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两大凶德:傲慢和多言曾国藩总结了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dhx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两端:曰长傲,曰多言。丹朱之不肖,日傲日嚣讼,即多言也。历观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
  曾国藩给弟弟曾国荃的一封信中,总结了人生有两大凶德,告诫他时刻自省。曾国藩认为,人到中年,最忌讳的便是这两点——傲慢弄口多言。
  傲慢
  曾国藩的待人接物历来为后世称赞,与人交往常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
  曾国藩告诫子女,保持谦虚,切忌骄傲,否则难成大事。对人傲慢,则容易得罪人,他虽位极人臣大权在握,但面对职位低于自己的同僚始终保持谦谦有礼,丝毫没有架子,因此朝野上下对他的品德心悦诚服。对自己傲慢,则容易自满,如果满足于现在自己的学识,则无法接受新的知识和观点,曾國藩终生刻苦学习,即使行军打仗时,也不忘每天抽出时间读书。
  曾国藩日记中有这么一句话,用于提醒自己:“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自古以来,因傲慢导致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
  武圣关羽,他的忠义一直为后世称颂,但他性格中的傲慢,最终导致了他的败亡。
  三国时期,荆州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刘备命关羽坐镇荆州便是出于对他的信任。当时孙刘结成联盟,但关羽历来看不起孙权,不屑与他合作,孙刘联盟的关系也逐渐变得紧张。
  后来关羽出师北伐,围攻樊城,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一战威震华夏。此时关羽内心愈加膨胀,觉得东吴不足为虑,放松荆州的防御,将兵力调往前线。吕蒙抓住机会,白衣渡江夺下荆州。关羽因此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最终败走麦城,死于小人之手。
  关羽的败亡,表面原因是孙刘联盟的不稳定,但如果不是他的傲慢,本可以避免这一悲剧。
  多言
  曾国藩年轻时,也常犯话多的毛病,因此也吃过许多亏。他时常在日记中反省,这一天是否说错什么话,是否说了什么多余的话。
  他在日记中总结了自己常犯的几个错误:第一,常说自以为是的话,听不进他人意见。第二,喜欢强辩,逞口舌之快,图一时之乐不顾他人感受。第三,口无遮拦,爱说戏谑之言。
  在官场混迹多年后,曾国藩终于意识到言多必失的道理。通过长期的自省和自律,逐渐改掉了话多的坏习惯。
  编辑/书含
其他文献
胡适的父亲胡传去世前留下遗嘱说:“糜儿天资聪明,应令他读书。”父亲的遗嘱决定了胡适的命运,胡适的母亲冯顺弟一心要把儿子培养成像丈夫一样被人敬重的人,不惜一切代价供儿子读书。当时,每个学生交给先生的束脩只有两块银元,而冯顺弟则给先生六块银元,后来逐渐递增,直到十二块银元,先生自然乐得在胡适身上下功夫。在徽墨里泡大的胡适受博大精深的徽文化的熏陶,幼年时便显露出了与众不同的才气,被乡人称为“糜先生”。 
期刊
尘世有了生命,苦难就开始与生命如影随形。在人生的过往里,苦难的时光也许并不漫长,但足以深入我们的今生。  苦难追赶着我们,也雕琢着我们。当被一次又一次的病痛折腾得苦不堪言的时候,当被夜的寂黯包裹得无法脱身的时候,当被尘世的虚情假意一次又一次愚弄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依然是清醒的,我们的灵魂依然是顽强的。一如文怀沙,在被病痛折腾得无法承受时,反而还可以大声地笑出来,反而觉得尝到了尘世间难得的痛苦着的幸福
期刊
偶然翻书,忽然看到一个闻香识人的典故。宋朝时有一隐士,他结庐于青山绿水间,家藏万卷书,一身染有暖香气息。有一天,他远行去访其故友,刚走近故友门前,故友已开门出迎,并微笑言道:“远闻清香,而知君已至矣!”  这就是知己。  世间那些气味相投之人,观其容,闻其香,听其音,察其意,即可引为知己,彼此惺惺相惜,乐趣无穷。遥远的古代,一个静夜,俞伯牙在荒野之中弹琴一曲,初遇的钟子期听之,即知其琴音之境:“巍
