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到“从天而降”的陈赓,钱学森感动不已。听了钱学森的话,陈赓开怀大笑:“好,我就要您这句话!”
“哈军工”的首任院长兼政委是陈赓,这位由毛泽东亲自选定的大将性格开朗,思维敏捷,智勇双全。“哈军工”从成立的那天起,就遵照毛泽东“为了国防现代化”的教导,汇集了许多我国一流的科学家,仅空气动力学方面就有任新民、梁守奖、周曼殊、金家骏、庄逢甘、罗时钧、卢庆骏、李宓等,教学和科研的切入点一开始就很高。
1954年9月,“哈军工”正式招生的第二个学年,陈赓随以彭德怀为首的中国军事代表团赴苏联参观原子弹爆炸实兵对抗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苏联国防部长把一个飞行员投放原子弹的金钥匙送给了代表团。陈赓看了后说:光给把钥匙,不给原子弹有什么用?彭德怀接口道:你是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可以组织研制嘛!陈赓把这句话牢牢地记在了心上,并将其作为己任。
1955年10月8日,著名科学家、火箭专家钱学森博士,冲破美帝国主义的重重封锁和阻挠,从美国胜利归来。经周恩来亲自安排,11月21日,钱学森正式到中国科学院报到。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按照周恩来的指示,安排钱学森去东北参观,目的是让他多了解一些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好形势。11月23日,钱学森在中科协秘书处负责人朱兆祥等人陪同下,首先抵达哈尔滨。钱学森提出,希望在这里能见到据说在一所军队大学里工作的罗时钧和庄逢甘。朱兆祥知道他俩现在军事工程学院工作,但由于“哈军工”是个非常机密的大学,原来也没有这样的日程安排,朱兆祥立即把钱学森的这一要求电话报告了黑龙江省委。接待部门很慎重,立即通过“哈军工”向院长陈赓作了报告。
其实,有关钱学森的回国,早已引起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的关注。钱学森从美国回到北京后,陈赓曾立即向彭德怀建议:军工有懂航空、火箭的专家和教授,也有教学仪器和设备,最好请钱学森去参观一下,听听他对中国研制火箭的意见。彭德怀十分赞成陈赓的意见。在得到周恩来的支持和毛泽东的同意后,彭德怀转告陈赓,可以让钱学森到军工参观。然而,正在北京的陈赓还没来得及通过中科院向钱学森发出邀请,学院的请示电话就来了。他立即答复:欢迎钱学森博士来院参观指导。
11月25日上午8时,小轿车把钱学森送到了他刚刚听说的“军事工程学院”。车子在“王”字楼门前停下来,钱学森和朱兆祥下了车。一群身着将校服的军官朝他们走过来,为首的是一位中等身材、和颜悦色的首长,他伸出右手,大声说:“欢迎啊,钱先生!我是陈赓!”
钱学森大吃一惊:今天早晨省里负责接待的同志告诉他,陈赓大将是这所学院的院长,一直在北京总参办公,怎么现在突然“从天而降”?
陈赓紧紧地与钱学森握手,又把刘居英、刘有光、徐立行、张衍等院领导介绍给他。大家走进楼里落座后,刘居英副院长告诉钱学森:陈院长是今天清晨专程从北京飞回来欢迎您的。
陈赓军务繁忙,他冒着严寒,不远千里从北京特意赶回来迎接钱学森,这令钱学森深受感动。
陈赓乐呵呵地说:“哎呀,今天我起了一个大早,总算赶回来和钱先生见了面。我们军事工程学院打开大门来欢迎钱学森先生。对于钱先生来说,我们没有什么密要保的。那些严格的保密规定,无非是在美国人面前装蒜,不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发展水平。”
上午,陈赓、刘居英、徐立行等人陪同钱学森参观学院。钱学森在军工大院看着远处海军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和工程兵工程系的教学大楼,又看看刚刚落成的体育馆,称赞道:“太气派了,这样大的校园在美国也不多见。你们的教学大楼都像是宫殿,表现出我们的民族风格。”钱学森仰望着更为高大雄奇的空军工程系大楼和炮兵工程系大楼,久久驻足观赏。当听说如此宏伟的建筑群居然是在一年多的时间建起来的,他兴奋地说:“哎呀,太漂亮了,太壮观了!”
