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化重构:一个教育创新时代的到来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n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已正式通过2008年江苏省新高考方案。目前,该方案格局已定。“3+学业水平测试”的新方案,规定高考只考两个学科(语言学科和数学学科)三门功课,学业水平测试采取等级制而不采用分数制。因此,要解好“3+学业水平测试”这个方程式,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我们就必须处理好相对突出语、数、外三门工具学科的教学和开齐上足其他课程的关系。我们认为,应该让工具学科“举足轻重”,让校本教材“名正言顺”,让教育文化“重在参与”。
  
  从“会考”到“3+X”再到“3+2”直至“3+学业水平测试”,一路走来,江苏省高考制度的改革,至今已经进入了第四轮。回顾近几年的高考改革,我们感觉教育确实需要光亮来照耀一些黑暗的地方。现在,2008年江苏省新高考方案已经由专家充分论证,并征求社会意见作了适当调整,基本格局已定。“3+学业水平测试”的新方案,规定高考只考两个学科(语言学科和数学学科)三门功课,学业水平测试采取等级制而不采用分数制,这样,既给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工具学科以公允的定位,把它们放在了应有的高度,同时也并没有削弱其他学科,而是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增加了学生选择的余地。因此,要解好“3+学业水平测试”这个方程式,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我们就必须处理好相对突出语、数、外三门工具学科的教学与开齐上足其他课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是,对教学文化进行重构,真正落实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重建符合当代实际需要,同时以新高考为应答目标的价值组合和教学体系,并以此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我们要充分正视三门工具学科,夯实基础,强化语、数、外,以接轨新高考;另一方面,我们要认真开好“3”以外的其他科目,拓宽基础,以符合新高考的主旨。
  
  一、让工具学科“举足轻重”
  
  为了深化新课程改革,适应江苏新高考模式,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宜兴市制订了《宜兴市普通高中新高考模式背景下课程改革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包括《语文阅读拓展计划》和《英语学科振兴计划》。《意见》指出,“阅读是吸收内化,写作是表达外现,只有劳于阅读,日积月累,才能聚沙成塔,益于写作。阅读积累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小学开始抓起”。《意见》还强调,“各校要重视英语学科教学,在政策上倾斜,各学段要开足开全课时,确保英语口语、听力、阅读等的正常开设”。
  事实上,语数外作为工具性的基础科目,除了具有新高考更重要的考试意义外,它也具有新课改的意义。教改专家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观中有这样的论述:“在必考的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主修课上,走出一条在不否定和不回避升学考试的前提下,改变教师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教学改革之路。”为了让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携手前行,有效落实宜兴市《意见》精神,就双语学科而言,我们正在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探索一种符合新高考、体现新课改的新的教学方法。
  我们首先大力营造良好的语文阅读氛围,除了加强图书馆和阅览室的建设外,在走道旁、连廊边专门辟出开放式“读书屋”,用于学生课间自由阅读,这个过程主要通过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学生的自主管理来加强监控;其次,我们在地方课程里增设了两节阅读课,把课堂开进阅览室,并提出明确、具体的阅读要求,包括规定必读书目、摘录要求、读书心得交流活动要求等,将拓展阅读落实到实处;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我们通过课前五分钟演讲的形式,由学生演讲、学生点评,以此检查课外阅读的效果;学校还多设阵地,开辟专栏发表学生的读书心得、精美习作,让学生感受阅读的成功,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作为宜兴市唯一一所要求用双语教学的学校,我校一贯以来十分重视校园英语氛围的创设。校园里,所有的标牌都是双语标牌,每周都定时安排播放学生自编自导的英语广播电视节目,包括播放英语歌曲和英语卡通片等;为了配合2008年高考,实施好《英语学科振兴计划》,我们组织骨干教师编写了校本英语口语教材,每周增设一节英语口语课作为校本课程,以锻炼学生的会话与交际能力并加强听力能力的培养,还通过校本英语等级测试检查达成度;英语学科教学也利用课前的五分钟让学生演讲,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同时,为了真正让学生学英语、用英语,在学中用、用中学,我们开展了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英语文化节”、“动感英语夏令营”等都是我们推出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我们还聘请外籍教师开设日、韩等小语种课,让学生选修。实践证明,这一举措对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是行之有效的。
  
  二、让校本教材“名正言顺”
  
