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WEF)于2008年10月8日发布了《全球竞争力报告2008—2009》的评比结果。中国大陆在134个参评经济体中名列第30、较上年进步4位。按可比口径计算,这是我国继去年进步1位基础上的再度提升,也是首次跻身于前30强势经济体。
一、本年度评比的相关说明
(一)评比指标体系没有变化
今年WEF的全球竞争力评比,使用了与去年相同的评价体系与方法。因而,各项评比结果与上年完全可比。
评比体系继续沿用“全球竞争力指数”(简称GCI),包括3个大类项目(称为“子指数”)、12个子项目(称为“支柱”)。
具体评比指标与去年完全相同,共计110个(由于其中的6个指标被分拆使用,实际使用的计算指标为113个),包括由相关国际机构提供的31个统计指标,从各参评经济体的企业家问卷获得的79个调查指标。总共使用的企业家调查问卷12297份,我国提交了其中的323份。
评价方法仍然采用将所有参评经济体归入不同发展阶段、使用不同系数的方式。即,根据人均GDP(以美元计算)的数额划分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创新驱动不同发展阶段,加之其间的过渡阶段,共计5个发展阶段。
略有变化之处,也未影响到我国排名结果及其与上年的可比性。一是参与评比的经济体总量由上年的131个变为134个;二是取消了历年都有的辅助性评比——由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主持的“商业竞争力指数”(简称BCI)。
(二)并非针对当前金融危机
虽然WEF的全球竞争力评比结果在近日发布,但因用于评比的数据指标截至2007年底,企业家问卷调查工作于本年1—5月进行,从而并不直接反映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与影响。所以应该说,本年度的测评结果向人们展示的是,金融危机引发国际经济重大变局前夜的全球竞争力格局。
与此同时,WEF也在高度关注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并特别强调竞争力要素的重大意义。有如,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教授指出:在不确定的全球金融环境下,各国更应该以加强经济成长及其发展基础的基本面为重。夏维尔·萨拉—伊—马丁教授认为,粮食和能源价格攀升、严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世界重要经济体增长减速等,给政策制定者带来经济治理的新挑战。面对当前的不确定性,各经济体维护支撑竞争力的经济环境,将有助于自身应对各种冲击,确保未来依然有稳健的经济表现。全球竞争力网络主管珍妮弗·布兰克表示,本报告着重每个国家和地区的长远情况,针对结构因素,毋須考虑商业周期和市场动荡。就算有巨大金融危机,我们也不能忘记良好教育系统对市场的生产力大有贡献。
二、我国的竞争力排名结果
我国本年度的竞争力总排名居第30位,按与上年的可比口径上升4位、增加0.13得分。各子指数类和支柱项下的具体排名情况,见表1。
总体而言,我国在全球竞争力评比中所显现出的强势与上年相同,首先是市场规模,其次是宏观经济稳定;弱势与上年有所变化,主要体现在金融市场成熟性、技术环境、高等教育和培训三个领域,其中的“技术环境”替换了上年的公共和私人的“制度”。
(一)总体竞争力结构
就三类子指数情况看,基本条件、效率提升、创新因素子指数的排名依次为第42、40、32,仍然全部落后于总排名。按照该项评比对于各经济体的发展阶段分类,我国处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的过渡阶段,三类子指数在总排名中的各自权重依次在60-40%、35-50%、5-10%之间。由于权重不同的缘故,创新因素排名的提升幅度很大却对总排名的贡献较小。因此,就对今年总排名进步的影响而言,应该说是三类子指数共同促进了总排名提升4位。
从12个支柱项目的排名看,最高排名第2、最低排名第109位,表现出极大的差距。与总排名对比可见,市场规模、宏观经济两个支柱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其第2和第11的排名极大支持了总排名的地位,另有创新支柱也超前于总排名2个位次;而其余9个项目都或多或少地拖累了总排名,其中,位列第109的金融市场成熟性是最大拖后项,其次要数技术环境(第77)、高等教育和培训(第64)、制度(第56)这3个支柱项,也大力拉了总排名的后腿。
(二)与上年情况比较
从三类子指数看,全都获得了排名、得分的同时进步。其中,创新因素进步最为明显,提升了18个位次、0.29个得分;基本条件类虽然得分增加0.21、排名只进步2位,表明该项指数的全球水平的普遍进步;效率提升类虽得分增加较少但位次进步5位,显示出此项评价的敏感程度较高。
