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戏剧艺术根植于每一处它所在的文化土壤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审美内涵的思想精神。换言之,戏剧是需要深入洞察到由社会、现实以及人民的文化价值判断所构成的思想底蕴的深处。习近平总书记秉持着“文以化人、日新其德”理念开展“文化润疆工程”,就是正确引导民族戏剧文化踏上创新性发展、生活化呈现、现代化探索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进步的道路。中华民族的戏剧文化作为群众对追求美好生活的真挚向往的重要载体,可以在践行“文化润疆”思想中发挥着团杨文化建设、振兴文化基石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润疆;戏剧文化;思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强调要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考虑到新疆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且以多民族聚居为主的现实状况,就更应当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每个群众的心灵深处。而走进人民内心深处,戏剧文化似乎有着天然的优势。不管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还是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或是进行各阶层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都可以或多或少的起到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的作用。而且在践行“文化润疆”下的戏剧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在贴近现实、追求思想的基础上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团结一致。因此,让戏剧艺术贯彻“文化润疆”这一思想,可以促进戏剧文化创新性发展、生活化呈现、现代性探索。戏剧文化的思想内涵在与时代精神达成某种一致,才可以流露真情实感,才可以在实现目标的前提下讲思想与精神深入基层、进而深入人心。
一、戏剧贴近现实,文学追求思想
现代戏剧艺术似乎面临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使戏剧身处这样一种尴尬处境的根源就在于戏剧创作的困顿。换言之,绝大多数戏剧已经无法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真切的感情、脱俗的语言来震撼人们的内心深处。然而追根溯源,这其实是因为现代戏剧创作者剖析社会问题的潜能还没有真正激发出来,类似这种戏剧文学性的缺失几乎成了现代戏剧创作者的通病。因此,戏剧文学是否具有与其他文学艺术同样深刻、广泛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思想性就决定了它能否摆脱窘境,找到至关重要的突破口。正如亚里士多德在总结戏剧的六要素时就把属于文学的思想、情节等其他因素放在首要位置。所以戏剧的发展需要依靠文学中丰富的思想哺育和推动才可以完成。舞台戏剧就是要真切地反映的是现实的社会生活,而戏剧文学也要达到一定通过加工提炼的思想高度。
“文化潤疆”明确指出以“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为主的思想理念作为传统文化的发展目标,就充分地考虑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的社会环境,而且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这一社会现实。除此之外,其中又饱含了积极引导疆内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思想。因此,“文化润疆工程”的方向是可以实现新疆的文化文明发展的目标的。而戏剧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枝,因其叩问人之为人的本质存在所传达出的沁人心脾的思想感情,无疑是“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的秘宝。极具影响力的戏剧表演艺术作为民族的文化名片,通过一定的艺术融合促进艺术家与观众、甚至是社会与群众之间建起心灵沟通、普遍理解的桥梁,并为民族赋予特色鲜明的文化品格。因此,“文化润疆工程”为戏剧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机遇,戏剧艺术也可以为“文化润疆”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首先,每个民族都有其各自的历史与文化,一个民族的文明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积淀、创新与传承。相反,每一种文化也反衬各个民族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展现各民族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形象。