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主体,就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让他们乐学、会学,会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培养素质,提高能力。教师主导,就是依据教学要求、教学任务、具体学情,采取行之有效的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去总结,去应用,并实时指导他们提高发展。主体与主导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统一体,二者不可偏废。有时学生主体作用应该得到充分展示,教师不要“越俎代庖”;有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得到强力发挥,不应该使学生“勉为其难”;有时又需要师生共同协作,同研共探,既不能主体为主,也不能主导为主。借用三句唐诗概括这三种情况是:第一种属于“此时无声胜有声”;第二种属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第三种属于“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有效对接呢?一切都要视具体教学内容和具体学情而定,但也不是没有对接的基本点。
1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是学生心想求解而未得正确答案时不去指点,不是学生心里欲说而不知道口里如何说为好时教师不发言。孔子从“想”和“说”的两个层面告诉人们如何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鸡蛋是生物吗”的教学过程,提问既符合教学内容,也贴近生活实际,是一个好问题。但学生主体对于这一问题还没有“愤”、没有“悱”,教师就去“启”,就去“发”,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这就没有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如果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在此基础上简明扼要地总结回答,效果将会好得多。为什么一个好问题而没有走出更有效的教学程序呢?其实质还是不相信学生,怕学生回答不好,怕回答耽误时间,教师仍然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说得好些。归根结底,是“单边主义”“结论式”“填充式”教学观使然。
2 立足最近发展区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将教学中儿童的认知水平划分为3个区:1)现有发展区,儿童的这一领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是教学的起点;2)最近发展区,儿童的这一领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区域和有效区域,离开这个区域的教学都是无效的教学;3)未来发展区,这一领域是指儿童即使在别人的帮助下也不能完成任务的区域,所以这一区域也不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的。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认真把握学生主体的“现有发展区”,精心设计一些基础而又略带发展高度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夯实教学基础。同时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放在“最近发展区”,吃透教学重点和难点,围绕三维目标,认真分析学情,巧妙设计,充分发挥主体与主导的相互作用,提高课堂实效。现在不少学校采用小学“跨校联备”、初中年级集体备课的预学案合作编写模式。这在课改的起步阶段具有迅速扶植课改的作用,但也容易导致照搬、偷懒的副作用。实行集体备课,除原创者外,一定要根据学情进行二备,对“原创”增删修改,切实对准本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 授人以渔
课改的核心是理念,重点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目标是三维。这些基本要求一起指向会学会教。会学是基础,会教是发展,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不可能建立知识大夏;发展不当,“建筑设计”不科学,“钢筋水泥”不坚固,不可能造出“优良工程”。基础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
“授人以渔”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课改中要求更突出。课堂教学中做到“师傅领进门”,相对传统课堂是一项相当突出而又十分重要的任务。
首先要有“师傅领进门”的本领。比如,预学案基础自学部分,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活动和问题引导学生去自学,去交流,去发展,要教会学生自学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方法。如果连教师自己都没有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缺乏基本的学习素质,指导学生是不可能的。许多课改教师埋怨学生不按时完成预习任务,不爱学习,其实是教师面对必须完成预习任务才能教学这一新形式没有认真研究,缺乏具体有力措施造成的。教师缺乏“领进门”的本领,学生当然就在“门外”徘徊。“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往往强调的是后面半句,其实前面半句也很重要。
其次是“捕鱼”的方法要经过专门训练。以自学为例,看书(阅读方式、速度、画记、思考、眉批、旁批等)、完成预习任务(方式、用笔等)、自学展示与交流(展示形式、交流方式、倾听能力、修改能力、生成能力等)等都要经过专门训练才能养成素质。学会质疑是学生普遍缺失的地方,大多是一片空白。为什么平常的生活之中,学生能够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想象能力大得惊人,而到学习之中就思维呆滞、“毫无问题”呢?其主要原因是教师长期忽视学生的疑问天赋,“包打包唱”扼杀了学生的好问本能。如果教师指导学生在文本中一点一滴地思考学习,告诉他们一些思考的方法,他们的疑问天赋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喷涌而出。课改不仅要求教师会教,还要求教师会“领”。“领进门”是不少教师的弱门,课改逼得教师要迅速为自己“补跛”。“领进门”的本领并不难,只要舍得学习,勤于动脑,勇于实践,不断反思改进,学生就会被领进知识的自由王国。
4 名师出高徒
课改中强调学生主体作用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遭遇两个实际问题:一是时间与质量的矛盾,学生活动多了,教师讲课时间少,由此担心质量上不来;二是发散思维与集中完成任务的矛盾,学生生成过多,教学重点难点集中落实不够,任务完不成。传统课堂“满堂灌”,“教书匠”应付一节课不成问题,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课,“教书匠”就实在难以混下去。因此,课改呼唤名师。学生用的时间多,那么教师原先十句话才能讲清楚的问题,课改课中就要有三五句话能讲清楚的本领,“四两拨千斤”,“一拳捅破窗户纸”。发散思维中,教师既要有教学机智,能迅速捕捉与中心教学任务有关的问题进行活动或解答,又要有广博知识,一语破的,还要有学术宽容之心和谦逊之德。如果能做到这几点,两对矛盾就会大大缓解。
课改中“主体”与“主导”的矛盾其实有许多,而解决矛盾的前提只能是教师自己成为名师。培养名师的最佳途径就是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勤于写作。白城一中于敬辉老师说得好:“知识是一种越挖越深、越挖越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教师应该是一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钻机,只有不断钻研,才能不断地解决旧问题,发现新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素质,乃至促进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预学案的推广采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的逐渐发展,课改真得逼得教师自己成为学习者与研究者,否则,不是被课改“边缘化”,淘汰出局,就是贻误学生而愧对人民教育事业。■
