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消费主义对艺术创作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从中国当前陶艺的现状背影来分析,在消费主义影响下,中国陶艺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波普化、符号化、艺术性缺失等鲜明特点,对中国当代陶艺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本文将对此作出浅析。
关键词:当代陶艺;消费主义;波普化;符号化;艺术性缺失
消费主义的观念产生于20世纪初的工业化大生产背景下,使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物质空前丰裕的时代。这些发达国家开始有意识的鼓励消费,以消费从而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消费主义油然而生。
一、什么是消费主义
这里所谓“消费”并不是传统政治经济学范畴里所指的对物品的需求与满足,而是指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消费社会》[1]的作者鲍德里亚认为消费构成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逻辑,这些逻辑包括:
第一,商品消费面前人人平等。在消费社会里,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费品。“无物不可以消费。”消费品的普遍存在证明资本主义的合理,“消费社会首先论证了资本主义平等的神话。”
第二,消费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文化上,更体现在文化含义上,消费体现个人身份。英国学者卢瑞认为“消费文化是20世纪后半叶出现在欧美社会的物质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 物质文化领域里的消费不限于商业系统。商品由文化环境确定用途,日用品也有文化含义。卢瑞援引另两位学者的话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论点:“商品都具有价值,其价值取决于消费者的价值观,每个人既是价值的评判者也是被评判的对象,人们之所以选择这些商品,是因为它们有相应的等级。”
第三,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美国文化里的消费主义恰呈现这一特征。美国就是由消费者构成的国度。美利坚式的消费主义灌输给美国人的是个人成功只有通过金钱上的成功来实现,财富是通过购买商品体现的。在当今的美國社会文化语境里,消费是再正宗地道不过的行为了。
二、中国当代陶艺创作的背景与现状
消费主义观念下的今天,陶艺创作人群日益壮大。陶艺以一种介入当代大众视觉艺术的重要材料进入市场与人们的生活中。然而,随着市场开放,市场经济下商业氛围严重,艺术家们遵守的艺术道德性相对来说被削弱、减少,使艺术创作出现了复制、雷同、过于大众化等现象。所以在此环境下,中国当代陶艺的创作也从“艺术至上”的审美精神转向“大众所需求的艺术”。于是,陶艺成为众多艺术家创造其视觉材料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陶艺艺术变成为方便的满足他们的的现实利益而选择的手段,致使中国的陶艺创作者为了“利”而牺牲“艺”的现象比比皆是,丧失了其艺术性和艺术价值。导致中国当代陶艺发展缺乏艺术的创造性和探索性,致使其艺术创作风格呈现单一、复制、雷同、跟风等现象。
三、消费主义影响下中国陶艺的特点
3.1波普化
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代环境,众人忙碌于物质产品的制造和大众化的消费之中,促使大众化、流行化、通俗化的艺术文化盛行,并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而通俗的、刺激的波普艺术恰好迎合了现代人们的消费环境及心理,也与现代流行的大众通俗文化相和谐。在消费时代的符号化艺术表现形式下,波普风格的艺术审美趣味越来越受到艺术消费者的青睐和喜好。与此同时,时尚化的趣味、媚俗化的格调—这些消费文化的典型特征,也逐渐渗入当代陶艺的叙事中,影响着艺术创作者的审美意识,也促使当代陶艺创作表现形式朝向波普艺术风格化演进,并把民间的世俗、情调、幽默类的元素进行组合加工之后重新呈现在民众面前,不仅使陶艺实现重返生活的有效途径,还满足人们通俗的文化和审美需求。
中国当代陶艺波普化的现象现象,影响着陶艺创作群体的审美意识,固化了其艺术表现形式语言形成类似化、庸俗化、程式化、缺乏了艺术的创新性和感染力。
3.2符号化
