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怀归令”:吃不了兜着走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naln_x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人的饮食传统,表现在筵宴上有一个明显的特色,就是以过量的肴馔定义丰盛的程度。各类宴席的准备,都是以吃不完作为标准的,这也是判断主人盛情的一个标志。吃不了怎么办?也并非是统统倒掉,有时是要打包的。古代打包的法则,也有小大的区别,有“礼包”,也有“罚包”。帝王甚至还有“怀归令”,吃不了是要兜着走的,御宴上曾有过这样的规矩。
  这样的传统,似乎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周代有许多食礼仪轨,将各类筵宴的细节规定得仔仔细细,从这些礼文中我们可以读到打包的情节。以《仪礼·公食大夫礼》为例,所谓“公食大夫礼”,为国君宴请他国使臣的宴饮之礼。宴饮的程序是:国君先派大夫去宾馆迎请使臣,告以将行宴饮之事。使臣三辞不敢当,最后还是跟着大夫到达宴会之所。这时宴会的准备工作自然早已开始,大殿上陈列着七鼎、洗盘和匜等器具。座席铺正,几案摆好,酒浆和馔品也已齐备。国君身穿礼服,迎宾于大门内。宾主揖让再三,答拜接连,然后落座。
  很快膳夫和仆从献上鼎俎鱼肉和醯酱,这些馔品和饮料的种类及摆放的位置都有一定之规,不得错乱。有经学家根据《仪礼》上的详细记载,将“公食大夫礼”所用饮馔的陈列格式进行了复原研究,十分壮观,而且非常有条理。最后献上的是饭食和大羹,摆设完毕,大宴开始。宾主又是互拜一番,宾祭酒食,开始进食。
  宴饮结束,使臣告辞,国君送于门边。膳夫等人则将没有吃完的牛、羊、豚肉块盛装起来,一起送到来使下榻的宾馆。残肉剩饭包送客人,即使是他国使臣,吃不了也得兜着走,这在当时显然不会被看成是不尊重使臣的举动。这算是“礼包”,是食礼规范的动作。
  在古代肴馔可以打包,茶饮也可以打包,唐代就有这样的例证。据《云仙杂记》说,觉林寺僧志崇饮茶时按品第分为三等,他待客以“惊雷荚”,自奉以“萱草带”,供佛以“紫茸香”。他以最上等茶供佛,以下等茶自饮,中等茶用于待客。他这中等茶也一定有特别之处,有客人赴他的约会,都要用油囊盛剩茶回家去饮,舍不得废弃。喝不了,兜着走,也是太珍贵了的原因。这油囊就是一个防渗布袋,功用与当代塑料袋相同。
  古代官员有机会赴御筵,自然觉得风光无限,有时还会设法悄悄带回一些馔品,让家人品味。悄悄地,就当是窃食吧,唐代窃食御筵已成风气,不过谁也不将这行为当贼看待。皇上自然也乐得做个人情,不仅下了可以怀归余食的御旨,而且还让太官专门备有两份食物,让百官带回家去孝敬自己的父母。明代陆深的《金台纪闻》,述及此事时这样写道:
  廷宴余物怀归,起于唐宣宗时。宴百官罢,拜舞遗下果物。怪问,咸曰:“归献父母及遗小儿。”上敕太官:今后大宴,文武官结食两份与父母,别给果子与男女,所食余皆听以帕子怀归。今此制尚存,然有以怀归不尽而获罪者。
  瞧瞧,那些悄悄放在怀中和袖里的食物,在臣子跪拜皇恩时洒落了一地,好难得一见的特别风景。唐宣宗动了情,下了怀归令,从此御筵上没吃完的东西臣子都可以大方地带回去了。按陆深的说法,明代御筵上的食物,你要吃不了还非得兜着走,不然还要治你一个罪名,也许就是“不孝”之罪吧。
  皇上办起筵席来,有时是很慷慨的,大臣酒足饭饱之后,还可以带回没吃完的食物,或者加带两份预备好的食物,这就是“怀归”。还要多说一句的是,有时怀归的不仅有食物,甚至还有当时使用的餐具,有时是瓷器,也有时可能是贵重的金银器。清人孙承泽《春明梦余录》谈到明代的情形说:“朝廷每赐臣下廷宴,其器皿俱备领回珍贮之,以为传家祭器。”
  有了“怀归令”,御宴上碗净盘光。时下餐馆涌起“光盘”风,也是一道好风景。网传名人陈光标申请易名“陈光盘”,他还有到酒宴上吃残羹剩饭的举动,用心用意,值得称道。这“光盘”之风,还可以更强劲一些。由今及古,由“怀归”及“光盘”,我们可以纠正一下自己的傳统,不必要备吃不完的筵席,真吃不了时,那就吃不了兜着走吧。
其他文献
研究历史,一定要重视第一手资料,尤其是历史当事人亲手写的文字。这些文字不一定公正客观,但是,它具备感性的特质,至少让我们可以探究到当事人想诉说什么,想掩盖什么,从而从这诉说和掩盖中探究历史的原本面目。  例如,清朝的科举如何?怎样录取,尤其是改卷的标准是什么?当年就有一位名为何德刚的前清官员,他亲自参与过清朝科举考试的监考和改卷,可以说是历史的亲历者,民国的时候,他将这些见闻发表在报纸上,后结集成
期刊