(作者单位:湖南省益阳市南县教育局基础教育股)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有效对接呢?一切都要视具体教学内容和具体学情而定,但也不是没有对接的基本点。
1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是学生心想求解而未得正确答案时不去指点,不是学生心里欲说而不知道口里如何说为好时教师不发言。孔子从“想”和“说”的两个层面告诉人们如何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鸡蛋是生物吗”的教学过程,提问既符合教学内容,也贴近生活实际,是一个好问题。但学生主体对于这一问题还没有“愤”、没有“悱”,教师就去“启”,就去“发”,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这就没有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如果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在此基础上简明扼要地总结回答,效果将会好得多。为什么一个好问题而没有走出更有效的教学程序呢?其实质还是不相信学生,怕学生回答不好,怕回答耽误时间,教师仍然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说得好些。归根结底,是“单边主义”“结论式”“填充式”教学观使然。
2 立足最近发展区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将教学中儿童的认知水平划分为3个区:1)现有发展区,儿童的这一领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是教学的起点;2)最近发展区,儿童的这一领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区域和有效区域,离开这个区域的教学都是无效的教学;3)未来发展区,这一领域是指儿童即使在别人的帮助下也不能完成任务的区域,所以这一区域也不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的。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认真把握学生主体的“现有发展区”,精心设计一些基础而又略带发展高度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夯实教学基础。同时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放在“最近发展区”,吃透教学重点和难点,围绕三维目标,认真分析学情,巧妙设计,充分发挥主体与主导的相互作用,提高课堂实效。现在不少学校采用小学“跨校联备”、初中年级集体备课的预学案合作编写模式。这在课改的起步阶段具有迅速扶植课改的作用,但也容易导致照搬、偷懒的副作用。实行集体备课,除原创者外,一定要根据学情进行二备,对“原创”增删修改,切实对准本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 授人以渔
课改的核心是理念,重点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目标是三维。这些基本要求一起指向会学会教。会学是基础,会教是发展,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不可能建立知识大夏;发展不当,“建筑设计”不科学,“钢筋水泥”不坚固,不可能造出“优良工程”。基础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
“授人以渔”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课改中要求更突出。课堂教学中做到“师傅领进门”,相对传统课堂是一项相当突出而又十分重要的任务。
首先要有“师傅领进门”的本领。比如,预学案基础自学部分,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活动和问题引导学生去自学,去交流,去发展,要教会学生自学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方法。如果连教师自己都没有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缺乏基本的学习素质,指导学生是不可能的。许多课改教师埋怨学生不按时完成预习任务,不爱学习,其实是教师面对必须完成预习任务才能教学这一新形式没有认真研究,缺乏具体有力措施造成的。教师缺乏“领进门”的本领,学生当然就在“门外”徘徊。“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往往强调的是后面半句,其实前面半句也很重要。
其次是“捕鱼”的方法要经过专门训练。以自学为例,看书(阅读方式、速度、画记、思考、眉批、旁批等)、完成预习任务(方式、用笔等)、自学展示与交流(展示形式、交流方式、倾听能力、修改能力、生成能力等)等都要经过专门训练才能养成素质。学会质疑是学生普遍缺失的地方,大多是一片空白。为什么平常的生活之中,学生能够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想象能力大得惊人,而到学习之中就思维呆滞、“毫无问题”呢?其主要原因是教师长期忽视学生的疑问天赋,“包打包唱”扼杀了学生的好问本能。如果教师指导学生在文本中一点一滴地思考学习,告诉他们一些思考的方法,他们的疑问天赋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喷涌而出。课改不仅要求教师会教,还要求教师会“领”。“领进门”是不少教师的弱门,课改逼得教师要迅速为自己“补跛”。“领进门”的本领并不难,只要舍得学习,勤于动脑,勇于实践,不断反思改进,学生就会被领进知识的自由王国。
4 名师出高徒
课改中强调学生主体作用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遭遇两个实际问题:一是时间与质量的矛盾,学生活动多了,教师讲课时间少,由此担心质量上不来;二是发散思维与集中完成任务的矛盾,学生生成过多,教学重点难点集中落实不够,任务完不成。传统课堂“满堂灌”,“教书匠”应付一节课不成问题,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课,“教书匠”就实在难以混下去。因此,课改呼唤名师。学生用的时间多,那么教师原先十句话才能讲清楚的问题,课改课中就要有三五句话能讲清楚的本领,“四两拨千斤”,“一拳捅破窗户纸”。发散思维中,教师既要有教学机智,能迅速捕捉与中心教学任务有关的问题进行活动或解答,又要有广博知识,一语破的,还要有学术宽容之心和谦逊之德。如果能做到这几点,两对矛盾就会大大缓解。
课改中“主体”与“主导”的矛盾其实有许多,而解决矛盾的前提只能是教师自己成为名师。培养名师的最佳途径就是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勤于写作。白城一中于敬辉老师说得好:“知识是一种越挖越深、越挖越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教师应该是一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钻机,只有不断钻研,才能不断地解决旧问题,发现新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素质,乃至促进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预学案的推广采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的逐渐发展,课改真得逼得教师自己成为学习者与研究者,否则,不是被课改“边缘化”,淘汰出局,就是贻误学生而愧对人民教育事业。■
(作者单位:湖南省益阳市南县教育局基础教育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