它概括为修限成分。
  三、分类理解人物的情感
  通过潜心阅读文本,我们发现,本文作者表现人物的情感,主要分为零星表现和集中表现两类。于是在完成自然的过渡(通过对这四个典型事例的学习,我们看出,藤野先生作为一个教育者,他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学生热情关心,循循善诱;作为一个学者,他探索研究,求实求真。藤野先生这些崇高的品质,激起了鲁迅对他怎样的情感呢?)后,我们要求学生迅速分类理解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先跳读第15—36节,了解作者对藤野先生零星表达的情感,再精读第37节,说说“我”对藤野先生集中表达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从表达方式看,捕捉怎样的词句,才能迅速理解人物的情感?请看课堂剪影:
  生:直接抒情语,例如,“同时也感到不安和感激……”。生:议论评价语,例如,“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生:深情叙述语,例如,“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作者在叙述中融进了对藤野先生深深的怀念之情。
  在接下来的质疑(鲁迅这么深情感念藤野先生,仅仅是因为我们刚才学到的他的那些品质吗?)将教学引向纵深的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阅读方法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如“文中的匿名信事件又折射出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学生抓住修饰性、限制性成分,从藤野先生帮助鲁迅处理了匿名信事件和鲁迅面对日本“爱国青年”所作所为生发的感慨,看出藤野先生不像日本“爱国青年”心胸狭隘,他没有民族偏见。适时出示背景资料,教师据此提出“从上述资料看,在藤野先生眼中,是什么让青年鲁迅感到‘特别地亲切和难得’?”和“在鲁迅心目中,他最深情感念藤野先生的是什么呢?”两个问题后,学生抓住议论评价语,给出了回答。
  生:是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尊重”和“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而“同级生”对鲁迅是“加以白眼,另眼相看”。 生:从“小而言之……”到“大而言之……”,从“是为中国”到“是为学术”,看出是藤野先生超越国度超越民族,为学术而考虑的宽广的胸襟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在学“法” 而用“法”中,课堂一步步被推向了高潮。
  四、反复实践熟能生巧
  为让学生真正掌握方法,我们设计的课后作业,即第二课时要解决的问题是:运用所学到的迅速捕捉阅读信息的一些方法,再读课文,理解作者对文中清国留学生等其他人物的思想感情。这节课的教学,落实了编者呼唤解决而其他教者未能解决的教学目标——学会迅速捕捉阅读信息。首篇教读,实现单元参考教学目标,也为同单元其他几篇课文的教学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引导学生学会迅速捕捉阅读信息,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甚至未来的成功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其他文献
[摘 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正是由于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学生的地理实践活动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开展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的地理实践活动课程是急需研究的新课题。南京一中作为江苏省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地,将以
[摘要]初中生是应对挫折的弱势群体,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思想品德课是学校所有开设的课程中开展挫折教育的最佳选择。通过对涪陵第十七中学校思想品德课开展挫折教育现状的分析,研究当前开展挫折教育的困难及解决策略。  [关键词]挫折教育;思想品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6901  一、调查背景  我们之所以研究挫折教育,主
[摘 要]思想品德教学与时事政治息息相关,充满着时代感。初中是学生人格发展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候,开展时政教学,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教师可通过时政导入教学主题,帮助学生化解难题,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时政教学;政治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6501  由于初中
[摘要]《美国的诞生》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作为第四单元《步入近代》的第3课内容,在人教版的教材中配有7张图片,教师在讲解美国的诞生历程中可依据这7张图片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对图片的解读中了解美国诞生的历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初中教材图片美国诞生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095  俗话说一图胜千言
[摘要]在新课标的小说教学中,对小说主题的解读与挖掘是个难点,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也容易流于表面。从对主题解读角度的差异入手,引领学生由挖掘最切近作者创作意图的主题内涵到提炼出小说的哲理内核和普世意义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可培养学生从简单的文本背后寻求一种新的更为深刻的解读角度的思维习惯,这在小说的阅读教学中是有其价值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  小说主题解读导向  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小说教
[摘 要]将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初中地理教学中,是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对地理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作用。初中地理教师应依据学情、地理学科的特点,构建基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实现教、学、评的统一,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人口与人种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摘 要]MS-EEPO有效教学中提到“想”这一要素。在现实的课堂实践中,引导学生“想”方面效率不够高,学生不愿意想,总是等教师或者同学告诉他结果。从《将进酒》的上课实践中反思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想,带动更多学生去想,以便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关键词]想;形象思维;将进酒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2-0019-02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高中历史教学要重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改进历史教学工作,提高教师思想认识,点燃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引导学生把个人追求融入强国梦想。挖掘教材资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主观念,有利于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有利于学生树立文明、和谐的社会发展理念。  [关键词]教材资源课堂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3
[摘 要]历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并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科技史则是人类社会与自然对话的历史。学生通过历史课程学习,拓展历史视野,形成历史意识,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素养。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人类对自身发展的追求推动科技不断社会化,科技社会化程度加深反过来推动科技更加迅猛地发展。以《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在科技史教学中促使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养成,完
[摘 要]针对当前“范读—师译—生背”的文言文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教师通过“情境激趣—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深层探究”的步骤,构建文言文生态教学课堂,以激活学生的情志,拓展学生的生命体验,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素养。  [关键词]文言文;生态;品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4001901  在文言文教学中,打破传统的“范读—师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