从12个支柱项目的情况看,在得分上,传统的两大优势项目各有下降,结合现实情况看,市场规模显然是受到对外贸易增长下降的影响、情有可原,而宏观经济虽下降不多却更值得重视;其他10个项目都有不同程度增加,表明了自我状况的进步,尤其制度、商业成熟性两项的大幅上升较为可观。在排名位次上,除了市场规模未变之外,有2个退步项、9个进步项:退步项包括宏观经济、技术环境,分别退步4位,并且它们已经是在去年各退4位基础上的继续后退,值得特别关注,其中技术环境的评比得分略有增加,显示出该项虽有自我进步、却大大落后于他人的进步幅度;进步项中的制度支柱表现最为突出、前进了21位,且由134个参评经济体排名表的后半部进入到前半部分;另有金融市场成熟性、高等教育和培训这两个连年落后的指标,今年已分别取得了9位、14位的进步,较为难得;健康和初等教育在上年大幅提升的基础上继续进步11位、但是得分进步幅度较小,表明其国际总体水平的进步艰难;此外,商业成熟性、创新两个项目,不仅继续向好,而且得到了10位以上的大幅进步,有望得以保持。
(三)相关的国际比较
我国今年的评比结果被WEF誉为“继续领跑‘金砖四国’”。就总排名与上年的比较来看,印度表现为小幅下降、由第48位下降至第50位,俄罗斯、巴西都比去年大幅上升,分别由第58升至第51位、由第72升至第64位。尽管如此,按照WEF依据人均GDP划分的发展阶段看,这“金砖四国”实际上处于并不相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印度、巴西分别处于“要素驱动”和“效率驱动”阶段,我国处在其间的过渡阶段,俄罗斯则处于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过渡阶段。换句话说,由于我国人口规模巨大,人均GDP水平与俄罗斯和巴西还有很大差距。并且,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占世界份额,也比上年下降较多。(见表2)
就与相同发展阶段经济体的比较来看,处于这一阶段的经济体总共17个,我国的总体排名高于平均水平(见图1)。在12个支柱项目上,我国唯一落后的是金融市场成熟性;另有制度、技术环境、劳动市场效率3项仅相当于平均水平;其余8项则不同程度地高于平均水平,其中除了市场规模、宏观经济两大强项之外,创新、基础设施、健康和初等教育、商业成熟性4项水平较高,其余2项属于略高。
三、我国竞争力的优劣势表现
(一)来自WEF的评论
WEF 认为,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伴随着9.7%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中国在发展经济和促进经济多元化方面成就斐然,在减少贫困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的进步令人瞩目。WEF 指出,中国经济的卓越表现,不应忽视在维护竞争力方面的巨大挑战,即,继续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实现价值链的升级。由于财富增长,工资提高不可避免,生产率也必须跟随不断提升的物价和工资而增长,并增进国民生产体系的价值、质量、品种。这对中国意味着两个方面的事项:首先,必须增强竞争力的基本条件因素,包括提升目前仍落后于国际标准的制度、基础设施、公共健康和初等教育诸方面的质量,并继续保持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进而,还需要改善效率提升因素,特别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对信息通讯技术和其他从国外引进技术的利用能力,并提高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效率、促进金融市场成熟性。
关于我国竞争力的劣势,WEF依据各项评价指标进行了分类说明,主要有:在基本条件因素方面,制度支柱已比上年提升了21位,但是排名处于第56位,仍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宏观经济在保持良好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如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落后、绝对贫困人口分布广泛,每天生活费在1美元以下人口约有1.28亿,以及缺少干净的生活用水、足够的教育和健康服务。在效率提升因素方面,还存在某些严重劣势,突出体现在金融部门;技术环境的问题虽然不太严重,但其第77位的排名、落后于“金砖四国”,令人失望;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尽管有所进步,仍需要加强,以提高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市场也还缺乏弹性。
