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本文介绍的是刘秀峰及其妻杨改梅在抗日战争中的一段故事。1940年11月~1943年3月,刘秀峰任祁县抗日政府县长、中共祁县县委副书记兼独立营营长。他和他的战友们英勇顽强,屡屡重挫敌人,为祁县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至今仍受当地老人们的称颂。本文作者是他的大女儿。她跟随母亲度过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更熟悉“助夫打日本,育儿立功劳”的妈妈。作者通过她记忆中的一件件实事,说明抗日战争中,为祖国作出重大贡献的,不只是战斗在前方的男儿,还有他们作为抗属的妻子。
还在卢沟桥事变之前,我妈就理解并支持我爸的抗日志向
我爸刘秀峰(小名保儿),1912年生于山西省榆社县牛村,念私塾后又上了小学和中学。我妈杨改梅(小名梅子),和我爸同年生,比我爸大半岁,娘家在周村。她只念过私塾,但喜欢阅读,我爸读什么她读什么。他们不仅有青梅竹马的童年,而且有情投意合的婚后生活,有志同道合的人生目标。
1936年,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成立伊始,我爸加入了该会。1937年11月,日军占领太原的那天,我爸从他教书的榆次回到太行山,参加了八路军。
我妈从1937年10月到11月的一个月里,接连经历了三件事:一是在我爸选择“抗日岗位”的日子里,我爸天天一早往太原跑,我妈天天半夜三更在榆次等,焦虑非常;二是从榆次回家的那天,日军已经逼近榆次,并狂轰滥炸,我们只得绕道走,一天的路程走了三四天;三是和我爸一起,绞尽脑汁劝说我爷爷同意我爸参军。这三件事一个接着一个,使我妈心力交瘁,奶水急速稀少。还不会吃饭的我弟弟突遭断奶,夭折了!
如果您没有见过日军的“三光”政策,就请听听我们家的故事
1940年11月,我爸到祁县(完全沦陷)任县长兼独立营营长,路过我村,匆忙间,对我妈和爷爷说了些“听干部指挥”、“坚壁清野”之类的话。
但爷爷不相信日军会那么残忍,说:“日本人也是人嘛。”他不许把粮食藏到山里,更不做逃难准备。直到有一天夜里,日军进了村东口,我们一家五口才被我大舅从另一面“拽”出村去。
村里的人,凡是逃出来的,都集中在北山上。第二天黎明,趴在山顶上的爷爷大喊:“完了!完了!”原来,他看到村子里冒起了大火。根据着火的位置判断,我们家的房子被烧了。
我们村是个小村子,只有几十户人家。我们家在村子最高处的一个土台台上,院子南面有个土包。土包跟前有棵老槐树。
爷爷望到村里的火苗后,不管村里是否还有日军,跌跌撞撞往家跑。我妈把两个妹妹托给邻居,拉着我去追爷爷。当我也爬到高台台上时,正好看到前面的爷爷身子一歪,向老槐树摔去。
这把火毁掉的,不只是我们家当年的全部粮食、柴草,还是我爷爷一辈子的劳动所得。里外两进院子,全成了一片废墟,就连那两眼窑洞的门,也都成了灰烬。
爷爷倒下了,全部重担压在我妈一个人肩上。
第一个问题是住哪儿。我爷爷病重,不可能借住“别人”家,快死的人住在别人家,人家是忌讳的。我妈决定住那两间没有门的窑洞,我大舅割了些野草,编了两个厚重的门帘,算是对我们做了安置。
第二个问题是吃什么。粮食全被烧焦了,被压在断垣残壁之下。我们扒出焦了的粮食吃,焦了的粮食和盐很苦很苦。
第三是没有柴烧。我家的柴草全被烧光了,只好到坍塌的房子下面,寻找没有烧透的木质材料。
第四是没有人给我爷爷看病。这不仅是因为我们付不起诊疗费(这一点看病先生倒不十分计较),主要是因为看病先生怕和“抗属”有牵连——日军传出话来说,这次突袭牛村,为的就是教训刘秀峰。谁要继续帮助刘秀峰家,与他家同样下场。
在传统观念面前如何行为,也是对“抗属”的一种考验
我爷爷过世了,这是1941年年初的事。爷爷去世,“人主家”要求三点:一是我爸必须亲临丧事现场;二是吊唁仪式至少进行三天;三是爷爷身上内外衣服和被褥,必须是绸子的,而且不能是白色的或黑色的。
我妈最发愁的是第一点。因为她知道,在这个问题上,我大舅和“人主家”意见一致。怎么办?她低头思忖,计上心来:“老舅,要不咱多请些亲戚和本家来商量商量?”“人主家”点点头。
商量结果,关于第二点和第三点,很快达成一致意见。“人主家”说:“那就派人去找保儿吧。孝子一到,咱就发丧。”“这就派人去找。”我大舅说。“上哪儿找?”我妈大声问。“找咱县里的八路军打听啊!他们是通消息的。”大舅说,很有信心。“好啊,敌人正悬赏捉拿他呢!你再兴师动众地去找,正好带路。”我妈说着,生气地找块石头坐下了。“咱咋能兴师动众呢?悄悄把他找回来,悄悄办完事,让他悄悄找个地方躲起来,不比总在风口浪尖上安全些?”大舅说。“躲起来?躲到哪里去?大家都不抗日了,还有根据地吗?还有躲的地方吗?你总不能让他躲到鬼子的炮楼里去吧?你总不能让他躲到日本国去吧?你总不能让他当汉奸去吧?”我妈气得口不择言。“狗咬吕洞宾!”大舅也气了。“保儿家的!你咋这样说你哥!”我二婆以婆婆的身份教训起我妈来了。
正在大家吵得不可开交时,人群后面钻出个年轻人来。他叫裴全维——当时知道他是抗日政府的村长,后来知道他那时已是地下党员了——他大步走到我大舅跟前,安抚地说:“周村大哥,您是好心,可来不及了。咱们还是自己想办法吧!”“我替我哥当孝子!”一直没有说话的我叔叔说。众人把目光投向我二婆,我二婆神情凝重,不说话。
我妈立即意识到这是给二婆出了个大难题——让叔叔在我爷爷灵前喊着“爹”哭丧,对我二爷爷是个诅咒啊!我妈说:“我当孝子!”“儿媳妇有儿媳妇的位置!”“人主家”不同意。“那就让云儿替他爸!”我妈又说。
“咱们且不说云儿是个女孩子。咱们就是把她当男孩子用,那也得讲究个忌讳。按常理,孙子打幡,是因为儿子……”
“人主家”没有把“死了”二字说出来,但我妈明白了。她马上说:“老舅,我也是万般无奈呀!这个时候,我何尝不希望云儿她爸在跟前……可,他是提着脑袋和敌人拼的呀!几天几夜吃不上饭、睡不上觉是常事。这种情况下,我去告诉他说‘你爹死了’!忍心吗?说实话吧,老舅,我——不只——不同意——您把他找回来,根本也就——不打算把我爹去世的事情——告诉他!”我妈亦泣亦诉地、断断续续地表述了她的心迹,号啕大哭了。众人都哭。我妈止住哭,坚定地说:“就是云儿了。我不迷信!”面对我妈的“不容商量”,“人主家”只好点头。
“我耕我织!”我妈说
办完爷爷的丧事,我妈昏睡了几天几夜。
我妈终于醒了。醒了的我妈精神了许多,但也消瘦了许多。看着她那消瘦而现出了皱纹的脸,我不禁想起了1937年秋冬我妈在榆次时的模样。那时候的我妈真漂亮,短短的头发椭圆脸,圆圆的眼睛双眼皮,白皙的皮肤透着潮红,像初春的朝日一样,放射着无限的活力和明丽的光芒。她深思的时候,一对黑亮的眸子里透着睿智;开心的时候,一对浅浅的酒窝盛满笑意。她黑色布鞋白袜子,湖蓝色夹袍外,是一件浅灰色无领开衫薄毛衣。体态匀称,儒雅大方。
正当我思绪万千的时候,大舅来了。他接我们到姥姥家长住。我很高兴,但我妈摇头:“敌人盯上了刘秀峰,我不能让娘家也家破人亡。”“以保儿的名义写一纸休书,给姓刘的族长留下,你带着孩子跟我走就是了,哪有那么多说法!”大舅说。“哥,亏你说得出。他在前方打日军,你在后方抄他的老窝!”“我还不是为了你们?再说,我又没有逼你改嫁。日军走了再说嘛。咱村里回娘家住的‘抗属’有好几家了。有的婆家就给儿媳妇写了休书。”“别人家的事我管不了,我家的事,我做主。我一不能对不起云儿她爸,二不能让日军汉奸高兴。”“可你咋过?”大舅大声问。他生气了。“人家咋过我咋过!”“人家男耕女织,你家谁耕谁织?”“我耕我织!”我妈说,冷峻而坚定。大舅摇摇头,领着在我家住着的姥姥走了。
面对哭作一团的孩子,我妈说:“胜利了,就好啦!”