戏剧作为一种备受瞩目的表演艺术文化,除了其叹为观止的舞台功底之外,还因其走向了普通民众的实际行动指导,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的因素。所以,戏剧的创作必须或多或少的贴近现实生活。“文化润疆工程”就可以借助戏剧文化把创作的触角深深植根于广大社会民众,虔诚地呈现民生、倾听民声、感受民意、触摸民情,并在大众的忧虑、困惑与期盼中思索文化的痼疾、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矛盾,进而探寻出文明的走向、矛盾的转化和现实的出路。只有这样,“文化润疆工程”才可以在戏剧领域切实可行地实施,更好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与时代的律动合拍。其中就包括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
这一点就契合了戏剧在艺术审美中承担着开启民智的启蒙育人作用,通过表演来发挥戏剧感人的艺术魅力,进而透过生动的人物形象浓缩地反映当代人的现实生活与思想感情。鲁迅先生也说过:“文学艺术应该是‘为人生的’,而不是仅供人们消遣的‘玩意儿’。”现如今,戏剧的生命就在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民族团结现实无缝接轨,在戏剧的“小舞台”中反映并推动现实“大舞台”的生活,进而不断地向疆内人们提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食粮,取得合理存在的社会价值,并为戏剧自身开辟不断前进的道路。
“借助戏剧真的声音,才能感动疆内以及全中国的群众;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使疆内人们和全中国的人们共同美好的生活”,“文化润疆”对戏剧的期待大概应是如此。总之,把戏剧当作一门可以反映社会现实人生的严肃艺术,可以更好地达到戏剧在艺术审美中开启民智的启蒙力量。
其次,戏剧润疆可以为实施“文化润疆工程”起到关键作用,另外原因之一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可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在帮助其受众建树正确的艺术创作观的同时,形成了优秀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精神风貌。纵观戏剧历久弥新的历史,其作为文学艺术在如今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思想性。无论中外戏剧史,真正永久保存下来的戏剧著作都是饱含思想内涵的经典。然而,戏剧所追求的思想内涵并不单纯止于思想说教。“文化润疆”这一思想理念只是案头工作,真正可以担任实践之举的当文学艺术的思想融合。在已知“文化润疆”对公正的、人性化的社会理想发出向往的憧憬的同时,戏剧创作者也需要发自内心的作出个人鉴于“文化润疆”对社会和人性的洞察和价值判断所构成的思想,从而化为戏剧艺术的意识形态规范的思想。 而思想融合并非易事,在戏剧创作之前本就承载着“文化润疆”思想重量,创作者又需要进一步加以个人对社会生活和復杂人性的洞察和价值判断所构成的一得之见。以中国戏剧史上最著名的经典之作《茶馆》为例,老舍在剧作中揭露了那个社会的现实处境,对生活在那个环境下的形形色色人物的洞察和价值判断,正是因为掺和了剧作家个人见解的思想情感。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剧作中表达的思想与时代精神达到了某种一致,这种真情流露的思想必然会得到大众的认同,势必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毫无愧色地以一个巨人的形象屹立。因此,在“文化润疆”这一理性的乳汁的哺育和创作者精心的照料下,戏剧这一感性的果肉才可以甘甜可口。
进行思想融合的结果必然是戏剧化的思想,可以说这种文学性的思想是具有超越和永恒特点的思想,总是有意无意地引发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联想,使得经典的戏剧剧作有了某种永恒的戏剧思想。在现代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的女性编导田沁鑫就有这样一种戏剧思想。其中剧作之一《生死场》中最为触动的是创作者以近乎冷酷的眼光刻画了物质匮乏、精神贫瘠的环境下,每个人一开始都如虫豸般苟活到排除异己后人性的觉醒。其间浓缩了生死困境下人的心里震荡和思想斗争,所传达的对“生老病死”不动情动性的麻木态度和“灵肉名利”迷惘纠结的反复轮回的揭露,到最后对人性深处潜藏的反侵略反压迫和为救国救民的赴死决心的表露,都是具有某种超越性的思想哲理。以至于今天的中国观众很容易联想到如今来之不易的安定生活,以及拥有敢于反对一切干涉主义、全球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破坏主义和违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民族分裂主义的信念。正是这种无法预测的可能性,使本部剧作在某些方面具有了永恒性和超越性的戏剧思想。
戏剧附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必然会使戏剧艰涩难懂,但这不能阻止戏剧艺术思想强有力的推动,而是要做到在避免戏剧说教的前提下完成它在新时代寄予其继承与创新的任务。就像在“文化润疆工程”的思想方向下达的情况下,戏剧作为一种文学性艺术应当主动背负起不可推脱的责任,在戏剧变革的时代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正如鲁迅好友许钦文有言:“要利用戏剧这个艺术武器来宣传新思想。”