从符号化来看,中国现代陶艺与人们的真实消费需求并不完全相符,其中的许多的消费者并不能理解现代陶艺所包含的艺术层面以及工艺层面的内涵,他们所注重的是身份符号元素,即陶艺作品中所蕴含的理念、思想、文化以及审美标准和形式语言以一种符号化的标准呈现出来,而这种符号化则与特定的社会阶层、群体之间形成了固定的联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消费者实际是在进行身份消费。在符号化特点下,任何一种符号都能够被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已达到符合其特定消费人群的身份需求。
3.3艺术性缺失
伴随陶艺艺术的商品化、利益化,许多陶艺创作人群开始利用民间制瓷手工艺人批量复制自己的作品。这种陶艺作品的创作完成过程削弱了陶艺家对其作品的参与性和表现性,导致他们部分的丧失了陶艺制作工艺技术,形成对民间制瓷手工艺人的依赖意识。然而,中国部分民间制瓷手工艺人的认知意识决定着他们对陶瓷制作共工艺技术的守旧性、局限性。由于这种转向民间的方式,使其艺术性逐渐缺失。因此,中国当代陶艺创作群体的依赖意识有可能会削弱了他们对艺术创作的自主性、灵动性,与之而来的作品也缺少了其艺术性和探索性从而得不到有利的发展。
四、结论
这一切由消费主义的过度发展所引发的一些不良倾向,虽然不能代表中国现当代陶艺发展的主流但不加以重塑和调整,势必影响到中国当代陶艺的健康发展。所谓中国当代陶艺的重塑,意指中国当代陶艺由功利性向伦理主义的转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境界是中国当代陶艺的发展方向,必将高于功利境界,而消费主义的背景使得中国陶艺出现了即背离艺术境界,也背离伦理境界的迹象。从而看中国当代陶艺的发展,陶艺家的创作眼界不再局限于某些特定人群,特别是富裕人群。因此,中国陶艺家必须正视消费主义。
参考文献
[1] 《消费社会》鲍德里亚.197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2] 刘颖睿,孔铮桢.解读消费社会中生活陶艺的设计要素[J].艺术评论.2011(08):79-81
[3] 吕金泉,伍文化.论生活陶艺的需求消费特征[J].大舞台,2010(11):254-255
[4] 张朝晖.陶艺的绿色设计美学[J].文艺争鸣:2010(24):46-48.
作者简介:方艺杰,(1999.11~),男,安徽省铜陵市,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7级产品设计系工业设计方向。
朱云鹏(1999.10~),男,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7级产品设计系工业设计系方向。
张城(1999.3~),男,山东省荣成市,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7级产品设计系工业设计方向。
邵鲲翔羿(1999.7~),男,辽宁省葫芦岛市,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7级产品设计系工业设计方向。
关键词:当代陶艺;消费主义;波普化;符号化;艺术性缺失
消费主义的观念产生于20世纪初的工业化大生产背景下,使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物质空前丰裕的时代。这些发达国家开始有意识的鼓励消费,以消费从而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消费主义油然而生。
一、什么是消费主义
这里所谓“消费”并不是传统政治经济学范畴里所指的对物品的需求与满足,而是指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消费社会》[1]的作者鲍德里亚认为消费构成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逻辑,这些逻辑包括:
第一,商品消费面前人人平等。在消费社会里,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费品。“无物不可以消费。”消费品的普遍存在证明资本主义的合理,“消费社会首先论证了资本主义平等的神话。”
第二,消费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文化上,更体现在文化含义上,消费体现个人身份。英国学者卢瑞认为“消费文化是20世纪后半叶出现在欧美社会的物质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 物质文化领域里的消费不限于商业系统。商品由文化环境确定用途,日用品也有文化含义。卢瑞援引另两位学者的话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论点:“商品都具有价值,其价值取决于消费者的价值观,每个人既是价值的评判者也是被评判的对象,人们之所以选择这些商品,是因为它们有相应的等级。”
第三,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美国文化里的消费主义恰呈现这一特征。美国就是由消费者构成的国度。美利坚式的消费主义灌输给美国人的是个人成功只有通过金钱上的成功来实现,财富是通过购买商品体现的。在当今的美國社会文化语境里,消费是再正宗地道不过的行为了。
二、中国当代陶艺创作的背景与现状