在空军工程系,系主任唐铎少将引导大家参观了风洞实验室。钱学森一边看一边激动地说:“了不起啊,你们的空气动力学研究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看来中科院要向你们学习呢。”当见到他的老同学和老朋友马明德、岳劼毅、梁守槃,以及在美国留学时的学生罗时钧、庄逢甘时,钱学森开心极了。他感慨地说:“地球真小,我没想到在军事工程学院会见到这些老同学和老朋友。”
下午,陈赓等人陪同钱学森参观炮兵工程系,在火箭教授会的实验室里,任新民副主任特地向钱学森介绍了室外固体火箭点火试车的试验,引起钱学森极大的兴趣。任新民指着一个10多米高的铁架子,谦虚地说:“不怕钱先生笑话,我们做比冲试验,方法很原始,另外用火箭弹测曲线,也是笨办法上马。”
钱学森认真地说:“不容易。你们的研究工作已有相当的深度,尽管条件有限,已经干起来了嘛。迈出这一步,实在出乎我的意料!”
任新民拿出美国空军的一份训练教材,就固体火箭燃料配方问题与钱学森讨论起来。
钱学森离开任新民的实验室时,两人双手紧握。钱学森深情地看着任新民说:“我们一见如故。希望不久我们再见面,深入探讨一些问题。”
事后,钱学森对陈赓说:“任教授是你们的火箭专家,我今天有幸认识了他!”
陈赓触景生情,想起了1954年9月随彭德怀赴苏联参观原子弹爆炸实兵对抗军事演习这件事,想起了彭总要他组织“哈宰工”的专家研制导弹和原子弹的事。现在钱学森就在眼前,他当然要抓紧时间请教。陈赓问钱学森:“钱先生,你看我们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双目炯炯,看着陈赓不假思索地回答:“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陈赓闻听,眉峰一扬,不禁开怀大笑。他趋前一步,紧紧握住钱学森的双手说:“好!我就要您这句话!”
钱学森晚年回忆说:“我回国搞导弹,第一个跟我说这事的是陈赓大将。”在为五院选调技术骨干问题上,陈赓率先表态:“义不容辞,全力配合。”
在严寒的哈尔滨,大和旅馆内却温暖如春。11月25日晚,陈赓等为钱学森举办了一个小型宴会。席间,陈赓三句话不离火箭,向钱学森提出许多更深层次的问题。钱学森谈到,如果研制射程为300公里至500公里的短程火箭,弹体及燃料用两年时间可望解决,关键问题是自动控制技术,恐怕一下子难以突破。他看看坐在对面的任新民,问道:“任教授,是不是这样?”任新民点点头。大家的话题都围绕着火箭,谈得很是兴奋。
陈赓说:“钱先生的话让我心里有了底,我们一定要搞自己的火箭。我可以表个态,我们军工将全力以赴,要人出人,要物出物,钱先生只要开口,我们义不容辞!”说到这里,陈赓举起盛满红葡萄酒的高脚杯站起来,大声说:“我提议,大家举杯,为欢迎钱先生参观我们学院,为发展我们中国自己的火箭工程事业,干杯!”
