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纺织业(包括棉纺、毛纺、麻纺、针织等)具有资源依托型和劳动密集型的突出特点。受近两年来原材料、劳动力、能源等相关要素价格迅速上涨的影响,目前纺织业处于艰难发展的困境。以棉纺织行业为例,2006年,棉纺行业利润率为10.93%,2007年仅为0.71%,其中部分利润是非纺织部分带来。据统计,2007年棉纺全行业有2/3企业亏损,近2000万纱锭产能处于停产状态。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必然的选择,同时也要求国家相关政策给予必要的支持。
一、成本上升主要影响因素
(一)原料成本
我国纺织业棉花消费占全部纺织用纤维的比重为47-51%。我国棉花生产能力约占全球棉花生产能力的25%,棉花消费占全球棉花消费的41%。由于纺织业产能的增幅远远高于国内棉花产量的增幅,纺织企业对进口棉的依存度日益加大。2007年,全年棉花进口配额89.4万吨,实际进口量达到246万吨。按照2008年我国纱产量2200万吨计算,实际用棉量在1110万吨左右,扣除约750万吨的国内棉花产量,我国约有360万吨依靠进口,占全部棉花用量的30%以上。我国棉花缺口扩大导致国内、国际棉花价格上涨。2008年3月,国内328棉现货价格从2007年月10月的12700-12800元/吨涨到13500-13600元/吨。到2008年5月,国内三级棉价格比去年同期增加1000元/吨。按1.07吨棉花生产1吨棉纱计算,棉价每上涨1000元/吨纱生产成本将上升640元,棉价上升对纺织业形成极大的成本压力。2008年5月,在棉花价格上涨的情况下,30支普梳棉纱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这意味着生产一吨纱在棉花原料上就减少1000元/吨的利润。
(二)劳动力成本
2007年,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绝大多数纺织企业劳动力成本上涨15%以上,纺织行业人均工资为1300-1500元;预计2008年工资提高幅度不会低于2007年的增长幅度,与亚洲的主要竞争对手相比已经不具有优势。2007年,我国东部地区纺织业劳动力成本快速接近每小时1美元的门槛,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和印尼等国家国内纺织业劳动力成本仅分别为每小时0.29美元、0.36美元、0.22美元和0.36美元,我国纺织业劳动力成本已大大高于以上东南亚国家。
近期我国纺织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一是近两年随着物价上涨,提高工资幅度逐步加快。二是2008年1月1日新《劳动合同法》正式生效。客观上使企业人力成本提高。三是纺织业用工多、工人流动性大、生产季节性强、经常加班加点、多实行计件工资制。如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支付加班工资,工作时间增加50%,加班工资将比法定工时工资高出90%。企业用工成本会大幅上升。据估算,基础工资、加班费和社保这三大块如果严格落实,2008年人均劳动报酬将比上年提高一倍左右,企业根本无法承受。
(三)能源等生产要素成本
1、电价调整
自2008年7月1日起,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2.5分钱,平均涨幅4.7%。根据测算,这将使纺织行业一年增加用电负担37.5亿元,约占2007年行业利润总额的3.2%。近年来,棉纺企业通过工艺装备的改进使产品能耗大幅降低,棉纺全行业平均企业的吨纱耗电量折标(折21支纱产量)为1200度,并以变动幅度在10%以内为正常。如果根据2007年棉纺织行业的纱布产量计算,在电价上调2.5分钱后,棉纺织行业一年将累计增加用电负担约12.88亿元,约占2007年棉纺织行业利润总额的4.18%。
2、运输成本
棉纺企业原料(棉花等)及产成品主要通过公路运输发送。2008年6月20日起,成品油大幅调价后,运输成本显著提高,导致销售费用大幅增加。
3、资金成本
据统计,2007年国家10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6次上调银行存贷款利率,就此全行业多支付150亿元的利息成本。
4、环保成本
由于节能减排成果是政府政绩考核的硬指标,纺织企业面临排污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许多中小纺织企业没有能力建设污水达标排放的处理装置。同时,多数地方较大幅度提高了排污费标准。
5、土地使用成本
东部地区制造业发展迅速,地价上涨较快,造成纺织企业用地紧缺,厂房租金上升明显。
(四)有关政策影响
1、棉花滑准税政策
目前,我国每年只有约90万吨进口棉花可以享受进口关税配额,大约近300万吨棉花受到滑准税影响。据测算,2006-2007年棉纺织企业进口棉的滑准税率实际平均达到10%,棉花进口滑准税政策的执行使进口棉价格高于国产棉7%以上,大大增加了企业负担。2008年1月进口棉到岸价如按1%关税计算,要比国内429级棉售价平均每吨高出559元,按2008年滑准税计算要比国内高出1098元。在国内棉花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我国纺织企业却不能充分利用国际市场配置资源,导致我国棉纺织初级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缺乏优势,大量的纺织订单正在或已经转移到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国,并有大量进口棉纱坯布进入国内市场。