  江苏省“3+学业水平测试”的新高考方案跟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全面考试,新高考方案着眼于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考查,着眼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考查,这就要求基础教育的积极支持和应对。
  自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学校已经由传统教学管理走向课程建设和课程经营,地方教材、校本教材应运而生。但由于对国家课程的依赖性较强,加上“中国的现实情况是不考就不学,或者不认真学”(《高中课程改革:实验、问题与对策》,叶廷武),校本课程的实施一直处于“有战略无地位”之中。为适应新课改和新高考的需要,特别是针对新高考方案对“3”和“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我校再一次组织名师并加大经费投入研发校本教材,并在教学过程中让校本教材“名正言顺”。
  鉴于新高考方案中“3”的地位,我们首先开发了以“双语”为主的校本教材。我们深信,“教育的全部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阅读问题”,学生的未来就在今天的阅读中,学生不热爱阅读是教育的失败。《树人》、《英华报》既是校刊、校报又作为语言类校本教材,我们每期都精选一些有品位的散文、杂文、小小说以及学生的精美习作,规定早读晚读,另外有附加规定: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要有点评,点评后有交流。这样,小学1~6年级以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打底,初中7~9年级以背诵古今优秀诗文80篇(段)作保证,在此基础上,再以校本教材为载体,让学生拓展积累。巴舟在《阅读改变人生》一书中说得好:“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大量阅读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无可厚非的。当然,我们还强化过程和方法的基础性指导,包括阅读方法、记忆技巧等,把阅读的目光紧盯在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上,以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对《英语口语》校本教材的使用,我们也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我们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听力资源,对课文的录音、听力材料,让学生做到精听,每天必须完成相应的同步听力训练。同时,在校本教材中增加泛听内容,具体规定是:小学每周听力时间不少于40分钟,初中不少于60分钟。在时间和数量保证的基础上,我们同样在过程中注重学生听力习惯的养成和听力技能的训练。
  为应对新高考的“学业水平测试”,我们着手研发校本教材,并尝试实施。2008年江苏省新高考方案中,学业水平测试包含理、化、生、政、史、地、技术(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7门课程,5门必修测试,2门选修测试,理科必选物理,文科必选历史,成绩实行等级制,考试性质是水平考试。这实际上减少了两门统一高考科目。基础教育要凸显学生的发展性取向是新方案这一“减法”的内在要求,是促使学校把握好学生“全面性”与“个性”发展的“度”。因此,我们在校本教材的内容上,本着始于特长,又不止于特长的原则,更多地安排一些综合性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如《唐诗宋词评析》、《耕地减少探因》、《生活中的化学》、《“粉丝”现象研究》,这些校本教材有很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既能实现知识容积与思维空间的扩张,又能实现知识对话和学科壁垒的消融,也能实现学习收获和生命质量的提升。这样,一方面体现新课改精神,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今后应对新高考内容的生活化。
  当然,校长是课程执行最重要的主体,要致力于营造学校校本课程的执行文化。
  
  三、让教育文化“重在参与”
  