我国新科技、新经济迅速发展,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建立和谐社会。我国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也处在一个推陈出新的发展时期。回顾春秋初,我国铁耕出现,奴隶在井田外开出大量“私田”,引发春秋变革,“官学制度”在春秋战火中失去垄断,新兴地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开始聚徒讲学,出现了孔子等诸子百家。那里发生的教育与文化嬗变,交融激荡,孕育了博大久远的中华文明。即使时光流过千秋,中华悠久的
期刊
宋代湖湘诗坛,留下不朽之作的有杰出爱国词人辛弃疾(1140—1207)。他是山东人。南宋淳熙六年至八年(1179—1181),从荆湖北路转运副使任上调到荆湖南路继续当转运副使,来到长沙,后任潭州知府兼湖南安抚使。他在长沙组建防御金兵的“飞虎军”,威镇一方。“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历遍楚山川”,从湖北调任湖南两年间,他写下不少词作。先看这首《贺新郎》:柳暗凌波路。送春归、猛风暴雨,一番新绿。千里潇湘葡
期刊
清末对科举的批判主要以洋务派和维新派最为激烈,洋务派思想主要基于科举对西学的阻碍作用来谈废科举之事,没有脱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框架,维新派则多从废八股来谈变科举。  作为维新健将的梁启超对科举的批判也是基于对两派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梁启超对科举的批判主要基于科举对人才与学校的禁锢两个方面:(1)科举桎梏人才,而人才的兴衰关系一国之兴衰。清季之时,八股时文在坊间如山如海,无数知识分子沉溺其中,不
期刊
《论语·宪问》: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逆,预先猜度。《易·说卦》曰“知来者逆”,故有逆知一词。逆诈,其实不知他人诈还是不诈,而预先猜测他人诈。亿,通臆,预料、揣度。先进篇孔子说子贡“亿则屡中”,做生意常猜中行情,大发其财。信,诚实,守信。亿不信,其实不知他人信还是不信,而预先估计他人不信。抑,表转折,犹然而。贤,杰出;《说文》曰:“贤,多才也。”此章语言简要,有省略,
期刊
在我们中国,有一个地方特别适合玩“穿越”。  何谓穿越?“百度”有云:穿越是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简称。一般是指某人物因为某原因,经过某过程(也可以无原因无过程),从所在时空(A时空)穿越到另一时空(B时空)的事件。  这样的“事件”,不久前在我们旅游岭南的一个小镇,不期然地“发生”了。  这个小镇位于粤东北的河源市龙川县,它叫“佗城”。佗城亦称赵佗古城,它是以 2000多年前一个叫赵佗的人的名字命名的
期刊
新郎官蔡元培婚礼之上谈平等  1901年冬,蔡元培与黄仲玉在杭州结为伉俪,举行文明婚礼。婚礼上,宋平子有意开蔡元培的玩笑:“倘若黄夫人的学行高出于蔡鹤卿(蔡元培),则蔡鹤卿当以师礼待黄夫人,何止平等呢?反之,若黄夫人的学行不及蔡鹤卿,则蔡鹤卿当以弟子视之,又何从平等呢?”在场的宾客饶有兴味,都想听听新郎的高见。蔡元培折衷两端:“就学行言,固然有先后之分;就人格言,总是平等的。”此言一出,皆大欢喜,
期刊
梁思成的大爱  原子弹研制成功后,美国初步选择了四座城市作为投弹地点。这四座城市分别是京都、小仓、广岛、新潟。但是在做最后的决议时,美方参考了之前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建议,将京都改为长崎,保留了京都的古建筑。事后,人們问起梁思成对此事的看法,梁答:“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  吕岱哭徐厚  三国时的吕岱位高权重,名声显赫,但能虚心
期刊
唐鲁孙在《中国吃》一书中写道:“自从时代进步,果脯由御膳房成为上方玉食之后,才成为细品甜食的。”  实际上,果脯的制作与食用在中国有几千年,最早有记载可上溯到三国时代,当时人们为解决鲜果不耐保存的问题,将鲜果浸入蜂蜜内防腐、保鲜、增添甜味。南宋时期《梦粱录》中载:“除夕,内司意思局进呈精巧宵夜果子合,合内簇诸般细果、时果、蜜煎、糖煎及市食……”此外,蔡襄《荔枝谱》中亦载有当时果脯的加工方法,称其“
期刊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往往会因为争取一些蝇头小利而与人争斗,生气,甚至惡语相向。这样的现象、场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往往会忽略恶劣情绪对身心造成的伤害。现代医学表明,一个性情暴戾的人,即使让他经常服用最好的营养品,经常练习最佳的健身运动,其寿命也远不如性情温和者长寿。现代心理健康学更是提示人们:要健康长寿,先得树立一个心理保健的座右铭——友善。  《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