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感觉派强调作者直观或主观的感受,不太注重对客观性事物的描绘,力求将主观的感受和理解映射到客体当中,以创造一种属于作者个性化的新感觉。作为新感觉派代表作家之一的施蛰存融和了中西方文化,杂糅并融的创作风格被众多文学研究者从社会、历史等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尤其是他在小说创作中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受容、小说形式与技巧上的探索等相关著述非常多。施蛰存十分重视文学创作的创新性,他的小说不论结构、情节、还是景物的描写,都重视自身的观察和思考。他的小说中多采用叙述视角内置化的形式,深入挖掘叙述主体的内在意识。
一、叙事视角的内涵
叙事视角是叙事情境的一个重要考察方面,显示着叙事者与故事之间的关系。叙事者站在什么角度、处于什么位置来观察故事以及叙事视角是否发生转换都是叙事视角关注的问题。施蛰存的小说尤其重视叙事视角的选择和转换,通过视角的选择和转换能清楚地感受到小说中人物的复杂心理和人性的本质。选择独特且新颖的叙事视角可以产生一定的哲理意义,可以比较深刻地对人生反思与醒悟。这种视角可蕴涵着人生的道理或者是带有哲学性的思想。因此,对叙事视角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叙事文本中不同叙事视角的选择和期待视野的不同,的确都会引起读者不同的阅读反馈和情感体验。因此,叙事视角在小说的创作中和小说研究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根据观察出发点的不同以及对叙事视野的限制程度的不同,一般将叙事视角分为“全知视角”、“限知视角”和“戏剧视角”三种基本的类型。其中“全知视角”比较常见,多指叙事者可以从任意角度观察被叙述的故事,叙事的人能够预知未来、通晓过去,任意转换位置,像是无所不能的神仙一般;“限知视角”指故事完全按照一个或几个人物的个人感受和意识来呈现,这里面叙述者基本等同于人物本身的感受,只突出转述人物从外部接受到的信息和内心活动;而“戏剧视角”将视点严格限制在叙事者外部观察的范围。中国古典小说大多采用传统的全知视角,而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则从主人公的个人视角和心理出发,多选取“限知视角”的叙事手法。
二、“限知视角”内置化的优勢
施蛰存是我国现当代文学首位依托人物内心变化,将人物深层次的新的变化和人物思想分析,作为中心进行描写和文学创作的作家。针对施蛰存小说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出他的作品为什么大部分选用 “限知视角”的原因。在关于人物内心世界分析的小说中,施蛰存先生往往运用大量笔墨描绘人物的真实思想世界,如果依然和大多数传统小说一样采用“全知视角”,叙述者冷静地站在故事之外,刻意制造叙述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想必叙事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内心思想分析小说叙事视角的选择与设置必然会有所不同。“限知视角”很明显的更适合在展现叙述主体不为人知的思想变化的过程,更利于发掘和深层次的展现人物的内在意识,发挥视角内置化的优势。施蛰存强烈追求主体意识表达的观点受到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他在作品中有意识地对自身主体性进行要求,创作出逐渐成熟的思想分析小说,从而在叙事技巧上显示出了他的个人风格。
施蛰存在创作内心思想分析小说时普遍通过故事中的某一人物的意识变化来反映事件,而这个人物大多是主要人物。旧故事的重新塑造或者平凡故事的创新讲述使施蛰存的小说不仅仅虚构出完整新颖的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虚构出了小说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使用“限知视角”进行创作能够无形中将人物和读者拉近距离,让读者通过这种亲密接触大幅度提高亲切感和对情节的可信度。而且,它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人物内心中灵与肉的矛盾与不着边际的思绪与情感等充分地表现出来,这是其他叙事视角难以做到的。施蛰存思想分析小说对“限知叙事”视角的巧妙运用,使得他在叙事形式上走上一条新路,让人体会到眼前一亮的新鲜感,揭露原本的人性和欲望,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颠覆历史的意味,这也就一下子解释了一些相对陈旧的题材偏偏能引人入胜的原因。这些都与“限知视角”的运用具有直接关联。
三、施蛰存“限知叙事”的运用和效果
