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零售业联盟新闻发言人理查德·多德相信,英格兰队在世界杯上海多留一周,就会带来1.24亿英镑用于食物和饮料的额外消费。该联盟还曾在世界杯之前预测,零售业将从为期1个月的世界杯足球赛中获得15亿英镑的入账。
正因为这样,当全球几亿人在为一个足球球疯狂时,国际零售业的巨头们则在为如何抓住这几亿人而抓狂。
家乐福玩世界杯噱头讨好消费者
因为“假球”事件,德国世界杯尚未开赛,全球第二大国际零售连锁集团家乐福便遭遇了一次信誉危机。但是很显然,祸起世界杯的这次信誉危机并没有影响家乐福参与分享世界杯盛宴的热情。
6月10日,在家乐福超市服务台,细心的消费者留意到有这样一份“召回通知”:就杭州索迪曼工贸有限公司于2006年6月1日至6月7日在家乐福超市销售的兰威牌足球,杭州索迪曼工贸有限公司已通知要求全部召回,家乐福超市将自2006年6月10日起接受顾客的退货,并给予原价双倍的退款。
“惹事”的这款兰威足球,售价为59.9元,其外形与世界杯用球“+团队之星”十分相似,尤其足球面上的螺旋形图案,更是具有以假乱真的效果。而由阿迪达斯设计生产的正版“+团队之星”,作为2006年德国世界杯的指定用球,阿迪达斯具有独家生产权,其比赛用球售价高达990元:即使是纪念用球,也高于200元。
涉嫌出售仿冒世界杯用球的家乐福对此的解释是:“对供货商提供的样品,家乐福曾予以拒绝,但供货商在供货时混入了上述产品。”事情的真相已经不是人们关心的重点。总之,在发布“召回通知”的同时,家乐福与供货商一起前往阿迪达斯进行沟通和道歉。而家乐福对世界杯的热情一点也没有减退,在此期间,一切与世界杯有关的活动都照常进行。
7月1日,上海的于先生前往家乐福南方店购物,结账时,他被告知,当天购物满188元,便可用加付两元购买一款世界杯参赛国家队的钥匙圈。这一天,家乐福推出的足巴西队和瑞士队的钥匙圈。7月2日凌晨,是巴西队和法国队的四分之一决赛。作为一名巴西队的球迷,于先生在原来的购物清单中又增加了4罐啤酒,在凑满188元的金额后,他满意地用两元钱买了一款巴西队的钥匙圈。
事实上,家乐福这次限量发送世界杯参赛国家队的纪念钥匙圈活动,从6月1日就已经开始,整个活动到7月12日结束。整个活动期间,家乐福将每10天推出两款不同国家队的钥匙圈,总共8款。
6月27日凌晨,当英国队涉险晋级8强后,英国经济和商业研究中心称,上一届世界杯英格兰首场淘汰赛期间,英国人买酒的钱多达5000万英镑,如果本届世界杯英格兰队能打进决赛,这一数字可能会创纪录地达到1亿英镑。可惜,英格兰队在7月2日凌晨的比赛中失利,只能痛别世界杯。
2006年德国世界杯的赛场上虽然没有中国队的身影,但这并不防碍中国球迷看球的热情。自然,包括家乐福在内的零售业巨头们,也会动足脑筋点燃消费者的消费热情。
在家乐福超市,标有“GOAL、GOAL、GOAL"的世界杯主题海报随处可见。家乐福在努力营造参与世界杯的氛围。购物过程中,消费者不时会通过广播收听到家乐福邀请消费者参与现场颠球活动的通知。这个以现场互动为主的活动规定,只要消费者一次性颠球满15个,家乐福便会送出一份礼物以示奖励。此项活动的参与者大多为喜欢足球的年轻人。
在上海家乐福的食品销售区,摆放啤酒、饮料的货架被集中摆放在最醒目的地方。家乐福的工作人员称,这些夏季热销商品集中摆放在显要位置,为的是方便顾客选取。而事实证明,在最能从世界杯期间获利的商业机构中,零售业位列三甲。
在世界杯开赛的前几天,上海的戴先生花费近万元买了一台液晶电视,为的是更舒服地收看世界杯足球赛。而家乐福在世界杯之前也推出了家电贴补活动:6月1日至7月9日,只要在家乐福购买相关品牌指定型号或者买满指定金额的,可当场获得250~1000元贴补。而且在活动期间,消费者可在家乐福以旧家电作价兑换家乐福爱心贴补券,换购店内的任何家电产品。此项活动在世界杯开赛前开始,随着世界杯结束而结束,时间选择得恰到好处。
