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藏声音摞起来
孟保安是我的文友,我们曾同时入选武汉出版社的“金黄鹤文丛”,各自出版一本散文集。我们还一起参加过不少文学界的活动。他出版了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集八部,发表作品三百余万字。
他从事电视新闻工作,1981年进入《长江日报》文艺部当记者,1984年进入武汉电视台做新闻。曾担任过武汉电视台深圳记者站站长、北京记者站站长,著名电视栏目《科技之光》总监、编审,《都市写真》《电视问政》的策划人。在电视媒体这个行业,他可以冠以“资深”二字。
文学只是孟保安的业余爱好之一。
孟保安的另一个爱好是收藏老唱片,用他的话说就是收藏声音。几千年前的屈原的声音谁听过?几百年前美国的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的声音谁听过?都没有人听过,也没留下来,那时世界上还没有唱片与留声机。当世界上有了留声机和唱片之后,就能将一些伟人的声音保留下来,就能将一些音乐大家戏剧大师的动听的声音与唱腔艺术保留下来。
孟保安收藏老唱片,就是要收藏声音,把那些有历史意义有不朽的审美功用的声音保留下来。
这是如何开始的呢?他便说起少年时的一些情况。孟保安有个哥哥,在长江航运公司当船员。哥哥的轮船跑上海,有一次从上海回武汉,抱了一部留声机回家。
哥哥把留声机摆在家里吃饭的桌子上,用摇把把留声机的发条上足,拿出一张唱片放在留声机中,再把装有针头的像小孩手臂一样的东西放在唱片上,留声机立时唱起了歌曲、戏剧,还有相声和湖北大鼓等曲艺节目。哥哥有几张唱片,每张唱片都装着不同的声音。这可是个稀奇好玩得不得了的机器,只有七八岁的他被哥哥的留声机迷住了,不断要哥哥放音乐戏曲给他听。手摇留声机唱一会儿,又要人用摇把上发条。哥哥不耐烦,说我摇得好累呢,你自己去弄吧。
孟保安从那时就开始喜欢上了那装着声音的唱片和能使唱片发出声音来的留声机。
1970年,十二岁的孟保安考上了湖北省艺术学校的汉剧学员班,学习唱汉剧。那时全国大唱样板戏,艺校汉剧学员班的老师教他们唱样板戏,京剧汉剧都学。老师教学时,放唱片给大家听,唱片唱机是教学工具。京、汉、楚,各种唱腔那唱片里都能放出来,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孟保安想,我将来一定要买很多的唱片,那些优美好听的声音我都要收藏起来,细细地听。当然,那得等到他有了工资收入之后了,当时他是学员,还没钱买唱片。
孟保安在湖北省汉剧团当过一段时间的演员,后来他到武汉电视台当记者,这一入行就是三十多年。他有了工资收入之后,就开始收藏老唱片,各种老唱片都收,还有各种型号的留声机电唱机,以及与唱片有关的各种书籍资料。
孟保安在他租来的六十多平方米、两室一厅的收藏室里,接待了我。这间收藏室里,摆满高高低低的柜子抽屉,柜子抽屉里装的都是一摞摞的老唱片。除老唱片外,屋子里还叠着高的低的方的圆的留声机,还有几个大铜喇叭亮闪闪的分外夸张。客厅摆了东西,两个房间、卫生间、厨房,连阳台上都塞满了东西。
在孟保安的收藏室,他如数家珍般地介绍他的藏品,拿出他觉得比较特别的老唱片,一一介绍这些唱片的内容、来历和意义。我问些问题,他就回答问题,回答问题时随手拿出收藏的唱片,深情地抚摩它们,激情地介绍它们。
武汉的7月,天气很热,孟保安的收藏室里更是闷热。我脑子里突然想到大街上摆着的解暑的西瓜,想到我乡下的瓜地。我觉得孟保安很像西瓜地的老农,对人介绍他一地的西瓜,每只西瓜都是红瓤甘甜的,充满了自信与骄傲。孟保安的每张老唱片都像是他的西瓜。
这套六十多平方米面积的房子里,收藏有各类老唱片一万余张。这是孟保安几十年来节衣缩食,从他有限的工资和稿费中挤出钱来四处购买淘来的,有些老唱片还是从国外通过朋友帮助弄到手的。
为了收藏这些老唱片,孟保安可说是费尽心力。他几乎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到那里的古玩市场去闲逛。凭着自己的一双慧眼,从一堆堆的旧物中觅得他的宝贝。有时他收藏的一套老唱片缺一张,而在另一个城市的旧货市场淘到缺失的那张老唱片,他便如获至宝收入囊中。