WEF的分析总结是:今年的竞争力评价结果显示,中国竞争力明显提升,很多指标排名上升。与此同时,保持竞争力将更具挑战性。中国已经到达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无法单纯依赖丰富的低成本要素投入来维持增长;在国内,中产阶层正在形成;国际上,企业继续依据成本与生产力之比决策最佳经营场所。眼下,包括市场规模、不断增长的国内需求和大力度改革在内的众多因素,使中国处于保持强劲增长并渡过全球经济乱局的坚固地位。
(二)反映优劣势的主要指标
在今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明确标示出属于我国竞争优势的指标共计19个,即排名在第30位之前的指标。其中,数据指标7个、问卷指标12个;位于前10名的有6个,依次为:国外市场规模(排名第1),国内市场规模、运输里程(都是第2),国民储蓄率、初等教育入学率(均为第5),农业政策成本(第6),薪酬与劳动生产率的相关性(第9);另外的12个优势指标是:本地供应商为数众多(18)、产业簇群广泛存在(19)、政府采购
促进技术创新(20)、买方依据对产品性能的深入分析决策购买(21)、政府债务指标(22)、遵守行政要求负担不重(23)、爱滋病毒流行指标(23)、研发活动中企业与国内的大学合作密切(24)、企业在R&D上大量投资(24)、创新能力(25)、国内竞争程度(27)、铁路发达高效(28)。总括说来,我国市场规模属于无与伦比的禀赋优势,应当充分有效利用;宏观环境是我国已保有多年的优势,但当前正面临压力与考验,需要政府着力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与调控力度;农业政策在已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的有利情况下,有待持续深化实施;创新领域的优势积累正在开始显现,有望取得更大进步;商业的成熟性正在出现积极改善。
同优势相比之下,我国的竞争力劣势指标明显过多,处于整体排名表后半部分的占1/4以上,与我国整体排名进入前30强的位置反差很大。落入第100名之后的指标有9个,其中,5个数据指标分别为:工资外劳动成本(126)、教育开支占GDP的比重(120)、总体税率(120)、履行创办企业程序的天数(108)、劳动者解雇成本(108);此外的4个调查指标为:资本流动受限(121)、证券交易监管不透明(109)、对银行稳健性的担忧(108)、对外资所有权的限制(105)。
就12个支柱项来看,金融市场、技术环境两项没有优势指标。特别是金融市场方面的表现最差,该项下共有9个指标,排名最靠前的是风险资本可得性、位居第49位,其次是对投资者保护的数据指标、仅排位第67,其他7个指标都排在第80位开外、且排位在100名之后的有3个。此外,与之相关的企业制度亦需加强,如保护少数股东的权益(第94)、提高董事会效能(90)、严格会计核算与审计标准(86)、强化商业道德(60)。在宏观经济项下,通货膨胀指标的变化最大,由上年第7的优势地位下降为今年的第62,不仅是导致宏观经济支柱排名后退4位的元凶,也成为连年之中该项排名最为靠后的指标;就当前情况来看,通货膨胀过快增长的趋势已经得到有效遏制,尚需继续巩固成效。鉴于我国竞争力中创新的重要性不断增加,还需要更多关注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应着力于改善高等教育和培训、扩大已有成果,并继续努力提高教育系统质量。
(三)制约商务活动的主要障碍
WEF今年的竞争力评比,仍涉及商务活动重大障碍因素的分析,并将上年的14个选项改为15个,增加了“公众健康水平低”。关于选项数据的获取方法没有改变。
从两年的情况来看(见图2和图3),企业家对前4个问题上的选择,集中度较高,约占50%的比重,且1与2、3与4之间更为接近。
从总排序上看,在今年处于前7位的指标中,与上年对比,只“获得融资”排在首位未变,其他6项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政策的不稳定性”由上年的第4位升为第2,“通货膨胀”由第12上升到第4位;“腐败行为”从上年的第3降到第6位,“基础设施不完善”从第5下降为第7。
本年度关于商务活动障碍评价结果反映出的问题是:企业资金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企业家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与形势的担忧增大,加快政府改革与建设的要求仍然迫切。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
