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的物体,都具有“形”与“神”两个方面的特征。“形”是“神”的外化,“神”乃“形”的内涵,两者不可偏废。素描作为表现物体的艺术形式,同时抓住事物外在的“形体”与内在的“神韵”的展示,是两个必不可少的底线。
众所周知,素描是美术造型艺术的基础,无论东西方的绘画创作都离不开它的功底。所以,在实用美术与纯绘画造型艺术教育中,追求形神兼备的素描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课目。
然而,有些人经过长期学习反复练习素描,最后也可以画得很具体,但他们的画往往会显得板、木、毫无生气。因为他们忽视了一点:“画神采”。画面上除了描绘事物的黑白关系、结构关系外,其最重要的神态却淡然无味。以石膏像为例,石膏像是研究素描结构最科学的模特,光线打在纯白的石膏上,变化层次极为丰富,五大调子、三大面、前后上下、高低左右,都是最明确的。所以画石膏的目的,就是学会认识光在物体上的变化并概括到画面上。但是不论怎样,只有形体的准确,而缺少神采的表现,是不能称为一幅好的素描。唯有既准确生动,又兼具形神的作品才可以称之为上品。才能为日后更好的创作美术作品打下良好基础。
相当一段时期以来,有不少美术院校和美术基础教育机构在教学或示范素描时,存在着一种只强调形体结构的准确,而忽视引导学生对于刻画人、物神态的准确把握,即重形轻神的倾向。反观我们的绘画教学,开始就让学生画些立方体、圆锥体或参照着外国人雕塑的石膏像来画素描。这对我们引导学生画素描时讲究神采的表现是一种较大的影响。我们不禁要问,它们与学生生活有关吗?有自然属性吗?有体会吗?有情感吗?有趣吗?能激起他们审美感受吗?有画他们的冲动吗?答案自然不言自明,更糟糕的是这却是长期的所谓正统教育。学生能从这些并不理解的冷冰冰的、陌生的东西上学到什么呢?而教师又只顾辅导素描技法,缺乏对描绘对象的精神实质的剖析。有的学生画了上百幅头像石膏素描,却还不知道画的是谁,以及表情神态展现的故事。这种模式的结果,除了只能将他们的绘画的冲动和个性审美扼杀外,还会严重的影响学生们的作品质量,培养到最后,最多只能成为匠人而已,而成为真正艺术家的却寥寥无几。这个看法或许有些人觉得过于偏激,但事实的确如此。环顾国内美术教学和学习的队伍,不论人数和投入都是世界第一的。但你再往下看,学生用的书、学习的方法、临摹的摹本、审美标准等却都是参照国外的标准,这就是现实!素描是舶来品,特别缺少我国本土活生生的典型的人或物。学生在画形体上狠下功夫,但却始终不能真实的理解其精神的实质。难以找到表现描绘事物的神采的渠道。这是因为他们只是单纯的通过素描来绘画事物,而对其所描绘的事物是陌生的、不了解的。所以,如果能在基础素描教学时更多的重视神态的强调,多画他们理解的、熟悉的事物,那么素描的形神兼备就很容易表现了。比如:画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时,那目光神情就不大好扑捉,往往表情呆滞;但要是换成了七仙女(如果有雕塑的话),其素描作品自然而然就会神采飞扬了。
在绘画时,过多的强调“形”的表现,往往会导致学生在素描学习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却只是单纯的为了追求造型的精准,而对神韵的表现却放在次要的位置。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型不太准,调子灰了,比例跑偏了,下巴长等等。对素描中人物、景物或静物的神态怎样,鲜活不鲜活,表现对象里有没有蕴含的精气神,内涵与气质表现得如何却很少评价。即使人物画的一点神态都没有,呆若木鸡,神魂不守,缺少鲜活生动,画面呈现一派僵硬的模特感,个个快要睡着了的样子教师也不去评说。但是,只要形画的准,教师们则往往会给以较高的评价。相反,活灵活现的、富于神采的素描,只要形体跑了一些,就会遭到冷眼,评价不高。这种倾向已经为时不短,目前仍在许多素描教学中存在,值得注意。
当然,并不是说素描中“形”不重要,也不是强调必须以“神似”为先。形是可见物的载体,无形便没有神的平台。但是没了神,忽略了神态的表现,那种素描作品岂不成了表象的空壳,而失去了绘画艺术的灵魂。所以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到:“形”与“神”二者不可缺一,也不可地位偏重。自古以来,中国画论和西方画理都指出:形神要兼备,二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可到了今天,不知从何时何人开始,形与神二者开始离异,在素描中各自为战,不再相濡以沫肝胆相照!形的地位占了上风。而神被放置在了一边。
究其原因,有这样三种情况。
一是单纯种形式,重技法。以适应考试的需要,忽略了绘画造型艺术的研究方向。让我们来看下初学者是如何学习绘画的。现在学生学习素描的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是照着美术书的画来临摹,这些画多是印刷品,系个人推出的范画;其结果是学生学会了从概念到概念式的技法,面对实物却犯了难。正如画虎,几大块结构面积深度都有了,可却没有真实的虎气。而真实的素描不应该是这样的!是要讲究学习方法的!是要尊重真实的事物,讲究神与形的统一,不能简单的概念化。
