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不想在一个糟糕的媒体供应链上浪费时间和金钱。”作为全球第一大的广告主,宝洁全球首席营销官Marc Pritchard今年在多个公开场合谈及数广告营销时的态度,正在变得更加不客气。
尽管他在去年9月的“纽约广告周”上与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桑德伯格同台出现时就直言不讳过—早期数字广告的很多试验已经产生了大量的“crab”(垃圾)。
Pritchard从广告主这个群体的角度讲出一个事实:过去他们一直是“抱着学习的精神在给新媒体机会”,但是久而久之,却看到了一个复杂、不透明、低效而具欺诈性的媒体供应链。
这个复杂供应链的最末端,是广告主最痛恨的一种供应商—他们的生意主题,是通过各种数据造假手段,帮助那些完不成任务的广告代理公司或者媒体顺利交差。在万能的淘宝,只要搜索“点击”“IP”这样的关键词,马上就能找到上百家提供刷量服务的卖家。
随意点进一家注册地显示为重庆的五钻店铺,里面只展示了两件在售“宝贝”,其中一件的月交易量超过6.8万单。“全部真实IP,高速、效率、低价。”这家店铺的宣传语如是 说。
除用大大的黑色字体写着:“详情请咨询掌柜旺旺”,并列出一个官网地址,每件在售商品的介绍页上再无更多内容。在浏览器里打开这个官网,首页的大量信息,让它看起来就像一个针对流量作弊的教学网站,它会从零开始、事无巨细地介绍有关评价网站投放效果的各种专业指标。
最基础的术语包括独立访客(UV)、页面浏览数量(PV)—这些是指每个真实用户上网浏览网页时留下的到访记录。表面上看,造假最难的环节似乎是制造身在全国各地不同位置登陆互联网的独立IP—每一个联网电脑都会对应一个IP地址。但是“会者不难”,造假者会告诉你:给一台电脑安装虚拟机,可以模拟几十台电脑,然后再利用“暗弹”软件,就能制造出客户需要达到的UV和PV数量。这种软件会在电脑上打开的浏览器后台不断弹出广告弹窗,但人眼看到的还是正常的浏览器画面。所有后台弹出的广告,都计入了PV中。
“最好你能确定一下具体有什么需求,因为需求不一样,给的报价也不一样。”这家淘宝店的“小二”与客户初次打交道时,都会像大夫“问诊”一样。虽然他们可以帮助客户完成流量注水的网络平台包括论坛、博客、微信、网店等,但流程上必须要先问清对方的具体需要。
因为一个真实用户的浏览轨迹,会包括IP所在地域、频次、跳出率、停留时间、浏览器类型、操作系统等多达十几项参数,因此出于“逼真”这个需求,客户通常要自己先选择多种参数交给刷效果的公司去实现,参数越复杂则收费越高。总之在后者看来,自己经营的这门生意属于一种定制化服务。
当然,标准化的产品也有,就是在淘宝店里挂出的“基本款”—用1000个假的独立IP点击1000次某个广告,PC端收费是1元,移动端收费1.5元;一个广告页面想被曝光一万次,也就是获得1万个PV,PC端收费是1.5元,移动端2.5元。
一位“三黄钻”的资深买家在购买服务之后留下这样的评价:“服务挺好,一直在这里购买,速度也挺快,棒棒哒。”当然想在此店下单的客户并不能知道,从订单量到用户评价,这里面又会存在多少店主造假的成分。
“我们每天能提供70万IP、2000万UV、过亿PV。”为了证明实力,店铺小二发来一张由第三方数字广告效果监测机构—秒针系统(Miaozhen Systems)平台上呈现的一个门户网站所做的某广告活动专题页面被“优化”的数据效果截屏,上面显示整个专题获得的UV接近800万,PV则高达2600多万。“如果按这个要求做下来,要十几万元吧。”店铺小二介绍说。要是有客户继续询问他们是如何“躲过”第三方广告技术监测时,就会被这位小二马上纠正:“那不叫‘躲过’,叫‘通过’。”
使用真人手工服务的“安全性”会更高,但获取一次点击的收费至少是0.5元,从性价比来说完全不划算,所以针对流量点击这类的效果造假,通常只用机器软件来搞定。