送走姥姥和大舅,我妈带着从8个月到8岁半的三个女孩子,独立支撑起一个片瓦无存的农家。
按照我们那地方规矩,女人是不能到井台上的。但人们对我和我妈采取了宽容态度,有时甚至帮着打水。可母亲尽量避开别人。她说我们得学会挑水,不能怕井深,不能怕井台上有冰。但她不让我到井边上,怕我掉进井里。开始时我们俩抬水,后来她一人挑两个半桶水,再后来她一个人挑两桶水。
村边上的荒草干叶,早就被人打走了。我们得到深山野岭去打柴。而深山野岭里,常有饿狼出没。更严重的问题是,在野草和树叶发芽前,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考验是真正意义上的“饿”。
没有挨过饿的人,永远不能想象“挨饿”是什么滋味。心慌,胃疼,浑身无力。有一次,我们家断粮好几天,邻居送来一把枣儿。可光吃枣儿,胃疼。所以,看到枣儿,我们就哭了起来。我妈面对哭成一团的孩子,两手一搂,把我们仨搂在怀里。一边用她满面泪水的脸,擦抹我们脸上的泪水,一边拍我们的背,连连说:“不哭,不哭。胜利了,就好啦!”
“胜利了,就好啦!”是我爸的话。爷爷去世后,我爸来过信。信上就有这句话。就是这句话,支撑我妈度过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峥嵘岁月。
经历了春种秋收,我妈学会了“耕”
春耕的第一道工序是给土地施肥。
往地里送粪,本来是头年冬天的事,但由于日军的“扫荡”和爷爷的生病、去世,没有顾及此事。春天来了,立志“我耕我织”的我妈,必须抓紧时间完成这个任务。这时候我们家已经没有了牲口和羊。原来的牲口粪,也被压在被烧毁的牲口棚里了。可羊圈还在,所以我妈和我在往地里运送茅坑里的粪肥之后,接着送羊粪出去。我和我妈学会了挑担子,我妈用的是根成人用的扁担,我用根小扁担。我们把粪肥送到地里,学着别人家的样子,成行成伍地堆成小堆……
春耕的时间到了,家家户户赶着牲口,起五更睡半夜地去犁地。我们家没有牲口,犁、耧、锄、耙的木质部分也被日军烧坏了。幸亏我大舅在早些时候给我们修好了些铁锹和镢头之类的农具。于是,我和我妈也扛着铁锹和镢头到山里撒粪、翻地去了。我抱着比我高一大截的镢头舞动了几下,就宣布“拿不动”而理直气壮地坐到一边休息了。我妈呢,她其实也不会用镢头,甚至不知道两只手应该放在镢头把的什么位置,折腾了一天以后回家时,手上都是血泡。但她既没有批评我吃不了苦,也没有诉说她自己的腰酸腿疼和手上血泡的滋味。几天后,随着手上血泡的逐渐愈合,她能顺手地撒粪和翻地了。
就这样,我妈把小块土地用镢头翻了一遍。村边几块面积比较大的地,则是大舅和表哥赶着牲口带着农具来给翻的。大舅检查了我妈翻过的地,评价说:像个庄稼人做的活。他对我妈在边边角角上的活计特别高评,说有些偷懒的男人都做不到这个程度。他还夸奖我妈给每块地都加高了地堰,说那是继承了我爷爷的做法。还说这种做法对山坡地来说非常有好处,能让这块地越种越好。大舅是难得夸奖人的,但那天,他的话真多。
自然,我妈后来还学会锄草、松土、间苗、架秧、收割等一系列农活。
我妈还有思想上的心得,她对我说:“你爷爷和你大舅,常说读书比种庄稼容易。我总不信,现在看来,他们的话是有道理的。”“那我以后不读书了?”我问我妈。“我可不是这个意思!”我妈赶快说,生怕我厌恶了读书。
狼和房子的关系
狼和房子有什么关系呢?
从挑水到打柴,从春耕到秋收,我妈在哪儿我在哪儿。因为,在人迹罕见的深山野岭间忙活,不仅可能遇到豺狼虎豹,而且可能遇到地痞流氓。我陪着我妈,第一起放哨作用,第二起壮胆作用。常有的情况是,发现可疑的情况,我妈抓住我的手就跑。有时候,我还“虚张声势”,看见个不怀好意的家伙走来,便放声大喊:“大舅,等等我们!”以造成大舅离我们很近的景象。
家里就靠我二妹了。1941年的一个夏日,天已经很黑了,我们还没有到家。6岁半的二妹,点了一把麻秆,拉着刚会走路的三妹,在老槐树下等我们。等着等着,见一只四脚动物向她们走近。开始,二妹以为是一只狗。后来才发现,那畜生的尾巴是耷拉下来的。“狼!”二妹喊道,同时,本能地把三妹塞到身后,边喊“狼来了”,边挥舞麻杆。这一挥舞,麻杆急剧地燃了起来,火红的火把,把狼轰跑了。当邻居们赶来的时候,见到的只是走远了的狼和两个吓哭了的小姊妹。
狼的进村,又一次揪住我妈的心。从敌人烧光我家房子那时起,我们就住在用草帘子代替木门的窑洞里。没有门的窑洞,即便白天,也比院子里黑。我们家又没有点灯的油。所以,我们回家晚了,两个妹妹害怕,就在老槐树下等。我妈只想到没有门的窑洞和老槐树下都可能遭遇坏人,但绝没有想到入夏以后,狼还会进村。
但是,日军的杀人放火,把夏天的狼,引进村了。
“必须盖房子。必须!”当天晚上,我妈就这样自言自语地说着,端详着一间间被烧毁的房子,最后定睛于原农具房的废墟上。
从那天晚上起,我妈和我,一早一晚开始清理那堆废墟。我们先打土坯,最后,在大舅和乡亲们的帮助下,两间极为简陋的新房,终于盖起来了。
我们刚刚住进还没有干透的新房,便传来了日军要来抢秋粮的消息。一般人家都在山里准备个避难之所,何况我家是抗属……但是,打窑洞,容易吗?一时间,我妈两眉拧在一起。但她很快有主意了,拉起我的手,到深山里转了起来。几天以后,终于相中了一块地方。那地方离村子足够远,土崖相当高而且成半圆形矗立。土崖前面,是我家的几块坡地。地边,有条常年有水的小河。
那以后,早上下地的时候,我们就用瓦罐带点儿瓜菜汤,中午到“土崖”前喝点汤,算是吃饭和休息,然后乘着太阳当头,在土崖上打洞。当时只想打个小小的洞,地上铺点儿草,口上安块木板,我们娘儿四个能弯着腰钻进去、躺下来睡个觉。可巧一位路过的八路军女干部在我家住了一宿,留下份报纸。那报纸上有幅延安窑洞的照片。我妈根据那窑洞的外形,对内部结构做了想象,画了张图出来,准备分阶段完成设计中的这个窑洞。这件事让全维叔叔知道了。