一个是身经百战的将军,一个是名扬中外的科学 单位的合作问题交换意见。
谢有法(1958年后任“哈军工”政委)和副院长刘居英热情地陪着钱学森四处参观。钱学森对“哈军工”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赞不绝口。他对谢、刘二人说:“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这么短的时间内办起这样一所完整的、综合性的军事技术大学,在世界上也是个奇迹啊。目前五院是一翼,你们哈军工的七科也是一翼,有这两翼,中国的导弹一定会很快飞起来的。”
周恩来对“哈军工”成立导弹工程系也一直十分关心。1959年12月23日,周恩来在哈尔滨主持东北三省协作会议期间,对“哈军工”的领导谢有法、刘居英说:“我一直想来看看你们学院。”谢、刘二人异口同声说:“欢迎总理来!”上午8时半,周恩来在欧阳钦、余秋里等人的陪同下,冒着大雪来到“哈军工”。在简短交谈之后,他对谢有法说:“我们抓紧时间,先看看你们的导弹吧。”在导弹陈列室里,当液压起重设备把平卧的苏制P-2型导弹慢慢竖起时,周恩来抬头凝视着这枚20多米高的地对地导弹,很仔细地听取周曼殊的介绍。随后,他鼓励导弹系的同志说:“你们从事的是一项很光荣的工作。发展我国自己的导弹科学技术事业,要借鉴外国的经验,但更重要的是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希望你们努力啊……”
经过几年的心血浇灌,“哈军工”开始大批量、源源不断地向包括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防化兵等各军兵种和导弹研制机构以及军工生产部门输送人才。一批批“哈军工”教员及其学子,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仅在“两弹一星”研制方面和航天技术领域,可圈可点的除了“两弹元勋”任新民外,还有钟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方国隆(“神舟”飞船电源分析系统主任设计师)、马世俊(中国空间飞行器总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黄瑞松(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型号总设计师)、杨桓(“东方红一号”卫星总指挥)、张建启(“神舟”三号、四号飞船总指挥)、罗时钧(国际航天技术知名学者)、王兴治(中国工程院院士)等。此外还有刘永才、夏国洪、谢名苞、邢球痕、刘千刚、康继昌等。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到“神舟”六号飞船七大系统中的正副总指挥和正副总设计师,从火箭与飞船研究到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安全返回,就有迟万春(总装备部政委)、李安东(总装备部副部长)、张建启(总装备部副部长)、周建平(中国载人航天副总设计师)、陈善广(“神舟”六号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等“哈军工”教员及其弟子,是他们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中国载人航天的辉煌。
今天,当我国成为世界航空航天技术强国的时候,我们不禁想起曾为这一伟大事业呕心沥血、日夜操劳的陈赓大将。
“哈军工”的首任院长兼政委是陈赓,这位由毛泽东亲自选定的大将性格开朗,思维敏捷,智勇双全。“哈军工”从成立的那天起,就遵照毛泽东“为了国防现代化”的教导,汇集了许多我国一流的科学家,仅空气动力学方面就有任新民、梁守奖、周曼殊、金家骏、庄逢甘、罗时钧、卢庆骏、李宓等,教学和科研的切入点一开始就很高。
1954年9月,“哈军工”正式招生的第二个学年,陈赓随以彭德怀为首的中国军事代表团赴苏联参观原子弹爆炸实兵对抗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苏联国防部长把一个飞行员投放原子弹的金钥匙送给了代表团。陈赓看了后说:光给把钥匙,不给原子弹有什么用?彭德怀接口道:你是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可以组织研制嘛!陈赓把这句话牢牢地记在了心上,并将其作为己任。
1955年10月8日,著名科学家、火箭专家钱学森博士,冲破美帝国主义的重重封锁和阻挠,从美国胜利归来。经周恩来亲自安排,11月21日,钱学森正式到中国科学院报到。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按照周恩来的指示,安排钱学森去东北参观,目的是让他多了解一些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好形势。11月23日,钱学森在中科协秘书处负责人朱兆祥等人陪同下,首先抵达哈尔滨。钱学森提出,希望在这里能见到据说在一所军队大学里工作的罗时钧和庄逢甘。朱兆祥知道他俩现在军事工程学院工作,但由于“哈军工”是个非常机密的大学,原来也没有这样的日程安排,朱兆祥立即把钱学森的这一要求电话报告了黑龙江省委。接待部门很慎重,立即通过“哈军工”向院长陈赓作了报告。
其实,有关钱学森的回国,早已引起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的关注。钱学森从美国回到北京后,陈赓曾立即向彭德怀建议:军工有懂航空、火箭的专家和教授,也有教学仪器和设备,最好请钱学森去参观一下,听听他对中国研制火箭的意见。彭德怀十分赞成陈赓的意见。在得到周恩来的支持和毛泽东的同意后,彭德怀转告陈赓,可以让钱学森到军工参观。然而,正在北京的陈赓还没来得及通过中科院向钱学森发出邀请,学院的请示电话就来了。他立即答复:欢迎钱学森博士来院参观指导。
11月25日上午8时,小轿车把钱学森送到了他刚刚听说的“军事工程学院”。车子在“王”字楼门前停下来,钱学森和朱兆祥下了车。一群身着将校服的军官朝他们走过来,为首的是一位中等身材、和颜悦色的首长,他伸出右手,大声说:“欢迎啊,钱先生!我是陈赓!”
