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加快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济南、青岛、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等15个副省级城市于2006年自发建立了城市间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机制。今年8月,参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修订的《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案》,15个城市对原有的《副省级城市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对各城市2007年的社会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评价。总体来看,各城市2007年社会发展各项正指标均比前两年有较快提高,绝大多数逆指标有所下降,社会发展综合水平在全国663个城市中处在较高水平,城市社会发展处于良好发展态势。
一、副省级城市之间社会发展水平横向比较
对15个副省级城市社会发展水平的评价主要基于对社会发展总指数进行测算和分析。社会发展总指数由人口发展、生活水平、公共服务、社会和谐4个领域指数组成。测算结果是:杭州、深圳、大连、济南、广州、南京城市得分在110以上,处在第一层次;青岛、厦门城市得分在100~110分之间,处在第二个层次;宁波、武汉、沈阳城市得分90~100分之间,处在第三个层次;长春、哈尔滨、成都、西安得分在65~90之间,处在第四个层次。
(一)人口发展领域
该领域的评价基础是人口发展指数,由人口自然增长率、0~4岁人口性别比、平均期望寿命、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6个指标组成。各城市在人口发展领域的差距较小,特点比较一致和集中,人口发展指数较高的城市是沈阳33.01、大连32.87、广州29.46;相对较低的城市是宁波16.33、哈尔滨18.43。
从具体指标来看:
人口适度增长,但结构问题较为普遍。15个城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4.35‰,低于全国水平,除长春(6.36%)、厦门(8.45%)、深圳(13.45%)外均控制在5‰以内。但是在0~4岁男女性别比指标上,15个城市中有9个超过107.5的合理上限,其中最高的深圳、武汉、南京分别达到123.07、116.8和116.27。15个城市的平均预期寿命均在75岁以上,大连、杭州两市已接近80岁。
城市居民教育素质水平总体较高。由于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全面实施,以及高中阶段教育在中心城市的逐步普及,除宁波、哈尔滨、青岛、成都4个城市外,各市平均受教育年限均高于9年,最高的长春市达到12年。
城市从业人员就业结构较为合理。15个城市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均在30%以上,沈阳最高,达到了57.50%,低于40%的仅有宁波、长春、青岛、杭州4个城市。这说明,第三产业在带动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逐渐显现。
(二)生活水平领域
该领域的评价基础是生活水平指数,包括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的电脑数、农村饮用自来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人均生活用电量等8个指标。生活水平较高的城市是厦门41.53、杭州40.8、南京37.55、广州37.25;生活水平较低的城市哈尔滨7.29、长春9.35。
从具体指标来看:
农村居民居住条件总体较好。15个城市的农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均值达到了39.85平方米/人,超出全国平均水平(31.6平方米/人)8.25平方米,杭州、宁波、厦门高于50平方米。但同时,青岛、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5个城市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
城乡社会信息化程度较高。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加速了中心城市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15个城市平均每三个家庭拥有两部电脑,其中南京、广州、厦门、青岛、宁波、深圳、济南等市的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电脑数甚至超过了70台。
(三)公共服务领域
该领域的评价基础是公共服务指数,由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传染病发病率、孕产妇死亡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每百万人口拥有公共文化设施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每百万人拥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的床位数、教育卫生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8个指标组成。公共服务指数较高的城市是济南40.69、青岛30.99、宁波29.45;水平较低的是沈阳18.95、成都19.09、武汉20.12。
从具体指标来看:
居民健康水平相对较高。15个城市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远低于18.1%和36.6/10万的全国平均水平,有12个城市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7%以内,而孕产妇死亡率低于15/10万的城市达到了10个。同时应注意到,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和现代疾病谱的变化,这些城市的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有大幅上升的趋势,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普遍高于全国272.39/10万的平均水平,发病率在300/10万以上的城市多达7个。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水平地区间发展不均衡。以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为例,深圳、西安的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超过90%,而武汉、济南、南京却低于30%;在每万人拥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的床位数上,最多的大连市(48.5张)和最少的西安市(3.4张)相差45.1张。
地方财政对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投入力度差异较大。教育卫生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高于30%的仅有济南,为36.8%;深圳(13.5%)、大连(14.1%)、广州(17.58%)、厦门(18.26%)、南京(19.69%)等5个城市比重不到20%。
(四)社会和谐领域
该领域的评价基础是社会和谐指数,由城镇登记失业率、交通、火灾死亡人口比率、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最低收入户差异倍数、城乡人均收入之比、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6个指标构成。社会和谐指数较高的城市是大连41.9、青岛31.62、哈尔滨31.36;较低的是厦门14.2、西安17.55、宁波19.3。
从具体指标来看:
各城市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值相近。15个城市城乡的人均收入之比平均数2.5,各个城市之间差距不大,基本上处在1.8至2.88的区间上。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有一定上升,但相对稳定。成都、西安、厦门高于2007年全国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5%的水平,广州、杭州、长春等10个城市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副省级城市社会发展水平年度纵向比较
“十一五”以来,副省级城市社会发展指标与“十五”末期的2005年相比,有四个方面的变化值得关注。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有较大提高。与2005年相比,增长幅度较高的是沈阳44.6%、青岛38%、西安33.5%。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与2005年相比,增长幅度较高的是大连41.6%、沈阳34.8%。
