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中图分类号】G623.15
梁启超先生说:“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国内外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道德情感不仅是连结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之间的桥梁,而且还具有动力功能,没有一定的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就难以转化为稳固的道德行为,就会产生知而不行及课内外、校内外表现不一致的问题行为。因此,《小学德育纲要》把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作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那么,《品德与社会》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呢?我认为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一、在提高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培养道德情感
所谓道德情感,就是伴随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道德情感以道德认识为基础,道德认识的高低,直接影响道德情感的程度,“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因此,培养道德情感,应从提高道德认识着手,通过向学生阐述有关的道德概念,促使学生的直觉道德情感向高尚的道德情感发展,并将已有的道德情感在理论基础上加以概括成自觉的、理论性的道德情感,实现情感的最高境界。
当然,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他们的道德情感一般是直觉的情感体验和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占优势,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把精力放在对教材的运用上,要通过对课文中典型材料的分析和学习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要着重研究如何有效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技巧,课堂教学力求做到目标明确,内容正确,组织合理,方法恰当,学生的参与意识强。具体地说,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態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要根据教学目标把课文中的事例分析好,把课文中的道理讲深讲透,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对所学的道德知识能入耳入脑,心悦诚服。这样,在道德知识的内化过程中,伴随着道德认识的提高,相应的情感也会产生,而这种情感,又将促进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达到教育的目的。如在教《家乡人的智慧》一课时,我并没有在课堂上讲家乡人如何用智慧创造奇迹,而是在上课前一周发了一张调查表,让学生调查家乡有何特色产业、有什么名人、他们为家乡做了什么贡献。让学生了解家乡人用智慧创造财富,更不忘回馈社会。这样的课堂不只局限于书本,而是让学生“走出去”了解、体验、感悟。学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随之而生。
二、在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中培养道德情感
道德情境能孕育、激发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总是发生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的。如惨痛的情境容易引起怜悯,悲伤的情感,并因情感而影响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作为教师首先要投入情感,置身教材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创设特有的课堂氛围,感染学生。为了把课文教得鲜活感人,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如在教学《爸爸妈妈抱紧我》一课时,我动情地跟学生讲述了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小欣宜的父母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小欣宜生存的故事。接着又给学生讲述了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发生的缆车坠毁事件中,潘子灏的父母在悲剧发生时,用双手托起自己两岁半的儿子,让他们的儿子得以生还的真实故事。在讲故事时,配上忧伤的背景音乐,“一石激起千层浪”……听着听着,许多同学已泪流满面。见时机成熟,我因势利导,让同学们说说父母是怎样爱自己的,具体表现在哪方面?自己又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这样通过创设道德情景,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起到情景交融,师生共鸣。
三、在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
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中,我注意了教学的要求与教学目的的一致性。参与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教学活动的质量,看看是不是在教学活动中,绝大多数孩子都充满着愉快和激情,是不是把时间和空间还给了那些好奇、好动、好强、好胜的孩子们,是不是使孩子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决不能虚情假意的表演来欺骗孩子,而要通过真实有效的教学,使学生受到启发、熏陶和感染。如在二年级《人人有长处合作力量大》一课教学中,我分小组举行宣传栏评比活动,围绕小组如何合作好提出如下要求:(1)商量了解各人有什么特长;(2)根据特长如何进行合理分工。于是各小组有的写字、有的画画、有的剪纸、有的查资料……配合得真好!这样,在真实有效的活动中,孩子们各尽所长、非常投入。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道理,并学会与人合作。这样在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发展了学生的道德情感。
四、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健康的道德情感
生动形象的道德情境是孕育学生道德情感的土壤。根据儿童易于动情和易受感染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适当参加表演来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激发学生对思品课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爸爸、妈妈抚育我》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妈妈十月怀胎的艰辛,我让学生把书包放在肚子上模仿妈妈怀孕时的情境,通过让学生爬楼梯、弯腰系鞋带等活动。学生们开始一边模仿,一边嘻嘻哈哈,但慢慢地就体验出了艰辛,由嬉笑转为思考。我趁机教育学生:“你们只是这几分钟就觉得辛苦了,但你们的妈妈是要坚持280多天,那是怎样的一种辛苦,你们能想象吗?”学生从体验当中学会了换位思考,真实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学生的感恩和孝道的道德情感油然而生。
学生道德信念的确立,不仅取决于道德认识的深度,而更主要的是通过自己或集体的实践活动获得行动的经验和富有情感色彩的体验。使学生领会某些道德知识要求并接受有关的劝导是比较容易的,但要想把这些知识与要求真正变为他们自己的东西,成为他们日常行动中经常起作用的动力,就需要通过身体力行,使这些知识被个人经验及集体经验所证明,并被实践后果所引起的内心体验所丰富和加强。当学生亲身体会按一定的道德要求行动会给集体、别人带来好处,得到舆论好评与支持时,他们才会更加具体地认识到道德要求的正确性,并且产生按这一要求继续做好事的愿望。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单靠个人的经验,不足以形成坚定的信念,只有当个人的经验被集体经验所证实时,才能使他坚信这种信念的正确性,继而使这种信念得到巩固和加强。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集体的力量来强化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促进学生将道德认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此外,教师还要注意防止学生吸取反面经验与体验,因为这种情况能削弱道德要求的说服力,从而阻碍有关知识向信念的转化。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内容,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多方面创设情境,以达到“以境引情,激情明理,识理导行”的目的,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在欢乐中健康成长。