钱学森大吃一惊:今天早晨省里负责接待的同志告诉他,陈赓大将是这所学院的院长,一直在北京总参办公,怎么现在突然“从天而降”?
陈赓紧紧地与钱学森握手,又把刘居英、刘有光、徐立行、张衍等院领导介绍给他。大家走进楼里落座后,刘居英副院长告诉钱学森:陈院长是今天清晨专程从北京飞回来欢迎您的。
陈赓军务繁忙,他冒着严寒,不远千里从北京特意赶回来迎接钱学森,这令钱学森深受感动。
陈赓乐呵呵地说:“哎呀,今天我起了一个大早,总算赶回来和钱先生见了面。我们军事工程学院打开大门来欢迎钱学森先生。对于钱先生来说,我们没有什么密要保的。那些严格的保密规定,无非是在美国人面前装蒜,不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发展水平。”
上午,陈赓、刘居英、徐立行等人陪同钱学森参观学院。钱学森在军工大院看着远处海军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和工程兵工程系的教学大楼,又看看刚刚落成的体育馆,称赞道:“太气派了,这样大的校园在美国也不多见。你们的教学大楼都像是宫殿,表现出我们的民族风格。”钱学森仰望着更为高大雄奇的空军工程系大楼和炮兵工程系大楼,久久驻足观赏。当听说如此宏伟的建筑群居然是在一年多的时间建起来的,他兴奋地说:“哎呀,太漂亮了,太壮观了!”
在空军工程系,系主任唐铎少将引导大家参观了风洞实验室。钱学森一边看一边激动地说:“了不起啊,你们的空气动力学研究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看来中科院要向你们学习呢。”当见到他的老同学和老朋友马明德、岳劼毅、梁守槃,以及在美国留学时的学生罗时钧、庄逢甘时,钱学森开心极了。他感慨地说:“地球真小,我没想到在军事工程学院会见到这些老同学和老朋友。”
下午,陈赓等人陪同钱学森参观炮兵工程系,在火箭教授会的实验室里,任新民副主任特地向钱学森介绍了室外固体火箭点火试车的试验,引起钱学森极大的兴趣。任新民指着一个10多米高的铁架子,谦虚地说:“不怕钱先生笑话,我们做比冲试验,方法很原始,另外用火箭弹测曲线,也是笨办法上马。”
钱学森认真地说:“不容易。你们的研究工作已有相当的深度,尽管条件有限,已经干起来了嘛。迈出这一步,实在出乎我的意料!”
任新民拿出美国空军的一份训练教材,就固体火箭燃料配方问题与钱学森讨论起来。
钱学森离开任新民的实验室时,两人双手紧握。钱学森深情地看着任新民说:“我们一见如故。希望不久我们再见面,深入探讨一些问题。”
事后,钱学森对陈赓说:“任教授是你们的火箭专家,我今天有幸认识了他!”
陈赓触景生情,想起了1954年9月随彭德怀赴苏联参观原子弹爆炸实兵对抗军事演习这件事,想起了彭总要他组织“哈宰工”的专家研制导弹和原子弹的事。现在钱学森就在眼前,他当然要抓紧时间请教。陈赓问钱学森:“钱先生,你看我们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双目炯炯,看着陈赓不假思索地回答:“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陈赓闻听,眉峰一扬,不禁开怀大笑。他趋前一步,紧紧握住钱学森的双手说:“好!我就要您这句话!”
