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是她,让改变发生。”
国际排联终身名誉主席魏纪中的这一句评价,再次肯定了郎平的执教能力非同凡响。
2015年9月6日晚,随着中国女排以3∶1战胜东道主日本队的世界杯收官战结束,21岁的朱婷被激动的郎平抱起,此时,中国女排史上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时点到来:历时11年,中国女排第四次将世界杯冠军的奖杯收入囊中,并且获得了2016年征战里约奥运会的资格!
作为中国女排“女神”级教练,享誉排坛的郎平,毫无疑问又一次成为耀眼的“功臣”。
而2013年年初,52岁的郎平二度挂帅时,中国女排还在低谷,虽然中国球员训练刻苦,经常采用“魔鬼训练”,但成绩依然不理想。郎平回归后,短短两年半时间,中国女排便重振旗鼓,这让郎平的执教方法引人注目。
职业体育,拥有好教练往往是取胜的决定因素。但虽然很多人知道郎平执教的厉害,可她采用了哪些有效的教练方法,就很少有人详细了解了。那么,人们眼中的“铁榔头”郎平,是如何给中国女排“点石成金”的?给企业的团队管理带来了什么重要启示?让我们一一分解。
启用“大国家队”模式
郎平,一个1980年代缔造中国女排传奇的核心人物,凭借强劲而精确的扣杀,曾经创下了中国女排五连冠的神话。即使后来转型成为女排教练,执教水平和管理模式同样令人称道。
但是,当她2013年4月重新出山,接手中国女排时,面临的第一大挑战却是组队。此前,中国女排经历三易其帅的动荡——蔡斌被迫“下课”,王宝泉闪电请辞,以及俞觉敏帅位也未能坐稳。而当时中国排球的注册运动员人数仅2600多人,一线球员不足300人!女排实力更是远不及郎平当运动员的时期,而且队员的伤病也一直是不小的困扰。
谁都能想到,在“体制内”制约下,无法张驰有度地开展团队管理,是教练面对的最大难题。正如圈内人士描述的:“回顾近年来历任中国女排主帅,真正享有自主权的并不多,组队、集训、参赛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一定限制。”
但这一次朗平不同。
她一上任,就获得了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的“充分放权”。甚至在其上任四个月后的亚锦赛上,中国女排成绩受挫,而当时的排管中心领导依然给予郎平最大的力挺:“我是门外汉,队伍的一切郎导来负责,其他的我来。”
郎平由此在打造团队上更加自主。这一次,已经拥有美国排球队的执教经验,并且具有国际视野的郎平,将“大国家队”理念首次带入中国女排。每次集训,国家队成员多达30人,凡是联赛中表现出色的年轻球员都可获得集训的机会,以促进她们的快速成长。
而且,与以往安排不同的球员参加不同等级的大赛,且各大赛仅靠六七个人打天下的人员分配格局不同,郎平的带队原则是让人人都能比赛,这显然给每一个人创造了显示潜力的机会。
在现有体制上进行管理创新,不论大与小,着眼点都是在释放每个球员的能量,以前板结的格局在逐步瓦解。
打造“中西”复合型团队
征战需要领袖,但重振中国女排不能仅靠郎平一个人。
正像排管中心领导说的:“郎平來了,但不是她一人就能拯救排球的,郎平不是救世主。她所需要的是一个团队的支撑,我们将跟她一起打造复合型团队,来强化训练和管理。”
就在本届世界杯上,我们注意到,中国女排有着以往所不具有的强大阵容。在14名教练组成员中,除以郎平为核心的领队以外,还有几名圈内知名陪练加入;为女排保驾护航的医疗保障团队,如体能教练、康复师等,是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郎平的用意就是,让世界上先进的理念为我所用,排解困扰中国女排多年的体能问题。
从球员来看,采用“大国家队”模式之后,郎平逐渐手握充足的后备人员,关键时刻立马替补,在保持团队内适当竞争的同时,又注意凝聚团队的力量。
那么,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团队的胜利。正如女队员们所说:“我们是一个团队,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
尽管赛前郎平也和球员们一起忐忑过,但团队的力量最终战胜了一切。“出征前出现的每一件事都让我很心疼,一度认为老天太折磨我们了,但最后老天还是给了我们机会……”郎平这样坦露自己的心路历程。
将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打造一支高效的复合型团队,不正是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借鉴的吗?