不过,投放效果如果是涉及App下载量、文章转发量和评论量,或者是要看新增的注册用户数、或收集足够多的调查问卷结果,这些任务的造假就必须要找“真人”来完成。
这些“真人”从哪里来?只要在百度搜索“坐在家里赚钱”,就能很容易发现大量的充斥着“赚大钱”“做什么赚钱快”标语的网站。这些网站有的会直接发布各种“任务”,有的则是为针对移动端广告营销做任务的App来导流。
在广告圈,制造虚假营销效果被美其名曰为“效果优化”,其实,只要广告主们稍加调查,就可以在网上揪出大把帮助广告代理商或者媒体弄虚作假的刷量公司,它们要么用电脑“幻化”出无数个IP真身,要么通过诱人广告招募来“万人转发团队”。可悲的是,广告主们就算能查得出令人怵目惊心的造假手段和产业链条,却很难查到与自己投放案例相关的具体造假经过。
“我们认为虚假流量在中国是非常大的问题,明明没有说是有,但虚假流量是犯罪,是欺骗。”在群邑中国CEO兼WPP中国区CEO徐俊看来,针对广告效果直接注水的行为,早已经不仅仅是降低广告投放“可视度”这类影响投放质量的问题,而是彻底踩踏了行业规则的红线,因此“虚假流量是犯罪,是欺骗。”
来自美国市场研究机构eMarketer的数据估算,目前每年全球的数字化广告已经高达1940亿美元。但是广告主慷慨掷出的这笔巨资,到底有多少已经莫名其妙地流转进了那些专业造假公司的口袋,又有多少钱是养活了那些“坐在家里就能挣钱”的“网赚”大军?
“(造假)是一个行业常态,从广告业的诞生—一百年前开始,作弊就是屡禁不绝的,所以广告界才会有一个名言:你知道你有一半的广告费花错了,但你不知道花错在哪,哪一半花错了。”第三方移动数据服务公司TalkingData的副总裁高铎对《第一財经周刊》说。
几个月前,高铎曾经伪装成客户,经人介绍在上海郊区的某个民房里“实地考察”过一家流量造假工厂。刚一进门他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老板购置了5000部iPhone 6和iPhone 7手机,“每一个小女孩负责一片,就像工作室一样,冲榜的、刷单的、刷量的,她们都会做。”高铎回忆。
尽管他在去年9月的“纽约广告周”上与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桑德伯格同台出现时就直言不讳过—早期数字广告的很多试验已经产生了大量的“crab”(垃圾)。
Pritchard从广告主这个群体的角度讲出一个事实:过去他们一直是“抱着学习的精神在给新媒体机会”,但是久而久之,却看到了一个复杂、不透明、低效而具欺诈性的媒体供应链。
这个复杂供应链的最末端,是广告主最痛恨的一种供应商—他们的生意主题,是通过各种数据造假手段,帮助那些完不成任务的广告代理公司或者媒体顺利交差。在万能的淘宝,只要搜索“点击”“IP”这样的关键词,马上就能找到上百家提供刷量服务的卖家。
随意点进一家注册地显示为重庆的五钻店铺,里面只展示了两件在售“宝贝”,其中一件的月交易量超过6.8万单。“全部真实IP,高速、效率、低价。”这家店铺的宣传语如是 说。
除用大大的黑色字体写着:“详情请咨询掌柜旺旺”,并列出一个官网地址,每件在售商品的介绍页上再无更多内容。在浏览器里打开这个官网,首页的大量信息,让它看起来就像一个针对流量作弊的教学网站,它会从零开始、事无巨细地介绍有关评价网站投放效果的各种专业指标。
最基础的术语包括独立访客(UV)、页面浏览数量(PV)—这些是指每个真实用户上网浏览网页时留下的到访记录。表面上看,造假最难的环节似乎是制造身在全国各地不同位置登陆互联网的独立IP—每一个联网电脑都会对应一个IP地址。但是“会者不难”,造假者会告诉你:给一台电脑安装虚拟机,可以模拟几十台电脑,然后再利用“暗弹”软件,就能制造出客户需要达到的UV和PV数量。这种软件会在电脑上打开的浏览器后台不断弹出广告弹窗,但人眼看到的还是正常的浏览器画面。所有后台弹出的广告,都计入了PV中。