评讲作品时经常会听到“没激情”“形不准”“线没活力”等此类的点评,遗憾的是却没有告诉这是为什?应该如何做?其实原因很简单:在没有仔细观察过一头活蹦乱跳的猪,没有听见它愉快时的叫声,没闻过它身上富有感染力的气味……怎么可能有真正的认识呢?只有经过观察、了解熟悉,才能体会到神态的存在,才能画出富有生命力的作品。
所以,要学好素描,那就应该从离自己最近、最熟悉的对象开始。可能是岁月和辛劳在父母脸上留下的痕迹,可能是一双柔软修长白润的手,可能是街角孩童清澈而无邪的眼睛,可能是女子被微风吹起的乌黑亮丽的长发……总之,一切有形有神的事物,都可以生动的表现出来,呼之欲出。假如学习素描只是一味的强调形的准确,过多的讲究技法,忽略了活生生的神情的表现,就会化成死板板的毫无生气的堆砌之物,没有艺术性可言。
二是素描练习无主题化,主导了素描的学习方向。教师在引导中很少对学生的素描学习,赋予积极有益的思想性主题。你画就是了,形画准了就能考上更高层次的学府,无需考虑内涵。其实,要画好素描,特别是人像,一定要画得像。避免公式化、概念化地将人物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机械式的描摹,好像人物形象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总是一个表情、那么呆板。人物要画得像,首先是形神兼备,注重人物内在性格和情绪的刻画。在平时的练习中,多留意观察眉、眼、嘴的情绪变化的表现,在神情最为自然、生动的时刻来描绘。那种在评判画作时不看思想性,只按艺术性、造型能力来论优劣的方法。使得素描大都缺乏深刻的感染力和情感交流的内应力。 三是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利益的这种理念已经慢慢的渗入到对待学习和教授学习的态度中。短期速成、速食文化,素描教学只管交你造型,不负责为将来创作打基础。眼前只要你学好了结构、造型和表现手法,就算完成了任务。至于以后在结合其他艺术课程是能否运用的那些实际创作功夫,素描教学就管不着。因此,迷失了教学的根本目的,忽视了学生从习作开始就要与将来的实用性艺术作品的创作挂钩的这一事实。
由此可见,新的大环境是逐步改变素描教学形神关系的主要原因。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目前从美术学院走出来的经过几年教育资源培养的大学生,一旦去谋求职业,就会被用人单位以其不胜任实际工作需要而被拒之门外。究其原因还是他们的造型技法尚佳,但是一让他们创作市场需要的作品,就会出现造型娴熟,但显得神气不足,缺少应有的内涵气韵支撑他的作品,这自然不会被看好。这样的专业生甚至PK不过没经过正统美术学习的绘画与设计人员。
纵看历史,我国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早年以白描代素描苦练基本功,十分注重神似。他有句名言:不似为欺世,太世为媚世。妙在似与不似。说的就是过于讲究形似,不注意神采与自然相似,那就不是成功的作品。所以他的画因神似而笔简,形活而意浓,闻名全世界而经久不衰。西方美术大师们学素描时,都是带着创作的意念和愿望起步的。达芬奇、门柴尔在创作前,都有很多素描练习和写生,因为有明确的思想方向和研习目的,所以都很有神采,不少这样的素描本身就是大作。
关于神似,著名素描艺术大师尼古拉的作品中,几乎每张人像素描都给人以活生生的感觉,线条是活的,块面是有生命力的,表情是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其喜怒哀乐全都能直接表现出来,个性十分鲜明。有的作品还十分接近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以线条为骨,然后随类赋彩,当然这个彩是墨分五彩的黑白之彩,即概括黑白灰调子,显得很生气、很神气、很大气。素描中的神采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样的作品当然会成为成功的经典之作。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大师,十分精通中西方的美术理论和技艺,特别讲究素描教学的传神与造型。他指出,素描和创作一样,要致广大、尽精微。画石膏是必要的,但他不主张画死的模型,更不主张必须画石膏几何形体。他反对看一眼画一笔的描摹,他要求出现在画面上的形象是作者已经理解到的,是心中有数的,也就是要有个性和神采。
所以,今天的素描教学,是要强调形神兼备的时候了。再不能让只注重形体结构的准确,忽略素描精气神本色的倾向继续下去了。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改变这种重形轻神的素描教学倾向呢?