2、棉花进销项税抵扣率问题
我国增值税制同时实行17%的标准税率和13%的低税率。农产品适用13%的税率,而以农产品为原料加工的工业产品则适用17%的税率,因而棉纺织行业存在棉花采购加工增值税“高征低扣”的问题。棉纺织企业销项税率是按产品销售额的17%征收,而购买棉花的进项税抵扣税率则按13%计算,纺织行业税负高于其它行业4个百分点,这一差额税费要由企业负担,增加了生产成本。
3、自动络筒机和喷气织机(“两机”)进口政策
自2008年开始,企业进口“两机”不再对进口增值税予以免税。到目前为止,国产“两机”在设备稳定性、转速、功能、材料上都与进口设备存在较大差距,并且国内产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棉纺企业使用的“两机”是当前纺织业转型升级最重要的关键设备。“两机”进口停止执行免税优惠政策,使国内纺织企业增加使用进口先进设备的投资成本,并使“两机”设备进口明显减少,企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速度受到遏制。
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
我国纺织业已进入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其总体方向是:积极控制低端生产能力的扩张,依靠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品结构,实现产品优质化、差异化、功能化、健康化;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同步推进,通过原料多元化提高供 给能力,向上游研发设计和下游品牌、营销环节推进延伸。
(一)纺织业实现转型升级的措施
1、优化原料结构,化解成本上升压力
以原料多元化为方向,研究开发新型纤维,扩大非棉纤维的使用,满足、引领和创造市场不同层次需求。减少常规原料,增加差别化纤维;减少中粗支纱生产,增加高支高密品种。扩大使用化学纤维、麻纤维、竹纤维、蛋白纤维等各类功能化纤维,开发多种纤维混纺高支产品。加大生产高档、高附加值纯棉产品占比,提高纯棉纤维创汇率和利润率。
2、加速设备更新,提高劳动生产率
加大对装备更新换代的投入,加快推进使用新型、高效棉纺织工艺设备、自动落纱细纱长车、紧密纺纱技术和粗、细络联合机;提高技术装备和机电一体化水准,加速淘汰陈旧落后设备;逐步提高棉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水平,实现工艺参数的在线监测,以自动化、连续化和智能化替代传统技术装备。通过积极利用国内外先进装备,优化基础工艺,降低用工水平,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3、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
要积极面对国内整体产能过剩、附加值低的中低档产品所占比例过高的现实,控制棉纺能力增长,遏制产能过剩。调整产品结构,重视产品开发,扩大生产高加工度、高附加值的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整体效益。棉纺织业重点发展高支、精梳、无接头纱、特种纱线以及无梭布;毛纺织重点发展生态环保、高支细薄、防皱免烫、防油防水防静电等高档面料,化纤及其制品行业重点开发功能性、差别化、复合型及高科技新型纤维。
4、延长产业链条,增强市场竞争力
开发纺织新材料、新产品,促进产业链前伸后延,重点是以下方面:一是化纤产业链,向上游发展PTA、丙烯腈等化纤原料,向下游发展化纤面料印染后整理、涤纶短纤深加工、毛纺深加工。二是高档色织布及服装产业链,提高高档色织布的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扩大高档衬衫、家纺用品加工能力。三是牛仔布及服装产业链,研发非棉、高支、高密、彩色丝光等高附加值新型牛仔面料,发展牛仔服装加工。四是家用纺织品产业链,发展床上用品、家纺产品,提高印染后整理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五是针织面料及服装产业链,力争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
5、加快梯度转移,优化产业整体布局
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适度控制棉纺、化纤常规产品产能的扩张,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多、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低的纺织产业和产品,限制和淘汰低水平初加工能力,促进加工能力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劳动力、原材料和土地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建设专业纺织业园区,在投资政策、投资环境等各个方面创造良好条件,承接来自中心城市、沿海地区以及国外的产业转移,以此形成各具特色、比较优势明显的梯度产业发展格局。
(二)国家政策给予相应支持