为了对付日军的抢粮行动,几位八路军战士受命到了我们村,指名帮助刘秀峰家收割秋庄稼。村长裴全维一听,说:“秋收,当然很重要,不过,他们家更困难的事情是……”全维叔叔把窑洞的事情和我妈画的图一说,八路军同志也很感动。他们说:“两件事,我们都干。”他们调来了工兵,其中还有木匠……
那年冬天,我们就住到深山的窑洞里了。我妈买了些棉花,姥姥纺线她织布,给我们更换冬衣。姥姥认为我也应该学纺线,我妈不同意。她让我和二妹抓住冬天的时间念书。
我们所用的教材有抗日小学发的,有我爸爸托人捎来的。我爸爸捎来的教材中有从大后方买的,也有我爸自己编写的。我爸自己编的,都是工楷书写。我爸的字,像他的人一样,端良方正,苍劲有力。看着它们,就能想到爸爸对我们的爱和期望。教书的自然是我妈。麻油灯下,织布机旁,她听我们背书,教我们认字,给我点评作文。那严格和慈爱的交融,让我至今都觉着她在促我们上进。
我妈有时也读书。她读过的一本书是这样的:油印本,各色粉连纸混合装订,比我们用的小学课本大而且厚。有一次,她一边烧火,一边读那本书。读到高兴之处,对我们说:英国人做鞋,不是为了自己穿,而是为了卖……我当时不理解妈妈说些什么,现在看来,她读的是本政治经济学的科普书。那样的书,肯定是我爸捎给她的。
关于日军
除了“三光”政策,还有一“策”:造谣。
我们家的有些地在村边上,而我妈在村边上干活的时候,我和二妹就可以带着三妹到学校去上学了。为这,1942年春天来临的时候,我们回村住了。
有一天,我们刚到学校,就看到同学三三五五地窃窃私语,我们姊妹刚想凑过去,他们又散开了。我从捕捉到的只言片语中,觉着他们的话题似乎和我爸有关。我爸怎么啦?心里着急,跑去问女老师张翠娥。张老师平时对我们姊妹很好。可这次,她躲我们。我更急了,追过去抱住她就哭。张老师只好拉我躲开二妹说了个大概,还嘱咐我千万先别告诉我妈。我哪儿听得下这吩咐!没等她说完,一溜烟跑到我妈干活的地里。此时,大舅已经在地边的树下,正招手叫我妈过来。我想知道大舅的说法,便站到个他们看不见的地方静听。也就在这个时候,张老师搂住了我,全维叔叔则站到了我旁边——原来,他们是跟着我跑过来的。
大舅对我妈说的,和张老师对我说的一样:我爸新近娶了祁县财主家的女儿,双双骑着大马,带着警卫员,来给我爷爷上坟……我妈一听,身子不由自主地晃了一下,靠到树上。但她立即扬起头,用手指理了理额上的散发,站直了身子,不容置疑地说:“不可能!”“有人看见了!”我大舅说。“您看见了?”“非得我看见?”“哥,别人不相信他,你不能不相信他!”“人是会变的!”“他只能越变越好!”“你怎么这样死心眼!”“不是我死心眼。哥,您想想。他从小学的是仁、义、礼、智、信。后来当老师,讲的是为人师表。1936年参加了牺盟会,1937年参加了八路军。到祁县之前,他就知道那里是狼窝虎穴,可他二话不说就上任去了。这样的人,你说他能变坏?”我妈充满感情地说。听到这里,我再也忍不住了,挣脱张老师的怀抱,一个箭步奔向妈妈。张老师和全维叔叔也趋前一步,站到了我妈的对面,与我大舅并排而立。
我妈向张老师等点点头,算是打过招呼,然后搂住我的头,替我擦泪。“云儿,相信你爸。他不会忘记咱们的。”“不会忘记?这一年半,家里出了多少事!他要心里有你们,就不怕你们饿死?就不能回来看一眼?”大舅说。
“哥!你以为他在那里教书?你以为他一抬脚就能回来?他在打仗呀,他有他的责任呀!不错,我坚信他没有忘记我们;可我也清楚知道,我们在他的心里,绝不占头等地位。你也见过八路军嘛,他们谁不是人生父母养?谁没有妻子儿女?可他们从南方、从北平、从东北、从日军占领和没有占领的地方到咱们这儿来,帮咱们打鬼子、挖窑洞、春种秋收,反扫荡的时候,帮着咱们抱孩子,搀扶老人……您说,如果他们心里把自己的家人放到第一位,他们能够做到这一切吗?云儿她爸,也是一样的,肯定是把他负责的那地区的老百姓放在第一位的。哥,您理解他、相信他吧!”我妈说着,禁不住哭出声来。
大舅还不服气。
全维叔叔走到我大舅身边:“周村大哥,这事交给我吧,我一定把这件事查个水落石出。”
若干天以后,全维叔叔带着我大舅来了,说县里锄奸部主持了这起谣言的彻查工作。结果,破获了一个汉奸网。裴全维还说,县里对我母亲在听到谣言时的表现既惊奇又敬佩。
但是,不到半年,敌人故伎重演;而且这一次,说我爸的人头被挂在祁县城的城门楼上了……我妈没有听清后面的话,就晕倒在老槐树下。婶子大娘们一边给我妈揉胸捶背,一边叫“醒醒”。正在大家六神无主的时候,大舅和全维叔叔领着几个背着电话机的八路军战士来了。大舅抱住我妈的上身,摩挲着她的头,着急地叫着:“梅子,醒醒,醒醒,云儿她爸活着,活着……电话机来了,你马上能和他说话,你……”
我妈睁开了眼,盯住我大舅看了一阵,又看他的左右和身后,失望地摇摇头,再次晕了过去。大舅于是拼命摇我妈的肩膀,喊她。但不管大舅怎么喊,我妈还是毫无反应。大舅便掉转头要电话机:“电话!电话!”电话机果然给拉过来了。大舅抓住话筒,“保弟!梅子在我身边。她还是昏迷不醒。你要叫醒她,对!使劲叫!”大舅说着,把话筒的一端放到我妈的耳朵上:“梅子,你听,你听,是云儿她爸!”我妈睁开了眼,眼睛里放出了光,自己用力抓住话筒,凝神静听,脸上现出笑意。人们高兴了,但我妈却哭了起来,哭着哭着又没气了。我爸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声音大了起来:“梅姐,我活着!梅姐,我活得好好的。梅姐,你醒醒!你醒醒!”
我妈对我姥姥说:“娘,革命对咱有好处”
1942年秋,我爸回家了。他是半夜回家的。我早上醒来的时候,见我妈边做饭边给我爸烘烤衣服。便问:“妈,您夜半三更给我爸洗衣服?”“何止是洗?还得煮呢!虱子那个多呀!一层一层的。”我妈说。“虱子是革命虫。我们还比谁的身上虱子多呢!谁的虱子最多,谁就最革命!”我爸说,骄傲而顽皮。“行啦!您就少给我革会儿命吧!你那衣服,得拿出去晒晒。反正中午你走的时候能干。”我妈说着,找出一套我爸以前穿的衣服。那衣服,里面的是白衫黑裤,外面是海蓝色洋布大衫!