一、本年度评比的相关说明
(一)评比指标体系没有变化
今年WEF的全球竞争力评比,使用了与去年相同的评价体系与方法。因而,各项评比结果与上年完全可比。
评比体系继续沿用“全球竞争力指数”(简称GCI),包括3个大类项目(称为“子指数”)、12个子项目(称为“支柱”)。
具体评比指标与去年完全相同,共计110个(由于其中的6个指标被分拆使用,实际使用的计算指标为113个),包括由相关国际机构提供的31个统计指标,从各参评经济体的企业家问卷获得的79个调查指标。总共使用的企业家调查问卷12297份,我国提交了其中的323份。
评价方法仍然采用将所有参评经济体归入不同发展阶段、使用不同系数的方式。即,根据人均GDP(以美元计算)的数额划分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创新驱动不同发展阶段,加之其间的过渡阶段,共计5个发展阶段。
略有变化之处,也未影响到我国排名结果及其与上年的可比性。一是参与评比的经济体总量由上年的131个变为134个;二是取消了历年都有的辅助性评比——由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主持的“商业竞争力指数”(简称BCI)。
(二)并非针对当前金融危机
虽然WEF的全球竞争力评比结果在近日发布,但因用于评比的数据指标截至2007年底,企业家问卷调查工作于本年1—5月进行,从而并不直接反映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与影响。所以应该说,本年度的测评结果向人们展示的是,金融危机引发国际经济重大变局前夜的全球竞争力格局。
与此同时,WEF也在高度关注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并特别强调竞争力要素的重大意义。有如,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教授指出:在不确定的全球金融环境下,各国更应该以加强经济成长及其发展基础的基本面为重。夏维尔·萨拉—伊—马丁教授认为,粮食和能源价格攀升、严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世界重要经济体增长减速等,给政策制定者带来经济治理的新挑战。面对当前的不确定性,各经济体维护支撑竞争力的经济环境,将有助于自身应对各种冲击,确保未来依然有稳健的经济表现。全球竞争力网络主管珍妮弗·布兰克表示,本报告着重每个国家和地区的长远情况,针对结构因素,毋須考虑商业周期和市场动荡。就算有巨大金融危机,我们也不能忘记良好教育系统对市场的生产力大有贡献。
二、我国的竞争力排名结果
我国本年度的竞争力总排名居第30位,按与上年的可比口径上升4位、增加0.13得分。各子指数类和支柱项下的具体排名情况,见表1。
总体而言,我国在全球竞争力评比中所显现出的强势与上年相同,首先是市场规模,其次是宏观经济稳定;弱势与上年有所变化,主要体现在金融市场成熟性、技术环境、高等教育和培训三个领域,其中的“技术环境”替换了上年的公共和私人的“制度”。
(一)总体竞争力结构
就三类子指数情况看,基本条件、效率提升、创新因素子指数的排名依次为第42、40、32,仍然全部落后于总排名。按照该项评比对于各经济体的发展阶段分类,我国处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的过渡阶段,三类子指数在总排名中的各自权重依次在60-40%、35-50%、5-10%之间。由于权重不同的缘故,创新因素排名的提升幅度很大却对总排名的贡献较小。因此,就对今年总排名进步的影响而言,应该说是三类子指数共同促进了总排名提升4位。
从12个支柱项目的排名看,最高排名第2、最低排名第109位,表现出极大的差距。与总排名对比可见,市场规模、宏观经济两个支柱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其第2和第11的排名极大支持了总排名的地位,另有创新支柱也超前于总排名2个位次;而其余9个项目都或多或少地拖累了总排名,其中,位列第109的金融市场成熟性是最大拖后项,其次要数技术环境(第77)、高等教育和培训(第64)、制度(第56)这3个支柱项,也大力拉了总排名的后腿。
(二)与上年情况比较
从三类子指数看,全都获得了排名、得分的同时进步。其中,创新因素进步最为明显,提升了18个位次、0.29个得分;基本条件类虽然得分增加0.21、排名只进步2位,表明该项指数的全球水平的普遍进步;效率提升类虽得分增加较少但位次进步5位,显示出此项评价的敏感程度较高。