首先,要引导学生心中装着未来创作和实际应用的目标,然后再去研究素描基础的修炼。最好是在组织素描基础训练时就给学生布置未来可能会运用的课目内容。结合基本造型的练习来结构形体。如画方型体、圆球体等组合静物时,可以直接摆上厚书籍、足球、花瓶花卉等实物,给人一种有主题、有情调、有意境的感觉,在画出质感、光感、量感、空间感的同时,也画出它的引人之处,激发起观者锻炼、学习、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精神。自然,这种素描的修练就会使学生自觉地赋予画面以神采。画肖像素描时,一定让学生联想到将来创作某一件主题作品,其中内容需要一位角色。这样画素描人物的神态,必定会比只管形不注重意的作品要出色得多。
其次,要把素描基本功的培养,变成创作实践的基础来抓。事实上,素描本身画得完整认真,往往就是一件成功的作品。比如王式廓的《血衣》,早已成为经典大作而传世。画一组静物和风景,素描练习也可作为主题画来进行练习。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到,许多单色铜版画或木刻,包括水墨画大作,就是在非常细腻的素描基础上完成的。这些大师在绘画素描的时候,常常是非常认真仔细的。并且从开始就讲究表现对象的神情特点和形象的特征。在作画前要养成观察对象的特征、酝酿自己情绪的习惯。根据对象的职业、年龄、气质、爱好等考虑该如何表现,最后欲达到怎样的效果。成竹在胸,下笔就大胆潇洒。具体抓轮廓时,要狠抓特征,要画得像,外形初见端倪,形象呼之欲出。这些艺术名家们十分注意眉、眼、鼻、耳的长和宽以及厚度的位置。如果这一步画就不准深入,便不能上明暗。画眉毛讲究眼窝上下凹处的骨点和通过颞骨处凸的转折所呈现的眉深眉淡。眼睛是灵魂的窗户,画眼则将四个眼角处于一条平行线上,否则眼睛就有高低,感觉不舒服。他们对画眼很严谨,有一个诀窍:上眼皮和下眼睑有区别。上眼皮较重,原因是有厚度,且眼睫毛较深,阴影投射在眼球上,往往这里是整幅画的最深处,很有神,也易将眼球包在眼皮之中。下眼睑受光,要亮。嘴的刻画也关系到人的神态表情。首先要确定上下嘴唇的厚薄,还要注意嘴唇不能用线勾得过死,嘴的上翘下垂,非常微妙。都是特别认真对待,不仓促作画。这样的练习会对学生更有吸引力和兴趣感,避免了素描学习中常见的枯燥与乏味。
最后是教师在评价学生素描作品的时候,要注意改变标准,摈弃以造型为主判别素描水平的旧习惯。鼓励对形神兼备的作品给予高分。一直以来,从一些美术院校高考专业试卷的印刷品上就可以看出,较高分数的素描作品,大都形体、结构和虚实、质感以及大体关系等方面都很不错,很有功底。但是,几乎绝大多数作品,特别是人物头像、人物速写,其神态没有几个生动感人的。笔下的活人缺少灵魂和生机,基本上都是昏昏欲睡,呆若木鸡的样子,令人深感其神采的缺失。长此以往,素描作品的评判标准,就很值得人们好好重新审视和调整了。所以,要从素描的评分开始,尽力扭转素描重形不重神的倾向。
总之,要使素描教学更上一层楼,就应该牢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以未来社会实际需求作为今天教育的根本方向。教授素描时要强调:画好形体更不要忘了画灵魂,把事物象形和气韵生动紧密的结合起来。从漫画,中国画,插图、版画等多种类型的好作品中把传神的优秀元素融合到素描教学之中,我们就会培养出众多才华横溢,表现力强悍的美术人才,为社会所欢迎。
作者简介:
魏珍,女,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教师,研究方向:艺术学,平面设计学,影视学。
众所周知,素描是美术造型艺术的基础,无论东西方的绘画创作都离不开它的功底。所以,在实用美术与纯绘画造型艺术教育中,追求形神兼备的素描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课目。
然而,有些人经过长期学习反复练习素描,最后也可以画得很具体,但他们的画往往会显得板、木、毫无生气。因为他们忽视了一点:“画神采”。画面上除了描绘事物的黑白关系、结构关系外,其最重要的神态却淡然无味。以石膏像为例,石膏像是研究素描结构最科学的模特,光线打在纯白的石膏上,变化层次极为丰富,五大调子、三大面、前后上下、高低左右,都是最明确的。所以画石膏的目的,就是学会认识光在物体上的变化并概括到画面上。但是不论怎样,只有形体的准确,而缺少神采的表现,是不能称为一幅好的素描。唯有既准确生动,又兼具形神的作品才可以称之为上品。才能为日后更好的创作美术作品打下良好基础。