期刊
李钟岳(1855年-1907年),字崧生,又字申甫,山东安丘县辉渠乡人。他出身贫寒,自幼苦读,18岁中秀才,之后一边教书一边自学。他39岁时赴济南应试考中举人,后因无钱回家而留在省城以教私塾谋生。他43岁时,中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进士,从此入仕为官。  1907年正月,李钟岳调任浙江山阴县任知县。在他的任期内,发生了一件近代史上的大事——秋瑾被害。徐锡麟于1907年7月6日在安庆仓促起事,
期刊
鲁迅是冷峭的高山,不经历沧桑世事难以明了。胡适是开满鲜花的平原,随时随地都能获得如沐春风之感。汪曾祺是精致的园林,有小桥流水,乱石横空、修竹茅屋,野菜清茶,锅碗瓢盆,让人觉得亲切。他一生慢悠悠的,画几幅画,写几笔字,炒几个小菜,喝口浓茶,写写文章。多少年之后,我们才知道,这叫小日子。  江南人冯时可入云南时,看滇西清泉,感叹此地苍山洱海绝境,但寺无好茶,辜负了大好的日月。同是江南人,徐霞客则在云南
期刊
东汉晚期,经学已呈式微之态,士阶层中悄然兴起了对文赋、俗乐和书画的喜爱,蔡邕虽为传统经儒之士,其文赋、音乐、书画对东汉晚期的文艺审美风尚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蔡邕(133—192)主要活跃于汉桓帝、灵帝时期的文坛,他学识渊博,与当世大儒文士交往颇深。他是“在公台三十余年,历事六帝”(《后汉书·胡广传》)的胡广的学生,与“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后汉书·卢植传》)的卢植交情颇深,也是汉末大儒郑
期刊
苏轼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产生巨人的时代。王国维先生在《宋代之金石学》里面有一段话,“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陈寅恪先生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两位国学大师都不约而同地把宋代看作文化的高峰。  苏轼在散文、诗和詞各方面都是宋代的大家。文是唐宋八大家,诗是苏黄并称作为宋诗的代表,词有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另外苏轼是宋代
期刊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阳明先生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以悟道的心得阐述了知行本体,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知行合一是什么?  首先是一种修身功夫论,知行一体是一种提高自身境界的修身功夫;其次是一种处事方法论,是一种把意识和行为有机统一起来的有效方法论体系。这种功夫和方法论,把人人皆有的至善良知本体,通过格物致知、去私欲存天理、道德意识与道德体履相统一,转化为自己具有的主体良能,进而构建一个具有明
期刊
羊与鱼同烹,鲜味异常,而鲜字也正是由鱼羊二字构成,于是,古今以来,许多人都望文生义,凭想象,认为这就是汉字“鲜”字的由来。  这种不足为训的臆断,不是没由头的。  我们知道,中国有四大食神,分别是彭祖、伊尹、易牙和詹王,他们被中国烹饪业供奉为四大祖师爷。其中的彭祖,有史书记述他活了约八百岁。他的长寿,据说是因为他识食,“好和滋味”。彭祖在美食方面的传说,最有名的当是“羊方藏鱼”。  据《大彭烹事录
期刊
编者按:自2015年8月17日启程,雏菊穿越中国之行正式开始。这一路她带来风景、带来艰苦,她痛并快乐着,她展示着她的坚强毅力,使男人们都为之倾服。  把茶喝出泥土的味道来  作为一个喝茶者,或者一个茶人,圈子内有太多专家都在告诉你或者等着告诉你,茶是怎样的,应该怎么喝。  但是,他们忘记了一件事:你是谁,你应该怎么喝茶。  而你必须常常自问:我是谁,我想要怎么喝茶。  品味一片普洱茶,讲究平衡,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