钱学森晚年回忆说:“我回国搞导弹,第一个跟我说这事的是陈赓大将。”在为五院选调技术骨干问题上,陈赓率先表态:“义不容辞,全力配合。”
在严寒的哈尔滨,大和旅馆内却温暖如春。11月25日晚,陈赓等为钱学森举办了一个小型宴会。席间,陈赓三句话不离火箭,向钱学森提出许多更深层次的问题。钱学森谈到,如果研制射程为300公里至500公里的短程火箭,弹体及燃料用两年时间可望解决,关键问题是自动控制技术,恐怕一下子难以突破。他看看坐在对面的任新民,问道:“任教授,是不是这样?”任新民点点头。大家的话题都围绕着火箭,谈得很是兴奋。
陈赓说:“钱先生的话让我心里有了底,我们一定要搞自己的火箭。我可以表个态,我们军工将全力以赴,要人出人,要物出物,钱先生只要开口,我们义不容辞!”说到这里,陈赓举起盛满红葡萄酒的高脚杯站起来,大声说:“我提议,大家举杯,为欢迎钱先生参观我们学院,为发展我们中国自己的火箭工程事业,干杯!”
一个是身经百战的将军,一个是名扬中外的科学 单位的合作问题交换意见。
谢有法(1958年后任“哈军工”政委)和副院长刘居英热情地陪着钱学森四处参观。钱学森对“哈军工”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赞不绝口。他对谢、刘二人说:“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这么短的时间内办起这样一所完整的、综合性的军事技术大学,在世界上也是个奇迹啊。目前五院是一翼,你们哈军工的七科也是一翼,有这两翼,中国的导弹一定会很快飞起来的。”
周恩来对“哈军工”成立导弹工程系也一直十分关心。1959年12月23日,周恩来在哈尔滨主持东北三省协作会议期间,对“哈军工”的领导谢有法、刘居英说:“我一直想来看看你们学院。”谢、刘二人异口同声说:“欢迎总理来!”上午8时半,周恩来在欧阳钦、余秋里等人的陪同下,冒着大雪来到“哈军工”。在简短交谈之后,他对谢有法说:“我们抓紧时间,先看看你们的导弹吧。”在导弹陈列室里,当液压起重设备把平卧的苏制P-2型导弹慢慢竖起时,周恩来抬头凝视着这枚20多米高的地对地导弹,很仔细地听取周曼殊的介绍。随后,他鼓励导弹系的同志说:“你们从事的是一项很光荣的工作。发展我国自己的导弹科学技术事业,要借鉴外国的经验,但更重要的是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希望你们努力啊……”
经过几年的心血浇灌,“哈军工”开始大批量、源源不断地向包括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防化兵等各军兵种和导弹研制机构以及军工生产部门输送人才。一批批“哈军工”教员及其学子,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仅在“两弹一星”研制方面和航天技术领域,可圈可点的除了“两弹元勋”任新民外,还有钟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方国隆(“神舟”飞船电源分析系统主任设计师)、马世俊(中国空间飞行器总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黄瑞松(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型号总设计师)、杨桓(“东方红一号”卫星总指挥)、张建启(“神舟”三号、四号飞船总指挥)、罗时钧(国际航天技术知名学者)、王兴治(中国工程院院士)等。此外还有刘永才、夏国洪、谢名苞、邢球痕、刘千刚、康继昌等。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到“神舟”六号飞船七大系统中的正副总指挥和正副总设计师,从火箭与飞船研究到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安全返回,就有迟万春(总装备部政委)、李安东(总装备部副部长)、张建启(总装备部副部长)、周建平(中国载人航天副总设计师)、陈善广(“神舟”六号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等“哈军工”教员及其弟子,是他们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中国载人航天的辉煌。
今天,当我国成为世界航空航天技术强国的时候,我们不禁想起曾为这一伟大事业呕心沥血、日夜操劳的陈赓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