相当一段时期以来,有不少美术院校和美术基础教育机构在教学或示范素描时,存在着一种只强调形体结构的准确,而忽视引导学生对于刻画人、物神态的准确把握,即重形轻神的倾向。反观我们的绘画教学,开始就让学生画些立方体、圆锥体或参照着外国人雕塑的石膏像来画素描。这对我们引导学生画素描时讲究神采的表现是一种较大的影响。我们不禁要问,它们与学生生活有关吗?有自然属性吗?有体会吗?有情感吗?有趣吗?能激起他们审美感受吗?有画他们的冲动吗?答案自然不言自明,更糟糕的是这却是长期的所谓正统教育。学生能从这些并不理解的冷冰冰的、陌生的东西上学到什么呢?而教师又只顾辅导素描技法,缺乏对描绘对象的精神实质的剖析。有的学生画了上百幅头像石膏素描,却还不知道画的是谁,以及表情神态展现的故事。这种模式的结果,除了只能将他们的绘画的冲动和个性审美扼杀外,还会严重的影响学生们的作品质量,培养到最后,最多只能成为匠人而已,而成为真正艺术家的却寥寥无几。这个看法或许有些人觉得过于偏激,但事实的确如此。环顾国内美术教学和学习的队伍,不论人数和投入都是世界第一的。但你再往下看,学生用的书、学习的方法、临摹的摹本、审美标准等却都是参照国外的标准,这就是现实!素描是舶来品,特别缺少我国本土活生生的典型的人或物。学生在画形体上狠下功夫,但却始终不能真实的理解其精神的实质。难以找到表现描绘事物的神采的渠道。这是因为他们只是单纯的通过素描来绘画事物,而对其所描绘的事物是陌生的、不了解的。所以,如果能在基础素描教学时更多的重视神态的强调,多画他们理解的、熟悉的事物,那么素描的形神兼备就很容易表现了。比如:画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时,那目光神情就不大好扑捉,往往表情呆滞;但要是换成了七仙女(如果有雕塑的话),其素描作品自然而然就会神采飞扬了。
在绘画时,过多的强调“形”的表现,往往会导致学生在素描学习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却只是单纯的为了追求造型的精准,而对神韵的表现却放在次要的位置。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型不太准,调子灰了,比例跑偏了,下巴长等等。对素描中人物、景物或静物的神态怎样,鲜活不鲜活,表现对象里有没有蕴含的精气神,内涵与气质表现得如何却很少评价。即使人物画的一点神态都没有,呆若木鸡,神魂不守,缺少鲜活生动,画面呈现一派僵硬的模特感,个个快要睡着了的样子教师也不去评说。但是,只要形画的准,教师们则往往会给以较高的评价。相反,活灵活现的、富于神采的素描,只要形体跑了一些,就会遭到冷眼,评价不高。这种倾向已经为时不短,目前仍在许多素描教学中存在,值得注意。
当然,并不是说素描中“形”不重要,也不是强调必须以“神似”为先。形是可见物的载体,无形便没有神的平台。但是没了神,忽略了神态的表现,那种素描作品岂不成了表象的空壳,而失去了绘画艺术的灵魂。所以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到:“形”与“神”二者不可缺一,也不可地位偏重。自古以来,中国画论和西方画理都指出:形神要兼备,二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可到了今天,不知从何时何人开始,形与神二者开始离异,在素描中各自为战,不再相濡以沫肝胆相照!形的地位占了上风。而神被放置在了一边。
究其原因,有这样三种情况。
一是单纯种形式,重技法。以适应考试的需要,忽略了绘画造型艺术的研究方向。让我们来看下初学者是如何学习绘画的。现在学生学习素描的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是照着美术书的画来临摹,这些画多是印刷品,系个人推出的范画;其结果是学生学会了从概念到概念式的技法,面对实物却犯了难。正如画虎,几大块结构面积深度都有了,可却没有真实的虎气。而真实的素描不应该是这样的!是要讲究学习方法的!是要尊重真实的事物,讲究神与形的统一,不能简单的概念化。
评讲作品时经常会听到“没激情”“形不准”“线没活力”等此类的点评,遗憾的是却没有告诉这是为什?应该如何做?其实原因很简单:在没有仔细观察过一头活蹦乱跳的猪,没有听见它愉快时的叫声,没闻过它身上富有感染力的气味……怎么可能有真正的认识呢?只有经过观察、了解熟悉,才能体会到神态的存在,才能画出富有生命力的作品。
