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亨利( O. H enry), 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 1862- 1910), 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与法国的莫泊桑和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 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一生贫困艰难,只活了四十八岁。欧·亨利的小说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大众生活, 布局精妙, 语言极具特色, 以其独特的写作方法而享誉世界文坛。因其作品则编织了一个个幽默而伤感的短篇故事, 有“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之称。在其短短的九年创作生涯中创作的三百多篇短篇小说过程中,他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欧·亨利笔法”,其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欧·亨利式的结尾”更为世界文坛所推崇。他的艺术成就在于他独特的具有讽刺艺术的创作风格, 其艺术风格的代表则是独特的反衬与隐蔽的批判, 加之上文所述的“欧. 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给美国短篇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又以他那独具风格的含泪的笑称誉世界文坛并产生了惊人持久的影响力。他的作品艺术特点突出, 其中《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树叶》、《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子》等作品, 被誉为世界优秀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亨利,不但在写作方法上凸显了世纪之交的作品主题,更是在创作方法上显现了承上启下的痕迹。 他的短篇小说创作即遵循19世纪所倡导的故事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但同时也采纳了开放式的结尾,流露出了主导20世纪短篇小说创作的无故事性,《麦琪的礼物》就是其创作原则的最完美的体现,散发出欧亨利作品中独特的艺术魅力。欧·亨利在这篇不到四千字的作品里,截取了美国大城市纽约生活的一个横断面,塑造了一对互敬互爱的穷困青年夫妻的艺术形象,赞美了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以及勇于为对方的快乐作出自我牺牲,与此同时,也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下层人物的愁吃愁穿的不幸遭遇。
在创作手法上,欧·亨利仍旧遵循着故事的完整性的创作原则, 在《麦琪的礼物》中,欧·亨利在小说一开篇便为故事的发展做了精心的铺垫, 其效果是使小说的各个部分联系紧密, 故事的首尾形成一个自然不可分割的整体, 使文章全部的故事情节合理。《麦琪的礼物》开篇就刻意渲染了女主人公德拉在圣诞节前夕产生的烦恼,从而突出了构成全篇情节基础的矛盾: 想买礼物而经济拮据。作者有意强调了“一块八角七分钱”的钱数之少和来之不易,使德拉购买圣诞礼物的希望很难实现。而当她把主意打在自己的头发上, 把自己身上那头美丽得像一股褐色的小瀑布一样金光闪闪的头发换成买礼物的二十块钱时,读者似乎随着德拉的狂喜和憧憬感到了一丝丝希望, 产生了一种似乎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慰感, 也仿佛感同身受地同德拉一起等待着吉姆归来见到礼物的一个瞬间。然而,小说的情节发展是曲折的,真正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当德拉手里握着表链,悄声祈祷着等着杰姆进屋时 杰姆那那既不是愤怒,也不是惊讶,又不是不满,更不是厌恶,不是她所预料的任何一种神情。他只带着那种奇怪的神情仿若白痴般的表情不但搞懵了德拉,连读者也跟着一同猜测着这个即将揭开的谜底。 欧·亨利在这里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所命名的 “召唤结构”来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小说随即揭开了谜底:杰姆好像忽然从恍惚中醒过来。 从大衣口袋里掏出一包东西, 那是杰姆为德拉买的全套发梳,是德拉渴望已久的东西。有了发梳,有了这女主人公心向神往的美丽的发梳,却没有了承受这装饰品的长发,没有了那颜色正好与这发梳般配的头发。新的矛盾代替了旧的矛盾。小说就是这样深刻地揭露了金钱世界的冷酷现实。穷人的愿望,那些善良的、毫不过分的愿望,往往也是难以实现的。