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施蛰存多选择叙事视角,有意识地将人物视角内置。采用“限知视角”,便于表现所塑造人物复杂的心理冲突与微妙的心理变化。从叙事模式来看,施蛰存大多选用第一人称“我”与“限知视角”进行搭配,但也不排除运用第三人称进行叙事,对人物的描写与刻画不再把重点放在语言和动作的呈现,而是注重故事发展过程中人物内心的感受,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人物视角内置,呈现真实感受
《石秀》这篇小说是施蛰存以老题材写新故事的典型,改编自《水浒传》“杨雄杀妻”的片段。他一改《水浒传》的全知视角,以石秀的眼光推动故事发展,将深藏于石秀内心最底层的潜意识全面挖掘开来,一改传统的只讲究所谓的关于江湖道义和忠义两全的精神,通过人物视角的内置处理和整合,呈现出作品中最真实的感受,从而也将性欲本我、理性自我与道德超我的对比从一种表层的叙事推向了高点。尤其在结尾部分中杨雄与石秀杀潘巧云和迎儿的描写,直接能透析到石秀变态的一面。他一边怂恿着杨雄杀害妻子,一边又认为自己爱着潘巧云;一边“多情地看着”潘巧云,一边又看着杨雄动刀时,感觉到心中的爽快。可以说,在这里通过“限知视角”直接展示人物的真实感受,给小说中矛盾的人物行为找到了一一对应的描写依据。小说在描写石秀故意地一次次触碰潘巧云的肌肤,看她因悲苦而流露怨毒神情时的眼色都表现出了无比的欢畅,之后在把迎儿杀害后反而“觉得异常的安逸”。“觉得”一词引出石秀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样就一下子将读者与小说主人公石秀拉近了距离,让读者感受到一个狠毒的石秀仿佛就站在面前的感觉。可以说施蛰存笔下的石秀与施耐庵在故事情节和叙述布局上并没有太大差别。但是,远观我国古代小说创作的背景,施蛰存巧妙地借用了原作表现的外在意境,所还原的却是原作的内在意境。这种外表与内在的结合,才算得上是一个形象的、更真实的石秀。
(二)独白展开叙事,幻觉展示内心 独白是展示人物内心和思想变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施蛰存运用得十分广泛, “限知叙事”视角可将人物视点内化,独白的运用就显得更加合理。《在巴黎大戏院》就是独白独立成篇的典范,讲述了一位已婚男子与女子在巴黎大戏院看电影的故事,全文都是主人公内心的变化。小说《四喜子的生意》也是以独白为主的思想分析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四喜子作为拉车夫一天经历的事情,通过人物的独白可以串联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是施蛰存在运用“限知叙事”视角过程中展示出的其独有的叙事特色和个人风格。
此外,施蛰存对幻觉与想象的手法也在“限知叙事”下运用得十分熟练。只有当叙事限制在一个人物的视野之内、把重心放在人物内在的思想活动过程上,对幻觉和想象的运用才可以更加自如。小说《魔道》中,描述了“我”在火车上遇到一个穿黑衣的丑陋妇人,由于这个妇人外形带来的冲击和印象,使作品中的“我”顿时能联想到在西洋文学中那些妖怪身份的老妇人在空中骑着笤帚捉别人家小孩的场景。除此之外,还会一连串地联想到隔着窗棂在月下喷水的黄脸老妇人、美丽的王妃的木乃伊等等角色。而最后,“我”对黑衣的丑陋妇人的幻觉出现在竹林里阴森的黑影、玻璃上肮脏的黑色污渍、水边洗衣服的村姑、陈夫人以及咖啡女身上,这些幻觉与想象让“我”产生极度的恐惧、愤怒,甚至在潜意识中,会迸发出一股非道德的欲望和病态。由此可见,独白与幻觉的运用是“限知视角”下的思想分析小说常用的手段,在施蛰存的作品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形成了他独特的叙事风格。
(三)叙事视角转换,生动人物形象
在施蛰存先生创作的众多小说中,既有以“限知视角”为主的小说,也有以戏剧视角为主的小说,但每一篇小说都有处于重要地位的叙事视角的融入。不过,从整体上看,为了更生动地塑造文本以及叙述的需要,许多小说都出现了叙事视角转换的现象。例如,在小说《将军底头》里,全篇都以“限知视角”为主表现将军内心的“侠胆”与“情爱”的冲突,用花惊定将军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但是,开篇对时间地点与花将军身份外貌的介绍却选取了“全知视角”。不论是“他的脸是白皙的,须是美丽的,眼睛很深……”还是“原来将军并不是純粹的汉族人……”这都是在全知全能的视角下对故事的时间、地点及人物进行交代,而后文又转换为“限知视角”,重点描写花将军的内心活动的矛盾以及微妙变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合理转换叙事视角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饱满,是施蛰存小说的一大特点。
四、结语