从12个支柱项目的情况看,在得分上,传统的两大优势项目各有下降,结合现实情况看,市场规模显然是受到对外贸易增长下降的影响、情有可原,而宏观经济虽下降不多却更值得重视;其他10个项目都有不同程度增加,表明了自我状况的进步,尤其制度、商业成熟性两项的大幅上升较为可观。在排名位次上,除了市场规模未变之外,有2个退步项、9个进步项:退步项包括宏观经济、技术环境,分别退步4位,并且它们已经是在去年各退4位基础上的继续后退,值得特别关注,其中技术环境的评比得分略有增加,显示出该项虽有自我进步、却大大落后于他人的进步幅度;进步项中的制度支柱表现最为突出、前进了21位,且由134个参评经济体排名表的后半部进入到前半部分;另有金融市场成熟性、高等教育和培训这两个连年落后的指标,今年已分别取得了9位、14位的进步,较为难得;健康和初等教育在上年大幅提升的基础上继续进步11位、但是得分进步幅度较小,表明其国际总体水平的进步艰难;此外,商业成熟性、创新两个项目,不仅继续向好,而且得到了10位以上的大幅进步,有望得以保持。
(三)相关的国际比较
我国今年的评比结果被WEF誉为“继续领跑‘金砖四国’”。就总排名与上年的比较来看,印度表现为小幅下降、由第48位下降至第50位,俄罗斯、巴西都比去年大幅上升,分别由第58升至第51位、由第72升至第64位。尽管如此,按照WEF依据人均GDP划分的发展阶段看,这“金砖四国”实际上处于并不相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印度、巴西分别处于“要素驱动”和“效率驱动”阶段,我国处在其间的过渡阶段,俄罗斯则处于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过渡阶段。换句话说,由于我国人口规模巨大,人均GDP水平与俄罗斯和巴西还有很大差距。并且,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占世界份额,也比上年下降较多。(见表2)
就与相同发展阶段经济体的比较来看,处于这一阶段的经济体总共17个,我国的总体排名高于平均水平(见图1)。在12个支柱项目上,我国唯一落后的是金融市场成熟性;另有制度、技术环境、劳动市场效率3项仅相当于平均水平;其余8项则不同程度地高于平均水平,其中除了市场规模、宏观经济两大强项之外,创新、基础设施、健康和初等教育、商业成熟性4项水平较高,其余2项属于略高。
三、我国竞争力的优劣势表现
(一)来自WEF的评论
WEF 认为,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伴随着9.7%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中国在发展经济和促进经济多元化方面成就斐然,在减少贫困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的进步令人瞩目。WEF 指出,中国经济的卓越表现,不应忽视在维护竞争力方面的巨大挑战,即,继续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实现价值链的升级。由于财富增长,工资提高不可避免,生产率也必须跟随不断提升的物价和工资而增长,并增进国民生产体系的价值、质量、品种。这对中国意味着两个方面的事项:首先,必须增强竞争力的基本条件因素,包括提升目前仍落后于国际标准的制度、基础设施、公共健康和初等教育诸方面的质量,并继续保持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进而,还需要改善效率提升因素,特别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对信息通讯技术和其他从国外引进技术的利用能力,并提高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效率、促进金融市场成熟性。
关于我国竞争力的劣势,WEF依据各项评价指标进行了分类说明,主要有:在基本条件因素方面,制度支柱已比上年提升了21位,但是排名处于第56位,仍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宏观经济在保持良好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如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落后、绝对贫困人口分布广泛,每天生活费在1美元以下人口约有1.28亿,以及缺少干净的生活用水、足够的教育和健康服务。在效率提升因素方面,还存在某些严重劣势,突出体现在金融部门;技术环境的问题虽然不太严重,但其第77位的排名、落后于“金砖四国”,令人失望;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尽管有所进步,仍需要加强,以提高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市场也还缺乏弹性。