受其经营种类繁多的影响,零售业的体育营销手段也呈多样化。世界杯期间,家乐福同时推出球赛竞猜活动:消费者在购物满一定金额后,可以填写相关的竞猜题目,答案正确就有可能赢取高清晰彩电一台,或者是获得价值200元的家乐福购物抵用券。有大额奖品刺激,乐意参加竞猜的不仅仅足球迷。正如一位消费者所言:“我不是球迷,但花一两分钟做一下竞猜题并不困难。就像踢球一样,运气好的话,我也可以踢中个大奖。”
活动的奖品虽然有限,只有一台高清晰电视和一些价值200元的抵用券,但对消费者而言,却是平白多了一次中奖的机会。家乐福此举花费不多,却是借着世界杯玩噱头很好地讨好了消费者。
沃尔玛搏击世界杯
2005年6月,离德国世界杯开赛差不多还有一年时间,沃尔玛就开始为参与世界杯做准备。当时,沃尔玛的营销人员多次聚集在一起,商讨如何生产、促销与世界杯有关的产品。
一年后,德国世界杯如期举行,而在沃尔玛商店中,与世界杯相关的商品也被摆放在显眼的位置上。在伦敦沃尔玛商店,消费者能看到一系列用足球强国命名的食品,如“巴西火山”、“意大利胡萝卜”或是“法国青蛙腿”口味的薯片。沃尔玛位于墨西哥商店也在销售世界杯主办国德国生产的葡萄甜酒和各色甜点。
在沃尔玛的其他商店,也都在以世界杯的名义销售各种商品。当然,因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球迷们立场不同、喜好不同,沃尔玛并没有在全球所有门店制定统一的世界杯营销计划。
在此次世界杯举办期间,沃尔玛在其开设超市的14个国家制定了不同内容的营销计划:根据沃尔玛所在地人口和种族的不同习惯,安排商店有针对性地进行营销。比如,在美国,沃尔玛提供了大量能够吸引拉美裔顾客的商品。
只是对沃尔玛所有的规划而言,无论事先的部署、安排如何周密,和体育比赛相结合的促销计划结果如何总是难以预测的。在英国沃尔玛商店,身穿球衣的小矮人先前一直卖得很好,它的背景是一面英国国旗。而现在,由于英格兰队在7月2日凌晨的四分之一决赛中被淘汰出局,这款原先还需要加紧进货的产品,已经伴随着英国球迷的沮丧而被搁置在货架上无人问津。
沃尔玛称,零售商和供应商能在世界杯上获利多少,取决于和产品相关的国家队在世界杯上能走多远。这和生产商与球星签订世界杯期间的广告一样,广告的效果由球星以及球星所在的球队在世界杯上的表现而定。也正因为如此,供货商和零售商在进行体育促销时,其生产和销售的商品,将随时面临“热卖”或“积压”全然不同的结果。而且,一旦世界杯结束,所有和世界杯直接相关的产品也将不再受到追捧。所以,采购渠道迅捷畅通的市场反应,营销成本和风险的控制,市场前景的预测,这些都影响着零售商在体育营销中获利的多少。
和家乐福一样,世界杯期间,作为全球零售业龙头老大的沃尔玛也在不遗余力地用“零售娱乐”的营销方式吸引消费者光顾。不过,和家乐福不同,沃尔玛更多的是借助与供货商的紧密合作来达到“零售娱乐”的目的。比如,在中国,世界杯赞助商安海斯组织大力神杯到沃尔玛位于各地的商店巡展,这样,购物者就有机会同大力神杯合影留念。沃尔玛甚至通过供货商的赞助,让在沃尔玛购物的年轻人能有机会去德国观看比赛。这样,沃尔玛借供货商之力,有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用讨好消费者的方式增加零售额的增长。
此外,在中国,在沃尔玛购物的人有机会参加足球训练课,学习带球过人的技巧。在美国,购物者可以观看足球示范课。而在阿根廷,购物者甚至可以在超市的微型看台上观看世界杯足球赛。沃尔玛的这些举措看似在讨好消费者,其实,其真正的目的,是希望通过“零售娱乐”的方式将更多的人从家里的电视机前、酒吧或是夜总会中吸引到超市中来。
