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我们欣喜地发现,以读促写、以写促悟的课堂“小练笔”形式,已成为阅读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当我们把“写”挤进课堂后,如何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来提高小练笔的有效性,又成为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于是,我们小组制定了“阅读教学中小练笔的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交流、课堂观摩、教研等活动的开展,以及自己一年多以来的课堂小练笔实践,我认为教师只有选择恰当的练笔时机,抓住读写训练的结合点,合理安排内容,并尝试运用多样的练笔形式,方能“写”出语文课的精彩,让小练笔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小练笔。
一、有情可诉时练笔
当学生对文本有了充分理解和感悟之后,“写”就成了他们表达情感、表达自我的自然需要,而不是老师布置的一项呆板的课堂教学任务,由学生来配合完成。教师组织课堂小练笔要善于抓住时机,当学生读到情深意浓时,便可以设置小练笔,让学生自由表达心声。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这样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比如:我在执教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迟到》一文,当学到第18自然段父亲来送花夹袄时,学生对比之前父亲面对小海音的错误时的严厉,心中肯定有话想说。教学中,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对比“一打一送”两幅插图,并提笔写一写此时小海音想对父亲说的话。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心灵受到了情感的熏陶,练笔比较顺利。有的写道:“爸爸,我知道错了,我不该赖床,不该逃学。以后我会好好学习,再也不迟到了。”有的写道:“父爱如山,爸爸,我明白了您的良苦用心,我读懂了您的爱。”学生写得情意浓浓,通过练笔,他们设身处地感受人物的情感,深入体会父亲的严厉与慈爱,明白了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坚持自省与反思,正确对待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的小练笔设计一方面检测学生对前文内容是否真正理解,另一方面也在“写”中升华情感,促进了学生心灵的净化。
二、强烈争论处练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学生对文本有强烈争论的地方,可借用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自由表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教师再加以点拨、解疑。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感受将更加深刻而丰富。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时,学到父亲要求汤姆把大鲈鱼放掉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假如我就是这位父亲,我该怎么做?”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异常活跃。经过辩论,大家对这位父亲在金钱与诚实、欲望与信用面前的选择肃然起敬。“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深深地镌刻在孩子纯真的心里。随后,引导学生把这辩论的过程记下来,“润物无声”地达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余意未尽处练笔
在教材中,有的课文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给了学生无穷遐想和无尽感悟的空间。语文教师要能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使空白处不再空白。这样不但可以加深理解,丰富语言,而且能拨动情感,丰富感受。真可谓是豁然开朗、别有洞天。如《穷人》一课,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桑娜知道丈夫和她想法一致时,才“拉开帐子”,文章戛然而止。这样的结尾势必会让学生浮想联翩,我们何不根据文本的特点,设计一个续写训练,让学生大胆想象,把文章续写下来。想象一下,在以后的生活中,桑娜一家又会发生哪些事呢?让学生续编,进行小练笔训练,填补了文本的空白。我想:只要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参与的热情高涨,创造性被大大激活,想象力得到了训练,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四、行文精彩处练笔
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可谓文质兼美。读着这些精彩的语段,欣赏这些飘扬的文字,真是一种美的享受。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这些语段,还可以巧妙地抓住文章的精彩点进行练笔,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掌握写作方法。比如《做一个最好的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句式精美,手法独特,这就是引导练笔的好时机。在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欣赏、诵读之后,让学生“依样画葫芦”般地进行仿写。学生的写作兴趣被调动起来了,还涌现出了令人惊喜的高水平好文段。比如,有的写道:
“如果不能成为绚丽夺目的彩虹,
那就做一朵悠然自得的白云。
做大海里最快乐的水母,
做天空中一颗最闪亮的星星……决定成败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是要做一个最好的你!”