总而言之,戏剧作为一种综合性强的文学艺术是要反映并贴近现实生活来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的。在“文化润疆”这以理念下,戏剧创作者就必须凭借自身对社会生活的深入了解和对艺术的敏感度,以及对如何借鉴戏剧艺术深入贯彻“文化润疆”的真知灼见,对于引导戏剧创作、戏剧繁荣、民族团结、文化多元做出贡献。把“文化润疆工程”真正打造成凝心聚力的铸魂工程,真正做到“文以化人,日新其德”。
二、贯彻文化润疆,开创戏剧前景
岁月更迭,时光荏苒,中国戏剧艺术紧跟时代的脚步,随着国家、民族发展前进的步伐,从“新时期”跨越进入了“新时代”。然而,中国戏剧的“历史遗留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而且一直是艺术领域中容易忽视的存在。就像以上折射出关于解决戏剧脱离现实、思想匮乏的问题目前还没有达到质的进步。相反,戏剧舞台上部分深刻感人、有启迪性的剧作中,也掺杂了大量采用浮华浅薄的舞台形式、布景直白图解简单概念的作品。这样的现状不由得让人反思如何才能深度刻画出剧作中社会的矛盾和人物深厚的生命内涵?如何思考剧作对于现实、对于生活、对于社会乃至时代真正的价值?如何让剧作蕴含超越表面生活的人生哲理和思想情怀?新时代的中国,呼唤着表演艺术、文学艺术的创新创作,特别是超越性和永恒性的创造发展。“文化润疆”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机遇,使新时代的戏剧梦与新时代中华民族复兴、富强美丽中国建设同步发展,进而和综合国力、国家地位相适应。
戏剧梦承载着“文化润疆”的中国梦通过创新的、现代的、生活的剧作触动疆内甚至全中国观众的情感,震撼观众的心灵深处,才能更好地实现未来戏剧创新性发展、生活化呈现、现代性探索。让戏剧艺术在中国文化艺术土壤之中,尤其在“文化润疆”所包含在内的新疆土壤之中更高层次地体现我们民族戏剧的神韵,追求我们民族艺术的风采。
第一是戏剧的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艺术发展讲过很多高屋建瓴的重要谈话,其中多次论述的就属“创新”二字。因此戏剧文化想要在“新时代”站稳脚跟,就必须以创新性发展为引擎和动力。正如著名戏剧家契诃夫那种以敢为天下先的革新精神,以一代文坛巨匠的形象推动戏剧艺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留给我们的是价值连城的财富。
然而,我国戏剧界普遍缺乏创新品质的优秀剧作,在现代戏剧舞台上主要表现在:焕然一新的戏剧作品匮乏,上演最多的仍然是中国戏剧史上最著名的经典之作《雷雨》、《茶馆》等剧目,其他能体现时代特征的精品却是凤毛麟角;戏剧的核心元素的创新程度不高,情节设置、思想内容、表现形式等墨守陈规,与年轻受众日益膨胀的审美需求日渐脱节;尤其创作者的创新意识也有待提升,大多数创作者固守惯性思维模式,文化创新心态衰老,导致笔头艰涩、灵气缺乏,优秀剧作鲜有出现。现如今“文化润疆”就给戏剧提出了新时代民族性的难题,戏剧艺术就是要本着迎难而上的态度面临各式各样的创新课题,而不是固步自封吃老本。“文化润疆”适宜地给予了当下戏剧创作必须面临的创新课题,优质资源整合的创新、社会合作模式的创新、以现代理念进行宣传推广和市场开拓的创新、持之以恒地对疆内观众以及全民族受众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培养计划等方方面面的创新。
中国创新型戏剧的文化任务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宣扬中国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要塑造有生命质感、爱国守纪的中国式形象。表达有文化深度、思想高度的中国是情感哲思,要在戏剧艺术表达中力图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艺术风采和文化底蕴。例如小剧场黄梅戏《薛郎归》,就勇敢地做出了贫困戏曲实践之举,虽说故事还有些老套,但都进行了一系列具有现实意义、思想内涵的实践或探索。该剧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推陈出新,勇敢地采用贫困戏曲的创作理念和小剧场的运营的方式,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戏剧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有勇气地客观面对、靠自觉地积极践行、不骄不躁地深入思考,才能完成在基本戏剧观念层面上延宕已久的的创新,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各个方面的艺术创新,才能真正有文化信心、有艺术底气地接受习总书记给我们提出的“新时代”的“文化润疆工程”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性任务。 第二是戏剧的生活化呈现。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有言:“戏剧与任何艺术相比都更要求中肯恰当,如果一出戏能令人相信‘事情正是这样的’,那么即使它的缺点再多,仍然不失为一出好戏。”由此可见,戏剧的重要特征是需要真实地反映生活的。然而在追求戏剧思想性时,难免在只有普通教育的大部分群众心目中思想会有些艰涩难懂、道德说教的层面,要避免这种问题就使处理剧作的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就尤为重要。