1、继续调整进口棉花滑准税
我国从2008年6月5日至10月5日对配额外进口的一定数量棉花实施临时滑准税,调整后相当于将滑准税进口税率由5-40%降至3-40%左右。从政策效果看,国内进口多数是中低等级棉,不能享受临时优惠政策。因此,应对进口棉花滑准税继续进行调整。基本方向是下调税率。一是当1%关税的棉花进口价与国内相应等级的供应价格持平时,滑准税政策自动停止执行,所有棉花进口配额执行1%进口税率。二是一般情况下,滑准税率调整为3%。同时,可考虑增加棉花进口配额,缓解供求矛盾。
2、恢复“两机”进口免增值税政策
根据目前国内“两机”生产的现状和纺织业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加大对企业进口先进纺织技术和装备的支持力度,调整现行政策,对进口喷气织机、自动络筒机减免进口增值税,以促进纺织业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提高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
3、对纺织企业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新产品开发等给予政策扶持等
尽快出台《劳动合同法》实施细则,结合实际情况,对不同生产力水平的地区和行业区别对待。
4、推进纺织行业技术创新
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投入,鼓励企业开发纺织新材料和先进加工技术,改造传统纺织工艺,广泛使用生态纺织品和节能、环保加工技术。政府积极搭建技术创新的公共平台。鼓励采取多种模式,在纺织产业集群内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强化信息服务、产品开发、设计示范、培训服务等功能,搭建关键共性技术和行业技术支撑平台,支持和服务于整个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积极推进产业标准化建设,制定并推广符合中国纺织业自身情况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体系,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5、完善产业配套,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政府要在纺织业转型升级中发挥引导服务作用。围绕重点产业链和优势产业集群,注重服务平台功能的延伸和完善,建设专业市场,提供共性技术支撑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区域品牌推广等。从产品研发、质量检测、人员培训、信息化、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等方面。建立为企业服务的相应机构和设施,培育国家级、省级纺织产业基地和特色城(镇)。
编辑 苏小梅
一、成本上升主要影响因素
(一)原料成本
我国纺织业棉花消费占全部纺织用纤维的比重为47-51%。我国棉花生产能力约占全球棉花生产能力的25%,棉花消费占全球棉花消费的41%。由于纺织业产能的增幅远远高于国内棉花产量的增幅,纺织企业对进口棉的依存度日益加大。2007年,全年棉花进口配额89.4万吨,实际进口量达到246万吨。按照2008年我国纱产量2200万吨计算,实际用棉量在1110万吨左右,扣除约750万吨的国内棉花产量,我国约有360万吨依靠进口,占全部棉花用量的30%以上。我国棉花缺口扩大导致国内、国际棉花价格上涨。2008年3月,国内328棉现货价格从2007年月10月的12700-12800元/吨涨到13500-13600元/吨。到2008年5月,国内三级棉价格比去年同期增加1000元/吨。按1.07吨棉花生产1吨棉纱计算,棉价每上涨1000元/吨纱生产成本将上升640元,棉价上升对纺织业形成极大的成本压力。2008年5月,在棉花价格上涨的情况下,30支普梳棉纱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这意味着生产一吨纱在棉花原料上就减少1000元/吨的利润。
(二)劳动力成本
2007年,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绝大多数纺织企业劳动力成本上涨15%以上,纺织行业人均工资为1300-1500元;预计2008年工资提高幅度不会低于2007年的增长幅度,与亚洲的主要竞争对手相比已经不具有优势。2007年,我国东部地区纺织业劳动力成本快速接近每小时1美元的门槛,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和印尼等国家国内纺织业劳动力成本仅分别为每小时0.29美元、0.36美元、0.22美元和0.36美元,我国纺织业劳动力成本已大大高于以上东南亚国家。
近期我国纺织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一是近两年随着物价上涨,提高工资幅度逐步加快。二是2008年1月1日新《劳动合同法》正式生效。客观上使企业人力成本提高。三是纺织业用工多、工人流动性大、生产季节性强、经常加班加点、多实行计件工资制。如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支付加班工资,工作时间增加50%,加班工资将比法定工时工资高出90%。企业用工成本会大幅上升。据估算,基础工资、加班费和社保这三大块如果严格落实,2008年人均劳动报酬将比上年提高一倍左右,企业根本无法承受。