以施蛰存小说的叙事视角为重点研究对象,在叙事学层面对叙事视角的内涵、分类以及在文本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概括,分析施蛰存这种对创作主体情感倾向和社会现实的探索,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时代脉搏。本文选取“限知视角”,阐释施蛰存小说的创作以及大多选取“限知叙事”视角的原因,选取施蛰存先生部分作品为例,分析“限知视角”的运用方式以及叙事视角转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挖掘了施蛰存独具魅力的叙事风格,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叙事视角的内涵
叙事视角是叙事情境的一个重要考察方面,显示着叙事者与故事之间的关系。叙事者站在什么角度、处于什么位置来观察故事以及叙事视角是否发生转换都是叙事视角关注的问题。施蛰存的小说尤其重视叙事视角的选择和转换,通过视角的选择和转换能清楚地感受到小说中人物的复杂心理和人性的本质。选择独特且新颖的叙事视角可以产生一定的哲理意义,可以比较深刻地对人生反思与醒悟。这种视角可蕴涵着人生的道理或者是带有哲学性的思想。因此,对叙事视角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叙事文本中不同叙事视角的选择和期待视野的不同,的确都会引起读者不同的阅读反馈和情感体验。因此,叙事视角在小说的创作中和小说研究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根据观察出发点的不同以及对叙事视野的限制程度的不同,一般将叙事视角分为“全知视角”、“限知视角”和“戏剧视角”三种基本的类型。其中“全知视角”比较常见,多指叙事者可以从任意角度观察被叙述的故事,叙事的人能够预知未来、通晓过去,任意转换位置,像是无所不能的神仙一般;“限知视角”指故事完全按照一个或几个人物的个人感受和意识来呈现,这里面叙述者基本等同于人物本身的感受,只突出转述人物从外部接受到的信息和内心活动;而“戏剧视角”将视点严格限制在叙事者外部观察的范围。中国古典小说大多采用传统的全知视角,而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则从主人公的个人视角和心理出发,多选取“限知视角”的叙事手法。
二、“限知视角”内置化的优勢
施蛰存是我国现当代文学首位依托人物内心变化,将人物深层次的新的变化和人物思想分析,作为中心进行描写和文学创作的作家。针对施蛰存小说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出他的作品为什么大部分选用 “限知视角”的原因。在关于人物内心世界分析的小说中,施蛰存先生往往运用大量笔墨描绘人物的真实思想世界,如果依然和大多数传统小说一样采用“全知视角”,叙述者冷静地站在故事之外,刻意制造叙述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想必叙事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内心思想分析小说叙事视角的选择与设置必然会有所不同。“限知视角”很明显的更适合在展现叙述主体不为人知的思想变化的过程,更利于发掘和深层次的展现人物的内在意识,发挥视角内置化的优势。施蛰存强烈追求主体意识表达的观点受到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他在作品中有意识地对自身主体性进行要求,创作出逐渐成熟的思想分析小说,从而在叙事技巧上显示出了他的个人风格。
施蛰存在创作内心思想分析小说时普遍通过故事中的某一人物的意识变化来反映事件,而这个人物大多是主要人物。旧故事的重新塑造或者平凡故事的创新讲述使施蛰存的小说不仅仅虚构出完整新颖的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虚构出了小说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使用“限知视角”进行创作能够无形中将人物和读者拉近距离,让读者通过这种亲密接触大幅度提高亲切感和对情节的可信度。而且,它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人物内心中灵与肉的矛盾与不着边际的思绪与情感等充分地表现出来,这是其他叙事视角难以做到的。施蛰存思想分析小说对“限知叙事”视角的巧妙运用,使得他在叙事形式上走上一条新路,让人体会到眼前一亮的新鲜感,揭露原本的人性和欲望,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颠覆历史的意味,这也就一下子解释了一些相对陈旧的题材偏偏能引人入胜的原因。这些都与“限知视角”的运用具有直接关联。
三、施蛰存“限知叙事”的运用和效果
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施蛰存多选择叙事视角,有意识地将人物视角内置。采用“限知视角”,便于表现所塑造人物复杂的心理冲突与微妙的心理变化。从叙事模式来看,施蛰存大多选用第一人称“我”与“限知视角”进行搭配,但也不排除运用第三人称进行叙事,对人物的描写与刻画不再把重点放在语言和动作的呈现,而是注重故事发展过程中人物内心的感受,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人物视角内置,呈现真实感受