所以,要学好素描,那就应该从离自己最近、最熟悉的对象开始。可能是岁月和辛劳在父母脸上留下的痕迹,可能是一双柔软修长白润的手,可能是街角孩童清澈而无邪的眼睛,可能是女子被微风吹起的乌黑亮丽的长发……总之,一切有形有神的事物,都可以生动的表现出来,呼之欲出。假如学习素描只是一味的强调形的准确,过多的讲究技法,忽略了活生生的神情的表现,就会化成死板板的毫无生气的堆砌之物,没有艺术性可言。
二是素描练习无主题化,主导了素描的学习方向。教师在引导中很少对学生的素描学习,赋予积极有益的思想性主题。你画就是了,形画准了就能考上更高层次的学府,无需考虑内涵。其实,要画好素描,特别是人像,一定要画得像。避免公式化、概念化地将人物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机械式的描摹,好像人物形象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总是一个表情、那么呆板。人物要画得像,首先是形神兼备,注重人物内在性格和情绪的刻画。在平时的练习中,多留意观察眉、眼、嘴的情绪变化的表现,在神情最为自然、生动的时刻来描绘。那种在评判画作时不看思想性,只按艺术性、造型能力来论优劣的方法。使得素描大都缺乏深刻的感染力和情感交流的内应力。 三是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利益的这种理念已经慢慢的渗入到对待学习和教授学习的态度中。短期速成、速食文化,素描教学只管交你造型,不负责为将来创作打基础。眼前只要你学好了结构、造型和表现手法,就算完成了任务。至于以后在结合其他艺术课程是能否运用的那些实际创作功夫,素描教学就管不着。因此,迷失了教学的根本目的,忽视了学生从习作开始就要与将来的实用性艺术作品的创作挂钩的这一事实。
由此可见,新的大环境是逐步改变素描教学形神关系的主要原因。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目前从美术学院走出来的经过几年教育资源培养的大学生,一旦去谋求职业,就会被用人单位以其不胜任实际工作需要而被拒之门外。究其原因还是他们的造型技法尚佳,但是一让他们创作市场需要的作品,就会出现造型娴熟,但显得神气不足,缺少应有的内涵气韵支撑他的作品,这自然不会被看好。这样的专业生甚至PK不过没经过正统美术学习的绘画与设计人员。
纵看历史,我国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早年以白描代素描苦练基本功,十分注重神似。他有句名言:不似为欺世,太世为媚世。妙在似与不似。说的就是过于讲究形似,不注意神采与自然相似,那就不是成功的作品。所以他的画因神似而笔简,形活而意浓,闻名全世界而经久不衰。西方美术大师们学素描时,都是带着创作的意念和愿望起步的。达芬奇、门柴尔在创作前,都有很多素描练习和写生,因为有明确的思想方向和研习目的,所以都很有神采,不少这样的素描本身就是大作。
关于神似,著名素描艺术大师尼古拉的作品中,几乎每张人像素描都给人以活生生的感觉,线条是活的,块面是有生命力的,表情是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其喜怒哀乐全都能直接表现出来,个性十分鲜明。有的作品还十分接近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以线条为骨,然后随类赋彩,当然这个彩是墨分五彩的黑白之彩,即概括黑白灰调子,显得很生气、很神气、很大气。素描中的神采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样的作品当然会成为成功的经典之作。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大师,十分精通中西方的美术理论和技艺,特别讲究素描教学的传神与造型。他指出,素描和创作一样,要致广大、尽精微。画石膏是必要的,但他不主张画死的模型,更不主张必须画石膏几何形体。他反对看一眼画一笔的描摹,他要求出现在画面上的形象是作者已经理解到的,是心中有数的,也就是要有个性和神采。
所以,今天的素描教学,是要强调形神兼备的时候了。再不能让只注重形体结构的准确,忽略素描精气神本色的倾向继续下去了。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改变这种重形轻神的素描教学倾向呢?