我爸穿上那套衣服站到地下,边扣扣子边说:“这衣服,可以带走。穿这样的衣服进城,挺像个商人!像不像?你说!你说呀。”我爸在我妈面前摆弄身姿,征求意见。“你不是拿走好几套了吗?还要!可只剩这一套了啊。”“那几套,立大功了。掩护了好些同志。这一套,我也要!最后一套,是不是?没有关系。我们快胜利了!”我爸说着,脱掉了大衫。
快晌午的时候,我爸换上了他那身尚未干透的灰衣服。警卫员也来了。他们边吃边说下午的行程。说得过日本人的封锁线,那里有人掩护他们,考虑到路上或许还会遇到麻烦,所以必须早点出发。我妈见状,催他们快吃快走,并给他们准备干粮。
他们刚放下碗,我姥姥进来了。她拄着拐棍,颤颤巍巍。“娘!时间紧,没有去看您!”我爸一边扶我姥姥炕沿上坐,一边解释。同时向警卫员使眼色,让他出门等着。姥姥满脸怒气,,问:“你是不是要走?”“是。娘,我得走。我现在就得走。”我爸说。“你敢!你要走,我当下就打断你这两条腿。”姥姥坐到炕沿上,拐棍捣地咚咚响。我妈过来了。“娘,慢慢说。您还没有吃饭吧,您先吃饭?”“你走开!不是你处处迁就他,他敢扔下你们一走就是两年?”姥姥推开我妈,继续责问我爸:“我,从小对你怎样?”“我5岁没有了娘,是您把我拉扯大的。您一直把我当亲儿子。这,我这辈子都记着,我会报答您的。”我爸想起了小时候的事,一出溜跪到了地上,趴到姥姥腿上,流起泪来了。姥姥感觉到我爸心情的变化,扔掉拐棍,两手放到我爸背上,摩挲着,声音沙哑地说:“我不要你报答我,我要你心疼俺闺女。你看看,俺梅子,才30岁的人,又瘦又黑,两手长满了老茧,像个老汉汉!你心疼她了吗?你……”姥姥说到这里,情绪又变了,放声大哭起来,两手使劲地捶打我爸的背。
我爸仿佛没有感到我姥姥的捶打,倒觉着她说出了他十几个小时来最想说的话。他回来以前就知道我妈吃了很多苦,也曾想象过战争会给她容貌上留下印迹。可当他昨天夜里在麻油灯下看到相别两年的妻子时,惊愕得差点儿叫出声来。不过他及时管住了自己,用惯有的幽默调节了空气,给他的爱妻以尽可能多的愉快。而此时此刻,他管不住自己了,摇晃着我姥姥的腿,嗷嗷哭了起来。
这时,院子里有很多人。他们本来是来看我爸的,这时却见证着这一家老少三代对日本人的声讨和控诉。
我妈记起了我爸的行军任务,着急地对我姥姥说:“娘,您让他走吧,过了预定的时间,他会危险的。”“危险?当真危险?”姥姥愣愣地盯住我妈的眼睛问。愣了一阵,对我爸说:“要是真的危险,我更不能让你走。保儿,你寻思我就只心疼梅子!你也是我的心头肉呀!你要有个三长两短,让我日后怎么去见你娘?”姥姥想起了她的干姊妹——我的奶奶,拦腰紧紧抱住我爸,哭得更厉害了。
大舅不知什么时候进来的,他坐在灶火边的小板凳上抽烟。他如今也认识到把我爸拉回来是绝对不可能的。于是说:“娘,保儿是铁了心要革命的,让他走吧!”“‘割’命?保儿!我问你,‘割’命对你有啥好处?你为啥就非得‘割’命?你已经把你爹的命‘割’掉了,还要把婆姨娃娃的命搭上?”姥姥气愤地责问着,举起的拐棍,就要落在我爸头上。我妈手快,架住了拐棍,说:“娘,革命对咱有好处!”“什么?‘割’命对你有好处?梅子,你没有说胡话吧?”姥姥没有想到女儿竟然这般态度。“娘!”我妈搂住姥姥的肩膀,摇晃着,温婉地说:“您想想嘛!要不是革命,您闺女我,生了三个女孩儿,还不让婆家给休了!”“休了?三个女孩,休了?”姥姥顿时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举着的拐仗慢慢下落。是啊!祖祖辈辈,做媳妇的头胎生个女儿,勉强过得去。要是二胎又是女儿,公婆丈夫就给脸色看了。如果第三胎还是女儿,这个媳妇可就惨了。她不是被休,就得容忍丈夫娶二房。可民主政府建立以后,这样的事情没有了。“这么说,这‘割’命……”姥姥说着,拐棍已经落到地上……
“还不快走!”大舅推了我爸一把。我爸醒悟了,迈步就走。在院里,匆匆和乡亲们告别,走到槐树底下,走到等着他的我妈跟前,当着警卫员和一院子乡邻,拥住了我妈:“生死相依!”“活着回来!”我妈说,泪流满面。
我爸对我妈的评价:“助夫打日本,育儿立功劳,一家之柱”
1943年.日军只能龟缩在少数据点里了。根据地急速地扩大,推行减租减息,发展民主政权,老百姓的生活普遍有了改善。妇救会、儿童团、民兵等组织,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解放区的天,当真明朗起来了。
我妈很活跃,除了教妇女识字外,支前活动处处带头。她做的军鞋结实而好穿,常被作为示范品传看。她的表现也得到政府和乡亲们的夸赞。那年夏天,榆社县抗日政府为我妈颁发了奖牌。那奖牌是布做的,蓝色,中国地图状。地图的中间有两个白色横宽竖短的矩形框框。上面的框大,下面的框小。上面的框里绣有“模范抗属”四个字,下面的框里绣着我妈的名字“杨改梅”。字,都是红色的。
我妈是见过世面的,什么场合都落落大方,但那天颁奖仪式,却是被嫂子大婶们推到前面的。让她讲话时,她说:“其实我真的没有想什么。我想的就是丈夫和孩子。还有就是——我盼着胜利!”
静静的场子里顿时响起了掌声。
1944年的春节来临了。与往年不同的是,已经腊月二十几了,还没有传出日军要来扫荡的消息。这对于年年都要与“春节大扫荡”抗争的根据地老百姓来说,不能不说是件大好的事情。不过,我们家还是在腊月初就搬到深山的窑洞里去了。我妈说,家里没有男人,凡事小心点好。
更让人大喜过望的是,除夕那天晚上,我爸回来了。他到家时已经很晚。一进门就说可以在家里住两三天。我和二妹高兴得不知怎么是好,马上商量了个主意出来:“爸,人家过年请爷爷,我们不要别的爷爷,就要个灶王爷吧!”“这么晚了,上哪儿给你们去找个灶王爷?”给我爸做饭的我妈反对。“我给你们画吧!”我爸稍一思忖,就给了个积极的表态。“好啊!”我和二妹立即同意。“不过有个条件,除了三闺女,都不许看。”3岁多的三妹受到重视,高兴得手舞足蹈。我和二妹躲到了一边。
我妈给我爸做好饭的时候,我爸喊道:“云儿,亚云,来吧,好了!”我们两个跑过去一看,傻了。那是张铅笔画,画的是我妈——鹅蛋脸,大眼睛,后脑勺上一个大大的髻。上身是带大襟深浅相间的格子布棉袄,下身是深蓝色布裤——整个一个健壮的农妇。“不行,这是我妈!不是灶王爷!”我和二妹反对。“你们要灶王爷干什么?”“灶王爷管饭呀!”“在咱们家,谁管你们的饭?”“我——妈!”我们的声音越来越低了。但二妹机灵,又提了个要求:“那您给我们写副对联吧。”“行!”我爸说。他要来笔、墨、纸、砚,挥笔写下:助夫打日本,育儿立功劳。横批是:一家之柱。
面对那个“柱”字,我心潮涌动。我觉着,这个字用得好。是啊,我妈不是一家之“主”,而是一家之“柱”,没有她,这个家能撑到现在吗?我又把“柱”字、“画像”和现实中我妈的模样排在一起想象——这幅画有些地方很像我妈,比如那脸盘,那目光,那气质,那神韵,都像。不仅像现在的我妈,而且像榆次时的我妈。但也不完全像,比如,正因为作“柱”,我妈的模样和过去大不一样了。那肤色,那脸上的光泽,那变了形的手指,那弯了的脊梁……但是,这一切,我们的父亲都没有画出来,他有意识地把我妈画年轻了健康了漂亮了!这是为什么?我感受到我爸对我妈的心疼、尊敬和感激——我靠到我爸身上了。
也许,二妹也感觉到这一点,因为,她也靠到我爸身上了。
(责编 岩春)
还在卢沟桥事变之前,我妈就理解并支持我爸的抗日志向
我爸刘秀峰(小名保儿),1912年生于山西省榆社县牛村,念私塾后又上了小学和中学。我妈杨改梅(小名梅子),和我爸同年生,比我爸大半岁,娘家在周村。她只念过私塾,但喜欢阅读,我爸读什么她读什么。他们不仅有青梅竹马的童年,而且有情投意合的婚后生活,有志同道合的人生目标。
1936年,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成立伊始,我爸加入了该会。1937年11月,日军占领太原的那天,我爸从他教书的榆次回到太行山,参加了八路军。
我妈从1937年10月到11月的一个月里,接连经历了三件事:一是在我爸选择“抗日岗位”的日子里,我爸天天一早往太原跑,我妈天天半夜三更在榆次等,焦虑非常;二是从榆次回家的那天,日军已经逼近榆次,并狂轰滥炸,我们只得绕道走,一天的路程走了三四天;三是和我爸一起,绞尽脑汁劝说我爷爷同意我爸参军。这三件事一个接着一个,使我妈心力交瘁,奶水急速稀少。还不会吃饭的我弟弟突遭断奶,夭折了!
