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活力。民间艺术作为其一,产于自然,生于劳作,表之于情,达之于意,上着天地万物,内容丰富而多彩。在幼儿园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激发幼儿的民族自尊心,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的兴趣,提升幼儿的情感和审美能力,尤其对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民间艺术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幼儿的民族意识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感受以及爱憎,它以丰富的内容对人们进行着道德文化的教育。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特别是民间文学,它记载着中国历史上的很多英雄,有关郑成功、屈原、岳飞等民间文学绚丽多姿的内容像一股股甘泉滋润着幼儿的心田,以此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二、民间艺术教育全面促进了幼儿智力的发展
实践证明,民间艺术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可通过有目的地选择与改编适合幼儿园年龄特点与发展需要的教材内容来更好地开发幼儿的智力、启迪幼儿的思维。
在“猜谜、猜拳”的民间游戏中,既可以促使幼儿积极动脑,培养丰富的想象和敏锐的观察听辨能力,又可以训练幼儿的分析综合能力,从中挖掘幼儿潜在的能力,使智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另外,由于民间艺术的独到之处,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幼儿,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幼儿乐意学、好学。如丰富多彩的剪纸、编纸、撕纸、刻纸、刺绣、泥塑等民间工艺制作深受幼儿的喜爱,在幼儿积极主动的创作过程中,左右手灵活、协调地配合,有效促进了大脑左右半球的交替循环运用,使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三、民间艺术教育逐步增强了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
民间艺术教育不仅让幼儿了解了民间艺术初步的风格形式,扩大了艺术修养的视野,在寓教于乐的民间艺术活动中,孩子们对说、唱、做、画等知识技能有所提高,更萌发了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初步感受意境美、形式美的能力。
为了让幼儿充分沐浴在民间艺术的海洋中,我们努力创设了富有民间艺术特色的“娃娃活动室”,其中溶入了“雕、刻、绣、编”等民间艺术活动。在开展刺绣的特色活动中,创设相应的民间艺术环境对孩子感受艺术美有着重要作用。首先让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刺绣作品,如多种材料绣成的绣花鞋垫子、枕头、手帕等,还结合多媒体课件等让幼儿感受刺绣带来的美。在开展编织活动中,我们紧紧结合季节、节日的变化与班级主题活动的展开,创设了丰富的室内外民间艺术氛围,在教室内挂着各种材料编织的壁挂,在室外的走廊两旁布置了家长、师生共同收集、创作的编织作品,让幼儿时刻沉浸在美丽而变换无穷的编织氛围中,充分感受到民间艺术的无限魅力,从而激发了幼儿参与表达表现的强烈欲望。同样,水墨画也是满足幼儿感受美的需要和情感教育的活动。美存在于生活、来源于生活,在水墨画的活动中,可引导幼儿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审美活动,掌握美的规律,表现美的艺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孩子们以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去掌握民间艺术知识和表现能力,逐渐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不仅增强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更让幼儿在欣赏美、表现美的过程中提高了审美能力。
四、民间艺术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指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不用学校里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创造。”因此老师要给幼儿自由的空间,让幼儿去大胆地做、大胆地想,创新的潜能才能够得到发展。例如:在进行民间陶泥活动时,孩子们用泥巴创造性地做出了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的还把它编成故事来讲,想象力非常丰富。再如民间游戏《丢手绢》、《跳房子》、《老鹰捉小鸡》、《滚铁环》、《过家家》等,通过这些游戏不仅锻炼了孩子的技能、增长了孩子的经验,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民间艺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五、民间艺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民间艺术教育的各种形式中为幼儿提供了多方面感知材料、认识作品、理解作品、创造作品的机会,为幼儿提供了多种问题,提供了幼儿锻炼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要让幼儿不拘泥于传统的观念与形式,在不断的认识问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民间艺术启蒙教育有利于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复杂化和概括化,幼儿参与剪纸、撕纸、泥塑、刺绣等民间美术活动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随着活动的难度和深度得到提高。这些活动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手部小肌肉得到了锻炼,手指的精细动作得到了发展,手眼协调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民间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是中国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娱乐性强,内容丰富,具有游戏性、趣味性、教育性等特点,深受幼儿喜爱,且能就地取材。因此,让幼儿接受丰富的民间艺术教育和熏陶,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以及智慧潜能,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幼儿良好个性品格的形成,让幼儿的心灵得到了和谐的发展。