首先,要引导学生心中装着未来创作和实际应用的目标,然后再去研究素描基础的修炼。最好是在组织素描基础训练时就给学生布置未来可能会运用的课目内容。结合基本造型的练习来结构形体。如画方型体、圆球体等组合静物时,可以直接摆上厚书籍、足球、花瓶花卉等实物,给人一种有主题、有情调、有意境的感觉,在画出质感、光感、量感、空间感的同时,也画出它的引人之处,激发起观者锻炼、学习、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精神。自然,这种素描的修练就会使学生自觉地赋予画面以神采。画肖像素描时,一定让学生联想到将来创作某一件主题作品,其中内容需要一位角色。这样画素描人物的神态,必定会比只管形不注重意的作品要出色得多。
其次,要把素描基本功的培养,变成创作实践的基础来抓。事实上,素描本身画得完整认真,往往就是一件成功的作品。比如王式廓的《血衣》,早已成为经典大作而传世。画一组静物和风景,素描练习也可作为主题画来进行练习。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到,许多单色铜版画或木刻,包括水墨画大作,就是在非常细腻的素描基础上完成的。这些大师在绘画素描的时候,常常是非常认真仔细的。并且从开始就讲究表现对象的神情特点和形象的特征。在作画前要养成观察对象的特征、酝酿自己情绪的习惯。根据对象的职业、年龄、气质、爱好等考虑该如何表现,最后欲达到怎样的效果。成竹在胸,下笔就大胆潇洒。具体抓轮廓时,要狠抓特征,要画得像,外形初见端倪,形象呼之欲出。这些艺术名家们十分注意眉、眼、鼻、耳的长和宽以及厚度的位置。如果这一步画就不准深入,便不能上明暗。画眉毛讲究眼窝上下凹处的骨点和通过颞骨处凸的转折所呈现的眉深眉淡。眼睛是灵魂的窗户,画眼则将四个眼角处于一条平行线上,否则眼睛就有高低,感觉不舒服。他们对画眼很严谨,有一个诀窍:上眼皮和下眼睑有区别。上眼皮较重,原因是有厚度,且眼睫毛较深,阴影投射在眼球上,往往这里是整幅画的最深处,很有神,也易将眼球包在眼皮之中。下眼睑受光,要亮。嘴的刻画也关系到人的神态表情。首先要确定上下嘴唇的厚薄,还要注意嘴唇不能用线勾得过死,嘴的上翘下垂,非常微妙。都是特别认真对待,不仓促作画。这样的练习会对学生更有吸引力和兴趣感,避免了素描学习中常见的枯燥与乏味。
最后是教师在评价学生素描作品的时候,要注意改变标准,摈弃以造型为主判别素描水平的旧习惯。鼓励对形神兼备的作品给予高分。一直以来,从一些美术院校高考专业试卷的印刷品上就可以看出,较高分数的素描作品,大都形体、结构和虚实、质感以及大体关系等方面都很不错,很有功底。但是,几乎绝大多数作品,特别是人物头像、人物速写,其神态没有几个生动感人的。笔下的活人缺少灵魂和生机,基本上都是昏昏欲睡,呆若木鸡的样子,令人深感其神采的缺失。长此以往,素描作品的评判标准,就很值得人们好好重新审视和调整了。所以,要从素描的评分开始,尽力扭转素描重形不重神的倾向。
总之,要使素描教学更上一层楼,就应该牢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以未来社会实际需求作为今天教育的根本方向。教授素描时要强调:画好形体更不要忘了画灵魂,把事物象形和气韵生动紧密的结合起来。从漫画,中国画,插图、版画等多种类型的好作品中把传神的优秀元素融合到素描教学之中,我们就会培养出众多才华横溢,表现力强悍的美术人才,为社会所欢迎。
作者简介:
魏珍,女,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教师,研究方向:艺术学,平面设计学,影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