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对促进贫困山区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富民兴区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贫困山区农业科技推广现状
(一)农业推广机构及人员情况。一是政府技术推广机构设置。贫困山区的政府性质农业推广机构有农林、林业、畜牧、水务、科委、科协等涉农部门。镇乡级推广机构有农业服务中心、林业站、畜牧兽医站。二是社会技术服务组织。主要包括农业科研院校、农业技术协会、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服务专家大院、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技经营个体户、种养殖大户、农业土专家等组织。三是推广人员情况。贫困山区政府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多为事业单位人员,约占总农业人口的5-2.5‰之间。
(二)农村劳动力构成情况。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集镇转移就业,贫困山区外出人员占总人口比例达50%以上,而青壮年外出占外出人员总数的80%以上。贫困山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从事劳动生产的劳动力素质较为低下 ,老龄化、低能化现象突出。
(三)农业推广投入情况。因多种因素影响,使得科技推广经费不能完全下拔基层,被挪用现象较为普遍。加之镇乡财力投入较弱,很多地方的乡镇财力除了保证基本的人员和办公经费外,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农业科技推广。部分山区产业发展弱,转移支付资金少,其进行农业新品种和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也更难,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四)农业科技推广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技术培训,实地指导,典型示范,交流借鉴,自学摸索,行政命令,政策引导等。
(五)农民接受农业科技的态度。一是被动型,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动的接受各种农业科技。二是应付型,对新思想、新技术持怀疑和观望的态度,只是为了应付了事。三是偏激型,急功近利,在没有完全明白科技要领的情况下,凭自己的想像,盲目上马。四是抗拒型,只相信自己多年来使用的技术,不听从技术人员的指导,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二、农业科技推广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对象较弱。一方面,留守农村的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这类群体一方面科技意识薄弱,多数属于半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新技术、新方法的敏感性和接受程度相对不高。另一方面经济基础薄弱,绝大多家庭因为经济基础薄弱不愿意承担或不能够承受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可能产生的风险。
(二)条件较差。贫困山区地理条件差,山高坡陡、山穷水恶,80%是难以利用的山地,现有耕地多属“巴掌田”、“鸡窝地”,耕地零碎化、产业分散化现象突出,加之交通、灌溉条件较差,很多新技术、新设备难以推广应用和普及。
(三)体制不顺。目前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政府、科研单位、推广部门在农业推广上存在职能职责不明确,隶属关系不明晰,政府越位、缺位和从事人员多重管理或管理缺失现象比较突出。
(四)渠道不畅。一是科技来源较少,支撑能力普遍不足。二是推广渠道较窄,主要是以政府及其组成部门为农业推广的主渠道。三是村级组织动员不够,政府在乡、村两级在科技推广的组织动员上大大削弱。四是科技示范户较少,且多集中在少数骨干产业上,区域性特色农业没有可借鉴的技术模式。
(五)经费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山区农业区县财政问题导致农业推广经费配套不足,挤点、挪用农业推广经费的现象时有发生,镇乡财政难以足额配套农业推广经费,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严重挫伤了推广机构和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贫困山区农业科技推广的建议
(一)提高农业效益。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大力发展规模经营,提高农民自身土地收益。不断增强农民进行生产的动力,从而主动学习农业科技,提高技术水平。
(二)创新科技推广渠道。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加大农技服务站、基层农业服务中心建设力度,着力提高农技人员队伍建设和知识更新水平,打造一支技术过硬、吃苦耐劳、群众欢迎的新型农业推广队伍。
(三)构建示范推广平台。坚持先试验示范、再推广的农业推广原则,加强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和示范片、示范户建设,努力打造承接各类先进实用技术的载体和平台,提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农业推广的积极性。
(四)着力培养推广对象。实施贫困山区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加强农业科技示范户、农民技術骨干和新生劳动力的技术教育。着力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能示范的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民在农业推广中快速脱贫致富。
(五)着力培育科技源头。要加大贫困山区科技源头培育力度,广泛采取校地合作、对口帮扶、蹲点研究等方式,把更多科研院校、行业专家引导到贫困山区,政府给予特殊津贴,对重大科研成果给予奖励。
(六)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农业推广投入力度,逐步提高农业推广经费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建立完善农业推广资金的正常增长机制,着力减轻农业推广进程中农民负担和应用风险。
(七)健全各类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要把农业科技推广根据农业科技对技术、市场、生态、环境以及效益等的不同影响,确定不同的推广类别。