一、民间艺术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幼儿的民族意识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感受以及爱憎,它以丰富的内容对人们进行着道德文化的教育。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特别是民间文学,它记载着中国历史上的很多英雄,有关郑成功、屈原、岳飞等民间文学绚丽多姿的内容像一股股甘泉滋润着幼儿的心田,以此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二、民间艺术教育全面促进了幼儿智力的发展
实践证明,民间艺术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可通过有目的地选择与改编适合幼儿园年龄特点与发展需要的教材内容来更好地开发幼儿的智力、启迪幼儿的思维。
在“猜谜、猜拳”的民间游戏中,既可以促使幼儿积极动脑,培养丰富的想象和敏锐的观察听辨能力,又可以训练幼儿的分析综合能力,从中挖掘幼儿潜在的能力,使智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另外,由于民间艺术的独到之处,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幼儿,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幼儿乐意学、好学。如丰富多彩的剪纸、编纸、撕纸、刻纸、刺绣、泥塑等民间工艺制作深受幼儿的喜爱,在幼儿积极主动的创作过程中,左右手灵活、协调地配合,有效促进了大脑左右半球的交替循环运用,使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三、民间艺术教育逐步增强了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
民间艺术教育不仅让幼儿了解了民间艺术初步的风格形式,扩大了艺术修养的视野,在寓教于乐的民间艺术活动中,孩子们对说、唱、做、画等知识技能有所提高,更萌发了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初步感受意境美、形式美的能力。
为了让幼儿充分沐浴在民间艺术的海洋中,我们努力创设了富有民间艺术特色的“娃娃活动室”,其中溶入了“雕、刻、绣、编”等民间艺术活动。在开展刺绣的特色活动中,创设相应的民间艺术环境对孩子感受艺术美有着重要作用。首先让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刺绣作品,如多种材料绣成的绣花鞋垫子、枕头、手帕等,还结合多媒体课件等让幼儿感受刺绣带来的美。在开展编织活动中,我们紧紧结合季节、节日的变化与班级主题活动的展开,创设了丰富的室内外民间艺术氛围,在教室内挂着各种材料编织的壁挂,在室外的走廊两旁布置了家长、师生共同收集、创作的编织作品,让幼儿时刻沉浸在美丽而变换无穷的编织氛围中,充分感受到民间艺术的无限魅力,从而激发了幼儿参与表达表现的强烈欲望。同样,水墨画也是满足幼儿感受美的需要和情感教育的活动。美存在于生活、来源于生活,在水墨画的活动中,可引导幼儿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审美活动,掌握美的规律,表现美的艺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孩子们以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去掌握民间艺术知识和表现能力,逐渐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不仅增强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更让幼儿在欣赏美、表现美的过程中提高了审美能力。
四、民间艺术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指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不用学校里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创造。”因此老师要给幼儿自由的空间,让幼儿去大胆地做、大胆地想,创新的潜能才能够得到发展。例如:在进行民间陶泥活动时,孩子们用泥巴创造性地做出了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的还把它编成故事来讲,想象力非常丰富。再如民间游戏《丢手绢》、《跳房子》、《老鹰捉小鸡》、《滚铁环》、《过家家》等,通过这些游戏不仅锻炼了孩子的技能、增长了孩子的经验,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民间艺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五、民间艺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民间艺术教育的各种形式中为幼儿提供了多方面感知材料、认识作品、理解作品、创造作品的机会,为幼儿提供了多种问题,提供了幼儿锻炼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要让幼儿不拘泥于传统的观念与形式,在不断的认识问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民间艺术启蒙教育有利于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复杂化和概括化,幼儿参与剪纸、撕纸、泥塑、刺绣等民间美术活动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随着活动的难度和深度得到提高。这些活动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手部小肌肉得到了锻炼,手指的精细动作得到了发展,手眼协调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民间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是中国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娱乐性强,内容丰富,具有游戏性、趣味性、教育性等特点,深受幼儿喜爱,且能就地取材。因此,让幼儿接受丰富的民间艺术教育和熏陶,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以及智慧潜能,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幼儿良好个性品格的形成,让幼儿的心灵得到了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