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工融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来源 :职业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hi_1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才市场需求调查情况表明:国内人才市场逐步呈现出不再单纯强调文凭,而更注重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趋势,这既标志着我国人才市场的逐步成熟,也反映出社会的务实和进步。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再是单纯的技术人才,而是能够担负起社会发展责任的文工交融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文工交融;复合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根据教育目标共同确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并在实践中形成的定型化范式。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演变的发展性和动态性概念,它必将随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进步而不断调整充实。高等职业教育文工交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求和必然选择。
  一、高职传统专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新的科学技术引起社会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的改变和更新,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日益发展,新的产业、行业和劳动岗位的大量涌现,人才培养模式也随之不断地发生变化。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由于人才观、知识观和教育价值观的不同,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也是不同的。从宏观的培养目标来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可分为专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通才与专才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二大类型。
  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专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专业分科集体成批培养,统一教学计划”为特征的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第一次产业革命之前,社会经济仍然是以农业为主的农业经济时代,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体系,技术则主要是简单的手工技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官吏、牧师和医生等社会精英。课程内容主要以哲学、宗教、医学为主,所以它的人才培养过程体现了全面教育、个别教授、因材施教的“通才”教育模式特点。第一产业革命和第二次产业革命后,产业革命使得社会化工业生产迅速发展,科技在生产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社会生产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使得从业人员中科技、管理人员的比例不断上升,显然原有的“通才教育”模式己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对科技、管理等专门人才的需要。于是,在高等教育中出现了以“专业分科集体成批培养,统一教学计划”为特征的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在历史上,这种“专门人才”培养为推动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传统的高职专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第一,从高职专才教育的教育理念分析,高职专才教育带有严重的科学主义和工具主义色彩,只将人看作是工具的人,而不是作为人的人,忽视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第二,从高职专才教育的培养目标分析,它的培养规格是通过对某个岗位,甚至某个工种对人的素质要求的分解、分析确定的,具有鲜明的专门性,但从开放、发展的角度审视,我们不难发现这类“专才”教育的人才素质缺乏适应社会的张力,一个知识面狭窄,技能、能力单一的人,即使在纵向水平上能达到较高层次,但因缺乏横向的渗透和伸张,不仅难以在竞争中占据主动位置,而且还有可能被快速变化的社会淘汰。第三,从高职专才教育的培养方式分析,高职专才教育表现为强调专业知识、技能养成的单一模式,学校是一个工厂,学生是被加工的“原料”,学校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加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进行选择,也不能跨专业学习,发展自己的个性才能。专业的过度分化使专业之间相互疏离与分割,知识的专精也可能滑向狭窄与琐碎,热衷于追求功利和实用,忽略了人才素质、价值伦理教育,使受教育者变成缺乏人文精神、道德修养的“单面人”。因此,由于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原因,在新形势下如何实施文工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二、高职文工交融培养模式体现的特色与优势
  高等职业教育文工交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多学科综合,柔性教学计划,按需培养,充分发展,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即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导向,以专业教育为突破口,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纳入专业培养目标,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基础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有关的人文和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发展人文与科学相结合的新学科和新专业,调整课程设置,增删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使人文与科学教育实现深度融合,构建有有利于人文和科学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环境和氛围。
  高等职业教育文工交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优势:第一,普通性特色与优势。即牢固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知识,某一类职业岗位共同的专业理论知识,专门的技术训练,以及为掌握高新技术奠定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第二,变通性特色与优势。文工交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能“以一技之长为主、兼顾多种能力”,既掌握一类职业岗位共同的专业理论,又能在此基础上,在相近职业岗位范围内发生能力迁移,实现上岗不需要过渡期,转岗亦不需要过多的再培训。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剧烈变化,不仅导致产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而且导致产业岗位的不断调整。因此,越来越频繁的岗位变动和职业流动,需要劳动者对不同劳动岗位有更强的应用能力和就业弹性。高职教育文工交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所具有的变通性特点,将能更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变化需要。第三,融通性特色与优势。即学生既具备职业领域的方法和能力,又具有社会活动能力,且能将这两种能力运用自如。这些能力包括科学的价值判断能力、处理资源的能力、社会交往与互动的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第四,潜通性特点。即学生应具备今后多次创业和广泛就业的潜在素质,包括创新精神、良好的个性品质、善于学习以及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个人的职业角色的变换,得益于每个人的潜在资质,有相当的潜通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不是培养单纯的专业人,也不是培养单纯的职业人,而是要培养社会人,着力于“人的全面发展”,教会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发展。”通过提高学生全面职业素质,完善其个人品格,使其成为“技巧的人”、“智慧的人”和“道德的人。”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对人才规格需要的多样化,促使我们的高等教育需要为各类学生提供更多类型、更人性化、合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文工融合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现实需求,文工交融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永恒理念。
  参考文献:
  [1] 杨叔子.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 王凤君,杜国威.试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技术,2006,(10):16-20.
  [3] 梁枫.文工交融:高等职业教育的最佳境界[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30-32.
  [4] 陈维彬.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实践,2007,(7):97-99.
  [5] 麻艳香,蔡中宏.构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J].科学·经济·社会,2009,(2):94-97.
  [6] 吴中福,祝家麟.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及其实现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02,(12):10-12.
其他文献
辽宁省社区教育发展很不平衡,社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有效开展问题更多,如何解决辽宁社区教育在职业技术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升职业技术培训水平,在全域城市化建设迅速发展
反观以往团队式教学探索的片面性,认为团队式教学应侧重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的二元建构。文章结合物业管理专业课程的一系列教改实施,探索两者有机结合的实施方案,并通过问卷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城镇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出现了大量失地老农,他们除了种地之外没有其他方式获得经济来源,加之年老体衰,他们的后续生活令人堪忧。因此,在当今时代下,加大对失地老农的扶持力度,保障失地老农生活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失地老农 城镇化 生活保障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城镇化是农村社会演进并通往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过程,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
摘要:高职院校采用教师非职称晋升激励方法可以更有效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该方法实施的前提假设是管理公平。文章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一是非职称晋升因素激励;二是高职院校教师非职称晋升激励的过程;三是高职院校教师非职称晋升激励方法;四是高职院校教师非职称晋升激励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非职称晋升激励;教师;高职院校    激励是调动高职院校教师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与途径。通过运用不同的激励方法,并注意适当
全球化与区域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潮流,与欧美相比,东亚的区域化相对地落后了。制约东亚区域化的因素很多,本文认为其中最大的障碍是相互之间的不信任,特别是中日之间
遗传代谢病是一大类临床症状复杂的疑难杂症,目前明确诊断还必须依靠代谢物分析、基因分析和酶活性(蛋白质功能)分析三种技术方法。文章通过对这三种诊断方法的特点及临床应用进
会计专业作为高职院校中的一个重要专业,其培养的人才应用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会计教育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未来会计人才的能力和整个会计工作的质量,正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被
新升格本科院校在学术管理中存在诸如行政权力过强导致学术管理异化、在学术管理中过度强调科研而忽视教学、评价体系过分强调量化评价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转变管理
课程教学改革是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高等教育面临着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新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