如果您没有见过日军的“三光”政策,就请听听我们家的故事
1940年11月,我爸到祁县(完全沦陷)任县长兼独立营营长,路过我村,匆忙间,对我妈和爷爷说了些“听干部指挥”、“坚壁清野”之类的话。
但爷爷不相信日军会那么残忍,说:“日本人也是人嘛。”他不许把粮食藏到山里,更不做逃难准备。直到有一天夜里,日军进了村东口,我们一家五口才被我大舅从另一面“拽”出村去。
村里的人,凡是逃出来的,都集中在北山上。第二天黎明,趴在山顶上的爷爷大喊:“完了!完了!”原来,他看到村子里冒起了大火。根据着火的位置判断,我们家的房子被烧了。
我们村是个小村子,只有几十户人家。我们家在村子最高处的一个土台台上,院子南面有个土包。土包跟前有棵老槐树。
爷爷望到村里的火苗后,不管村里是否还有日军,跌跌撞撞往家跑。我妈把两个妹妹托给邻居,拉着我去追爷爷。当我也爬到高台台上时,正好看到前面的爷爷身子一歪,向老槐树摔去。
这把火毁掉的,不只是我们家当年的全部粮食、柴草,还是我爷爷一辈子的劳动所得。里外两进院子,全成了一片废墟,就连那两眼窑洞的门,也都成了灰烬。
爷爷倒下了,全部重担压在我妈一个人肩上。
第一个问题是住哪儿。我爷爷病重,不可能借住“别人”家,快死的人住在别人家,人家是忌讳的。我妈决定住那两间没有门的窑洞,我大舅割了些野草,编了两个厚重的门帘,算是对我们做了安置。
第二个问题是吃什么。粮食全被烧焦了,被压在断垣残壁之下。我们扒出焦了的粮食吃,焦了的粮食和盐很苦很苦。
第三是没有柴烧。我家的柴草全被烧光了,只好到坍塌的房子下面,寻找没有烧透的木质材料。
第四是没有人给我爷爷看病。这不仅是因为我们付不起诊疗费(这一点看病先生倒不十分计较),主要是因为看病先生怕和“抗属”有牵连——日军传出话来说,这次突袭牛村,为的就是教训刘秀峰。谁要继续帮助刘秀峰家,与他家同样下场。
在传统观念面前如何行为,也是对“抗属”的一种考验
我爷爷过世了,这是1941年年初的事。爷爷去世,“人主家”要求三点:一是我爸必须亲临丧事现场;二是吊唁仪式至少进行三天;三是爷爷身上内外衣服和被褥,必须是绸子的,而且不能是白色的或黑色的。
我妈最发愁的是第一点。因为她知道,在这个问题上,我大舅和“人主家”意见一致。怎么办?她低头思忖,计上心来:“老舅,要不咱多请些亲戚和本家来商量商量?”“人主家”点点头。
商量结果,关于第二点和第三点,很快达成一致意见。“人主家”说:“那就派人去找保儿吧。孝子一到,咱就发丧。”“这就派人去找。”我大舅说。“上哪儿找?”我妈大声问。“找咱县里的八路军打听啊!他们是通消息的。”大舅说,很有信心。“好啊,敌人正悬赏捉拿他呢!你再兴师动众地去找,正好带路。”我妈说着,生气地找块石头坐下了。“咱咋能兴师动众呢?悄悄把他找回来,悄悄办完事,让他悄悄找个地方躲起来,不比总在风口浪尖上安全些?”大舅说。“躲起来?躲到哪里去?大家都不抗日了,还有根据地吗?还有躲的地方吗?你总不能让他躲到鬼子的炮楼里去吧?你总不能让他躲到日本国去吧?你总不能让他当汉奸去吧?”我妈气得口不择言。“狗咬吕洞宾!”大舅也气了。“保儿家的!你咋这样说你哥!”我二婆以婆婆的身份教训起我妈来了。
正在大家吵得不可开交时,人群后面钻出个年轻人来。他叫裴全维——当时知道他是抗日政府的村长,后来知道他那时已是地下党员了——他大步走到我大舅跟前,安抚地说:“周村大哥,您是好心,可来不及了。咱们还是自己想办法吧!”“我替我哥当孝子!”一直没有说话的我叔叔说。众人把目光投向我二婆,我二婆神情凝重,不说话。
我妈立即意识到这是给二婆出了个大难题——让叔叔在我爷爷灵前喊着“爹”哭丧,对我二爷爷是个诅咒啊!我妈说:“我当孝子!”“儿媳妇有儿媳妇的位置!”“人主家”不同意。“那就让云儿替他爸!”我妈又说。
“咱们且不说云儿是个女孩子。咱们就是把她当男孩子用,那也得讲究个忌讳。按常理,孙子打幡,是因为儿子……”
“人主家”没有把“死了”二字说出来,但我妈明白了。她马上说:“老舅,我也是万般无奈呀!这个时候,我何尝不希望云儿她爸在跟前……可,他是提着脑袋和敌人拼的呀!几天几夜吃不上饭、睡不上觉是常事。这种情况下,我去告诉他说‘你爹死了’!忍心吗?说实话吧,老舅,我——不只——不同意——您把他找回来,根本也就——不打算把我爹去世的事情——告诉他!”我妈亦泣亦诉地、断断续续地表述了她的心迹,号啕大哭了。众人都哭。我妈止住哭,坚定地说:“就是云儿了。我不迷信!”面对我妈的“不容商量”,“人主家”只好点头。
“我耕我织!”我妈说
办完爷爷的丧事,我妈昏睡了几天几夜。
我妈终于醒了。醒了的我妈精神了许多,但也消瘦了许多。看着她那消瘦而现出了皱纹的脸,我不禁想起了1937年秋冬我妈在榆次时的模样。那时候的我妈真漂亮,短短的头发椭圆脸,圆圆的眼睛双眼皮,白皙的皮肤透着潮红,像初春的朝日一样,放射着无限的活力和明丽的光芒。她深思的时候,一对黑亮的眸子里透着睿智;开心的时候,一对浅浅的酒窝盛满笑意。她黑色布鞋白袜子,湖蓝色夹袍外,是一件浅灰色无领开衫薄毛衣。体态匀称,儒雅大方。
正当我思绪万千的时候,大舅来了。他接我们到姥姥家长住。我很高兴,但我妈摇头:“敌人盯上了刘秀峰,我不能让娘家也家破人亡。”“以保儿的名义写一纸休书,给姓刘的族长留下,你带着孩子跟我走就是了,哪有那么多说法!”大舅说。“哥,亏你说得出。他在前方打日军,你在后方抄他的老窝!”“我还不是为了你们?再说,我又没有逼你改嫁。日军走了再说嘛。咱村里回娘家住的‘抗属’有好几家了。有的婆家就给儿媳妇写了休书。”“别人家的事我管不了,我家的事,我做主。我一不能对不起云儿她爸,二不能让日军汉奸高兴。”“可你咋过?”大舅大声问。他生气了。“人家咋过我咋过!”“人家男耕女织,你家谁耕谁织?”“我耕我织!”我妈说,冷峻而坚定。大舅摇摇头,领着在我家住着的姥姥走了。
面对哭作一团的孩子,我妈说:“胜利了,就好啦!”