  实行“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是江苏省2008年高考新方案的核心内容,上文谈了有关“3”和“学业水平测试”的一些做法,但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基础教育阶段须臾不容忽视的。新高考方案中综合素质评价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合作、审美与表现、运动与健康等项目,因此,基础教育必须注重落实学生这些方面的教育与考核,并真正给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
  叶澜教授曾从更广义的角度提出了“既成事又成人,在成事中成人,为成人而成事,用成人促成事”的新基础教育观。联系新高考中“综合素质评价”的要点,我想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引导。这里全方位引导的根本指向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为只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了,学生才能有动力、有效率地投入学习。在这样的认识下,我们便可以“参与”为抓手,重构学校的教育文化。
  在德育文化上,我们以“参与式德育”为抓手,让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从享有主体地位到成为一个主权者,并从拥有主权到形成德育主流,把“参与”作为一种德育对自己的定义,寻求合理实践的基础,把握学校德育的轨迹。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保障每一个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权,这种解释在德育领域意味着我们面对的每个学生,不仅是德育过程的主体,而且是德育过程的主权者。因此,我们从德育课程的学习到德育活动,都让每个学生成为“主导型参与者”,而且,我们一直把学生“没有参与”作为一种无效的德育事件,以形成实践德育的主流。
  在教学文化上,我们关注并重建日常性课堂,充分认识并实践“参与式教学”。我们以双重视角在教学中对“参与”的内涵进行两维阐释:确立教学场域观念——学生利益至上,以及课程转向构想——参与创造价值。所谓“学生利益至上”,是不回避并超越教育选拔功能的一种认识。我们认为,人人都有一种参与意识,每一个学生都希望拥有自主权,如果重视并满足学生的参与意识,这种教学就代表了最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他们就会以积极合作的态度在教学中发挥其主体作用。所谓“参与创造价值”,是指在“参与式教学”中,我们强调“允许学生参与”,也就是要确定以发展性目标作为教学的着眼点。我们让学生在课前参与、课中参与、课后参与和评价参与,就是倡导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参与的目的不单纯是为收获某个结果,更重要的是参与本身这个过程。我们同时强调必须有动作参与、思维参与,更重要的是情感参与,因为我们重视的不仅仅是参与这个过程的多寡,我们更重视的是参与这个过程的状态,我们的希望就放在学生参与过程中的无限发展可能性之上。
  高考对于学生来说可以用“神圣”这样的字眼描述,因此,促进新课改和新高考的和谐发展,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从江苏省2008年高考新方案窥教育发展的走向,我们不能再犹豫观望,而应积极拥趸和应对。尽管任重道远,必定再越关山,面对高考科目的工具性、高考内容的生活性、高考选拔的竞争性,要让学生在高考中“吹糠见米”,基础教育除了要为每一个学生打好“基础”,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软素质”竞争力。审视“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这一高考新方案,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因弊弃利,也不能一厢情愿、只见一端,而应建设好我们的“基础工程”,在“3”和更多的“3”间探寻。
其他文献
教育部:新课改高考方案应多样,但并非越多越好    近日,就目前高考改革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应书增指出,恢复高考30年来,高考改革从未停止脚步,尽管争议很多,但多数人认为应当坚持考试而不是废除高考,高考改革要向着公平公正的方向推进。  今年,首批实行新课程改革的4个省份——山东、广东、宁夏和海南均将进行新课改后的高考,江苏省2008年新课改高考方案也已经出台。2009年,还将有浙
期刊
WebQuest(网络探究学习法)的主要方法就是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引导,学生以一定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  WebQuest在使用中往往被设计成网页形式的六大模块,如表1所示。  显而易见,运用WebQuest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且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从
期刊
现在校本课程、区域的课程的开发已经列入国家课程计划的框架之内,也已成为教师面临或将要面临的任务。关于如何开发这类课程已经有了一些专门介绍,我们在这里将上海市虹口区开发的“邮政博物馆学习活动项目”共享给大家,试图从实例上给出一个可供借鉴的经验蓝本。    前言    2006年3月笔者接受了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教学研究室下达的邮政博物馆学习活动项目开发与实施的研究任务,立即成立了由市教研员
期刊
高中新课程已经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实施了近三年,广大一线实践者担负着使命、追随着理想,在新课程实验中大胆探索、不懈努力,各地各校按照国家课程方案精心实施、科学管理,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和许多宝贵的经验。在这场影响重大的改革实践中,我们正亲历新课程给传统教育与管理带来的巨大冲击,感受着新课程给学校及师生带来的可喜变化,思考着新课程遭遇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并寻找着新课程进一步推进的方法策略。 
期刊
一、课堂必须改变——对课堂教学价值观的思考    1.减轻学生负担要求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不争的事实,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以及由此带来的学生创新能力的缺失。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根本使命,而课堂教学又是课程改革的攻坚阵地,真正的课程诞生在课堂,没有课堂教学改革的真正突破,就不可能有课程改革的深入与发展,也
期刊
杜郎口中学地处山东省茌平县东部与德州齐河县相邻的杜郎口镇,是一所偏僻的农村中学。在校生1000余人,教职工86人,20个教学班,学校建有办公楼、餐厅、报告厅、实验室、图书馆、学生宿舍楼、电子备课室,建有一个多媒体教室。  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始于1998年,陆续得到了县、市、省、中央等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现代教育导报》、《当代教育科研》、《山东教育》、新华社《内参
期刊
学校背景    台北市蓬莱国小创校于1910年,校区位于台北市中心大稻埕繁华地带,占地17 347平方米,是一所兼具历史、文化,强调人文与科技并荣的精致学园。  为了实践台北市无线网路新城市的计划,善用无线网路环境,蓬莱国小致力校园无线网路应用发展计划,计划出无线网路与资讯科技应用于校园安全、行政服务、学生生活、教学与评量四大方面的应用。2004年学校获选为台北市资讯种子学校(资讯示范学校),并经
期刊
靳玉乐: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市重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带头人、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  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重庆市基础教育理论研究会副理事长等。  在科学研究方面,先后出版
期刊
【案例背景】    研究性学习和学科教学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是两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板块。学科教学中所传授的知识和形成的学习能力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科教学中的许多内容可以在研究性学习中拓展和延伸,而科学教学特定的探究性,使之与研究性学习结合开展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探究内容课题的设计首先要关注一些真正来自儿童和属于儿童的问题,并在日常课程设计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作出适当的
期刊
学生,是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动态个体,他们有被认同、被尊重的需要和倾向。作为教师,我们应呵护他们的这种需要。我曾因一个“许诺”失信于学生,以致和学生之间有了一堵高高的“墙”,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直面学生,用我的心与行动终将这座“高墙”化于无形。  与同行和编辑通过网络共书教育情怀,研讨教育教学话题,是我乐此不疲的事。不知何时,我的QQ好友中增加了一位名叫“传说之风”的好友,我也没太在意,因为我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