人均生活用电量变化总体呈增长趋势。与2005年相比,15个城市中,除沈阳、西安、青岛、南京分别下降23.25%、5.97%、7.94%、1.75%外,其他城市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厦门市的增幅达到32.5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最低户差异倍数变化不尽相同。与2005年相比,西安、青岛、深圳、济南、广州、成都略有下降,沈阳保持不变,其他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最高最低户差异倍数区域增大,如宁波从9.5扩大到了11.9。
三、副省级城市社会发展水平与现代化水平的比较
2000年中央提出一些沿海发达城市和地区“要富而思进”,在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先后提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对照中国社会科学院朱庆芳研究员提出的《小康社会及现代化指标评价方法》,从中选取6个与副省级城市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相一致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大致得到如下结论。
人口自然增长率普遍高于现代化指标。15个副省级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只有大连、成都2个城市达到了2%。的现代化标准。
人均期望寿命基本这标。大连、杭州、广州等12个城市达到或超过76岁的现代化指标水平;济南75.2岁、西安75.78岁、哈尔滨75.9岁也接近现代化指标值。
第三产业从业人受比重明显偏低。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均低于60%的现代化指标水平。
恩格尔系数与现代化指标存在差距。15个副省级城市恩格尔系数均高于现代化30%这一指标,有的城市明显偏高。
部分城市每百户居民拥有电脑数达到现代化标准。15个副省级城市每百户居民拥有电脑数平均值为59.93台。南京、广州、深圳、厦门、青岛、济南、武汉、杭州、长春等9个城市超过现代化50台以上的标准;大连、西安、成都、沈阳、宁波、哈尔滨6个城市低于50台的现代化标准。
人均生活用电量还有一定差距。15个副省级城市人均生活用电量仅厦门、深圳、广州高于700千瓦小时的现代化指标值,其他城市均低于现代化指标。
四、启示与思考
评价分析也表明,各城市社会发展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涉及投入和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因素。
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相对滞后。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健全,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业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有效形成。
社会事业投入相对不足。组织和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统计数据显示,各城市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供应能力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以公益事业为主体的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尚未建立。
城乡社会发展不均衡。社会公共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落后,城市社会发展指标明显高于农村社会发展指标,农民还不能公平地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
社会问题退步增多。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加快,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显现,刑事案件立案数上升、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等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应当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沈阳市发展改革委社会处、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综合处供稿)
(本栏目策划、编辑:苏小梅)
一、副省级城市之间社会发展水平横向比较
对15个副省级城市社会发展水平的评价主要基于对社会发展总指数进行测算和分析。社会发展总指数由人口发展、生活水平、公共服务、社会和谐4个领域指数组成。测算结果是:杭州、深圳、大连、济南、广州、南京城市得分在110以上,处在第一层次;青岛、厦门城市得分在100~110分之间,处在第二个层次;宁波、武汉、沈阳城市得分90~100分之间,处在第三个层次;长春、哈尔滨、成都、西安得分在65~90之间,处在第四个层次。
(一)人口发展领域
该领域的评价基础是人口发展指数,由人口自然增长率、0~4岁人口性别比、平均期望寿命、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6个指标组成。各城市在人口发展领域的差距较小,特点比较一致和集中,人口发展指数较高的城市是沈阳33.01、大连32.87、广州29.46;相对较低的城市是宁波16.33、哈尔滨18.43。
从具体指标来看:
人口适度增长,但结构问题较为普遍。15个城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4.35‰,低于全国水平,除长春(6.36%)、厦门(8.45%)、深圳(13.45%)外均控制在5‰以内。但是在0~4岁男女性别比指标上,15个城市中有9个超过107.5的合理上限,其中最高的深圳、武汉、南京分别达到123.07、116.8和116.27。15个城市的平均预期寿命均在75岁以上,大连、杭州两市已接近80岁。
城市居民教育素质水平总体较高。由于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全面实施,以及高中阶段教育在中心城市的逐步普及,除宁波、哈尔滨、青岛、成都4个城市外,各市平均受教育年限均高于9年,最高的长春市达到12年。
城市从业人员就业结构较为合理。15个城市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均在30%以上,沈阳最高,达到了57.50%,低于40%的仅有宁波、长春、青岛、杭州4个城市。这说明,第三产业在带动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逐渐显现。
(二)生活水平领域
该领域的评价基础是生活水平指数,包括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的电脑数、农村饮用自来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人均生活用电量等8个指标。生活水平较高的城市是厦门41.53、杭州40.8、南京37.55、广州37.25;生活水平较低的城市哈尔滨7.29、长春9.35。
从具体指标来看:
农村居民居住条件总体较好。15个城市的农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均值达到了39.85平方米/人,超出全国平均水平(31.6平方米/人)8.25平方米,杭州、宁波、厦门高于50平方米。但同时,青岛、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5个城市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
城乡社会信息化程度较高。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加速了中心城市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15个城市平均每三个家庭拥有两部电脑,其中南京、广州、厦门、青岛、宁波、深圳、济南等市的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电脑数甚至超过了70台。
(三)公共服务领域
