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让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G633.3
一、课前走进生活,激起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学生所学的教材内容来源于生活,课本是生活的记录。如果学生课前对课文内容有了感性的了解、直接的体验,那么,将特别有利于其对文本的学习。因此,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提前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游览、搜集资料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激起学习文本的兴趣。记得有一年春天的时候 ,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到上田战斗纪念馆瞻仰烈士先辈活动,学生在革命烈士纪念馆中倾听粟裕将军,刘英、等革命先烈在家乡城北留下感人肺腑的故事,经历了默哀、献花的瞻仰过程,表达缅怀先烈的情意。第二天的语文课,学习《清明节》这篇课文,学生读得特别投入,琅琅的书声让我觉得他们仿佛长大了很多。当学习“革命、烈士、恭恭敬敬、行礼、怀念、幸福、英勇”等词语时,学生有独特的理解:一位同学说:“‘革命’就是以前粟裕爷爷带领红军赶跑了敌人,解放我们城北乡。”;一向不声不响的叶某说:“我知道 ‘恭恭敬敬’就是非常认真,非常严肃,就和昨天参观时的表情一样。”……当让学生朗读清明节扫墓的第三自然段时,早想发言的叶某把手举得老高老高,说:“我知道了,这自然段,要读的比较慢、比较轻。”我连忙问他为什么,他说,就和昨天参观时一样,要严肃、恭敬。正因为有了参观纪念馆的体验,才使学生有独特的理解和真实的情感。
二、课堂中体验生活,活化语文学习
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课程资源。教材的内容本身来源于生活,为语文教学向生活的开放拓展奠定了基础。语文教学应该打破教室的壁垒,变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使学生联系丰富多彩的生活学习语文。将文本学习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整合起来,让文本的内涵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幼小的心灵。
1.激活生活体验,实现文本对话
体验是亲身经历、联系自身的体味。它具有亲历性、内发性,是通过学生自身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回顾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学习、感悟新知识,常常会收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例如在《可贵的沉默》一课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让孩子们对文本中的情境进行模拟,孩子们对于爸爸妈妈如何给自己过生日,收到什么生日礼物等,说的津津有味。但是在气氛达到高潮时,我话题急转:“孩子们,你们谁知道自己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天?你给他们送过生日礼物吗?” 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他们感到了我的期待。刚才追逐我的目光,此刻全躲开了。他们有的低着头,有的望着窗外,所有人都沉默不语。没有一个孩子举手,他们或摇头、或低头、或发呆……我知道孩子们心灵正遭受了一次不小的冲击,课堂从未有过的“冷场”在此刻“诞生”了!但我不愿意去破坏孩子们去挖掘自己内心宝贵情感的过程,我知道这是多么好的一次情感体验。孩子们都为爸爸妈妈给自己祝贺生日而表现得极为兴奋、骄傲。但是,他们也为不知道給爸爸妈妈祝贺生日而感到羞愧。因此,“教室里安静下来”“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孩子们沉默着”。此时孩子们的低落情绪和羞愧心理,确实难能可贵,因为他们开始意识到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了。 终于有个孩子颤巍巍的举起了手:“老师,我从来没想爸爸妈妈的生日是什么时候?我只知道我自己的生日,那天是我最开心的时刻,因为那天我会收到很多礼物……”其他孩子此时抬起了头,我知道这句话代表所有孩子的真心话,他们在内疚。就在此时,我让孩子们去走进文本,片刻后,小手举满了教室……
2.活化生活场景,让语文充满生活情趣
课堂学习应该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生能从中获得生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在阅读教学中,要想法让生活画面再现,借助情景的创设,再现文本语言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生活场景活现,让生活情趣呈现,变语文学习为生活感受,变语文解读为生活解析,把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扮演角色,把学生引进生活,变旁观者为当事者,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以促进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情地感悟,让他们享受学习的乐趣、生活的乐趣,激发起了学习兴趣。学习《秦始皇兵马俑》时文中有这样的叙述:“站在巨大的秦始皇兵马俑坑前,威武雄壮的军阵仿佛从烟尘滚滚的前方奔来。……整个秦始皇兵马俑坑充满了临战的气氛。”教学时我说:“同学们,请你用最简单的标志把秦始皇兵马俑军阵图画出来。画完后,把军阵的设计意图和你的感受说一说。”有了这个动手实践的环节,理解秦始皇兵马俑军阵的设计意图和亲临军阵的感觉便油然而生。
三、课后向生活延伸,拓展学习空间
课堂上再现生活的时间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对问题的探究又是不断深化的,同时由于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新的问题、新的学习需要不断产生,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课堂教学与可后生活的联系,使课堂教学不断向课后延伸拓展。看报刊杂志,听广播电视,读中外名著,赏名胜古迹,游山川河流。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让语文引导学生更主动地去关注生活。愿我们共同努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灵气与活力吧!