(课题组成员:翁天均、庞建军、罗雪芹)
一、贫困山区农业科技推广现状
(一)农业推广机构及人员情况。一是政府技术推广机构设置。贫困山区的政府性质农业推广机构有农林、林业、畜牧、水务、科委、科协等涉农部门。镇乡级推广机构有农业服务中心、林业站、畜牧兽医站。二是社会技术服务组织。主要包括农业科研院校、农业技术协会、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服务专家大院、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技经营个体户、种养殖大户、农业土专家等组织。三是推广人员情况。贫困山区政府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多为事业单位人员,约占总农业人口的5-2.5‰之间。
(二)农村劳动力构成情况。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集镇转移就业,贫困山区外出人员占总人口比例达50%以上,而青壮年外出占外出人员总数的80%以上。贫困山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从事劳动生产的劳动力素质较为低下 ,老龄化、低能化现象突出。
(三)农业推广投入情况。因多种因素影响,使得科技推广经费不能完全下拔基层,被挪用现象较为普遍。加之镇乡财力投入较弱,很多地方的乡镇财力除了保证基本的人员和办公经费外,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农业科技推广。部分山区产业发展弱,转移支付资金少,其进行农业新品种和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也更难,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四)农业科技推广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技术培训,实地指导,典型示范,交流借鉴,自学摸索,行政命令,政策引导等。
(五)农民接受农业科技的态度。一是被动型,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动的接受各种农业科技。二是应付型,对新思想、新技术持怀疑和观望的态度,只是为了应付了事。三是偏激型,急功近利,在没有完全明白科技要领的情况下,凭自己的想像,盲目上马。四是抗拒型,只相信自己多年来使用的技术,不听从技术人员的指导,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二、农业科技推广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对象较弱。一方面,留守农村的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这类群体一方面科技意识薄弱,多数属于半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新技术、新方法的敏感性和接受程度相对不高。另一方面经济基础薄弱,绝大多家庭因为经济基础薄弱不愿意承担或不能够承受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可能产生的风险。
(二)条件较差。贫困山区地理条件差,山高坡陡、山穷水恶,80%是难以利用的山地,现有耕地多属“巴掌田”、“鸡窝地”,耕地零碎化、产业分散化现象突出,加之交通、灌溉条件较差,很多新技术、新设备难以推广应用和普及。
(三)体制不顺。目前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政府、科研单位、推广部门在农业推广上存在职能职责不明确,隶属关系不明晰,政府越位、缺位和从事人员多重管理或管理缺失现象比较突出。
(四)渠道不畅。一是科技来源较少,支撑能力普遍不足。二是推广渠道较窄,主要是以政府及其组成部门为农业推广的主渠道。三是村级组织动员不够,政府在乡、村两级在科技推广的组织动员上大大削弱。四是科技示范户较少,且多集中在少数骨干产业上,区域性特色农业没有可借鉴的技术模式。
(五)经费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山区农业区县财政问题导致农业推广经费配套不足,挤点、挪用农业推广经费的现象时有发生,镇乡财政难以足额配套农业推广经费,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严重挫伤了推广机构和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贫困山区农业科技推广的建议
(一)提高农业效益。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大力发展规模经营,提高农民自身土地收益。不断增强农民进行生产的动力,从而主动学习农业科技,提高技术水平。
(二)创新科技推广渠道。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加大农技服务站、基层农业服务中心建设力度,着力提高农技人员队伍建设和知识更新水平,打造一支技术过硬、吃苦耐劳、群众欢迎的新型农业推广队伍。
(三)构建示范推广平台。坚持先试验示范、再推广的农业推广原则,加强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和示范片、示范户建设,努力打造承接各类先进实用技术的载体和平台,提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农业推广的积极性。
(四)着力培养推广对象。实施贫困山区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加强农业科技示范户、农民技術骨干和新生劳动力的技术教育。着力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能示范的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民在农业推广中快速脱贫致富。
(五)着力培育科技源头。要加大贫困山区科技源头培育力度,广泛采取校地合作、对口帮扶、蹲点研究等方式,把更多科研院校、行业专家引导到贫困山区,政府给予特殊津贴,对重大科研成果给予奖励。
(六)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农业推广投入力度,逐步提高农业推广经费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建立完善农业推广资金的正常增长机制,着力减轻农业推广进程中农民负担和应用风险。
(七)健全各类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要把农业科技推广根据农业科技对技术、市场、生态、环境以及效益等的不同影响,确定不同的推广类别。
(课题组成员:翁天均、庞建军、罗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