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老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z3059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类不断探索的精神。
  2.理清文章结构,学习“简单列举”和“详细举例”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学会运用重点词句简要概括课文第3~5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结构,了解选取事例的“典型性”,学习“简单列举”与“详细举例”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练习运用重点词句简要概括课文第3~5自然段的主要
  内容。
  【教学设计】
  一、看图导入,读课题,晓
  引号
  1.今天我们学习——《人类的“老师”》。(生读题)
  2.(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图上都有谁啊?它们都是大自然的小精灵,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喜欢它们吗?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是什么呢?答案就藏在课文中,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设计意图:课文中的插图色彩鲜艳、生动活泼,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看图导入,意在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提取出“生物”这一富有价值的文本信息,从而迅速推进教学。】
  3.是的,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生物”。(板书:生物)生物是有生命的个体。
  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的?(第2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把这两个自然段读一读。
  第2自然段: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鱼类一种呢。
  第7自然段: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4.(指课题)知道课题中为什么用引号吗?
  这里的“老师”特指自然界的种种生物,所以加了双引号,表示特指。
  二、智慧闯关,拎内容,明
  写法
  1. 听写词语,梳理脉络,发现写法,读好课文第3~5自然段并概括内容。
  同学们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老师要考考你们,看看你
  们究竟预习得怎样?敢接受挑
  战吗?
  第一关:听写生词
  惨祸 教训 均匀 省料
  某些 坦克 机毁人亡
  重点提示: “祸”是示字旁,“均匀”两个字里都有同样的字。“匀”有了偏旁,宽窄便有了变化。
  反馈:看大屏幕,自我校对,有错误的同学,修改订正。
  【设计意图:以闯关游戏为检查预习理由,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指出:“预习是训练阅读的最主要阶段,务必要养成此习惯。文本阅读是一种多种感官参与的心智活动,必须多用自己的心力,要靠自己的能力阅读,自己能办到几分,务必办到几分,不可专等老师给讲解。”】
  第二关:说出“老师”名称
  (1)课文介绍了哪些生物是人类的“老师”? 谁能上台面向大家,不看书并按顺序说出来?
  (2)学生默读记忆,准备挑战。师巡视,提示学生边读边
  圈画。
  (3)学生交流,课件同时
  出示。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让他们找一找文中的“老师”,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梳理了文本内容。】
  第三关:发现结构与写法
  (1)课文介绍了这么多“老师”,你们读的时候有没有觉得厌烦?
  多而不烦,说明作者的介绍有秘诀、有方法。再次默读课文,找找作者的写作方法。
  (2)默讀、思考,发现“简单列举”“详细举例”的方法。
  师引导提示:看看第6自然段作者是怎么介绍的? 再看第3~5自然段,作者又是怎么介绍的? 从字数多少、段落长短来看,文章安排得均匀吗?
  (3)讨论并得出结论:第6自然段是“简单列举”,第3~5自然段是“详细举例”。
  【设计意图:以文本介绍内容的多而不烦为着眼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表达的秘妙,在读中发现文章在语言表达方式和技巧上的特点,学习具体介绍与简单列举的方法。】
  第四关:读好第3~5自然段
  (1)读第3自然段中的句子“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时,注意停顿。
  看,人类从发明飞机到后来不断改进飞机的过程,我们很快读过了,可这个过程却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2)第4自然段中说的“流线体”熟悉吗?文中提到的流线形体的是——鲸!
  生活中像这样的流线体有 ——小水滴、动车头、飞机的头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像鲸和小水滴一样有圆圆的头,这样的物体在空气和水中行驶有什么好处?课文告诉我们了——阻力最小!所以,行驶的速度就快!