送走姥姥和大舅,我妈带着从8个月到8岁半的三个女孩子,独立支撑起一个片瓦无存的农家。
按照我们那地方规矩,女人是不能到井台上的。但人们对我和我妈采取了宽容态度,有时甚至帮着打水。可母亲尽量避开别人。她说我们得学会挑水,不能怕井深,不能怕井台上有冰。但她不让我到井边上,怕我掉进井里。开始时我们俩抬水,后来她一人挑两个半桶水,再后来她一个人挑两桶水。
村边上的荒草干叶,早就被人打走了。我们得到深山野岭去打柴。而深山野岭里,常有饿狼出没。更严重的问题是,在野草和树叶发芽前,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考验是真正意义上的“饿”。
没有挨过饿的人,永远不能想象“挨饿”是什么滋味。心慌,胃疼,浑身无力。有一次,我们家断粮好几天,邻居送来一把枣儿。可光吃枣儿,胃疼。所以,看到枣儿,我们就哭了起来。我妈面对哭成一团的孩子,两手一搂,把我们仨搂在怀里。一边用她满面泪水的脸,擦抹我们脸上的泪水,一边拍我们的背,连连说:“不哭,不哭。胜利了,就好啦!”
“胜利了,就好啦!”是我爸的话。爷爷去世后,我爸来过信。信上就有这句话。就是这句话,支撑我妈度过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峥嵘岁月。
经历了春种秋收,我妈学会了“耕”
春耕的第一道工序是给土地施肥。
往地里送粪,本来是头年冬天的事,但由于日军的“扫荡”和爷爷的生病、去世,没有顾及此事。春天来了,立志“我耕我织”的我妈,必须抓紧时间完成这个任务。这时候我们家已经没有了牲口和羊。原来的牲口粪,也被压在被烧毁的牲口棚里了。可羊圈还在,所以我妈和我在往地里运送茅坑里的粪肥之后,接着送羊粪出去。我和我妈学会了挑担子,我妈用的是根成人用的扁担,我用根小扁担。我们把粪肥送到地里,学着别人家的样子,成行成伍地堆成小堆……
春耕的时间到了,家家户户赶着牲口,起五更睡半夜地去犁地。我们家没有牲口,犁、耧、锄、耙的木质部分也被日军烧坏了。幸亏我大舅在早些时候给我们修好了些铁锹和镢头之类的农具。于是,我和我妈也扛着铁锹和镢头到山里撒粪、翻地去了。我抱着比我高一大截的镢头舞动了几下,就宣布“拿不动”而理直气壮地坐到一边休息了。我妈呢,她其实也不会用镢头,甚至不知道两只手应该放在镢头把的什么位置,折腾了一天以后回家时,手上都是血泡。但她既没有批评我吃不了苦,也没有诉说她自己的腰酸腿疼和手上血泡的滋味。几天后,随着手上血泡的逐渐愈合,她能顺手地撒粪和翻地了。
就这样,我妈把小块土地用镢头翻了一遍。村边几块面积比较大的地,则是大舅和表哥赶着牲口带着农具来给翻的。大舅检查了我妈翻过的地,评价说:像个庄稼人做的活。他对我妈在边边角角上的活计特别高评,说有些偷懒的男人都做不到这个程度。他还夸奖我妈给每块地都加高了地堰,说那是继承了我爷爷的做法。还说这种做法对山坡地来说非常有好处,能让这块地越种越好。大舅是难得夸奖人的,但那天,他的话真多。
自然,我妈后来还学会锄草、松土、间苗、架秧、收割等一系列农活。
我妈还有思想上的心得,她对我说:“你爷爷和你大舅,常说读书比种庄稼容易。我总不信,现在看来,他们的话是有道理的。”“那我以后不读书了?”我问我妈。“我可不是这个意思!”我妈赶快说,生怕我厌恶了读书。
狼和房子的关系
狼和房子有什么关系呢?
从挑水到打柴,从春耕到秋收,我妈在哪儿我在哪儿。因为,在人迹罕见的深山野岭间忙活,不仅可能遇到豺狼虎豹,而且可能遇到地痞流氓。我陪着我妈,第一起放哨作用,第二起壮胆作用。常有的情况是,发现可疑的情况,我妈抓住我的手就跑。有时候,我还“虚张声势”,看见个不怀好意的家伙走来,便放声大喊:“大舅,等等我们!”以造成大舅离我们很近的景象。
家里就靠我二妹了。1941年的一个夏日,天已经很黑了,我们还没有到家。6岁半的二妹,点了一把麻秆,拉着刚会走路的三妹,在老槐树下等我们。等着等着,见一只四脚动物向她们走近。开始,二妹以为是一只狗。后来才发现,那畜生的尾巴是耷拉下来的。“狼!”二妹喊道,同时,本能地把三妹塞到身后,边喊“狼来了”,边挥舞麻杆。这一挥舞,麻杆急剧地燃了起来,火红的火把,把狼轰跑了。当邻居们赶来的时候,见到的只是走远了的狼和两个吓哭了的小姊妹。
狼的进村,又一次揪住我妈的心。从敌人烧光我家房子那时起,我们就住在用草帘子代替木门的窑洞里。没有门的窑洞,即便白天,也比院子里黑。我们家又没有点灯的油。所以,我们回家晚了,两个妹妹害怕,就在老槐树下等。我妈只想到没有门的窑洞和老槐树下都可能遭遇坏人,但绝没有想到入夏以后,狼还会进村。
但是,日军的杀人放火,把夏天的狼,引进村了。
“必须盖房子。必须!”当天晚上,我妈就这样自言自语地说着,端详着一间间被烧毁的房子,最后定睛于原农具房的废墟上。
从那天晚上起,我妈和我,一早一晚开始清理那堆废墟。我们先打土坯,最后,在大舅和乡亲们的帮助下,两间极为简陋的新房,终于盖起来了。
我们刚刚住进还没有干透的新房,便传来了日军要来抢秋粮的消息。一般人家都在山里准备个避难之所,何况我家是抗属……但是,打窑洞,容易吗?一时间,我妈两眉拧在一起。但她很快有主意了,拉起我的手,到深山里转了起来。几天以后,终于相中了一块地方。那地方离村子足够远,土崖相当高而且成半圆形矗立。土崖前面,是我家的几块坡地。地边,有条常年有水的小河。
那以后,早上下地的时候,我们就用瓦罐带点儿瓜菜汤,中午到“土崖”前喝点汤,算是吃饭和休息,然后乘着太阳当头,在土崖上打洞。当时只想打个小小的洞,地上铺点儿草,口上安块木板,我们娘儿四个能弯着腰钻进去、躺下来睡个觉。可巧一位路过的八路军女干部在我家住了一宿,留下份报纸。那报纸上有幅延安窑洞的照片。我妈根据那窑洞的外形,对内部结构做了想象,画了张图出来,准备分阶段完成设计中的这个窑洞。这件事让全维叔叔知道了。
