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制表人的精彩

来源 :精致时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qxci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HCI的前世今生
  说起独立的制表师,大家都会联想起独立制表师协会AHCI(Academie Hodogere Des Createurs Independants)。实际上,两个多世纪以来,独立创作是瑞士制表师的主要存在状态,他们或是自己接大品牌分包的活干,或是和同行一起组成松散的联合体。1970年代的石英危机之后,很多独立制表人失业在家,度日如年。
  随着机械钟表在1980年代开始出现复苏的迹象,一些睿智买家主动登门求表,令沉寂多年的钟表匠们看到一线希望,然而在历经石英危机的洗礼之后,独立制表师们终于明白了与其单打独斗,倒不如联合起来推广小众产品的理念。于是在1984年,以Svend Andersen、Vincent Calabrese、Peter Wibmer和Josef Snetivy为核心的天才表匠们在瑞士创立了独立制表师协会AHCI。
  在AHOI成立之前,几乎所有钟表大师的才华都被隐藏在传统公司的金字招牌背后,从当学徒的时候起,他们的终极目标就是在大品牌的高级产品部门做个德高望重的老工匠,直到退休。Andersen曾在Patek Philippe工作了近10年,熟知这些身怀绝技的钟表匠的境遇和想法。
  从幕后到台前
  AHCI的高调亮相,很快将这些“幕后英雄”推到了前台,暴露在眩目的灯光和公众、媒体面前。面对突然涌现的机会,很多独立制表师开始独立创业,像他们的前辈一样用自己的名字建立公司生产钟表。其中最成功的当属Fmnck Muller了。虽然Muller很早出道,在1984年时仅有26岁,也正因为太年轻而失去了俄为AHCI创始人的资格,但他以异常的活力和无畏的创新精神赢得了媒体、公众和行业的赞赏。1992年,Muller在日内瓦郊区的Genthod创立了自己的公司,之后又扩建Watchland,推出WPHH,成为行业中令人羡慕的后起之秀。
  Muller成了很多独立制表师的榜样,然而正当后继者们想跟上他的步伐时,形势忽然急转直下: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传统钟表老牌大举进军低产量、高个性的超级复杂功能领域,使那些兴致勃勃准备在自己的小作坊里干出一番大事业的独立制表人们困惑不已。
  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高科技的全面介入。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设计(CAPP)和数控(CNC)多轴机床的大量应用,使原本需要日积月累、依赖于经验和手艺的门槛大大降低,无论是声誉卓著的Renaud et Papr还是短命的BNB Concept,只要你有足够的想象力和大笔投资,就没有不可能的任务,复杂功能被演绎成更加物质化的产品,更直接地取决于生产商的资金投入,譬如Richard Mille。
  所以进入2000年后,独立制表人的求生之道也在转变,在保留自己品牌的同时,将大部分精力用存为行业贡献创意上,也就是为商业化的品牌提供原创的设计,这已成为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支撑各自独立品牌得以生存的基础。
  新的运作模式
  很难预料独立制表师的前景,因此不妨回顾一下AHCI的发展历程,同时还要明确除了AHCl名下的几十个人,还有很多技艺高超的钟表匠,如Daniel Roth等,在行业中的影响力绝不在任何AHCI成员之下。
  在我看来,坚持传统意义上的独立单干的制表人虽然不至于绝迹,但正在逐步淡出这个领域,反倒是一些德国、英国的大型复杂机械钟的制作人还显得很活跃,如Naeschke、Wibmer、Wurtz、Bray等。德国式追求绝对性价比的价值观在这个奢华之风盛行的行业滋养着一块纯朴的领地,如3,000欧元就能买到Nlenaber Rainer的表,更有趣的是volker Vyskocil和Marco Lang的表也不太贵。