正因为这样,当全球几亿人在为一个足球球疯狂时,国际零售业的巨头们则在为如何抓住这几亿人而抓狂。
家乐福玩世界杯噱头讨好消费者
因为“假球”事件,德国世界杯尚未开赛,全球第二大国际零售连锁集团家乐福便遭遇了一次信誉危机。但是很显然,祸起世界杯的这次信誉危机并没有影响家乐福参与分享世界杯盛宴的热情。
6月10日,在家乐福超市服务台,细心的消费者留意到有这样一份“召回通知”:就杭州索迪曼工贸有限公司于2006年6月1日至6月7日在家乐福超市销售的兰威牌足球,杭州索迪曼工贸有限公司已通知要求全部召回,家乐福超市将自2006年6月10日起接受顾客的退货,并给予原价双倍的退款。
“惹事”的这款兰威足球,售价为59.9元,其外形与世界杯用球“+团队之星”十分相似,尤其足球面上的螺旋形图案,更是具有以假乱真的效果。而由阿迪达斯设计生产的正版“+团队之星”,作为2006年德国世界杯的指定用球,阿迪达斯具有独家生产权,其比赛用球售价高达990元:即使是纪念用球,也高于200元。
涉嫌出售仿冒世界杯用球的家乐福对此的解释是:“对供货商提供的样品,家乐福曾予以拒绝,但供货商在供货时混入了上述产品。”事情的真相已经不是人们关心的重点。总之,在发布“召回通知”的同时,家乐福与供货商一起前往阿迪达斯进行沟通和道歉。而家乐福对世界杯的热情一点也没有减退,在此期间,一切与世界杯有关的活动都照常进行。
7月1日,上海的于先生前往家乐福南方店购物,结账时,他被告知,当天购物满188元,便可用加付两元购买一款世界杯参赛国家队的钥匙圈。这一天,家乐福推出的足巴西队和瑞士队的钥匙圈。7月2日凌晨,是巴西队和法国队的四分之一决赛。作为一名巴西队的球迷,于先生在原来的购物清单中又增加了4罐啤酒,在凑满188元的金额后,他满意地用两元钱买了一款巴西队的钥匙圈。
事实上,家乐福这次限量发送世界杯参赛国家队的纪念钥匙圈活动,从6月1日就已经开始,整个活动到7月12日结束。整个活动期间,家乐福将每10天推出两款不同国家队的钥匙圈,总共8款。
6月27日凌晨,当英国队涉险晋级8强后,英国经济和商业研究中心称,上一届世界杯英格兰首场淘汰赛期间,英国人买酒的钱多达5000万英镑,如果本届世界杯英格兰队能打进决赛,这一数字可能会创纪录地达到1亿英镑。可惜,英格兰队在7月2日凌晨的比赛中失利,只能痛别世界杯。
2006年德国世界杯的赛场上虽然没有中国队的身影,但这并不防碍中国球迷看球的热情。自然,包括家乐福在内的零售业巨头们,也会动足脑筋点燃消费者的消费热情。
在家乐福超市,标有“GOAL、GOAL、GOAL"的世界杯主题海报随处可见。家乐福在努力营造参与世界杯的氛围。购物过程中,消费者不时会通过广播收听到家乐福邀请消费者参与现场颠球活动的通知。这个以现场互动为主的活动规定,只要消费者一次性颠球满15个,家乐福便会送出一份礼物以示奖励。此项活动的参与者大多为喜欢足球的年轻人。
在上海家乐福的食品销售区,摆放啤酒、饮料的货架被集中摆放在最醒目的地方。家乐福的工作人员称,这些夏季热销商品集中摆放在显要位置,为的是方便顾客选取。而事实证明,在最能从世界杯期间获利的商业机构中,零售业位列三甲。
在世界杯开赛的前几天,上海的戴先生花费近万元买了一台液晶电视,为的是更舒服地收看世界杯足球赛。而家乐福在世界杯之前也推出了家电贴补活动:6月1日至7月9日,只要在家乐福购买相关品牌指定型号或者买满指定金额的,可当场获得250~1000元贴补。而且在活动期间,消费者可在家乐福以旧家电作价兑换家乐福爱心贴补券,换购店内的任何家电产品。此项活动在世界杯开赛前开始,随着世界杯结束而结束,时间选择得恰到好处。