《石秀》这篇小说是施蛰存以老题材写新故事的典型,改编自《水浒传》“杨雄杀妻”的片段。他一改《水浒传》的全知视角,以石秀的眼光推动故事发展,将深藏于石秀内心最底层的潜意识全面挖掘开来,一改传统的只讲究所谓的关于江湖道义和忠义两全的精神,通过人物视角的内置处理和整合,呈现出作品中最真实的感受,从而也将性欲本我、理性自我与道德超我的对比从一种表层的叙事推向了高点。尤其在结尾部分中杨雄与石秀杀潘巧云和迎儿的描写,直接能透析到石秀变态的一面。他一边怂恿着杨雄杀害妻子,一边又认为自己爱着潘巧云;一边“多情地看着”潘巧云,一边又看着杨雄动刀时,感觉到心中的爽快。可以说,在这里通过“限知视角”直接展示人物的真实感受,给小说中矛盾的人物行为找到了一一对应的描写依据。小说在描写石秀故意地一次次触碰潘巧云的肌肤,看她因悲苦而流露怨毒神情时的眼色都表现出了无比的欢畅,之后在把迎儿杀害后反而“觉得异常的安逸”。“觉得”一词引出石秀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样就一下子将读者与小说主人公石秀拉近了距离,让读者感受到一个狠毒的石秀仿佛就站在面前的感觉。可以说施蛰存笔下的石秀与施耐庵在故事情节和叙述布局上并没有太大差别。但是,远观我国古代小说创作的背景,施蛰存巧妙地借用了原作表现的外在意境,所还原的却是原作的内在意境。这种外表与内在的结合,才算得上是一个形象的、更真实的石秀。
(二)独白展开叙事,幻觉展示内心 独白是展示人物内心和思想变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施蛰存运用得十分广泛, “限知叙事”视角可将人物视点内化,独白的运用就显得更加合理。《在巴黎大戏院》就是独白独立成篇的典范,讲述了一位已婚男子与女子在巴黎大戏院看电影的故事,全文都是主人公内心的变化。小说《四喜子的生意》也是以独白为主的思想分析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四喜子作为拉车夫一天经历的事情,通过人物的独白可以串联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是施蛰存在运用“限知叙事”视角过程中展示出的其独有的叙事特色和个人风格。
此外,施蛰存对幻觉与想象的手法也在“限知叙事”下运用得十分熟练。只有当叙事限制在一个人物的视野之内、把重心放在人物内在的思想活动过程上,对幻觉和想象的运用才可以更加自如。小说《魔道》中,描述了“我”在火车上遇到一个穿黑衣的丑陋妇人,由于这个妇人外形带来的冲击和印象,使作品中的“我”顿时能联想到在西洋文学中那些妖怪身份的老妇人在空中骑着笤帚捉别人家小孩的场景。除此之外,还会一连串地联想到隔着窗棂在月下喷水的黄脸老妇人、美丽的王妃的木乃伊等等角色。而最后,“我”对黑衣的丑陋妇人的幻觉出现在竹林里阴森的黑影、玻璃上肮脏的黑色污渍、水边洗衣服的村姑、陈夫人以及咖啡女身上,这些幻觉与想象让“我”产生极度的恐惧、愤怒,甚至在潜意识中,会迸发出一股非道德的欲望和病态。由此可见,独白与幻觉的运用是“限知视角”下的思想分析小说常用的手段,在施蛰存的作品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形成了他独特的叙事风格。
(三)叙事视角转换,生动人物形象
在施蛰存先生创作的众多小说中,既有以“限知视角”为主的小说,也有以戏剧视角为主的小说,但每一篇小说都有处于重要地位的叙事视角的融入。不过,从整体上看,为了更生动地塑造文本以及叙述的需要,许多小说都出现了叙事视角转换的现象。例如,在小说《将军底头》里,全篇都以“限知视角”为主表现将军内心的“侠胆”与“情爱”的冲突,用花惊定将军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但是,开篇对时间地点与花将军身份外貌的介绍却选取了“全知视角”。不论是“他的脸是白皙的,须是美丽的,眼睛很深……”还是“原来将军并不是純粹的汉族人……”这都是在全知全能的视角下对故事的时间、地点及人物进行交代,而后文又转换为“限知视角”,重点描写花将军的内心活动的矛盾以及微妙变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合理转换叙事视角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饱满,是施蛰存小说的一大特点。
四、结语
以施蛰存小说的叙事视角为重点研究对象,在叙事学层面对叙事视角的内涵、分类以及在文本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概括,分析施蛰存这种对创作主体情感倾向和社会现实的探索,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时代脉搏。本文选取“限知视角”,阐释施蛰存小说的创作以及大多选取“限知叙事”视角的原因,选取施蛰存先生部分作品为例,分析“限知视角”的运用方式以及叙事视角转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挖掘了施蛰存独具魅力的叙事风格,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