  (3)第5自然段:“……薄薄的鸡蛋壳……”,指导多音字“薄”“壳”的读音。“壳”,口语读ké ,脑壳、瓜皮果壳;在科学专业术语里就读qiào,比如
  地壳。
  像这样的专业术语出现的时候都带有特定的符号——双引号。
  (了解双引号的作用)你知道这里的双引号表示什么吗?(课件出示双引号的用法,让学生选择。)
  (4)咱们来看看薄壳结构的建筑物。(出示“薄壳结构”的建筑物图片。)
  【设计意图:看似简单的指名逐段朗读,实则快节奏地解决了每个自然段的知识难点。】
  第五关:概括主要内容
  (1)作者详细举例的这三段分别介绍了什么?能用一两句简短的话说说吗?
  (2)指名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讲了什么内容。
  方法点拨:你们发现了吗,他说的是书上的哪句话?(注:后来,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用横线画下来。
  有时候,段落里的总结句就是主要内容。   (3)用这个方法,看看第5自然段介绍了什么?
  (生默读,圈画。提示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方法小结:说主要内容时,我们要会发现文中的关键句。
  (4)再来看看第3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指名读)
  这段有没有现成的句子?老师提醒你,没有现成的句子,我们就去找关键词,可以模仿第1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的句式来讲。
  (5)课件分三个部分出示内容概括:
  人类从 身上得到启发,(发明/改进/造出)了
  。
  (学生说了3个分句后, 可以把后面两个分句合并成一句,再简单一些。)
  (6)人类从蜻蜓翅膀得到启发改进了飞机,从苍蝇、蚊子、蜜蜂身上得到启发造出了性能优良的新式飞机。这两个意思差不多,可以合并成一句话,谁来说?(人类从蜻蜓等昆虫身上得到启发,改进了飞机。或人类从蜻蜓等昆虫身上得到启发,造出了性能优良的新式飞机。)中间可以加一个连词“并”,改为:人类认真研究鸟类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并从蜻蜓等昆蟲身上得到启发改进了飞机。
  把这句最简洁的话写在
  书上。
  【设计意图:用文中现有的句式训练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这也是从文章语言文字里发现的“老师”。学会用文中现有的重点句简短概括是中年级语言表达训练的重难点。】
  2.发现事例的典型性。
  (1)作者在详细列举的这三个例子里,还藏着秘密,你能发现吗?(再次浏览课文)
  提示:这三种生物有没有重复?鸟类、蜻蜓等是天上飞的,鲸呢?(水里游的)鸡蛋呢?(陆地上的)你有什么发现?
  (2)原来,作者举例介绍的时候,从海、陆、空三个不同领域,选择了三种生物作为代表来介绍,让我们读来不仅不觉得累,还没有重复的感觉,更重要的是这三个例子很有讲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设计意图:关注说明性文章的表达方式,用具有典型性的事例来介绍事物,让学生懂得:写文章,选取材料很有讲究,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
  三、总结所得,赏插图,激
  欲望
  1.今天,读了这篇科普小品文,你有什么收获?(相机根据板书小结)
  学到了作者介绍事物的
  方法;学会了用关键句概括
  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了小小
  的生物竟然是我们人类的
  “老师”。
  2.再现生物插图。
  当你再次看到这些生物时,你觉得它们可爱吗?喜欢它们吗?佩服它们吗?其实,你们将来也可以去研究这些自然界的种种生物,说不定也能成为建筑师、飞机设计师呢!