学生像在写小诗般,通过仿写训练,孩子们发现,写小诗歌并不难,优美的句子如泉涌般地出现在自己的笔端,他们感觉特别有成就感,创作的积极性也被大大地调动起来了。
总之,教师只有正确把握小练笔的时机,及时发现读写结合的训练点,紧扣课文引导学生练笔,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积累和运用语言,激发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思维,才能提高小练笔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晋江市英林镇嘉排中心小学)
编辑/张俊英
一、有情可诉时练笔
当学生对文本有了充分理解和感悟之后,“写”就成了他们表达情感、表达自我的自然需要,而不是老师布置的一项呆板的课堂教学任务,由学生来配合完成。教师组织课堂小练笔要善于抓住时机,当学生读到情深意浓时,便可以设置小练笔,让学生自由表达心声。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这样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比如:我在执教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迟到》一文,当学到第18自然段父亲来送花夹袄时,学生对比之前父亲面对小海音的错误时的严厉,心中肯定有话想说。教学中,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对比“一打一送”两幅插图,并提笔写一写此时小海音想对父亲说的话。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心灵受到了情感的熏陶,练笔比较顺利。有的写道:“爸爸,我知道错了,我不该赖床,不该逃学。以后我会好好学习,再也不迟到了。”有的写道:“父爱如山,爸爸,我明白了您的良苦用心,我读懂了您的爱。”学生写得情意浓浓,通过练笔,他们设身处地感受人物的情感,深入体会父亲的严厉与慈爱,明白了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坚持自省与反思,正确对待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的小练笔设计一方面检测学生对前文内容是否真正理解,另一方面也在“写”中升华情感,促进了学生心灵的净化。
二、强烈争论处练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学生对文本有强烈争论的地方,可借用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自由表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教师再加以点拨、解疑。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感受将更加深刻而丰富。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时,学到父亲要求汤姆把大鲈鱼放掉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假如我就是这位父亲,我该怎么做?”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异常活跃。经过辩论,大家对这位父亲在金钱与诚实、欲望与信用面前的选择肃然起敬。“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深深地镌刻在孩子纯真的心里。随后,引导学生把这辩论的过程记下来,“润物无声”地达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余意未尽处练笔
在教材中,有的课文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给了学生无穷遐想和无尽感悟的空间。语文教师要能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使空白处不再空白。这样不但可以加深理解,丰富语言,而且能拨动情感,丰富感受。真可谓是豁然开朗、别有洞天。如《穷人》一课,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桑娜知道丈夫和她想法一致时,才“拉开帐子”,文章戛然而止。这样的结尾势必会让学生浮想联翩,我们何不根据文本的特点,设计一个续写训练,让学生大胆想象,把文章续写下来。想象一下,在以后的生活中,桑娜一家又会发生哪些事呢?让学生续编,进行小练笔训练,填补了文本的空白。我想:只要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参与的热情高涨,创造性被大大激活,想象力得到了训练,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四、行文精彩处练笔
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可谓文质兼美。读着这些精彩的语段,欣赏这些飘扬的文字,真是一种美的享受。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这些语段,还可以巧妙地抓住文章的精彩点进行练笔,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掌握写作方法。比如《做一个最好的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句式精美,手法独特,这就是引导练笔的好时机。在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欣赏、诵读之后,让学生“依样画葫芦”般地进行仿写。学生的写作兴趣被调动起来了,还涌现出了令人惊喜的高水平好文段。比如,有的写道:
“如果不能成为绚丽夺目的彩虹,
那就做一朵悠然自得的白云。
做大海里最快乐的水母,
做天空中一颗最闪亮的星星……决定成败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是要做一个最好的你!”
学生像在写小诗般,通过仿写训练,孩子们发现,写小诗歌并不难,优美的句子如泉涌般地出现在自己的笔端,他们感觉特别有成就感,创作的积极性也被大大地调动起来了。
总之,教师只有正确把握小练笔的时机,及时发现读写结合的训练点,紧扣课文引导学生练笔,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积累和运用语言,激发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思维,才能提高小练笔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晋江市英林镇嘉排中心小学)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