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文提出创设情境,让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发散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运用成功效应,让学生不断创新四个方面的体会.
【关键词】 培养; 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前新课改中的重点和亮点,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摆在重要地位,这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谈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萌发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求知欲的形成要经历好奇——求知——探索三个阶段.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和新技术的发现往往都是从好奇开始的. 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发现离不开对苹果自由落地的好奇;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离不开对1 2等于3的好奇. 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溯源的精神,因此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勇于提出好奇问题.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时,学生在看完书后,往往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不太注意. 这时我巧设陷阱设置悬念,引导学生進行倒水实验:用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 过了一会,一个小组倒了水,还没灌满;而另一小组的同学却大叫:“水溢出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学生们议论纷纷.
二、发散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散探索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多向思考,从而提出新问题,也就是答案不唯一. 既然答案不唯一,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 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 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 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例如:我在教学“商店有15个白皮球和22个红皮球,卖出12个,还剩下多少个球?”时,学生在弄清题意之后,就纷纷列式计算:15 22 = 37(个),37 - 12 = 25(个). 按常理,这道应用题已经解答出来,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我又问学生:“还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呢?”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学生个个都进入思考当中. 抓住这个机会,我马上启发,引导他们从问题入手,进行讨论,看谁最聪明,能够想出另一种解答方法. 学生积极讨论,过了一会儿,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问题中没有告诉我们是卖出哪一种球,我们可以想成他把白皮球先卖出去,所以就可以这样列式:15 - 12 = 3(个),3 22 = 25(个). ”这位同学刚回答完,我还来不及表扬他,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回答:“还可以想成把红皮球先卖出去,列式是:22 - 12 = 10(个),10 15 = 25(个). ”
三、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 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 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增强了相互补充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让学生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一些图画,让对方编应用题,看谁摆的图画能难倒对方. 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不同的图画和编出不同的加、减法应用题. 与此同时,我还请了5位男同学和4位女同学出来,让学生思考:能编出几道应用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编出了:① 有9 名同学做游戏,其中5个是男同学,女同学有几个?② 有9 名同学做游戏,其中4 个是女同学,男同学有几个?③ 有9 名同学,走了3个,还剩几个?④ 教室里有9名同学,走了6个,现在有多少?⑤ 有5个男同学,4个女同学,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等应用题.
四、运用成功效应,让学生不断创新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 “一个孩子如果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成功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并通过这种体验激发其继续探索创新的欲望,以争取更大的成功.
例如,学习了倒数之后,我让学生填空:(略). 根据倒数的意义,大多数学生会填2,3,4,5,6,…,10000,使等式等于1,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后,启发学生继续思考:“看哪位同学最爱动脑筋,还能想出别的填法?”思考之余,有名学生这样回答:“这道题还可填4,6,8,…,20000,使等式等于2. ”受他的启发,其他学生也纷纷举手,我有意识请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结果他说:“还可以填12,18,24,30,…,60000,使等式等于6.”顿时,教室里掌声四起. 就这样,在教师的表扬、鼓励、点拨下,学生从多方面寻找答案,发现此题有无数的填法. 总之,只要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加以训练,把握知识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结合点,适时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学习,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造性素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就一定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邵芳林. 培养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策略与方法[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3).
[2]林伟. 创新数学教学方法研究[J]. 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2(8).
【关键词】 培养; 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前新课改中的重点和亮点,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摆在重要地位,这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谈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萌发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求知欲的形成要经历好奇——求知——探索三个阶段.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和新技术的发现往往都是从好奇开始的. 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发现离不开对苹果自由落地的好奇;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离不开对1 2等于3的好奇. 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溯源的精神,因此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勇于提出好奇问题.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时,学生在看完书后,往往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不太注意. 这时我巧设陷阱设置悬念,引导学生進行倒水实验:用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 过了一会,一个小组倒了水,还没灌满;而另一小组的同学却大叫:“水溢出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学生们议论纷纷.
二、发散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散探索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多向思考,从而提出新问题,也就是答案不唯一. 既然答案不唯一,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 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 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 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例如:我在教学“商店有15个白皮球和22个红皮球,卖出12个,还剩下多少个球?”时,学生在弄清题意之后,就纷纷列式计算:15 22 = 37(个),37 - 12 = 25(个). 按常理,这道应用题已经解答出来,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我又问学生:“还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呢?”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学生个个都进入思考当中. 抓住这个机会,我马上启发,引导他们从问题入手,进行讨论,看谁最聪明,能够想出另一种解答方法. 学生积极讨论,过了一会儿,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问题中没有告诉我们是卖出哪一种球,我们可以想成他把白皮球先卖出去,所以就可以这样列式:15 - 12 = 3(个),3 22 = 25(个). ”这位同学刚回答完,我还来不及表扬他,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回答:“还可以想成把红皮球先卖出去,列式是:22 - 12 = 10(个),10 15 = 25(个). ”
三、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 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 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增强了相互补充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让学生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一些图画,让对方编应用题,看谁摆的图画能难倒对方. 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不同的图画和编出不同的加、减法应用题. 与此同时,我还请了5位男同学和4位女同学出来,让学生思考:能编出几道应用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编出了:① 有9 名同学做游戏,其中5个是男同学,女同学有几个?② 有9 名同学做游戏,其中4 个是女同学,男同学有几个?③ 有9 名同学,走了3个,还剩几个?④ 教室里有9名同学,走了6个,现在有多少?⑤ 有5个男同学,4个女同学,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等应用题.
四、运用成功效应,让学生不断创新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 “一个孩子如果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成功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并通过这种体验激发其继续探索创新的欲望,以争取更大的成功.
例如,学习了倒数之后,我让学生填空:(略). 根据倒数的意义,大多数学生会填2,3,4,5,6,…,10000,使等式等于1,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后,启发学生继续思考:“看哪位同学最爱动脑筋,还能想出别的填法?”思考之余,有名学生这样回答:“这道题还可填4,6,8,…,20000,使等式等于2. ”受他的启发,其他学生也纷纷举手,我有意识请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结果他说:“还可以填12,18,24,30,…,60000,使等式等于6.”顿时,教室里掌声四起. 就这样,在教师的表扬、鼓励、点拨下,学生从多方面寻找答案,发现此题有无数的填法. 总之,只要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加以训练,把握知识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结合点,适时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学习,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造性素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就一定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邵芳林. 培养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策略与方法[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3).
[2]林伟. 创新数学教学方法研究[J]. 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