关于艺术概论中提及最多的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可知艺术真实也源于且高于生活真实。艺术真实既然要保有生活真实,就要求戏剧剧作通过表演、语言等对现实生活进行具体可感的刻画,通过情节、人物、环境等对具体现象或是特定历史时代的真实景象进行写意还原。但在还原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不能止于停留在表象、还需要反映出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生活规律、内在联系、实在本质、社会结构等更为深层次的现实生活的真理本质。
“文化润疆工程”同样也给戏剧艺术一个将“中国共同体意识”生活化的发展挑战。戏剧艺术使需要借助通俗化、生活化的表现形式,弘扬正向“民族团结”的价值,讴歌中国梦、民族梦、文化梦与戏剧梦并肩同行的时代新貌,从而有力地推进文化及民族民风民俗的良性发展。譬如以通俗、简洁、生趣的语言展现社会生活,扩大戏剧艺术“文化润疆”的受众覆盖的范围;借助契合普通大众生活于景的通俗化的舞台语言,当代新创剧作得以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态,合理、充分地进行演说,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凝聚民心,强化文化向心力与认同感,确立新疆各民族身份归属。而就像戏曲表演中程式化动作也并非虚拟化的动作,看似虚拟实则写意概括,也正是由于取材的生活化和表演的象形化才使得戏曲也贴近生活现实。在戏曲四功中“做”“打”尤其体现生活化的特色,在具体的表演中,其动作摹仿又并非完全照搬,而强调“以虚写实、以简代繁、以神传真,以少胜多”的写意法则来超越客观现实,达到戏剧艺术空灵飞动的写意且真实境界。要知道,戏曲的“生活化”,表现的却不是生活原态,而是生活的情韵。而戏剧艺术生活化呈现,亦是要如此。
戏剧生活化呈现有很多表达方式,并非亦步亦趋的再现生活。“文化润疆”就是需要戏剧艺术借用生活化特征使戏剧艺术拓展表演空间,增强表演趣味性的同时拉近与各民族的亲和力,才能将“文化润疆”落到实处。
第三也是最后一点戏剧的现代化探索。20世纪时,中国戏剧的产生发函并不是简单的一个艺术形式问题。可以说,它先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而是中国人的现代化。即中华民族再也不是外来文化的奴役,在思想精神层面上追求个性的独立和解放。正如鲁迅先生文集《坟》中的《文化偏至论》里所言:“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在这里,所言皆表明中国文化在吸收外来先进思想的同时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结合现代化的探索,找到自己的文化进步的道路。
“文化润疆工程”明显指出中国戏剧应当在继承前辈们创作和深刻阐释的基础上走向进一步拓展中国戏剧更深入、广阔的民族化、现代化的可能。在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含蓄、谦虚为优秀品格,在古代的艺术传统中的大千世界里,风云变态、山之嶙峋、海之波澜,都是中国人气质品格、襟怀、情操。而艺术所追求的也以一种隐喻、写意的方式来传达思想。对于中国戏剧创作者而言,创造一种“中国意象现代表达”文化结构是最具体现中国现代个性的方式。所谓“中国意象现代表达”是在戏剧舞台上创造一种集“传统意韵”和“现代需求”于一身的诗化意象。中国戏剧“中国意象”应该体现出现代审美的某些特质,它必须有现代审美的创造机制所构成,傳达出来的可以是充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代性文化信息,即“现代传达”。关键就在于要体现出现代社会的人性洞察和生命思索,要传递具
有现代中国戏剧梦的思想情感的文化哲思。其间毫无疑问的是要从中国戏曲中汲取丰厚的养分,不仅是停留在简单套用的程式化表演和技巧。
“文化润疆”所需求的中国戏剧现代性探索就是要在讲述情节、塑造形象、传达情感、传递哲思的过程中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传统戏曲的美学意韵,要在更加现代化的文化语境中进行传达充满中国情感和中国文化内涵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当前,我国戏剧文化发展刻不容缓,面对问题和困难。发扬“文化润疆”的中国梦精神,把戏剧打造成可以提供强大思想引领和文化支撑的铸魂工程,使疆内充分浸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血脉。
结语
对于此次“文化润疆”,戏剧艺术日后的文化任务必须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戏剧的特质及民族心理结构,要塑造有生命质感、现实意义的中国式艺术形象,表达有文化深度、思想高度的中国式情感的哲思,而且要运用和发展创新性、生活化、现代性中国式的文化表达方式来进行这样的塑造和表达,要在舞台艺术表达中力图体现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风采,创造一种中国式的诗化舞台意象,进而达到中国创新戏剧总体性的美学目标。总之,有利于继承文化遗产,把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轨迹。
参考文献
[1]邹平,《戏剧永远需要思想》,当代戏剧,2007.