  正在渐渐成为主流的是以第三方品牌运作的“商人+制表匠”的模式。这一模式的启蒙人是当年在Harry Winston推出Opus概念的Maximillian Busser。在离开Harry Winston之后,他将这一做法延续到现在的MB&F中,但推得很辛苦。同样谙熟美国市场的Steven Holtzman着手打造超级豪华的Maitres du Temps,“第一乐章”是Roger Dubuls、Peter SpeakeMann和Christophe Claret的合作。“第二乐章”则交给了Peter Speake-Marm和Daniel Roth,“第三乐童”的主角是Karl Voutllalnen,阵容之豪华可谓前所未有。而同一位独立制表人同时参与多个项目也是普遍现象,如Chnstophe Claret,除了出现在“第一乐章”中,还是Thlerry Oulevay的Jean Dunand中的核心人物:Daniel Roth也独立接订单,用儿子的名字亲手为慕名而来者制做他的绝活——陀飞轮。
  更多的追求
  至于技术上,陀飞轮始终是独立制表师们最热衷的主题,因为这是所有钟表匠争相追逐的最高境界,即使市场上充斥着陀飞轮,他们总能以自己的创造给旋转的擒纵带来新意,如Thomas PresoheR Beat Haldimann等。新的非传统式擒纵装置也是一个热点,因为这是表示和大工业划清界限的最起码的标准,如George Daniels、Paul Gerber等。除此之外,以独特的方式来表现时间,也是独立制表大师们的另一追求,如Felix Baumgartner,Andreas Strehler,VianneyHalter等。
  另外,一些行业中的资深制表人也充分利用人脉,联合高级供应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找到立足空间。我的朋友Laurent就是如此,他来自Favre家族,是瑞士一个很古老的大家族,在钟表行业颇具影响力,ZenIth的创始人Georges Favre-Jacot和Favre Leuba的祖先都曾是这个家族的一员。虽然经过钟表专业培训,几年前,Laurent毅然远渡重洋去美国学习工商管理,就是想尝试一下脱离钟表业的可能性。最终,他还是回来了,重回日内瓦家族产业。在简朴的阁楼一角,挂着祖先的画像,这里就是Laurent事业的起点。依靠父亲在行业中的人脉,他很快聚集了一批大师级钟表匠和供应商、顶尖的独立打磨师,推出了A.Favre et Fils的一系列产品。销售很困难,他累得筋疲力尽。他羡慕Laurent Ferrier,能很快得到买家认可。他还在努力,和许多独立制表人一样,无怨无悔。
  光辉背后
  然而,在独立制表人的光鲜表面的背后,是他们说不尽的苦衷。很少有真正的制表大师能耐得住寂寞,像Henrik Korpela那样埋头教学,同时花上两年时间做一只陀飞轮。在2008年之前的好年景,几乎叫得出名字的独立制表人都自立门户,但随之而来的全球金融危机耗尽了他们的积累,2011、12年的增长又促使大家筹措资金大干一场,可去年底市场再度低迷。对这些苦苦挣扎的制表人来说,为应付起伏不定的市场,只能借助外部融资支持,连续几轮下来,自己名字的品牌早已不是自己的,转眼间自己居然被自己的公司扫地出门,Daniel Roth、Martin Braun等人都有过不堪回首的经历。
  今天,独立制表人产品的市场容量远远低于产能,做出好的产品不难。难的是找到花得起钱买好产品的顾客。除了新加坡、美国加州,就是中国大陆了,这三个地方都跑遍了,办法也就用光了。明天去哪里?向哪些人推?值得深思。
其他文献
至迟从2013年开始,中国的高端表市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调整,到今年甚至蔓延中端市场,最近更是传出有好兀个大规模的钟表展示与交易会减小规模或者压缩来自中国的参会者——要知道,仅仅三年前谁也不会预料到会有如此的情况发生。  从头来说吧,本轮钟表发展的热潮起始于2009年。正当金融海啸席卷欧美,钟表以及整个奢侈品行业人心惶惶之际,中国市场突然逆势爆发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从那时起直到2012年,钟表业内的
期刊
六年,是一个怎么样的概念呢?六年前,我应该是刚从大学毕业,在修读电子工程的硕士,那一年《精致时光》创刊,碰巧是我的困惑之年。那一年。因为自己应付不了工程系程度太深的数学,所以决定了退学,度过了我成为无学无业人士的半年,那半年总是受着家人的责怪,我到了老爸的公司兼职,也开始接触杂志的业务,所以《精致时光》的起点无独有偶就是我的起点。在公司做了半年,大学的传理系取录了我,于是就重新开始了学业,我读得很