孟保安收藏的万余张老唱片中,最大的唱片直徑近一米,那是张英国唱片,出版于20世纪60年代,录的是英国歌曲。最小的唱片直径只有八厘米。唱片的材质有蜡、虫胶、纸、木、金、铜、铁、塑料。唱片最厚的有一厘米,最薄的像蝉翼。唱片的门类有讲话、朗诵、音乐歌曲、曲艺和各种戏曲如京剧、汉剧、楚剧、黄梅戏、豫剧、昆曲、越剧、粤剧,还有话剧。
除了上述那些外,孟保安收藏的唱片在时间的跨度上,几乎跨越了整个唱片发展的历史过程,而发行的公司有百代、大中华、高亭、胜利、蓓开、丽歌、宝仪、长城等各大唱片公司。在他收藏的京剧唱片中,有京剧的各大流派名角的唱腔,如谭派、四大名旦、四大须生、马派老生、梅派青衣等。
天气太热,我们从他的唱片收藏室出来后去了他的家。孟保安的家与他的收藏室在同一栋楼,还都是武汉电视台当年分的福利房,年代早点,居汉口闹市,也是两室一厅,面积都不大。
孟保安告诉我,家人偶尔说说,花那么多钱买那些破破烂烂的唱片,有什么用?如果把这些钱买套大些的房子,现在增值可大了。
我笑着对他说:“你的这些老唱片,这些收藏起来的历史声音,那不是房子可比的,那是价值连城的文化宝贝啊!其实家人只是说说而已,你收藏几十年了,他们并没有反对,这其实就是支持啊!”
孟保安对我谈起了唱片与留声机的起源。
美国人爱迪生在发明了电灯、电话、电影后,于1877年用钢针在锡箔纸上划动,从而发明了留住声音和放出声音的唱片和留声机。1877年8月15日,按照爱迪生的图纸,第一台由大圆筒、曲柄、两根金属小管和模板组成的机器诞生了。就是这台机器,先贮存了爱迪生唱的一首儿歌,然后就放出来,这是世界上的第一台留声机。
当时的声音是贮存在由蜡制作的圆筒上的,为叙述方便,我们就称其为蜡筒唱片。十年后的1887年,由另一位科学家爱弥尔·柏林纳制造了一种新型留声机,用圆盘形的唱片代替了蜡筒。圆盘形的唱片用虫胶制作,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流行得很多的黑胶唱片。
孟保安是我的文友,我们曾同时入选武汉出版社的“金黄鹤文丛”,各自出版一本散文集。我们还一起参加过不少文学界的活动。他出版了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集八部,发表作品三百余万字。
他从事电视新闻工作,1981年进入《长江日报》文艺部当记者,1984年进入武汉电视台做新闻。曾担任过武汉电视台深圳记者站站长、北京记者站站长,著名电视栏目《科技之光》总监、编审,《都市写真》《电视问政》的策划人。在电视媒体这个行业,他可以冠以“资深”二字。
文学只是孟保安的业余爱好之一。
孟保安的另一个爱好是收藏老唱片,用他的话说就是收藏声音。几千年前的屈原的声音谁听过?几百年前美国的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的声音谁听过?都没有人听过,也没留下来,那时世界上还没有唱片与留声机。当世界上有了留声机和唱片之后,就能将一些伟人的声音保留下来,就能将一些音乐大家戏剧大师的动听的声音与唱腔艺术保留下来。
孟保安收藏老唱片,就是要收藏声音,把那些有历史意义有不朽的审美功用的声音保留下来。
这是如何开始的呢?他便说起少年时的一些情况。孟保安有个哥哥,在长江航运公司当船员。哥哥的轮船跑上海,有一次从上海回武汉,抱了一部留声机回家。
哥哥把留声机摆在家里吃饭的桌子上,用摇把把留声机的发条上足,拿出一张唱片放在留声机中,再把装有针头的像小孩手臂一样的东西放在唱片上,留声机立时唱起了歌曲、戏剧,还有相声和湖北大鼓等曲艺节目。哥哥有几张唱片,每张唱片都装着不同的声音。这可是个稀奇好玩得不得了的机器,只有七八岁的他被哥哥的留声机迷住了,不断要哥哥放音乐戏曲给他听。手摇留声机唱一会儿,又要人用摇把上发条。哥哥不耐烦,说我摇得好累呢,你自己去弄吧。
孟保安从那时就开始喜欢上了那装着声音的唱片和能使唱片发出声音来的留声机。