[2]党建,《习近平: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 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 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2020.
[3]高子文,《新观念的植入与困境: “悲剧”与中国戏剧现代化》,戏剧,2020.
关键词:文化润疆;戏剧文化;思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强调要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考虑到新疆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且以多民族聚居为主的现实状况,就更应当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每个群众的心灵深处。而走进人民内心深处,戏剧文化似乎有着天然的优势。不管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还是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或是进行各阶层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都可以或多或少的起到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的作用。而且在践行“文化润疆”下的戏剧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在贴近现实、追求思想的基础上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团结一致。因此,让戏剧艺术贯彻“文化润疆”这一思想,可以促进戏剧文化创新性发展、生活化呈现、现代性探索。戏剧文化的思想内涵在与时代精神达成某种一致,才可以流露真情实感,才可以在实现目标的前提下讲思想与精神深入基层、进而深入人心。
一、戏剧贴近现实,文学追求思想
现代戏剧艺术似乎面临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使戏剧身处这样一种尴尬处境的根源就在于戏剧创作的困顿。换言之,绝大多数戏剧已经无法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真切的感情、脱俗的语言来震撼人们的内心深处。然而追根溯源,这其实是因为现代戏剧创作者剖析社会问题的潜能还没有真正激发出来,类似这种戏剧文学性的缺失几乎成了现代戏剧创作者的通病。因此,戏剧文学是否具有与其他文学艺术同样深刻、广泛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思想性就决定了它能否摆脱窘境,找到至关重要的突破口。正如亚里士多德在总结戏剧的六要素时就把属于文学的思想、情节等其他因素放在首要位置。所以戏剧的发展需要依靠文学中丰富的思想哺育和推动才可以完成。舞台戏剧就是要真切地反映的是现实的社会生活,而戏剧文学也要达到一定通过加工提炼的思想高度。
“文化潤疆”明确指出以“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为主的思想理念作为传统文化的发展目标,就充分地考虑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的社会环境,而且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这一社会现实。除此之外,其中又饱含了积极引导疆内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思想。因此,“文化润疆工程”的方向是可以实现新疆的文化文明发展的目标的。而戏剧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枝,因其叩问人之为人的本质存在所传达出的沁人心脾的思想感情,无疑是“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的秘宝。极具影响力的戏剧表演艺术作为民族的文化名片,通过一定的艺术融合促进艺术家与观众、甚至是社会与群众之间建起心灵沟通、普遍理解的桥梁,并为民族赋予特色鲜明的文化品格。因此,“文化润疆工程”为戏剧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机遇,戏剧艺术也可以为“文化润疆”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首先,每个民族都有其各自的历史与文化,一个民族的文明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积淀、创新与传承。相反,每一种文化也反衬各个民族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展现各民族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形象。戏剧作为一种备受瞩目的表演艺术文化,除了其叹为观止的舞台功底之外,还因其走向了普通民众的实际行动指导,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的因素。所以,戏剧的创作必须或多或少的贴近现实生活。“文化润疆工程”就可以借助戏剧文化把创作的触角深深植根于广大社会民众,虔诚地呈现民生、倾听民声、感受民意、触摸民情,并在大众的忧虑、困惑与期盼中思索文化的痼疾、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矛盾,进而探寻出文明的走向、矛盾的转化和现实的出路。只有这样,“文化润疆工程”才可以在戏剧领域切实可行地实施,更好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与时代的律动合拍。其中就包括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