消费主义观念下的今天,陶艺创作人群日益壮大。陶艺以一种介入当代大众视觉艺术的重要材料进入市场与人们的生活中。然而,随着市场开放,市场经济下商业氛围严重,艺术家们遵守的艺术道德性相对来说被削弱、减少,使艺术创作出现了复制、雷同、过于大众化等现象。所以在此环境下,中国当代陶艺的创作也从“艺术至上”的审美精神转向“大众所需求的艺术”。于是,陶艺成为众多艺术家创造其视觉材料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陶艺艺术变成为方便的满足他们的的现实利益而选择的手段,致使中国的陶艺创作者为了“利”而牺牲“艺”的现象比比皆是,丧失了其艺术性和艺术价值。导致中国当代陶艺发展缺乏艺术的创造性和探索性,致使其艺术创作风格呈现单一、复制、雷同、跟风等现象。
三、消费主义影响下中国陶艺的特点
3.1波普化
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代环境,众人忙碌于物质产品的制造和大众化的消费之中,促使大众化、流行化、通俗化的艺术文化盛行,并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而通俗的、刺激的波普艺术恰好迎合了现代人们的消费环境及心理,也与现代流行的大众通俗文化相和谐。在消费时代的符号化艺术表现形式下,波普风格的艺术审美趣味越来越受到艺术消费者的青睐和喜好。与此同时,时尚化的趣味、媚俗化的格调—这些消费文化的典型特征,也逐渐渗入当代陶艺的叙事中,影响着艺术创作者的审美意识,也促使当代陶艺创作表现形式朝向波普艺术风格化演进,并把民间的世俗、情调、幽默类的元素进行组合加工之后重新呈现在民众面前,不仅使陶艺实现重返生活的有效途径,还满足人们通俗的文化和审美需求。
中国当代陶艺波普化的现象现象,影响着陶艺创作群体的审美意识,固化了其艺术表现形式语言形成类似化、庸俗化、程式化、缺乏了艺术的创新性和感染力。
3.2符号化
从符号化来看,中国现代陶艺与人们的真实消费需求并不完全相符,其中的许多的消费者并不能理解现代陶艺所包含的艺术层面以及工艺层面的内涵,他们所注重的是身份符号元素,即陶艺作品中所蕴含的理念、思想、文化以及审美标准和形式语言以一种符号化的标准呈现出来,而这种符号化则与特定的社会阶层、群体之间形成了固定的联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消费者实际是在进行身份消费。在符号化特点下,任何一种符号都能够被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已达到符合其特定消费人群的身份需求。
3.3艺术性缺失
伴随陶艺艺术的商品化、利益化,许多陶艺创作人群开始利用民间制瓷手工艺人批量复制自己的作品。这种陶艺作品的创作完成过程削弱了陶艺家对其作品的参与性和表现性,导致他们部分的丧失了陶艺制作工艺技术,形成对民间制瓷手工艺人的依赖意识。然而,中国部分民间制瓷手工艺人的认知意识决定着他们对陶瓷制作共工艺技术的守旧性、局限性。由于这种转向民间的方式,使其艺术性逐渐缺失。因此,中国当代陶艺创作群体的依赖意识有可能会削弱了他们对艺术创作的自主性、灵动性,与之而来的作品也缺少了其艺术性和探索性从而得不到有利的发展。
四、结论
这一切由消费主义的过度发展所引发的一些不良倾向,虽然不能代表中国现当代陶艺发展的主流但不加以重塑和调整,势必影响到中国当代陶艺的健康发展。所谓中国当代陶艺的重塑,意指中国当代陶艺由功利性向伦理主义的转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境界是中国当代陶艺的发展方向,必将高于功利境界,而消费主义的背景使得中国陶艺出现了即背离艺术境界,也背离伦理境界的迹象。从而看中国当代陶艺的发展,陶艺家的创作眼界不再局限于某些特定人群,特别是富裕人群。因此,中国陶艺家必须正视消费主义。
参考文献
[1] 《消费社会》鲍德里亚.197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2] 刘颖睿,孔铮桢.解读消费社会中生活陶艺的设计要素[J].艺术评论.2011(08):79-81
[3] 吕金泉,伍文化.论生活陶艺的需求消费特征[J].大舞台,2010(11):254-255
[4] 张朝晖.陶艺的绿色设计美学[J].文艺争鸣:2010(24):46-48.
作者简介:方艺杰,(1999.11~),男,安徽省铜陵市,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7级产品设计系工业设计方向。
朱云鹏(1999.10~),男,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7级产品设计系工业设计系方向。
张城(1999.3~),男,山东省荣成市,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7级产品设计系工业设计方向。
邵鲲翔羿(1999.7~),男,辽宁省葫芦岛市,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7级产品设计系工业设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