(三)能源等生产要素成本
1、电价调整
自2008年7月1日起,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2.5分钱,平均涨幅4.7%。根据测算,这将使纺织行业一年增加用电负担37.5亿元,约占2007年行业利润总额的3.2%。近年来,棉纺企业通过工艺装备的改进使产品能耗大幅降低,棉纺全行业平均企业的吨纱耗电量折标(折21支纱产量)为1200度,并以变动幅度在10%以内为正常。如果根据2007年棉纺织行业的纱布产量计算,在电价上调2.5分钱后,棉纺织行业一年将累计增加用电负担约12.88亿元,约占2007年棉纺织行业利润总额的4.18%。
2、运输成本
棉纺企业原料(棉花等)及产成品主要通过公路运输发送。2008年6月20日起,成品油大幅调价后,运输成本显著提高,导致销售费用大幅增加。
3、资金成本
据统计,2007年国家10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6次上调银行存贷款利率,就此全行业多支付150亿元的利息成本。
4、环保成本
由于节能减排成果是政府政绩考核的硬指标,纺织企业面临排污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许多中小纺织企业没有能力建设污水达标排放的处理装置。同时,多数地方较大幅度提高了排污费标准。
5、土地使用成本
东部地区制造业发展迅速,地价上涨较快,造成纺织企业用地紧缺,厂房租金上升明显。
(四)有关政策影响
1、棉花滑准税政策
目前,我国每年只有约90万吨进口棉花可以享受进口关税配额,大约近300万吨棉花受到滑准税影响。据测算,2006-2007年棉纺织企业进口棉的滑准税率实际平均达到10%,棉花进口滑准税政策的执行使进口棉价格高于国产棉7%以上,大大增加了企业负担。2008年1月进口棉到岸价如按1%关税计算,要比国内429级棉售价平均每吨高出559元,按2008年滑准税计算要比国内高出1098元。在国内棉花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我国纺织企业却不能充分利用国际市场配置资源,导致我国棉纺织初级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缺乏优势,大量的纺织订单正在或已经转移到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国,并有大量进口棉纱坯布进入国内市场。
2、棉花进销项税抵扣率问题
我国增值税制同时实行17%的标准税率和13%的低税率。农产品适用13%的税率,而以农产品为原料加工的工业产品则适用17%的税率,因而棉纺织行业存在棉花采购加工增值税“高征低扣”的问题。棉纺织企业销项税率是按产品销售额的17%征收,而购买棉花的进项税抵扣税率则按13%计算,纺织行业税负高于其它行业4个百分点,这一差额税费要由企业负担,增加了生产成本。
3、自动络筒机和喷气织机(“两机”)进口政策
自2008年开始,企业进口“两机”不再对进口增值税予以免税。到目前为止,国产“两机”在设备稳定性、转速、功能、材料上都与进口设备存在较大差距,并且国内产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棉纺企业使用的“两机”是当前纺织业转型升级最重要的关键设备。“两机”进口停止执行免税优惠政策,使国内纺织企业增加使用进口先进设备的投资成本,并使“两机”设备进口明显减少,企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速度受到遏制。
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
我国纺织业已进入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其总体方向是:积极控制低端生产能力的扩张,依靠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品结构,实现产品优质化、差异化、功能化、健康化;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同步推进,通过原料多元化提高供 给能力,向上游研发设计和下游品牌、营销环节推进延伸。
(一)纺织业实现转型升级的措施
1、优化原料结构,化解成本上升压力
以原料多元化为方向,研究开发新型纤维,扩大非棉纤维的使用,满足、引领和创造市场不同层次需求。减少常规原料,增加差别化纤维;减少中粗支纱生产,增加高支高密品种。扩大使用化学纤维、麻纤维、竹纤维、蛋白纤维等各类功能化纤维,开发多种纤维混纺高支产品。加大生产高档、高附加值纯棉产品占比,提高纯棉纤维创汇率和利润率。
2、加速设备更新,提高劳动生产率
加大对装备更新换代的投入,加快推进使用新型、高效棉纺织工艺设备、自动落纱细纱长车、紧密纺纱技术和粗、细络联合机;提高技术装备和机电一体化水准,加速淘汰陈旧落后设备;逐步提高棉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水平,实现工艺参数的在线监测,以自动化、连续化和智能化替代传统技术装备。通过积极利用国内外先进装备,优化基础工艺,降低用工水平,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3、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