这一点就契合了戏剧在艺术审美中承担着开启民智的启蒙育人作用,通过表演来发挥戏剧感人的艺术魅力,进而透过生动的人物形象浓缩地反映当代人的现实生活与思想感情。鲁迅先生也说过:“文学艺术应该是‘为人生的’,而不是仅供人们消遣的‘玩意儿’。”现如今,戏剧的生命就在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民族团结现实无缝接轨,在戏剧的“小舞台”中反映并推动现实“大舞台”的生活,进而不断地向疆内人们提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食粮,取得合理存在的社会价值,并为戏剧自身开辟不断前进的道路。
“借助戏剧真的声音,才能感动疆内以及全中国的群众;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使疆内人们和全中国的人们共同美好的生活”,“文化润疆”对戏剧的期待大概应是如此。总之,把戏剧当作一门可以反映社会现实人生的严肃艺术,可以更好地达到戏剧在艺术审美中开启民智的启蒙力量。
其次,戏剧润疆可以为实施“文化润疆工程”起到关键作用,另外原因之一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可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在帮助其受众建树正确的艺术创作观的同时,形成了优秀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精神风貌。纵观戏剧历久弥新的历史,其作为文学艺术在如今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思想性。无论中外戏剧史,真正永久保存下来的戏剧著作都是饱含思想内涵的经典。然而,戏剧所追求的思想内涵并不单纯止于思想说教。“文化润疆”这一思想理念只是案头工作,真正可以担任实践之举的当文学艺术的思想融合。在已知“文化润疆”对公正的、人性化的社会理想发出向往的憧憬的同时,戏剧创作者也需要发自内心的作出个人鉴于“文化润疆”对社会和人性的洞察和价值判断所构成的思想,从而化为戏剧艺术的意识形态规范的思想。 而思想融合并非易事,在戏剧创作之前本就承载着“文化润疆”思想重量,创作者又需要进一步加以个人对社会生活和復杂人性的洞察和价值判断所构成的一得之见。以中国戏剧史上最著名的经典之作《茶馆》为例,老舍在剧作中揭露了那个社会的现实处境,对生活在那个环境下的形形色色人物的洞察和价值判断,正是因为掺和了剧作家个人见解的思想情感。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剧作中表达的思想与时代精神达到了某种一致,这种真情流露的思想必然会得到大众的认同,势必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毫无愧色地以一个巨人的形象屹立。因此,在“文化润疆”这一理性的乳汁的哺育和创作者精心的照料下,戏剧这一感性的果肉才可以甘甜可口。
进行思想融合的结果必然是戏剧化的思想,可以说这种文学性的思想是具有超越和永恒特点的思想,总是有意无意地引发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联想,使得经典的戏剧剧作有了某种永恒的戏剧思想。在现代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的女性编导田沁鑫就有这样一种戏剧思想。其中剧作之一《生死场》中最为触动的是创作者以近乎冷酷的眼光刻画了物质匮乏、精神贫瘠的环境下,每个人一开始都如虫豸般苟活到排除异己后人性的觉醒。其间浓缩了生死困境下人的心里震荡和思想斗争,所传达的对“生老病死”不动情动性的麻木态度和“灵肉名利”迷惘纠结的反复轮回的揭露,到最后对人性深处潜藏的反侵略反压迫和为救国救民的赴死决心的表露,都是具有某种超越性的思想哲理。以至于今天的中国观众很容易联想到如今来之不易的安定生活,以及拥有敢于反对一切干涉主义、全球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破坏主义和违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民族分裂主义的信念。正是这种无法预测的可能性,使本部剧作在某些方面具有了永恒性和超越性的戏剧思想。
戏剧附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必然会使戏剧艰涩难懂,但这不能阻止戏剧艺术思想强有力的推动,而是要做到在避免戏剧说教的前提下完成它在新时代寄予其继承与创新的任务。就像在“文化润疆工程”的思想方向下达的情况下,戏剧作为一种文学性艺术应当主动背负起不可推脱的责任,在戏剧变革的时代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正如鲁迅好友许钦文有言:“要利用戏剧这个艺术武器来宣传新思想。”
总而言之,戏剧作为一种综合性强的文学艺术是要反映并贴近现实生活来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的。在“文化润疆”这以理念下,戏剧创作者就必须凭借自身对社会生活的深入了解和对艺术的敏感度,以及对如何借鉴戏剧艺术深入贯彻“文化润疆”的真知灼见,对于引导戏剧创作、戏剧繁荣、民族团结、文化多元做出贡献。把“文化润疆工程”真正打造成凝心聚力的铸魂工程,真正做到“文以化人,日新其德”。