小说若是只写到这里,那当然还未能把杰姆和德拉的内心的世界美好揭示出来。小说的女主人公德拉在不能享受丈夫珍贵礼物的情况下,依然还是泪眼婆娑地又是笑,又是跳,又是叫,对丈夫表示了由衷的感谢。但是,直至这时,杰姆还没有看见德拉为他准备的礼物。小说里是这样描写了这个戏剧性的高潮场面的:杰姆还没有看到送给他的美丽礼物呢? 她热切地把它握在自己掌心上递给他。 有了漂亮的表链,有了反映女主人公快活和热诚的神情的表链,却没有了祖传的金表,没有承受表链的金表。小说再一次突出了这带有悲剧性质的喜剧性矛盾,如同音乐演奏中的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思索的余地。
在分析了这篇作品一波三折的情节设置以后, 读者会突然发现有关情节设置上的一个问题,读者倘若顺着小说中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去推测,往往会以为事情的结尾将会是怎么样,但小说最后情节一转,竟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尾,与读者猜测的相去甚远,有时甚至完全相反。这种峰回路转式的结尾在把读者的思路沿着表象引过去之后,最后却让读者看到的却是与表象完全不同的结局,从而在惊异中更加清楚地明白事情的真相和问题的实质。而小说中着意缺失的结尾, 则更加有利于调动文学接受中的审美功能,这些被故意制造的缺失不但给读者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更极大地调动了其想象力, 达到“诗贵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的效果。在《麦琪的礼物》中,作家紧紧抓住了圣诞节前夕一对年轻恩爱的穷苦夫妻互赠厚礼这个中心事件,描写入手,安排了使人难以一目了然的曲折情节的同时,却有意把一些重要的事实按下去,伏一笔,先不向读者明作交代。到了适当的时候,一下子亮了底,使读者恍然大悟,凝神三思。作者出奇不意地将令人惊愕的结局在读者完全不留意的状态下嘎然而止于富有戏剧性的场面中。始料不及的意外结局猛然扣住读者的心扉,令读者出乎意料。 应该说,裁剪精到的构思 使这个短篇在缕缕情感的光束中显露出丰厚的内涵, 激发读者对爱情、金钱的价值之思考。作家细致地描写出德拉没钱为丈夫买礼物的焦灼心情, 写德拉的美发, 甚至写德拉上街卖发和买表链的全过程, 却惜墨如金地避开了吉姆卖金表买发梳的经过。结尾谜底一揭开,小说达到高潮,故事至此而止,令人回味。这种寄实于虚, 并兼用暗示和略写的手法, 是《麦琪的礼物》所独具的特点。为其后二十世纪的小说开方式结局的创作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天津 300224)
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亨利,不但在写作方法上凸显了世纪之交的作品主题,更是在创作方法上显现了承上启下的痕迹。 他的短篇小说创作即遵循19世纪所倡导的故事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但同时也采纳了开放式的结尾,流露出了主导20世纪短篇小说创作的无故事性,《麦琪的礼物》就是其创作原则的最完美的体现,散发出欧亨利作品中独特的艺术魅力。欧·亨利在这篇不到四千字的作品里,截取了美国大城市纽约生活的一个横断面,塑造了一对互敬互爱的穷困青年夫妻的艺术形象,赞美了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以及勇于为对方的快乐作出自我牺牲,与此同时,也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下层人物的愁吃愁穿的不幸遭遇。