要积极面对国内整体产能过剩、附加值低的中低档产品所占比例过高的现实,控制棉纺能力增长,遏制产能过剩。调整产品结构,重视产品开发,扩大生产高加工度、高附加值的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整体效益。棉纺织业重点发展高支、精梳、无接头纱、特种纱线以及无梭布;毛纺织重点发展生态环保、高支细薄、防皱免烫、防油防水防静电等高档面料,化纤及其制品行业重点开发功能性、差别化、复合型及高科技新型纤维。
4、延长产业链条,增强市场竞争力
开发纺织新材料、新产品,促进产业链前伸后延,重点是以下方面:一是化纤产业链,向上游发展PTA、丙烯腈等化纤原料,向下游发展化纤面料印染后整理、涤纶短纤深加工、毛纺深加工。二是高档色织布及服装产业链,提高高档色织布的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扩大高档衬衫、家纺用品加工能力。三是牛仔布及服装产业链,研发非棉、高支、高密、彩色丝光等高附加值新型牛仔面料,发展牛仔服装加工。四是家用纺织品产业链,发展床上用品、家纺产品,提高印染后整理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五是针织面料及服装产业链,力争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
5、加快梯度转移,优化产业整体布局
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适度控制棉纺、化纤常规产品产能的扩张,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多、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低的纺织产业和产品,限制和淘汰低水平初加工能力,促进加工能力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劳动力、原材料和土地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建设专业纺织业园区,在投资政策、投资环境等各个方面创造良好条件,承接来自中心城市、沿海地区以及国外的产业转移,以此形成各具特色、比较优势明显的梯度产业发展格局。
(二)国家政策给予相应支持
1、继续调整进口棉花滑准税
我国从2008年6月5日至10月5日对配额外进口的一定数量棉花实施临时滑准税,调整后相当于将滑准税进口税率由5-40%降至3-40%左右。从政策效果看,国内进口多数是中低等级棉,不能享受临时优惠政策。因此,应对进口棉花滑准税继续进行调整。基本方向是下调税率。一是当1%关税的棉花进口价与国内相应等级的供应价格持平时,滑准税政策自动停止执行,所有棉花进口配额执行1%进口税率。二是一般情况下,滑准税率调整为3%。同时,可考虑增加棉花进口配额,缓解供求矛盾。
2、恢复“两机”进口免增值税政策
根据目前国内“两机”生产的现状和纺织业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加大对企业进口先进纺织技术和装备的支持力度,调整现行政策,对进口喷气织机、自动络筒机减免进口增值税,以促进纺织业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提高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
3、对纺织企业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新产品开发等给予政策扶持等
尽快出台《劳动合同法》实施细则,结合实际情况,对不同生产力水平的地区和行业区别对待。
4、推进纺织行业技术创新
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投入,鼓励企业开发纺织新材料和先进加工技术,改造传统纺织工艺,广泛使用生态纺织品和节能、环保加工技术。政府积极搭建技术创新的公共平台。鼓励采取多种模式,在纺织产业集群内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强化信息服务、产品开发、设计示范、培训服务等功能,搭建关键共性技术和行业技术支撑平台,支持和服务于整个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积极推进产业标准化建设,制定并推广符合中国纺织业自身情况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体系,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5、完善产业配套,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政府要在纺织业转型升级中发挥引导服务作用。围绕重点产业链和优势产业集群,注重服务平台功能的延伸和完善,建设专业市场,提供共性技术支撑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区域品牌推广等。从产品研发、质量检测、人员培训、信息化、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等方面。建立为企业服务的相应机构和设施,培育国家级、省级纺织产业基地和特色城(镇)。
编辑 苏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