  其实,自然界像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可以去搜集一些事例。
  3. 那么,作者又是怎么详细举例的呢?这里面还藏着什么秘密?咱们下节课再揭晓。
  【设计意图:由课文插图激趣开始,再用插图激励学生探索的欲望,可谓首尾呼应,图文相映成趣。】
  四、课堂作业,仿生字,寻事例
  1.打开作业纸,完成仿写
  生字。
  2.以文字或图片资料的形式搜集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
  (作者单位:江苏句容市河滨路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以学习单为学习支架,积累“青山”诗句,概览文本大意,了解作者信息,进一步养成预习自学能力。  2.以“最感人的镜头”为凭借,用个体自学、小组交流、教师导读相结合的方式,品悟老人与恶劣环境作斗争、无私奉献的精神,进一步提高自读自悟能力。  3.学习抓“关键问题”“关键句”的阅读策略,体会重点句的含义,体会题目“青山不老”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提高自读自悟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说话时,都能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自然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这说明,人是具备有声语言交流能力的。朗读也是一种有声语言的交流,可为什么会说话的人拿起文章就读不出“人话”呢?那是因为,我们说话时,说的是自己的话,是带有目的性的、由心而生的话。而朗读读的是别人的话,如果我们不理解文章的意思,不能感同身受,自然也无法调动起我们的情感,无法触发语言交流能力的开关,也就无法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出
预学,即预先学习。它不同于一般的预习,预习只是完整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预学则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它也不同于一般的自学,自学是学生完全自主的学习,预学则需要教师必要适度的介入。  课文《猴王出世》节选自古典小说《西游记》。就文体而言,我们需要把握三个基本维度:第一,它是小说,它具有小说这一总类文体的普遍特征;第二,它是古典小说,它具有古典小说这一分类的基本特征;第三,它是古典神话小说,它具有古典神
一堂难忘的语文课  每当教师们议论小学语文如何有效教学时,我就不由得想起16年前我的语文老师黄老师的一堂语文课来。  那是一个初夏,我到一所村校去聽语文课,上课的是当地一名姓黄的代课教师。我清楚地记得,上课了,老师才匆匆忙忙地从农田里回到教室,走进教室,师生问好后,老师就直奔主题,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小蝌蚪找妈妈”,随后就直接告诉学生:“这篇课文写得很好,你们就一字一句地读吧。”于是,学生就一字一句
一、读韵文,猜人物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请坐。今天呢,我们要走进《西游记》的世界,去品味《西游记》中充满魅力的语言艺术。在我们读这本书之前,我想先请问大家,你对《西游记》有怎样的一个了解?  生:我知道这本书讲的是一个人带着一群人去取  一个东西,然后经过很多困难。  师:去取什么呢?  生:取经。  师:对,大概是这么一个故事,还有谁了解这个故事?  生:我还知道这本书一直
一、復习导入——在回顾和猜想中走进文本  师: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穷人》这篇课文向我们描述了两个不幸的家庭——渔夫家和西蒙家。我们一起回顾课文,描述一下这两个家庭的不幸。  生:渔夫家的孩子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师:是啊,他们缺衣少食,真不幸。  生:为了养家糊口,渔夫常常冒着生命危险去捕鱼。  师:为了
何谓学习单?从教师的角度看,学习单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是教师把教材中所要教授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并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材料。从学生的角度看,学习单是一种学习工具。借助学习单,可以改变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定位、规划流程、促练纠错、引导合作学习、引发思维冲突等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立足于怎样的视角设计学习单呢?王荣生先生认为,语文教学要“关注与学生实际的契合”,即“
天降大任于庶民——士心安在  1990年,我大学毕业,主动要求去教小学。因为,涉世未深的我想当然地以为,当一名小学教师我是可以轻易胜任的。  半个学期后的一天,校领导来听我的“推门课”,我没想到那节课上得那么顺畅。孩子们一反常态,个个都聚精会神,没有让我像往常一样老停下教学来整顿课堂纪律。原来一节课的内容,我只用了15分钟就讲完了。接下来该讲什么呢?我也没有准备,就只好带着孩子们从第1课读到了第2
【教学目标】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的问句。  3.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4.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并体会恰当使用动词的好处。  【教学重点】  1. 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早晨在校门口值周,仍然发现有孩子舍不得放开爸爸妈妈的手:有的要求“亲一下”再走;有的走进校门了,还折回来,憋着嘴,带着哭腔交代:“妈妈你要早点来接我啊!”得到妈妈肯定的答复后,才一步三回头地走进去……尽管孩子们都上过幼儿园,有白天与家人离别和老师、小朋友在一起的生活经历,但在新环境面前,仍然显得有些不安和恐惧。  绘本第一课,就让他们把面对新环境的不安和恐惧释放出来吧。  ——写在第一周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