参考资料:
[1]《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四年级上下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G633.3
一、课前走进生活,激起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学生所学的教材内容来源于生活,课本是生活的记录。如果学生课前对课文内容有了感性的了解、直接的体验,那么,将特别有利于其对文本的学习。因此,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提前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游览、搜集资料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激起学习文本的兴趣。记得有一年春天的时候 ,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到上田战斗纪念馆瞻仰烈士先辈活动,学生在革命烈士纪念馆中倾听粟裕将军,刘英、等革命先烈在家乡城北留下感人肺腑的故事,经历了默哀、献花的瞻仰过程,表达缅怀先烈的情意。第二天的语文课,学习《清明节》这篇课文,学生读得特别投入,琅琅的书声让我觉得他们仿佛长大了很多。当学习“革命、烈士、恭恭敬敬、行礼、怀念、幸福、英勇”等词语时,学生有独特的理解:一位同学说:“‘革命’就是以前粟裕爷爷带领红军赶跑了敌人,解放我们城北乡。”;一向不声不响的叶某说:“我知道 ‘恭恭敬敬’就是非常认真,非常严肃,就和昨天参观时的表情一样。”……当让学生朗读清明节扫墓的第三自然段时,早想发言的叶某把手举得老高老高,说:“我知道了,这自然段,要读的比较慢、比较轻。”我连忙问他为什么,他说,就和昨天参观时一样,要严肃、恭敬。正因为有了参观纪念馆的体验,才使学生有独特的理解和真实的情感。
二、课堂中体验生活,活化语文学习
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课程资源。教材的内容本身来源于生活,为语文教学向生活的开放拓展奠定了基础。语文教学应该打破教室的壁垒,变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使学生联系丰富多彩的生活学习语文。将文本学习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整合起来,让文本的内涵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幼小的心灵。
1.激活生活体验,实现文本对话
体验是亲身经历、联系自身的体味。它具有亲历性、内发性,是通过学生自身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回顾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学习、感悟新知识,常常会收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例如在《可贵的沉默》一课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让孩子们对文本中的情境进行模拟,孩子们对于爸爸妈妈如何给自己过生日,收到什么生日礼物等,说的津津有味。但是在气氛达到高潮时,我话题急转:“孩子们,你们谁知道自己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天?你给他们送过生日礼物吗?” 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他们感到了我的期待。刚才追逐我的目光,此刻全躲开了。他们有的低着头,有的望着窗外,所有人都沉默不语。没有一个孩子举手,他们或摇头、或低头、或发呆……我知道孩子们心灵正遭受了一次不小的冲击,课堂从未有过的“冷场”在此刻“诞生”了!但我不愿意去破坏孩子们去挖掘自己内心宝贵情感的过程,我知道这是多么好的一次情感体验。孩子们都为爸爸妈妈给自己祝贺生日而表现得极为兴奋、骄傲。但是,他们也为不知道給爸爸妈妈祝贺生日而感到羞愧。因此,“教室里安静下来”“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孩子们沉默着”。此时孩子们的低落情绪和羞愧心理,确实难能可贵,因为他们开始意识到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了。 终于有个孩子颤巍巍的举起了手:“老师,我从来没想爸爸妈妈的生日是什么时候?我只知道我自己的生日,那天是我最开心的时刻,因为那天我会收到很多礼物……”其他孩子此时抬起了头,我知道这句话代表所有孩子的真心话,他们在内疚。就在此时,我让孩子们去走进文本,片刻后,小手举满了教室……
2.活化生活场景,让语文充满生活情趣
课堂学习应该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生能从中获得生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在阅读教学中,要想法让生活画面再现,借助情景的创设,再现文本语言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生活场景活现,让生活情趣呈现,变语文学习为生活感受,变语文解读为生活解析,把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扮演角色,把学生引进生活,变旁观者为当事者,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以促进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情地感悟,让他们享受学习的乐趣、生活的乐趣,激发起了学习兴趣。学习《秦始皇兵马俑》时文中有这样的叙述:“站在巨大的秦始皇兵马俑坑前,威武雄壮的军阵仿佛从烟尘滚滚的前方奔来。……整个秦始皇兵马俑坑充满了临战的气氛。”教学时我说:“同学们,请你用最简单的标志把秦始皇兵马俑军阵图画出来。画完后,把军阵的设计意图和你的感受说一说。”有了这个动手实践的环节,理解秦始皇兵马俑军阵的设计意图和亲临军阵的感觉便油然而生。
三、课后向生活延伸,拓展学习空间
课堂上再现生活的时间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对问题的探究又是不断深化的,同时由于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新的问题、新的学习需要不断产生,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课堂教学与可后生活的联系,使课堂教学不断向课后延伸拓展。看报刊杂志,听广播电视,读中外名著,赏名胜古迹,游山川河流。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让语文引导学生更主动地去关注生活。愿我们共同努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灵气与活力吧!
参考资料:
[1]《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四年级上下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