该领域的评价基础是公共服务指数,由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传染病发病率、孕产妇死亡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每百万人口拥有公共文化设施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每百万人拥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的床位数、教育卫生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8个指标组成。公共服务指数较高的城市是济南40.69、青岛30.99、宁波29.45;水平较低的是沈阳18.95、成都19.09、武汉20.12。
从具体指标来看:
居民健康水平相对较高。15个城市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远低于18.1%和36.6/10万的全国平均水平,有12个城市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7%以内,而孕产妇死亡率低于15/10万的城市达到了10个。同时应注意到,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和现代疾病谱的变化,这些城市的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有大幅上升的趋势,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普遍高于全国272.39/10万的平均水平,发病率在300/10万以上的城市多达7个。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水平地区间发展不均衡。以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为例,深圳、西安的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超过90%,而武汉、济南、南京却低于30%;在每万人拥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的床位数上,最多的大连市(48.5张)和最少的西安市(3.4张)相差45.1张。
地方财政对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投入力度差异较大。教育卫生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高于30%的仅有济南,为36.8%;深圳(13.5%)、大连(14.1%)、广州(17.58%)、厦门(18.26%)、南京(19.69%)等5个城市比重不到20%。
(四)社会和谐领域
该领域的评价基础是社会和谐指数,由城镇登记失业率、交通、火灾死亡人口比率、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最低收入户差异倍数、城乡人均收入之比、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6个指标构成。社会和谐指数较高的城市是大连41.9、青岛31.62、哈尔滨31.36;较低的是厦门14.2、西安17.55、宁波19.3。
从具体指标来看:
各城市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值相近。15个城市城乡的人均收入之比平均数2.5,各个城市之间差距不大,基本上处在1.8至2.88的区间上。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有一定上升,但相对稳定。成都、西安、厦门高于2007年全国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5%的水平,广州、杭州、长春等10个城市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副省级城市社会发展水平年度纵向比较
“十一五”以来,副省级城市社会发展指标与“十五”末期的2005年相比,有四个方面的变化值得关注。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有较大提高。与2005年相比,增长幅度较高的是沈阳44.6%、青岛38%、西安33.5%。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与2005年相比,增长幅度较高的是大连41.6%、沈阳34.8%。
人均生活用电量变化总体呈增长趋势。与2005年相比,15个城市中,除沈阳、西安、青岛、南京分别下降23.25%、5.97%、7.94%、1.75%外,其他城市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厦门市的增幅达到32.5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最低户差异倍数变化不尽相同。与2005年相比,西安、青岛、深圳、济南、广州、成都略有下降,沈阳保持不变,其他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最高最低户差异倍数区域增大,如宁波从9.5扩大到了11.9。
三、副省级城市社会发展水平与现代化水平的比较
2000年中央提出一些沿海发达城市和地区“要富而思进”,在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先后提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对照中国社会科学院朱庆芳研究员提出的《小康社会及现代化指标评价方法》,从中选取6个与副省级城市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相一致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大致得到如下结论。
人口自然增长率普遍高于现代化指标。15个副省级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只有大连、成都2个城市达到了2%。的现代化标准。
人均期望寿命基本这标。大连、杭州、广州等12个城市达到或超过76岁的现代化指标水平;济南75.2岁、西安75.78岁、哈尔滨75.9岁也接近现代化指标值。
第三产业从业人受比重明显偏低。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均低于60%的现代化指标水平。
恩格尔系数与现代化指标存在差距。15个副省级城市恩格尔系数均高于现代化30%这一指标,有的城市明显偏高。
部分城市每百户居民拥有电脑数达到现代化标准。15个副省级城市每百户居民拥有电脑数平均值为59.93台。南京、广州、深圳、厦门、青岛、济南、武汉、杭州、长春等9个城市超过现代化50台以上的标准;大连、西安、成都、沈阳、宁波、哈尔滨6个城市低于50台的现代化标准。
人均生活用电量还有一定差距。15个副省级城市人均生活用电量仅厦门、深圳、广州高于700千瓦小时的现代化指标值,其他城市均低于现代化指标。
四、启示与思考
评价分析也表明,各城市社会发展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涉及投入和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因素。
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相对滞后。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健全,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业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有效形成。
社会事业投入相对不足。组织和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统计数据显示,各城市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供应能力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以公益事业为主体的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尚未建立。
城乡社会发展不均衡。社会公共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落后,城市社会发展指标明显高于农村社会发展指标,农民还不能公平地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
社会问题退步增多。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加快,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显现,刑事案件立案数上升、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等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应当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沈阳市发展改革委社会处、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综合处供稿)
(本栏目策划、编辑:苏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