在创作手法上,欧·亨利仍旧遵循着故事的完整性的创作原则, 在《麦琪的礼物》中,欧·亨利在小说一开篇便为故事的发展做了精心的铺垫, 其效果是使小说的各个部分联系紧密, 故事的首尾形成一个自然不可分割的整体, 使文章全部的故事情节合理。《麦琪的礼物》开篇就刻意渲染了女主人公德拉在圣诞节前夕产生的烦恼,从而突出了构成全篇情节基础的矛盾: 想买礼物而经济拮据。作者有意强调了“一块八角七分钱”的钱数之少和来之不易,使德拉购买圣诞礼物的希望很难实现。而当她把主意打在自己的头发上, 把自己身上那头美丽得像一股褐色的小瀑布一样金光闪闪的头发换成买礼物的二十块钱时,读者似乎随着德拉的狂喜和憧憬感到了一丝丝希望, 产生了一种似乎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慰感, 也仿佛感同身受地同德拉一起等待着吉姆归来见到礼物的一个瞬间。然而,小说的情节发展是曲折的,真正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当德拉手里握着表链,悄声祈祷着等着杰姆进屋时 杰姆那那既不是愤怒,也不是惊讶,又不是不满,更不是厌恶,不是她所预料的任何一种神情。他只带着那种奇怪的神情仿若白痴般的表情不但搞懵了德拉,连读者也跟着一同猜测着这个即将揭开的谜底。 欧·亨利在这里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所命名的 “召唤结构”来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小说随即揭开了谜底:杰姆好像忽然从恍惚中醒过来。 从大衣口袋里掏出一包东西, 那是杰姆为德拉买的全套发梳,是德拉渴望已久的东西。有了发梳,有了这女主人公心向神往的美丽的发梳,却没有了承受这装饰品的长发,没有了那颜色正好与这发梳般配的头发。新的矛盾代替了旧的矛盾。小说就是这样深刻地揭露了金钱世界的冷酷现实。穷人的愿望,那些善良的、毫不过分的愿望,往往也是难以实现的。
小说若是只写到这里,那当然还未能把杰姆和德拉的内心的世界美好揭示出来。小说的女主人公德拉在不能享受丈夫珍贵礼物的情况下,依然还是泪眼婆娑地又是笑,又是跳,又是叫,对丈夫表示了由衷的感谢。但是,直至这时,杰姆还没有看见德拉为他准备的礼物。小说里是这样描写了这个戏剧性的高潮场面的:杰姆还没有看到送给他的美丽礼物呢? 她热切地把它握在自己掌心上递给他。 有了漂亮的表链,有了反映女主人公快活和热诚的神情的表链,却没有了祖传的金表,没有承受表链的金表。小说再一次突出了这带有悲剧性质的喜剧性矛盾,如同音乐演奏中的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思索的余地。
在分析了这篇作品一波三折的情节设置以后, 读者会突然发现有关情节设置上的一个问题,读者倘若顺着小说中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去推测,往往会以为事情的结尾将会是怎么样,但小说最后情节一转,竟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尾,与读者猜测的相去甚远,有时甚至完全相反。这种峰回路转式的结尾在把读者的思路沿着表象引过去之后,最后却让读者看到的却是与表象完全不同的结局,从而在惊异中更加清楚地明白事情的真相和问题的实质。而小说中着意缺失的结尾, 则更加有利于调动文学接受中的审美功能,这些被故意制造的缺失不但给读者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更极大地调动了其想象力, 达到“诗贵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的效果。在《麦琪的礼物》中,作家紧紧抓住了圣诞节前夕一对年轻恩爱的穷苦夫妻互赠厚礼这个中心事件,描写入手,安排了使人难以一目了然的曲折情节的同时,却有意把一些重要的事实按下去,伏一笔,先不向读者明作交代。到了适当的时候,一下子亮了底,使读者恍然大悟,凝神三思。作者出奇不意地将令人惊愕的结局在读者完全不留意的状态下嘎然而止于富有戏剧性的场面中。始料不及的意外结局猛然扣住读者的心扉,令读者出乎意料。 应该说,裁剪精到的构思 使这个短篇在缕缕情感的光束中显露出丰厚的内涵, 激发读者对爱情、金钱的价值之思考。作家细致地描写出德拉没钱为丈夫买礼物的焦灼心情, 写德拉的美发, 甚至写德拉上街卖发和买表链的全过程, 却惜墨如金地避开了吉姆卖金表买发梳的经过。结尾谜底一揭开,小说达到高潮,故事至此而止,令人回味。这种寄实于虚, 并兼用暗示和略写的手法, 是《麦琪的礼物》所独具的特点。为其后二十世纪的小说开方式结局的创作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天津 30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