梁启超先生说:“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国内外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道德情感不仅是连结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之间的桥梁,而且还具有动力功能,没有一定的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就难以转化为稳固的道德行为,就会产生知而不行及课内外、校内外表现不一致的问题行为。因此,《小学德育纲要》把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作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那么,《品德与社会》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呢?我认为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一、在提高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培养道德情感
所谓道德情感,就是伴随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道德情感以道德认识为基础,道德认识的高低,直接影响道德情感的程度,“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因此,培养道德情感,应从提高道德认识着手,通过向学生阐述有关的道德概念,促使学生的直觉道德情感向高尚的道德情感发展,并将已有的道德情感在理论基础上加以概括成自觉的、理论性的道德情感,实现情感的最高境界。
当然,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他们的道德情感一般是直觉的情感体验和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占优势,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把精力放在对教材的运用上,要通过对课文中典型材料的分析和学习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要着重研究如何有效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技巧,课堂教学力求做到目标明确,内容正确,组织合理,方法恰当,学生的参与意识强。具体地说,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態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要根据教学目标把课文中的事例分析好,把课文中的道理讲深讲透,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对所学的道德知识能入耳入脑,心悦诚服。这样,在道德知识的内化过程中,伴随着道德认识的提高,相应的情感也会产生,而这种情感,又将促进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达到教育的目的。如在教《家乡人的智慧》一课时,我并没有在课堂上讲家乡人如何用智慧创造奇迹,而是在上课前一周发了一张调查表,让学生调查家乡有何特色产业、有什么名人、他们为家乡做了什么贡献。让学生了解家乡人用智慧创造财富,更不忘回馈社会。这样的课堂不只局限于书本,而是让学生“走出去”了解、体验、感悟。学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随之而生。
二、在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中培养道德情感
道德情境能孕育、激发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总是发生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的。如惨痛的情境容易引起怜悯,悲伤的情感,并因情感而影响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作为教师首先要投入情感,置身教材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创设特有的课堂氛围,感染学生。为了把课文教得鲜活感人,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如在教学《爸爸妈妈抱紧我》一课时,我动情地跟学生讲述了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小欣宜的父母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小欣宜生存的故事。接着又给学生讲述了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发生的缆车坠毁事件中,潘子灏的父母在悲剧发生时,用双手托起自己两岁半的儿子,让他们的儿子得以生还的真实故事。在讲故事时,配上忧伤的背景音乐,“一石激起千层浪”……听着听着,许多同学已泪流满面。见时机成熟,我因势利导,让同学们说说父母是怎样爱自己的,具体表现在哪方面?自己又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这样通过创设道德情景,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起到情景交融,师生共鸣。
三、在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
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中,我注意了教学的要求与教学目的的一致性。参与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教学活动的质量,看看是不是在教学活动中,绝大多数孩子都充满着愉快和激情,是不是把时间和空间还给了那些好奇、好动、好强、好胜的孩子们,是不是使孩子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决不能虚情假意的表演来欺骗孩子,而要通过真实有效的教学,使学生受到启发、熏陶和感染。如在二年级《人人有长处合作力量大》一课教学中,我分小组举行宣传栏评比活动,围绕小组如何合作好提出如下要求:(1)商量了解各人有什么特长;(2)根据特长如何进行合理分工。于是各小组有的写字、有的画画、有的剪纸、有的查资料……配合得真好!这样,在真实有效的活动中,孩子们各尽所长、非常投入。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道理,并学会与人合作。这样在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发展了学生的道德情感。
四、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健康的道德情感
生动形象的道德情境是孕育学生道德情感的土壤。根据儿童易于动情和易受感染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适当参加表演来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激发学生对思品课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爸爸、妈妈抚育我》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妈妈十月怀胎的艰辛,我让学生把书包放在肚子上模仿妈妈怀孕时的情境,通过让学生爬楼梯、弯腰系鞋带等活动。学生们开始一边模仿,一边嘻嘻哈哈,但慢慢地就体验出了艰辛,由嬉笑转为思考。我趁机教育学生:“你们只是这几分钟就觉得辛苦了,但你们的妈妈是要坚持280多天,那是怎样的一种辛苦,你们能想象吗?”学生从体验当中学会了换位思考,真实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学生的感恩和孝道的道德情感油然而生。
学生道德信念的确立,不仅取决于道德认识的深度,而更主要的是通过自己或集体的实践活动获得行动的经验和富有情感色彩的体验。使学生领会某些道德知识要求并接受有关的劝导是比较容易的,但要想把这些知识与要求真正变为他们自己的东西,成为他们日常行动中经常起作用的动力,就需要通过身体力行,使这些知识被个人经验及集体经验所证明,并被实践后果所引起的内心体验所丰富和加强。当学生亲身体会按一定的道德要求行动会给集体、别人带来好处,得到舆论好评与支持时,他们才会更加具体地认识到道德要求的正确性,并且产生按这一要求继续做好事的愿望。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单靠个人的经验,不足以形成坚定的信念,只有当个人的经验被集体经验所证实时,才能使他坚信这种信念的正确性,继而使这种信念得到巩固和加强。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集体的力量来强化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促进学生将道德认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此外,教师还要注意防止学生吸取反面经验与体验,因为这种情况能削弱道德要求的说服力,从而阻碍有关知识向信念的转化。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内容,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多方面创设情境,以达到“以境引情,激情明理,识理导行”的目的,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在欢乐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