受其经营种类繁多的影响,零售业的体育营销手段也呈多样化。世界杯期间,家乐福同时推出球赛竞猜活动:消费者在购物满一定金额后,可以填写相关的竞猜题目,答案正确就有可能赢取高清晰彩电一台,或者是获得价值200元的家乐福购物抵用券。有大额奖品刺激,乐意参加竞猜的不仅仅足球迷。正如一位消费者所言:“我不是球迷,但花一两分钟做一下竞猜题并不困难。就像踢球一样,运气好的话,我也可以踢中个大奖。”
活动的奖品虽然有限,只有一台高清晰电视和一些价值200元的抵用券,但对消费者而言,却是平白多了一次中奖的机会。家乐福此举花费不多,却是借着世界杯玩噱头很好地讨好了消费者。
沃尔玛搏击世界杯
2005年6月,离德国世界杯开赛差不多还有一年时间,沃尔玛就开始为参与世界杯做准备。当时,沃尔玛的营销人员多次聚集在一起,商讨如何生产、促销与世界杯有关的产品。
一年后,德国世界杯如期举行,而在沃尔玛商店中,与世界杯相关的商品也被摆放在显眼的位置上。在伦敦沃尔玛商店,消费者能看到一系列用足球强国命名的食品,如“巴西火山”、“意大利胡萝卜”或是“法国青蛙腿”口味的薯片。沃尔玛位于墨西哥商店也在销售世界杯主办国德国生产的葡萄甜酒和各色甜点。
在沃尔玛的其他商店,也都在以世界杯的名义销售各种商品。当然,因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球迷们立场不同、喜好不同,沃尔玛并没有在全球所有门店制定统一的世界杯营销计划。
在此次世界杯举办期间,沃尔玛在其开设超市的14个国家制定了不同内容的营销计划:根据沃尔玛所在地人口和种族的不同习惯,安排商店有针对性地进行营销。比如,在美国,沃尔玛提供了大量能够吸引拉美裔顾客的商品。
只是对沃尔玛所有的规划而言,无论事先的部署、安排如何周密,和体育比赛相结合的促销计划结果如何总是难以预测的。在英国沃尔玛商店,身穿球衣的小矮人先前一直卖得很好,它的背景是一面英国国旗。而现在,由于英格兰队在7月2日凌晨的四分之一决赛中被淘汰出局,这款原先还需要加紧进货的产品,已经伴随着英国球迷的沮丧而被搁置在货架上无人问津。
沃尔玛称,零售商和供应商能在世界杯上获利多少,取决于和产品相关的国家队在世界杯上能走多远。这和生产商与球星签订世界杯期间的广告一样,广告的效果由球星以及球星所在的球队在世界杯上的表现而定。也正因为如此,供货商和零售商在进行体育促销时,其生产和销售的商品,将随时面临“热卖”或“积压”全然不同的结果。而且,一旦世界杯结束,所有和世界杯直接相关的产品也将不再受到追捧。所以,采购渠道迅捷畅通的市场反应,营销成本和风险的控制,市场前景的预测,这些都影响着零售商在体育营销中获利的多少。
和家乐福一样,世界杯期间,作为全球零售业龙头老大的沃尔玛也在不遗余力地用“零售娱乐”的营销方式吸引消费者光顾。不过,和家乐福不同,沃尔玛更多的是借助与供货商的紧密合作来达到“零售娱乐”的目的。比如,在中国,世界杯赞助商安海斯组织大力神杯到沃尔玛位于各地的商店巡展,这样,购物者就有机会同大力神杯合影留念。沃尔玛甚至通过供货商的赞助,让在沃尔玛购物的年轻人能有机会去德国观看比赛。这样,沃尔玛借供货商之力,有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用讨好消费者的方式增加零售额的增长。
此外,在中国,在沃尔玛购物的人有机会参加足球训练课,学习带球过人的技巧。在美国,购物者可以观看足球示范课。而在阿根廷,购物者甚至可以在超市的微型看台上观看世界杯足球赛。沃尔玛的这些举措看似在讨好消费者,其实,其真正的目的,是希望通过“零售娱乐”的方式将更多的人从家里的电视机前、酒吧或是夜总会中吸引到超市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