为了对付日军的抢粮行动,几位八路军战士受命到了我们村,指名帮助刘秀峰家收割秋庄稼。村长裴全维一听,说:“秋收,当然很重要,不过,他们家更困难的事情是……”全维叔叔把窑洞的事情和我妈画的图一说,八路军同志也很感动。他们说:“两件事,我们都干。”他们调来了工兵,其中还有木匠……
那年冬天,我们就住到深山的窑洞里了。我妈买了些棉花,姥姥纺线她织布,给我们更换冬衣。姥姥认为我也应该学纺线,我妈不同意。她让我和二妹抓住冬天的时间念书。
我们所用的教材有抗日小学发的,有我爸爸托人捎来的。我爸爸捎来的教材中有从大后方买的,也有我爸自己编写的。我爸自己编的,都是工楷书写。我爸的字,像他的人一样,端良方正,苍劲有力。看着它们,就能想到爸爸对我们的爱和期望。教书的自然是我妈。麻油灯下,织布机旁,她听我们背书,教我们认字,给我点评作文。那严格和慈爱的交融,让我至今都觉着她在促我们上进。
我妈有时也读书。她读过的一本书是这样的:油印本,各色粉连纸混合装订,比我们用的小学课本大而且厚。有一次,她一边烧火,一边读那本书。读到高兴之处,对我们说:英国人做鞋,不是为了自己穿,而是为了卖……我当时不理解妈妈说些什么,现在看来,她读的是本政治经济学的科普书。那样的书,肯定是我爸捎给她的。
关于日军
除了“三光”政策,还有一“策”:造谣。
我们家的有些地在村边上,而我妈在村边上干活的时候,我和二妹就可以带着三妹到学校去上学了。为这,1942年春天来临的时候,我们回村住了。
有一天,我们刚到学校,就看到同学三三五五地窃窃私语,我们姊妹刚想凑过去,他们又散开了。我从捕捉到的只言片语中,觉着他们的话题似乎和我爸有关。我爸怎么啦?心里着急,跑去问女老师张翠娥。张老师平时对我们姊妹很好。可这次,她躲我们。我更急了,追过去抱住她就哭。张老师只好拉我躲开二妹说了个大概,还嘱咐我千万先别告诉我妈。我哪儿听得下这吩咐!没等她说完,一溜烟跑到我妈干活的地里。此时,大舅已经在地边的树下,正招手叫我妈过来。我想知道大舅的说法,便站到个他们看不见的地方静听。也就在这个时候,张老师搂住了我,全维叔叔则站到了我旁边——原来,他们是跟着我跑过来的。
大舅对我妈说的,和张老师对我说的一样:我爸新近娶了祁县财主家的女儿,双双骑着大马,带着警卫员,来给我爷爷上坟……我妈一听,身子不由自主地晃了一下,靠到树上。但她立即扬起头,用手指理了理额上的散发,站直了身子,不容置疑地说:“不可能!”“有人看见了!”我大舅说。“您看见了?”“非得我看见?”“哥,别人不相信他,你不能不相信他!”“人是会变的!”“他只能越变越好!”“你怎么这样死心眼!”“不是我死心眼。哥,您想想。他从小学的是仁、义、礼、智、信。后来当老师,讲的是为人师表。1936年参加了牺盟会,1937年参加了八路军。到祁县之前,他就知道那里是狼窝虎穴,可他二话不说就上任去了。这样的人,你说他能变坏?”我妈充满感情地说。听到这里,我再也忍不住了,挣脱张老师的怀抱,一个箭步奔向妈妈。张老师和全维叔叔也趋前一步,站到了我妈的对面,与我大舅并排而立。
我妈向张老师等点点头,算是打过招呼,然后搂住我的头,替我擦泪。“云儿,相信你爸。他不会忘记咱们的。”“不会忘记?这一年半,家里出了多少事!他要心里有你们,就不怕你们饿死?就不能回来看一眼?”大舅说。
“哥!你以为他在那里教书?你以为他一抬脚就能回来?他在打仗呀,他有他的责任呀!不错,我坚信他没有忘记我们;可我也清楚知道,我们在他的心里,绝不占头等地位。你也见过八路军嘛,他们谁不是人生父母养?谁没有妻子儿女?可他们从南方、从北平、从东北、从日军占领和没有占领的地方到咱们这儿来,帮咱们打鬼子、挖窑洞、春种秋收,反扫荡的时候,帮着咱们抱孩子,搀扶老人……您说,如果他们心里把自己的家人放到第一位,他们能够做到这一切吗?云儿她爸,也是一样的,肯定是把他负责的那地区的老百姓放在第一位的。哥,您理解他、相信他吧!”我妈说着,禁不住哭出声来。
大舅还不服气。
全维叔叔走到我大舅身边:“周村大哥,这事交给我吧,我一定把这件事查个水落石出。”
若干天以后,全维叔叔带着我大舅来了,说县里锄奸部主持了这起谣言的彻查工作。结果,破获了一个汉奸网。裴全维还说,县里对我母亲在听到谣言时的表现既惊奇又敬佩。
但是,不到半年,敌人故伎重演;而且这一次,说我爸的人头被挂在祁县城的城门楼上了……我妈没有听清后面的话,就晕倒在老槐树下。婶子大娘们一边给我妈揉胸捶背,一边叫“醒醒”。正在大家六神无主的时候,大舅和全维叔叔领着几个背着电话机的八路军战士来了。大舅抱住我妈的上身,摩挲着她的头,着急地叫着:“梅子,醒醒,醒醒,云儿她爸活着,活着……电话机来了,你马上能和他说话,你……”
我妈睁开了眼,盯住我大舅看了一阵,又看他的左右和身后,失望地摇摇头,再次晕了过去。大舅于是拼命摇我妈的肩膀,喊她。但不管大舅怎么喊,我妈还是毫无反应。大舅便掉转头要电话机:“电话!电话!”电话机果然给拉过来了。大舅抓住话筒,“保弟!梅子在我身边。她还是昏迷不醒。你要叫醒她,对!使劲叫!”大舅说着,把话筒的一端放到我妈的耳朵上:“梅子,你听,你听,是云儿她爸!”我妈睁开了眼,眼睛里放出了光,自己用力抓住话筒,凝神静听,脸上现出笑意。人们高兴了,但我妈却哭了起来,哭着哭着又没气了。我爸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声音大了起来:“梅姐,我活着!梅姐,我活得好好的。梅姐,你醒醒!你醒醒!”
我妈对我姥姥说:“娘,革命对咱有好处”
1942年秋,我爸回家了。他是半夜回家的。我早上醒来的时候,见我妈边做饭边给我爸烘烤衣服。便问:“妈,您夜半三更给我爸洗衣服?”“何止是洗?还得煮呢!虱子那个多呀!一层一层的。”我妈说。“虱子是革命虫。我们还比谁的身上虱子多呢!谁的虱子最多,谁就最革命!”我爸说,骄傲而顽皮。“行啦!您就少给我革会儿命吧!你那衣服,得拿出去晒晒。反正中午你走的时候能干。”我妈说着,找出一套我爸以前穿的衣服。那衣服,里面的是白衫黑裤,外面是海蓝色洋布大衫!