期刊
六年,2000多天,本不算长,但,钟表这六年却相当不短,风云变幻跌宕起佚……  遥想六年前的2008,国人的豪迈之心正浓,已历三、数年国内市场耕耘的瑞士钟表品牌,开始了爆发性硕果收获期,渐多的国人新拥名表,顾盼自豪,羊群效应之下,是更疯狂的追捧,毕竟,手表作为曾经的梦想三大件(手表、自行车、衣车),是那么的根深蒂国,植于潜意识深处。腕上一只名表,俺有钱了、混得比从前好了、上档次了……心里面的自豪与
期刊
小时候读过一篇文章提到牙痛文学(不记得是什么文章了),自此一直警惕自己,别写对其他人没意义的文章。我过去六年怎么样?大抵你都没有兴趣知道吧。倒不如提一提五六年前的杰作。  第一枚出场的是朗格的Zeitwerk,于09年推出。为什么重要?因为它是近代把跳字显示做得最出色的作品。数字显示由来已久。以前的校正钟,分针在正中央。其次是秒,在12:00位置。最末是时,以转碟形式显示,在6:00位。到袋表出现
期刊
2008年金融海啸雷曼倒了,《精致时光》创刊,今天美国QE结束开始复苏,《精致时光》迎来六周年,真的不容易啊。  2008年中国经济顶住危机来个四万亿,股市房价大众商品打了鸡血的上涨,财富天上降,奢侈品那个贵那个卖得好,卖不好是因为你不够责不够炫不够骚。  这一切在2013年开始刹车,反腐一针刺破泡沫,经济不好只是多一个借口,江湖传闻某品牌销售额70%是送礼,一锤子买卖没了,品牌每天涮着火锅唱着歌
期刊
2009年,我进入了第二高档机芯创作室,带领自己的团队以高档复杂陀飞轮机芯的研发与新材料的应用等课题为主要研发方向。2010年“海鸥”迁入新建成的工业园,同年我与我的团队被调入新戚泣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作。我在这六年深切的感受到陀飞轮技术依托高科技尤其是新材料和新技术飞速发展,各种类型的陀飞轮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特别是复杂款陀飞轮,如双陀飞轮,行星陀飞轮,立体旋转陀飞轮等等。我通过各种渠道不断
期刊
一个人只要愿做一餐饭菜,不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家人,我都觉得他都是怀着未来的,一个怀着未来的人才能幸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亲手做饭这个过程,是有仪式感的,捡起一切琐碎,放下一切宏大,平心静气埋首躬身,用珍惜的态度对待平常之物,度过平常时光,最后还需要一些想象力,加之对火候的把握,调制出可口的味道。治大国,若烹小鲜,何况个人的生活与修为?  现在的人们不担心没得吃,饭否、百度外卖、饿了吗……只要在手机
期刊
适逢《精致时光》杂志六周年,编辑约写共同的记忆《我的六年》。仔细想想,最近六年其实对我也很特别,关于钟表,我也有个六周年。而且到2015年2月是整整六周年。  2009年2月。我出版了准备和撰写了近两年的专著《中国与钟表》(和另一位行业好友合著)。距离2002年出版自己第一本品牌和名表著作《名品世界》系列已过去七年。自此我开始慢慢“续上”并回归自2004年末暂停了的“冲在第一线”的钟表传媒工作。 
期刊
是了,我明明吃这行饭,因为喜欢腕表,让我入行写了腕表达十六年之久。而近十年,正是瑞士腕表制造史无前例的最兴旺时代,如果有人说中国对腕表的需求几乎养起了三分之一个瑞士,我不会太怀疑。有幸亲身经历这黄金十年,在这十年间,我不只写,也买了不少腕表。只能自称中产的我,买不起甚么三问或超级陀飞轮等,现钞没剩下多少,每天就是对着自己的心爱珍藏。那份满足感的确比对着银行存折的数字兴奋和温暖。  有留意我文章的朋
期刊
我记得六年前给ITlME第一次写文章的时候,电话打了起码十分钟,很无聊甚至很可怕。那个年代到现在我都很不愿意和编辑哪怕是漂亮声线甜美的女编辑说话,事实上我直到现在都有所谓的交际恐惧症:能不面谈不要面谈,能不电话就不电话,能短信解决最好,甚至最好没事情找我就太完美了。很多人说你主持办公室工作多年怎么会如此怕交际,其实正因为在单位太困扰,所以内心的恐惧症与日俱增罢了。  六年的日子一晃就过,三十几次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