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8月,四川省在大小凉山彝区率先启动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学前教育,是凉山教育“短板中的短板”。幼儿师资队伍建设的好坏,对于彝区“一村一幼”可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以凉山州“一村一幼”师资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搭建育人平台、建立激励机制等推进“一村一幼”辅导员的建设。
关键词:“一村一幼” 顶层设计 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民族教育问题是关系到国家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基础教育是关键,而学前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十九大提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学前教育的质量对整个教育体系具有重要影响。2020年前,凉山州有11个国定贫困县,在经济、教育等方面均处于积贫极弱的状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扶贫干部前赴后继、攻坚克难,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扶贫先扶智,扶智要“从娃娃抓起”,这是脱贫攻坚的经验与成果。只有从教育起点开始智力扶贫,才能从根源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巩固脱贫攻坚成效。2015年8月,四川省在大小凉山彝区率先启动实施“一村一幼”计划,“一村一幼”计划是四川创新实施的重大教育扶贫工程,以建制村为单位,一个村设立一个幼儿教学点,根据实际情况也可“多村一幼”或“一村多幼”,组织开展以双语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前教育。五年的实践表明,这是一项从彝区实际出发、精准扶贫脱贫的创新之举,是一项着眼长远的教育奠基工程。
学前教育,是凉山教育“短板中的短板”。“一村一幼”工程是在脱贫攻坚危急之时提出的有效之策,是教育扶贫一项伟大的举措。但因为铺开急,推开快,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并没有作长远的规划。而幼儿师资队伍建设的好坏,对于彝区“一村一幼”能否健康、持续提质增效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以阻断彝区贫困代际传递为目的,在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将以凉山州“一村一幼”师资为研究对象,从师资的入职、配置、培养、考核、保障、退出等环节作出规划,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凉山彝区的幼教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打开一个新局面。
一、凉山州“一村一幼”师资队伍概况
凉山州下辖17个县(市),现有建制村3737个,村级幼教点3117个,在幼教点学习幼儿12.85万人,村幼辅导员7975 名,基本上来自本乡本土(本村、本乡镇、本县),90%以上是女性,大多都是彝族,年龄基本上都在30岁以下。辅导员队伍基础文化素质偏低,本科学历人員占比3.12%,专科学历人员占比51.67%,高中学历人员占比37.96%,高中学历以下人员占比7.24%。辅导员的普通话水平较低,有近30%人员无普通话等级证。
“一村一幼”辅导员属于事业编制外工作人员,每月的劳务报酬仅有2000元,年终目标绩效考核2000元,基本上没有其他福利,辅导员的收入整体偏低。辅导员在入职之初会进行基本技能培训,入职后在暑期也有部分培训,在今年的7月份,西昌市也分批次对部分幼儿园教师、村幼辅导员进行轮训。培训内容涵盖党史知识、幼儿园常规培养策略、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与实施、《2021年秋季学期课程使用指导》、《2021年游戏材料配备及使用方法》等,培训内容较丰富,但对彝区幼教点的针对性、实用性不强,而且培训手段较单一,以理论讲授为主,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拓展培训较少。
根据2013年教育部发布的《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规定,我国全日制幼儿园每班配备2名专任教师、1名保育员(或配备3名专任教师),保教人员与幼儿比为1:7至1:9。“一村一幼”教学点,以村为单位,每个点开设1个或多个混龄班,每个班容纳20名以上适龄幼儿,每班仅配备2名辅导员。从早上孩子们到校,直到下午离校,孩子们的教学、生活均由辅导员全程管理。在访谈中,辅导员坦言工作繁杂,每天累得筋疲力尽。但却有部分家长说,辅导员就是带孩子玩耍的“保姆”,得不到村民的理解,社会的尊重。辅导员的收入低、工作量大、社会地位得不到保障,致使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队伍不稳定,大多辅导员只是将其作为过渡性工作,一旦有其他更好的就业渠道,随时选择离职,边远山区幼教点“招人难”“留人难”问题尤为突出。
二、凉山州“一村一幼”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1.入职门槛低,后续培养跟不上
世界各国对教师的资格准入都有严格的规定。国际经验表明,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离不开优质的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学前教育教师是提供高质量早期教育服务的关键。鉴于扶贫时期的特殊需要,应运启动的“一村一幼”工程当时非常符合现实需要,但也因启动急,选择到合适的师资非常不容易。扶贫先扶智,在彝区扶智则须先打通“语言关”,在时间紧任务重,又没有储备资源可挖掘的情况下,只能面向本乡本村招聘辅导员。因此入职的辅导员的学历层次低、专业技术差的情况就成了一个客观、现实的问题。为了提升教师素养,后续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后续培养的方式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通过自身努力不断给自己“充电”;二是参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牵头组织的轮训,三是参与社会机构组织的培训。现幼教点是按照一个班配置2名辅导员的方式运行,班额大多属于20人以上的混龄班,因此辅导员的工作量非常饱满,想通过自身提升素养,存在时间不足、精力不够。2018年,省人才办、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深度贫困县“一村一幼”辅导员能力提升培训实施方案》(川人才办﹝2018﹞33号),从当年暑期起,精准设置了普通话、幼儿园保教及常规管理、保教实践能力等模块的专题培训课程开展培训,但时间短、涉及面窄;而社会机构组织的培训,辅导员因为没有经费支持,基本上不能参加。
2.保教能力弱,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启动“一村一幼”工程,每班配备2名学前教育辅导员负责保育教育工作,主要培养目标是“学会普通话、养成好习惯、懂得感恩情”。凉山州大力推进“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组织督查组抽查、测试儿童普通话达标情况,效果良好。2021年4月,“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作为一项扶贫创新探索写入《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幼教点的孩子们通过普通话合格测试,初步实现培养的第一个目标,辅导员功不可没。但辅导员中50%的人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幼教教育,在幼教工作上大多是按照上级的指令完成工作任务,在幼儿教育的系统规划上存在不足,如:在幼儿教育中没有实现平等对话,没在应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工作中;没有提炼出好的教育素材,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教学内容随意性强,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和目的性;教学手段没有创新,缺乏课程设计理念;没有将课程思政的理念(在访谈时,有的教师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课程思政)贯穿于幼儿教育的点滴中等。在现实中,辅导员把过多的时间放在纪律管理上,要求幼儿排队、安静、不要随便说话等,辅导员更多的是提要求、发指令、不断提醒与约束。所以也出现一部分村民有辅导员就是帮忙“带孩子”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