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资本自由流动,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分属不同的市场及劳动的需求小于供给的假设下,通过建立模型,与资本、劳动力与工资自由的理想状态进行比较,发现不管是在资本自由流动、劳动力与工资固定的状态,还是资本自由流動、工资固定、劳动力增加的状态,都降低了当地人口的失业率。
关键字:劳动力流动;失业;工资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人口在很长的时期内不能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户籍等阻碍人口流动、导致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政策不断松动,这种局面被打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农民工"。在城镇化的背景下产生了两个突出的经济现象,其一,进城的农民工从事着与当地人口截然不同的工作岗位;其二,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改变了区域和城乡的就业格局。本文尝试探讨进城农民工对当地人口就业情况的影响,是提高了当地的当地人口的失业还是降低当地人口的失业。
二、模型和解释
1.模型的构建
由于进城的农民工从事着与当地人口截然不同的工作岗位,他们占据了多数的非熟练蓝领工种,而当地人口多数从事着熟练的白领工作。基于此本文把劳动力市场分为两类,一类是进城农民工的劳动市场,另一类是仅有当地人口的劳动力市场。这里假设农民工不能进入当地人劳动市场,而当地人可以自由进出农民工的劳动力市场。由此本文把他们从事的工作岗位分成两类,下面建立的生产函数是部门生产函数。
(式1)下标1为进城农民工和当地人口所从事的1部门,下标2为当地人口所从事的2部门。A代表全要素生产率,L代表劳动力,K代表资本。劳动力在部门间流动有限制而资本不受限制。生产函数是规模报酬不变假设的解析参见戴维·罗默的高级宏观经济学。
根据两部门的边际资本报酬相等和利润的一阶条件可得劳动的需求函数为:
2.资本、劳动力与工资自由变动的理想状态
因为K1+K2=K,则我们可以画出斜率为-1,与轴相交的一条直线PP。从图2可以看出,QQ线的斜率比PP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大,原因在于: €%Z/1-€%Z和€%[ /1-€%[分别为1和2部门的劳动与资本贡献率的比值,根据前面的介绍,1部门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的部门,则 €%Z/1-€%Z>€%[ /1-€%[。而PP直线斜率的绝对值恰好为(€%Z/1-€%Z)/(€%[ /1-€%[)>1 。我们也认为不会出现QQ与PP直线不相交的情形。
假如经济体初始点位于O1,O1点是对L1的需求小于供给的区域,则经济行为主体会有3个方面的行动。其一, 1部门会降低W1,直线QQ会下移。其二,进城农民工会退出一部分,M减少。其三,由于O点位于均衡线QQ的下方,则说明资本K2过多了,应当减少。由于资本可以自由流动,则K2减少,K1增加。经过这3方面,均衡点会在A点达到。最终A点是K2减少,K1增加。如果经济体初始点位于O2点,则QQ线会上移,K2增加,K1减少。以上的分析是建立在W1可以自由调整,M的移动也是非常迅速的。下面我们对这些条件加以限制。
我们用u=N2-L2/N 表示当地人口的失业率,之所以这样表示,是因为我们认为在 N0个当地人中, N0-N2个人自愿选择1部门的工作,只要愿意,他们都能找到工作。 N2-L2个人为在寻找2部门过程中的失业人口。进一步地u=N2-(1-L2/N2)/N (式8)。
3.资本自由流动、劳动力与工资W1固定的状态
我们讨论经济初始点位于O1,现在我们假设W1是固定的,有式7得L2/N2=W1/W2=€%a 为常数,M基本不动。那么经济体就达到了图1中B的均衡点。我们把A点作为资本、劳动力与工资自由的理想状态。比较A、B两点,这里的B点比A点的K1大,K2小。有式2可得 L2与K2 成正比,有式5得 N2与 K2成正比,所以B点的 N2会更小,根据式8可得当地人口失业率会降低。
4.资本自由流动、工资固定、劳动力增加的状态
现在我们分析当M增加的时候,之所以这么假设是因为进城农民工认为种庄稼的收益远远不及到城市打工的收入。那么当W1固定,M增加的时候,QQ直线是向上移动的。经济体从初始点03移动到b点,如图2所示。我们把a点作为资本、劳动力与工资自由的理想状态。则我们发现K2在b点比a小,同样根据式11可得当地人口的失业率变小了。
三、结论
在此我们构建了一个关于进城农民工对当地人口失业影响的模型。通过模型我们发现,在经济体处于劳动的需求小于供给的情况下,通过与资本、劳动力与工资自由的理想状态,还是资本自由流动、劳动力与工资W1固定的状态,还是资本自由流动、工资固定、劳动力增加的状态,都有一个共同的经济现象--都降低了当地人口的失业率。
参考文献:
[1]蔡昉,都阳,王美艳.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J].经济研究,2001,(12).
[2]陈钊,陆铭.城乡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的政治经济学[J].经济研究,2008,(1).
[3]马忠东,王建平.劳动力流动对城镇失业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3).