发掘潜力型队员
打排球是个技术活儿,除了在赛场上充满霸气以外,拥有独特的技能才是难得的好球员。但是,根据业内人士的看法,随着2004年奥运会“黄金一代”的逐渐淡出,中国女排似乎缺少了技能型战将。
不过,在本届世界杯赛事上,平均年龄20岁左右的“朱袁张”三人,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根据媒体报道,河南籍女孩朱婷身高1.95米,在本届赛事上表现十分抢眼,荣获“最有价值球员”称号。1.99米的重庆姑娘袁心玥司职副攻,在郎平的破格提拔下,直接进入了国家队,潜力可期。而19岁的张常宁更是出身排球世家,父亲、哥哥均为国手。这颗被郎平排兵布阵的“活棋”,兼职主攻和接应,就在本届赛事上,张常宁因惠若琪缺阵,临危受命,并出色地完成了“替补”任务,值得赞赏。
这些优秀人才的频频涌现,有人称是郎平的“幸运”。可殊不知,这却是郎平发掘好苗子,并悉心栽培的成果。就连中国前女排教练、本世纪初亲手打造“黄金一代”的陈忠和,也感慨地说:“这些年轻球员有身高、有实力、有朝气,加上郎平的执教水平及其带来的凝聚力,中国女排应该有望续写辉煌。”
事实正是,上任两年多来,郎平在缔造她以往的“高大化”路线之余,非常注重队员的技术化培养。尽管也曾多次遭受挫败,但在各种赛事上与国际球队员的角逐中,中国女排成员的技术提升已经有目共睹。
更值得一提的是,郎平在训练方法上摒弃了以往的陈旧模式,对女队员的生活、伤病、假期等都会给予关注,并请来美国专业康复师,根据每个人的身体情况而制订相关的训练计划。“私人定制”的训练方法也首次在国内应用。以尊重运动员的个性价值,代替了从前严苛的“魔鬼训练”法则,使郎平的团队管理更具人性化。
这种国际化的人才培养视野,正在为中国女排构筑未来8-10年的人才梯队,备战更多的世界级赛事。
(本文选自:中外管理 2015年10期)
国际排联终身名誉主席魏纪中的这一句评价,再次肯定了郎平的执教能力非同凡响。
2015年9月6日晚,随着中国女排以3∶1战胜东道主日本队的世界杯收官战结束,21岁的朱婷被激动的郎平抱起,此时,中国女排史上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时点到来:历时11年,中国女排第四次将世界杯冠军的奖杯收入囊中,并且获得了2016年征战里约奥运会的资格!
作为中国女排“女神”级教练,享誉排坛的郎平,毫无疑问又一次成为耀眼的“功臣”。
而2013年年初,52岁的郎平二度挂帅时,中国女排还在低谷,虽然中国球员训练刻苦,经常采用“魔鬼训练”,但成绩依然不理想。郎平回归后,短短两年半时间,中国女排便重振旗鼓,这让郎平的执教方法引人注目。
职业体育,拥有好教练往往是取胜的决定因素。但虽然很多人知道郎平执教的厉害,可她采用了哪些有效的教练方法,就很少有人详细了解了。那么,人们眼中的“铁榔头”郎平,是如何给中国女排“点石成金”的?给企业的团队管理带来了什么重要启示?让我们一一分解。
启用“大国家队”模式
郎平,一个1980年代缔造中国女排传奇的核心人物,凭借强劲而精确的扣杀,曾经创下了中国女排五连冠的神话。即使后来转型成为女排教练,执教水平和管理模式同样令人称道。
但是,当她2013年4月重新出山,接手中国女排时,面临的第一大挑战却是组队。此前,中国女排经历三易其帅的动荡——蔡斌被迫“下课”,王宝泉闪电请辞,以及俞觉敏帅位也未能坐稳。而当时中国排球的注册运动员人数仅2600多人,一线球员不足300人!女排实力更是远不及郎平当运动员的时期,而且队员的伤病也一直是不小的困扰。
谁都能想到,在“体制内”制约下,无法张驰有度地开展团队管理,是教练面对的最大难题。正如圈内人士描述的:“回顾近年来历任中国女排主帅,真正享有自主权的并不多,组队、集训、参赛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一定限制。”
但这一次朗平不同。
她一上任,就获得了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的“充分放权”。甚至在其上任四个月后的亚锦赛上,中国女排成绩受挫,而当时的排管中心领导依然给予郎平最大的力挺:“我是门外汉,队伍的一切郎导来负责,其他的我来。”