二、贯彻文化润疆,开创戏剧前景
岁月更迭,时光荏苒,中国戏剧艺术紧跟时代的脚步,随着国家、民族发展前进的步伐,从“新时期”跨越进入了“新时代”。然而,中国戏剧的“历史遗留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而且一直是艺术领域中容易忽视的存在。就像以上折射出关于解决戏剧脱离现实、思想匮乏的问题目前还没有达到质的进步。相反,戏剧舞台上部分深刻感人、有启迪性的剧作中,也掺杂了大量采用浮华浅薄的舞台形式、布景直白图解简单概念的作品。这样的现状不由得让人反思如何才能深度刻画出剧作中社会的矛盾和人物深厚的生命内涵?如何思考剧作对于现实、对于生活、对于社会乃至时代真正的价值?如何让剧作蕴含超越表面生活的人生哲理和思想情怀?新时代的中国,呼唤着表演艺术、文学艺术的创新创作,特别是超越性和永恒性的创造发展。“文化润疆”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机遇,使新时代的戏剧梦与新时代中华民族复兴、富强美丽中国建设同步发展,进而和综合国力、国家地位相适应。
戏剧梦承载着“文化润疆”的中国梦通过创新的、现代的、生活的剧作触动疆内甚至全中国观众的情感,震撼观众的心灵深处,才能更好地实现未来戏剧创新性发展、生活化呈现、现代性探索。让戏剧艺术在中国文化艺术土壤之中,尤其在“文化润疆”所包含在内的新疆土壤之中更高层次地体现我们民族戏剧的神韵,追求我们民族艺术的风采。
第一是戏剧的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艺术发展讲过很多高屋建瓴的重要谈话,其中多次论述的就属“创新”二字。因此戏剧文化想要在“新时代”站稳脚跟,就必须以创新性发展为引擎和动力。正如著名戏剧家契诃夫那种以敢为天下先的革新精神,以一代文坛巨匠的形象推动戏剧艺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留给我们的是价值连城的财富。
然而,我国戏剧界普遍缺乏创新品质的优秀剧作,在现代戏剧舞台上主要表现在:焕然一新的戏剧作品匮乏,上演最多的仍然是中国戏剧史上最著名的经典之作《雷雨》、《茶馆》等剧目,其他能体现时代特征的精品却是凤毛麟角;戏剧的核心元素的创新程度不高,情节设置、思想内容、表现形式等墨守陈规,与年轻受众日益膨胀的审美需求日渐脱节;尤其创作者的创新意识也有待提升,大多数创作者固守惯性思维模式,文化创新心态衰老,导致笔头艰涩、灵气缺乏,优秀剧作鲜有出现。现如今“文化润疆”就给戏剧提出了新时代民族性的难题,戏剧艺术就是要本着迎难而上的态度面临各式各样的创新课题,而不是固步自封吃老本。“文化润疆”适宜地给予了当下戏剧创作必须面临的创新课题,优质资源整合的创新、社会合作模式的创新、以现代理念进行宣传推广和市场开拓的创新、持之以恒地对疆内观众以及全民族受众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培养计划等方方面面的创新。
中国创新型戏剧的文化任务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宣扬中国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要塑造有生命质感、爱国守纪的中国式形象。表达有文化深度、思想高度的中国是情感哲思,要在戏剧艺术表达中力图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艺术风采和文化底蕴。例如小剧场黄梅戏《薛郎归》,就勇敢地做出了贫困戏曲实践之举,虽说故事还有些老套,但都进行了一系列具有现实意义、思想内涵的实践或探索。该剧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推陈出新,勇敢地采用贫困戏曲的创作理念和小剧场的运营的方式,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戏剧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有勇气地客观面对、靠自觉地积极践行、不骄不躁地深入思考,才能完成在基本戏剧观念层面上延宕已久的的创新,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各个方面的艺术创新,才能真正有文化信心、有艺术底气地接受习总书记给我们提出的“新时代”的“文化润疆工程”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性任务。 第二是戏剧的生活化呈现。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有言:“戏剧与任何艺术相比都更要求中肯恰当,如果一出戏能令人相信‘事情正是这样的’,那么即使它的缺点再多,仍然不失为一出好戏。”由此可见,戏剧的重要特征是需要真实地反映生活的。然而在追求戏剧思想性时,难免在只有普通教育的大部分群众心目中思想会有些艰涩难懂、道德说教的层面,要避免这种问题就使处理剧作的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就尤为重要。
关于艺术概论中提及最多的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可知艺术真实也源于且高于生活真实。艺术真实既然要保有生活真实,就要求戏剧剧作通过表演、语言等对现实生活进行具体可感的刻画,通过情节、人物、环境等对具体现象或是特定历史时代的真实景象进行写意还原。但在还原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不能止于停留在表象、还需要反映出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生活规律、内在联系、实在本质、社会结构等更为深层次的现实生活的真理本质。