我爸穿上那套衣服站到地下,边扣扣子边说:“这衣服,可以带走。穿这样的衣服进城,挺像个商人!像不像?你说!你说呀。”我爸在我妈面前摆弄身姿,征求意见。“你不是拿走好几套了吗?还要!可只剩这一套了啊。”“那几套,立大功了。掩护了好些同志。这一套,我也要!最后一套,是不是?没有关系。我们快胜利了!”我爸说着,脱掉了大衫。
快晌午的时候,我爸换上了他那身尚未干透的灰衣服。警卫员也来了。他们边吃边说下午的行程。说得过日本人的封锁线,那里有人掩护他们,考虑到路上或许还会遇到麻烦,所以必须早点出发。我妈见状,催他们快吃快走,并给他们准备干粮。
他们刚放下碗,我姥姥进来了。她拄着拐棍,颤颤巍巍。“娘!时间紧,没有去看您!”我爸一边扶我姥姥炕沿上坐,一边解释。同时向警卫员使眼色,让他出门等着。姥姥满脸怒气,,问:“你是不是要走?”“是。娘,我得走。我现在就得走。”我爸说。“你敢!你要走,我当下就打断你这两条腿。”姥姥坐到炕沿上,拐棍捣地咚咚响。我妈过来了。“娘,慢慢说。您还没有吃饭吧,您先吃饭?”“你走开!不是你处处迁就他,他敢扔下你们一走就是两年?”姥姥推开我妈,继续责问我爸:“我,从小对你怎样?”“我5岁没有了娘,是您把我拉扯大的。您一直把我当亲儿子。这,我这辈子都记着,我会报答您的。”我爸想起了小时候的事,一出溜跪到了地上,趴到姥姥腿上,流起泪来了。姥姥感觉到我爸心情的变化,扔掉拐棍,两手放到我爸背上,摩挲着,声音沙哑地说:“我不要你报答我,我要你心疼俺闺女。你看看,俺梅子,才30岁的人,又瘦又黑,两手长满了老茧,像个老汉汉!你心疼她了吗?你……”姥姥说到这里,情绪又变了,放声大哭起来,两手使劲地捶打我爸的背。
我爸仿佛没有感到我姥姥的捶打,倒觉着她说出了他十几个小时来最想说的话。他回来以前就知道我妈吃了很多苦,也曾想象过战争会给她容貌上留下印迹。可当他昨天夜里在麻油灯下看到相别两年的妻子时,惊愕得差点儿叫出声来。不过他及时管住了自己,用惯有的幽默调节了空气,给他的爱妻以尽可能多的愉快。而此时此刻,他管不住自己了,摇晃着我姥姥的腿,嗷嗷哭了起来。
这时,院子里有很多人。他们本来是来看我爸的,这时却见证着这一家老少三代对日本人的声讨和控诉。
我妈记起了我爸的行军任务,着急地对我姥姥说:“娘,您让他走吧,过了预定的时间,他会危险的。”“危险?当真危险?”姥姥愣愣地盯住我妈的眼睛问。愣了一阵,对我爸说:“要是真的危险,我更不能让你走。保儿,你寻思我就只心疼梅子!你也是我的心头肉呀!你要有个三长两短,让我日后怎么去见你娘?”姥姥想起了她的干姊妹——我的奶奶,拦腰紧紧抱住我爸,哭得更厉害了。
大舅不知什么时候进来的,他坐在灶火边的小板凳上抽烟。他如今也认识到把我爸拉回来是绝对不可能的。于是说:“娘,保儿是铁了心要革命的,让他走吧!”“‘割’命?保儿!我问你,‘割’命对你有啥好处?你为啥就非得‘割’命?你已经把你爹的命‘割’掉了,还要把婆姨娃娃的命搭上?”姥姥气愤地责问着,举起的拐棍,就要落在我爸头上。我妈手快,架住了拐棍,说:“娘,革命对咱有好处!”“什么?‘割’命对你有好处?梅子,你没有说胡话吧?”姥姥没有想到女儿竟然这般态度。“娘!”我妈搂住姥姥的肩膀,摇晃着,温婉地说:“您想想嘛!要不是革命,您闺女我,生了三个女孩儿,还不让婆家给休了!”“休了?三个女孩,休了?”姥姥顿时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举着的拐仗慢慢下落。是啊!祖祖辈辈,做媳妇的头胎生个女儿,勉强过得去。要是二胎又是女儿,公婆丈夫就给脸色看了。如果第三胎还是女儿,这个媳妇可就惨了。她不是被休,就得容忍丈夫娶二房。可民主政府建立以后,这样的事情没有了。“这么说,这‘割’命……”姥姥说着,拐棍已经落到地上……
“还不快走!”大舅推了我爸一把。我爸醒悟了,迈步就走。在院里,匆匆和乡亲们告别,走到槐树底下,走到等着他的我妈跟前,当着警卫员和一院子乡邻,拥住了我妈:“生死相依!”“活着回来!”我妈说,泪流满面。
我爸对我妈的评价:“助夫打日本,育儿立功劳,一家之柱”
1943年.日军只能龟缩在少数据点里了。根据地急速地扩大,推行减租减息,发展民主政权,老百姓的生活普遍有了改善。妇救会、儿童团、民兵等组织,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解放区的天,当真明朗起来了。
我妈很活跃,除了教妇女识字外,支前活动处处带头。她做的军鞋结实而好穿,常被作为示范品传看。她的表现也得到政府和乡亲们的夸赞。那年夏天,榆社县抗日政府为我妈颁发了奖牌。那奖牌是布做的,蓝色,中国地图状。地图的中间有两个白色横宽竖短的矩形框框。上面的框大,下面的框小。上面的框里绣有“模范抗属”四个字,下面的框里绣着我妈的名字“杨改梅”。字,都是红色的。
我妈是见过世面的,什么场合都落落大方,但那天颁奖仪式,却是被嫂子大婶们推到前面的。让她讲话时,她说:“其实我真的没有想什么。我想的就是丈夫和孩子。还有就是——我盼着胜利!”
静静的场子里顿时响起了掌声。
1944年的春节来临了。与往年不同的是,已经腊月二十几了,还没有传出日军要来扫荡的消息。这对于年年都要与“春节大扫荡”抗争的根据地老百姓来说,不能不说是件大好的事情。不过,我们家还是在腊月初就搬到深山的窑洞里去了。我妈说,家里没有男人,凡事小心点好。
更让人大喜过望的是,除夕那天晚上,我爸回来了。他到家时已经很晚。一进门就说可以在家里住两三天。我和二妹高兴得不知怎么是好,马上商量了个主意出来:“爸,人家过年请爷爷,我们不要别的爷爷,就要个灶王爷吧!”“这么晚了,上哪儿给你们去找个灶王爷?”给我爸做饭的我妈反对。“我给你们画吧!”我爸稍一思忖,就给了个积极的表态。“好啊!”我和二妹立即同意。“不过有个条件,除了三闺女,都不许看。”3岁多的三妹受到重视,高兴得手舞足蹈。我和二妹躲到了一边。
我妈给我爸做好饭的时候,我爸喊道:“云儿,亚云,来吧,好了!”我们两个跑过去一看,傻了。那是张铅笔画,画的是我妈——鹅蛋脸,大眼睛,后脑勺上一个大大的髻。上身是带大襟深浅相间的格子布棉袄,下身是深蓝色布裤——整个一个健壮的农妇。“不行,这是我妈!不是灶王爷!”我和二妹反对。“你们要灶王爷干什么?”“灶王爷管饭呀!”“在咱们家,谁管你们的饭?”“我——妈!”我们的声音越来越低了。但二妹机灵,又提了个要求:“那您给我们写副对联吧。”“行!”我爸说。他要来笔、墨、纸、砚,挥笔写下:助夫打日本,育儿立功劳。横批是:一家之柱。
面对那个“柱”字,我心潮涌动。我觉着,这个字用得好。是啊,我妈不是一家之“主”,而是一家之“柱”,没有她,这个家能撑到现在吗?我又把“柱”字、“画像”和现实中我妈的模样排在一起想象——这幅画有些地方很像我妈,比如那脸盘,那目光,那气质,那神韵,都像。不仅像现在的我妈,而且像榆次时的我妈。但也不完全像,比如,正因为作“柱”,我妈的模样和过去大不一样了。那肤色,那脸上的光泽,那变了形的手指,那弯了的脊梁……但是,这一切,我们的父亲都没有画出来,他有意识地把我妈画年轻了健康了漂亮了!这是为什么?我感受到我爸对我妈的心疼、尊敬和感激——我靠到我爸身上了。
也许,二妹也感觉到这一点,因为,她也靠到我爸身上了。
(责编 岩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