郎平由此在打造团队上更加自主。这一次,已经拥有美国排球队的执教经验,并且具有国际视野的郎平,将“大国家队”理念首次带入中国女排。每次集训,国家队成员多达30人,凡是联赛中表现出色的年轻球员都可获得集训的机会,以促进她们的快速成长。
而且,与以往安排不同的球员参加不同等级的大赛,且各大赛仅靠六七个人打天下的人员分配格局不同,郎平的带队原则是让人人都能比赛,这显然给每一个人创造了显示潜力的机会。
在现有体制上进行管理创新,不论大与小,着眼点都是在释放每个球员的能量,以前板结的格局在逐步瓦解。
打造“中西”复合型团队
征战需要领袖,但重振中国女排不能仅靠郎平一个人。
正像排管中心领导说的:“郎平來了,但不是她一人就能拯救排球的,郎平不是救世主。她所需要的是一个团队的支撑,我们将跟她一起打造复合型团队,来强化训练和管理。”
就在本届世界杯上,我们注意到,中国女排有着以往所不具有的强大阵容。在14名教练组成员中,除以郎平为核心的领队以外,还有几名圈内知名陪练加入;为女排保驾护航的医疗保障团队,如体能教练、康复师等,是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郎平的用意就是,让世界上先进的理念为我所用,排解困扰中国女排多年的体能问题。
从球员来看,采用“大国家队”模式之后,郎平逐渐手握充足的后备人员,关键时刻立马替补,在保持团队内适当竞争的同时,又注意凝聚团队的力量。
那么,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团队的胜利。正如女队员们所说:“我们是一个团队,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
尽管赛前郎平也和球员们一起忐忑过,但团队的力量最终战胜了一切。“出征前出现的每一件事都让我很心疼,一度认为老天太折磨我们了,但最后老天还是给了我们机会……”郎平这样坦露自己的心路历程。
将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打造一支高效的复合型团队,不正是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借鉴的吗?
发掘潜力型队员
打排球是个技术活儿,除了在赛场上充满霸气以外,拥有独特的技能才是难得的好球员。但是,根据业内人士的看法,随着2004年奥运会“黄金一代”的逐渐淡出,中国女排似乎缺少了技能型战将。
不过,在本届世界杯赛事上,平均年龄20岁左右的“朱袁张”三人,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根据媒体报道,河南籍女孩朱婷身高1.95米,在本届赛事上表现十分抢眼,荣获“最有价值球员”称号。1.99米的重庆姑娘袁心玥司职副攻,在郎平的破格提拔下,直接进入了国家队,潜力可期。而19岁的张常宁更是出身排球世家,父亲、哥哥均为国手。这颗被郎平排兵布阵的“活棋”,兼职主攻和接应,就在本届赛事上,张常宁因惠若琪缺阵,临危受命,并出色地完成了“替补”任务,值得赞赏。
这些优秀人才的频频涌现,有人称是郎平的“幸运”。可殊不知,这却是郎平发掘好苗子,并悉心栽培的成果。就连中国前女排教练、本世纪初亲手打造“黄金一代”的陈忠和,也感慨地说:“这些年轻球员有身高、有实力、有朝气,加上郎平的执教水平及其带来的凝聚力,中国女排应该有望续写辉煌。”
事实正是,上任两年多来,郎平在缔造她以往的“高大化”路线之余,非常注重队员的技术化培养。尽管也曾多次遭受挫败,但在各种赛事上与国际球队员的角逐中,中国女排成员的技术提升已经有目共睹。
更值得一提的是,郎平在训练方法上摒弃了以往的陈旧模式,对女队员的生活、伤病、假期等都会给予关注,并请来美国专业康复师,根据每个人的身体情况而制订相关的训练计划。“私人定制”的训练方法也首次在国内应用。以尊重运动员的个性价值,代替了从前严苛的“魔鬼训练”法则,使郎平的团队管理更具人性化。
这种国际化的人才培养视野,正在为中国女排构筑未来8-10年的人才梯队,备战更多的世界级赛事。
(本文选自:中外管理 2015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