“文化润疆工程”同样也给戏剧艺术一个将“中国共同体意识”生活化的发展挑战。戏剧艺术使需要借助通俗化、生活化的表现形式,弘扬正向“民族团结”的价值,讴歌中国梦、民族梦、文化梦与戏剧梦并肩同行的时代新貌,从而有力地推进文化及民族民风民俗的良性发展。譬如以通俗、简洁、生趣的语言展现社会生活,扩大戏剧艺术“文化润疆”的受众覆盖的范围;借助契合普通大众生活于景的通俗化的舞台语言,当代新创剧作得以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态,合理、充分地进行演说,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凝聚民心,强化文化向心力与认同感,确立新疆各民族身份归属。而就像戏曲表演中程式化动作也并非虚拟化的动作,看似虚拟实则写意概括,也正是由于取材的生活化和表演的象形化才使得戏曲也贴近生活现实。在戏曲四功中“做”“打”尤其体现生活化的特色,在具体的表演中,其动作摹仿又并非完全照搬,而强调“以虚写实、以简代繁、以神传真,以少胜多”的写意法则来超越客观现实,达到戏剧艺术空灵飞动的写意且真实境界。要知道,戏曲的“生活化”,表现的却不是生活原态,而是生活的情韵。而戏剧艺术生活化呈现,亦是要如此。
戏剧生活化呈现有很多表达方式,并非亦步亦趋的再现生活。“文化润疆”就是需要戏剧艺术借用生活化特征使戏剧艺术拓展表演空间,增强表演趣味性的同时拉近与各民族的亲和力,才能将“文化润疆”落到实处。
第三也是最后一点戏剧的现代化探索。20世纪时,中国戏剧的产生发函并不是简单的一个艺术形式问题。可以说,它先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而是中国人的现代化。即中华民族再也不是外来文化的奴役,在思想精神层面上追求个性的独立和解放。正如鲁迅先生文集《坟》中的《文化偏至论》里所言:“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在这里,所言皆表明中国文化在吸收外来先进思想的同时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结合现代化的探索,找到自己的文化进步的道路。
“文化润疆工程”明显指出中国戏剧应当在继承前辈们创作和深刻阐释的基础上走向进一步拓展中国戏剧更深入、广阔的民族化、现代化的可能。在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含蓄、谦虚为优秀品格,在古代的艺术传统中的大千世界里,风云变态、山之嶙峋、海之波澜,都是中国人气质品格、襟怀、情操。而艺术所追求的也以一种隐喻、写意的方式来传达思想。对于中国戏剧创作者而言,创造一种“中国意象现代表达”文化结构是最具体现中国现代个性的方式。所谓“中国意象现代表达”是在戏剧舞台上创造一种集“传统意韵”和“现代需求”于一身的诗化意象。中国戏剧“中国意象”应该体现出现代审美的某些特质,它必须有现代审美的创造机制所构成,傳达出来的可以是充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代性文化信息,即“现代传达”。关键就在于要体现出现代社会的人性洞察和生命思索,要传递具
有现代中国戏剧梦的思想情感的文化哲思。其间毫无疑问的是要从中国戏曲中汲取丰厚的养分,不仅是停留在简单套用的程式化表演和技巧。
“文化润疆”所需求的中国戏剧现代性探索就是要在讲述情节、塑造形象、传达情感、传递哲思的过程中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传统戏曲的美学意韵,要在更加现代化的文化语境中进行传达充满中国情感和中国文化内涵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当前,我国戏剧文化发展刻不容缓,面对问题和困难。发扬“文化润疆”的中国梦精神,把戏剧打造成可以提供强大思想引领和文化支撑的铸魂工程,使疆内充分浸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血脉。
结语
对于此次“文化润疆”,戏剧艺术日后的文化任务必须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戏剧的特质及民族心理结构,要塑造有生命质感、现实意义的中国式艺术形象,表达有文化深度、思想高度的中国式情感的哲思,而且要运用和发展创新性、生活化、现代性中国式的文化表达方式来进行这样的塑造和表达,要在舞台艺术表达中力图体现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风采,创造一种中国式的诗化舞台意象,进而达到中国创新戏剧总体性的美学目标。总之,有利于继承文化遗产,把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轨迹。
参考文献
[1]邹平,《戏剧永远需要思想》,当代戏剧,2007.
[2]党建,《习近平: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 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 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2020.
[3]高子文,《新观念的植入与困境: “悲剧”与中国戏剧现代化》,戏剧,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