WEF的分析总结是:今年的竞争力评价结果显示,中国竞争力明显提升,很多指标排名上升。与此同时,保持竞争力将更具挑战性。中国已经到达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无法单纯依赖丰富的低成本要素投入来维持增长;在国内,中产阶层正在形成;国际上,企业继续依据成本与生产力之比决策最佳经营场所。眼下,包括市场规模、不断增长的国内需求和大力度改革在内的众多因素,使中国处于保持强劲增长并渡过全球经济乱局的坚固地位。
(二)反映优劣势的主要指标
在今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明确标示出属于我国竞争优势的指标共计19个,即排名在第30位之前的指标。其中,数据指标7个、问卷指标12个;位于前10名的有6个,依次为:国外市场规模(排名第1),国内市场规模、运输里程(都是第2),国民储蓄率、初等教育入学率(均为第5),农业政策成本(第6),薪酬与劳动生产率的相关性(第9);另外的12个优势指标是:本地供应商为数众多(18)、产业簇群广泛存在(19)、政府采购
促进技术创新(20)、买方依据对产品性能的深入分析决策购买(21)、政府债务指标(22)、遵守行政要求负担不重(23)、爱滋病毒流行指标(23)、研发活动中企业与国内的大学合作密切(24)、企业在R&D上大量投资(24)、创新能力(25)、国内竞争程度(27)、铁路发达高效(28)。总括说来,我国市场规模属于无与伦比的禀赋优势,应当充分有效利用;宏观环境是我国已保有多年的优势,但当前正面临压力与考验,需要政府着力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与调控力度;农业政策在已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的有利情况下,有待持续深化实施;创新领域的优势积累正在开始显现,有望取得更大进步;商业的成熟性正在出现积极改善。
同优势相比之下,我国的竞争力劣势指标明显过多,处于整体排名表后半部分的占1/4以上,与我国整体排名进入前30强的位置反差很大。落入第100名之后的指标有9个,其中,5个数据指标分别为:工资外劳动成本(126)、教育开支占GDP的比重(120)、总体税率(120)、履行创办企业程序的天数(108)、劳动者解雇成本(108);此外的4个调查指标为:资本流动受限(121)、证券交易监管不透明(109)、对银行稳健性的担忧(108)、对外资所有权的限制(105)。
就12个支柱项来看,金融市场、技术环境两项没有优势指标。特别是金融市场方面的表现最差,该项下共有9个指标,排名最靠前的是风险资本可得性、位居第49位,其次是对投资者保护的数据指标、仅排位第67,其他7个指标都排在第80位开外、且排位在100名之后的有3个。此外,与之相关的企业制度亦需加强,如保护少数股东的权益(第94)、提高董事会效能(90)、严格会计核算与审计标准(86)、强化商业道德(60)。在宏观经济项下,通货膨胀指标的变化最大,由上年第7的优势地位下降为今年的第62,不仅是导致宏观经济支柱排名后退4位的元凶,也成为连年之中该项排名最为靠后的指标;就当前情况来看,通货膨胀过快增长的趋势已经得到有效遏制,尚需继续巩固成效。鉴于我国竞争力中创新的重要性不断增加,还需要更多关注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应着力于改善高等教育和培训、扩大已有成果,并继续努力提高教育系统质量。
(三)制约商务活动的主要障碍
WEF今年的竞争力评比,仍涉及商务活动重大障碍因素的分析,并将上年的14个选项改为15个,增加了“公众健康水平低”。关于选项数据的获取方法没有改变。
从两年的情况来看(见图2和图3),企业家对前4个问题上的选择,集中度较高,约占50%的比重,且1与2、3与4之间更为接近。
从总排序上看,在今年处于前7位的指标中,与上年对比,只“获得融资”排在首位未变,其他6项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政策的不稳定性”由上年的第4位升为第2,“通货膨胀”由第12上升到第4位;“腐败行为”从上年的第3降到第6位,“基础设施不完善”从第5下降为第7。
本年度关于商务活动障碍评价结果反映出的问题是:企业资金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企业家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与形势的担忧增大,加快政府改革与建设的要求仍然迫切。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