“最好你能确定一下具体有什么需求,因为需求不一样,给的报价也不一样。”这家淘宝店的“小二”与客户初次打交道时,都会像大夫“问诊”一样。虽然他们可以帮助客户完成流量注水的网络平台包括论坛、博客、微信、网店等,但流程上必须要先问清对方的具体需要。
因为一个真实用户的浏览轨迹,会包括IP所在地域、频次、跳出率、停留时间、浏览器类型、操作系统等多达十几项参数,因此出于“逼真”这个需求,客户通常要自己先选择多种参数交给刷效果的公司去实现,参数越复杂则收费越高。总之在后者看来,自己经营的这门生意属于一种定制化服务。
当然,标准化的产品也有,就是在淘宝店里挂出的“基本款”—用1000个假的独立IP点击1000次某个广告,PC端收费是1元,移动端收费1.5元;一个广告页面想被曝光一万次,也就是获得1万个PV,PC端收费是1.5元,移动端2.5元。
一位“三黄钻”的资深买家在购买服务之后留下这样的评价:“服务挺好,一直在这里购买,速度也挺快,棒棒哒。”当然想在此店下单的客户并不能知道,从订单量到用户评价,这里面又会存在多少店主造假的成分。
“我们每天能提供70万IP、2000万UV、过亿PV。”为了证明实力,店铺小二发来一张由第三方数字广告效果监测机构—秒针系统(Miaozhen Systems)平台上呈现的一个门户网站所做的某广告活动专题页面被“优化”的数据效果截屏,上面显示整个专题获得的UV接近800万,PV则高达2600多万。“如果按这个要求做下来,要十几万元吧。”店铺小二介绍说。要是有客户继续询问他们是如何“躲过”第三方广告技术监测时,就会被这位小二马上纠正:“那不叫‘躲过’,叫‘通过’。”
使用真人手工服务的“安全性”会更高,但获取一次点击的收费至少是0.5元,从性价比来说完全不划算,所以针对流量点击这类的效果造假,通常只用机器软件来搞定。
不过,投放效果如果是涉及App下载量、文章转发量和评论量,或者是要看新增的注册用户数、或收集足够多的调查问卷结果,这些任务的造假就必须要找“真人”来完成。
这些“真人”从哪里来?只要在百度搜索“坐在家里赚钱”,就能很容易发现大量的充斥着“赚大钱”“做什么赚钱快”标语的网站。这些网站有的会直接发布各种“任务”,有的则是为针对移动端广告营销做任务的App来导流。
在广告圈,制造虚假营销效果被美其名曰为“效果优化”,其实,只要广告主们稍加调查,就可以在网上揪出大把帮助广告代理商或者媒体弄虚作假的刷量公司,它们要么用电脑“幻化”出无数个IP真身,要么通过诱人广告招募来“万人转发团队”。可悲的是,广告主们就算能查得出令人怵目惊心的造假手段和产业链条,却很难查到与自己投放案例相关的具体造假经过。
“我们认为虚假流量在中国是非常大的问题,明明没有说是有,但虚假流量是犯罪,是欺骗。”在群邑中国CEO兼WPP中国区CEO徐俊看来,针对广告效果直接注水的行为,早已经不仅仅是降低广告投放“可视度”这类影响投放质量的问题,而是彻底踩踏了行业规则的红线,因此“虚假流量是犯罪,是欺骗。”
来自美国市场研究机构eMarketer的数据估算,目前每年全球的数字化广告已经高达1940亿美元。但是广告主慷慨掷出的这笔巨资,到底有多少已经莫名其妙地流转进了那些专业造假公司的口袋,又有多少钱是养活了那些“坐在家里就能挣钱”的“网赚”大军?
“(造假)是一个行业常态,从广告业的诞生—一百年前开始,作弊就是屡禁不绝的,所以广告界才会有一个名言:你知道你有一半的广告费花错了,但你不知道花错在哪,哪一半花错了。”第三方移动数据服务公司TalkingData的副总裁高铎对《第一財经周刊》说。
几个月前,高铎曾经伪装成客户,经人介绍在上海郊区的某个民房里“实地考察”过一家流量造假工厂。刚一进门他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老板购置了5000部iPhone 6和iPhone 7手机,“每一个小女孩负责一片,就像工作室一样,冲榜的、刷单的、刷量的,她们都会做。”高铎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