1970年,十二岁的孟保安考上了湖北省艺术学校的汉剧学员班,学习唱汉剧。那时全国大唱样板戏,艺校汉剧学员班的老师教他们唱样板戏,京剧汉剧都学。老师教学时,放唱片给大家听,唱片唱机是教学工具。京、汉、楚,各种唱腔那唱片里都能放出来,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孟保安想,我将来一定要买很多的唱片,那些优美好听的声音我都要收藏起来,细细地听。当然,那得等到他有了工资收入之后了,当时他是学员,还没钱买唱片。
孟保安在湖北省汉剧团当过一段时间的演员,后来他到武汉电视台当记者,这一入行就是三十多年。他有了工资收入之后,就开始收藏老唱片,各种老唱片都收,还有各种型号的留声机电唱机,以及与唱片有关的各种书籍资料。
孟保安在他租来的六十多平方米、两室一厅的收藏室里,接待了我。这间收藏室里,摆满高高低低的柜子抽屉,柜子抽屉里装的都是一摞摞的老唱片。除老唱片外,屋子里还叠着高的低的方的圆的留声机,还有几个大铜喇叭亮闪闪的分外夸张。客厅摆了东西,两个房间、卫生间、厨房,连阳台上都塞满了东西。
在孟保安的收藏室,他如数家珍般地介绍他的藏品,拿出他觉得比较特别的老唱片,一一介绍这些唱片的内容、来历和意义。我问些问题,他就回答问题,回答问题时随手拿出收藏的唱片,深情地抚摩它们,激情地介绍它们。
武汉的7月,天气很热,孟保安的收藏室里更是闷热。我脑子里突然想到大街上摆着的解暑的西瓜,想到我乡下的瓜地。我觉得孟保安很像西瓜地的老农,对人介绍他一地的西瓜,每只西瓜都是红瓤甘甜的,充满了自信与骄傲。孟保安的每张老唱片都像是他的西瓜。
这套六十多平方米面积的房子里,收藏有各类老唱片一万余张。这是孟保安几十年来节衣缩食,从他有限的工资和稿费中挤出钱来四处购买淘来的,有些老唱片还是从国外通过朋友帮助弄到手的。
为了收藏这些老唱片,孟保安可说是费尽心力。他几乎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到那里的古玩市场去闲逛。凭着自己的一双慧眼,从一堆堆的旧物中觅得他的宝贝。有时他收藏的一套老唱片缺一张,而在另一个城市的旧货市场淘到缺失的那张老唱片,他便如获至宝收入囊中。
孟保安收藏的万余张老唱片中,最大的唱片直徑近一米,那是张英国唱片,出版于20世纪60年代,录的是英国歌曲。最小的唱片直径只有八厘米。唱片的材质有蜡、虫胶、纸、木、金、铜、铁、塑料。唱片最厚的有一厘米,最薄的像蝉翼。唱片的门类有讲话、朗诵、音乐歌曲、曲艺和各种戏曲如京剧、汉剧、楚剧、黄梅戏、豫剧、昆曲、越剧、粤剧,还有话剧。
除了上述那些外,孟保安收藏的唱片在时间的跨度上,几乎跨越了整个唱片发展的历史过程,而发行的公司有百代、大中华、高亭、胜利、蓓开、丽歌、宝仪、长城等各大唱片公司。在他收藏的京剧唱片中,有京剧的各大流派名角的唱腔,如谭派、四大名旦、四大须生、马派老生、梅派青衣等。
天气太热,我们从他的唱片收藏室出来后去了他的家。孟保安的家与他的收藏室在同一栋楼,还都是武汉电视台当年分的福利房,年代早点,居汉口闹市,也是两室一厅,面积都不大。
孟保安告诉我,家人偶尔说说,花那么多钱买那些破破烂烂的唱片,有什么用?如果把这些钱买套大些的房子,现在增值可大了。
我笑着对他说:“你的这些老唱片,这些收藏起来的历史声音,那不是房子可比的,那是价值连城的文化宝贝啊!其实家人只是说说而已,你收藏几十年了,他们并没有反对,这其实就是支持啊!”
孟保安对我谈起了唱片与留声机的起源。
美国人爱迪生在发明了电灯、电话、电影后,于1877年用钢针在锡箔纸上划动,从而发明了留住声音和放出声音的唱片和留声机。1877年8月15日,按照爱迪生的图纸,第一台由大圆筒、曲柄、两根金属小管和模板组成的机器诞生了。就是这台机器,先贮存了爱迪生唱的一首儿歌,然后就放出来,这是世界上的第一台留声机。
当时的声音是贮存在由蜡制作的圆筒上的,为叙述方便,我们就称其为蜡筒唱片。十年后的1887年,由另一位科学家爱弥尔·柏林纳制造了一种新型留声机,用圆盘形的唱片代替了蜡筒。圆盘形的唱片用虫胶制作,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流行得很多的黑胶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