作者简介:张瑞杰(1989-),男,汉族,山西太原人,经济学硕士,单位:云南财经大学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微观经济理论与政策。李观涛(1986-),男,汉族,云南昆明人,经济学硕士,单位:云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货币政策。俞成锋(1988-),男,汉族,浙江绍兴人,经济学硕士,单位:云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
关键字:劳动力流动;失业;工资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人口在很长的时期内不能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户籍等阻碍人口流动、导致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政策不断松动,这种局面被打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农民工"。在城镇化的背景下产生了两个突出的经济现象,其一,进城的农民工从事着与当地人口截然不同的工作岗位;其二,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改变了区域和城乡的就业格局。本文尝试探讨进城农民工对当地人口就业情况的影响,是提高了当地的当地人口的失业还是降低当地人口的失业。
二、模型和解释
1.模型的构建
由于进城的农民工从事着与当地人口截然不同的工作岗位,他们占据了多数的非熟练蓝领工种,而当地人口多数从事着熟练的白领工作。基于此本文把劳动力市场分为两类,一类是进城农民工的劳动市场,另一类是仅有当地人口的劳动力市场。这里假设农民工不能进入当地人劳动市场,而当地人可以自由进出农民工的劳动力市场。由此本文把他们从事的工作岗位分成两类,下面建立的生产函数是部门生产函数。
(式1)下标1为进城农民工和当地人口所从事的1部门,下标2为当地人口所从事的2部门。A代表全要素生产率,L代表劳动力,K代表资本。劳动力在部门间流动有限制而资本不受限制。生产函数是规模报酬不变假设的解析参见戴维·罗默的高级宏观经济学。
根据两部门的边际资本报酬相等和利润的一阶条件可得劳动的需求函数为:
2.资本、劳动力与工资自由变动的理想状态
因为K1+K2=K,则我们可以画出斜率为-1,与轴相交的一条直线PP。从图2可以看出,QQ线的斜率比PP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大,原因在于: €%Z/1-€%Z和€%[ /1-€%[分别为1和2部门的劳动与资本贡献率的比值,根据前面的介绍,1部门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的部门,则 €%Z/1-€%Z>€%[ /1-€%[。而PP直线斜率的绝对值恰好为(€%Z/1-€%Z)/(€%[ /1-€%[)>1 。我们也认为不会出现QQ与PP直线不相交的情形。
假如经济体初始点位于O1,O1点是对L1的需求小于供给的区域,则经济行为主体会有3个方面的行动。其一, 1部门会降低W1,直线QQ会下移。其二,进城农民工会退出一部分,M减少。其三,由于O点位于均衡线QQ的下方,则说明资本K2过多了,应当减少。由于资本可以自由流动,则K2减少,K1增加。经过这3方面,均衡点会在A点达到。最终A点是K2减少,K1增加。如果经济体初始点位于O2点,则QQ线会上移,K2增加,K1减少。以上的分析是建立在W1可以自由调整,M的移动也是非常迅速的。下面我们对这些条件加以限制。
我们用u=N2-L2/N 表示当地人口的失业率,之所以这样表示,是因为我们认为在 N0个当地人中, N0-N2个人自愿选择1部门的工作,只要愿意,他们都能找到工作。 N2-L2个人为在寻找2部门过程中的失业人口。进一步地u=N2-(1-L2/N2)/N (式8)。
3.资本自由流动、劳动力与工资W1固定的状态
我们讨论经济初始点位于O1,现在我们假设W1是固定的,有式7得L2/N2=W1/W2=€%a 为常数,M基本不动。那么经济体就达到了图1中B的均衡点。我们把A点作为资本、劳动力与工资自由的理想状态。比较A、B两点,这里的B点比A点的K1大,K2小。有式2可得 L2与K2 成正比,有式5得 N2与 K2成正比,所以B点的 N2会更小,根据式8可得当地人口失业率会降低。
4.资本自由流动、工资固定、劳动力增加的状态
现在我们分析当M增加的时候,之所以这么假设是因为进城农民工认为种庄稼的收益远远不及到城市打工的收入。那么当W1固定,M增加的时候,QQ直线是向上移动的。经济体从初始点03移动到b点,如图2所示。我们把a点作为资本、劳动力与工资自由的理想状态。则我们发现K2在b点比a小,同样根据式11可得当地人口的失业率变小了。
三、结论
在此我们构建了一个关于进城农民工对当地人口失业影响的模型。通过模型我们发现,在经济体处于劳动的需求小于供给的情况下,通过与资本、劳动力与工资自由的理想状态,还是资本自由流动、劳动力与工资W1固定的状态,还是资本自由流动、工资固定、劳动力增加的状态,都有一个共同的经济现象--都降低了当地人口的失业率。
参考文献:
[1]蔡昉,都阳,王美艳.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J].经济研究,2001,(12).
[2]陈钊,陆铭.城乡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的政治经济学[J].经济研究,2008,(1).
[3]马忠东,王建平.劳动力流动对城镇失业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3).
作者简介:张瑞杰(1989-),男,汉族,山西太原人,经济学硕士,单位:云南财经大学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微观经济理论与政策。李观涛(1986-),男,汉族,云南昆明人,经济学硕士,单位:云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货币政策。俞成锋(1988-),男,汉族,浙江绍兴人,经济学硕士,单位:云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