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路建设是三分建,七分养,特别是预防性养护对延长道路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影响。文章就我国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的概况、养护处理时间与措施选择、预防性养护技术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六点个人建议和对策,供同行借鉴参考。
关键词: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加快,城市道路里程日益增多,路面养护任务也越来越重。如何提高城市道路的养护水平,如何采用科学合理的路面养护技术,以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及减少养护工作时间,成为目前城市道路管理部分普遍关注的焦点。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预防性养护,作为一种道路养护的新理念,正逐步被大家所接受。
一、我国预防性养护概况
我国从早期引进和应用单个的预防性养护技术开始,已经有多种预防性养护技术得到了推广,但由于设备水平、经济条件、技术推广应用程度、思想观念等多种因素的限制,预防性养护并未做到真正的系统化和持续化。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城市道路的快速发展,发展高水平的养护技术已逐步成为养护工作中的重点。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相关养护观念和技术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大型养护设备的引进,城市道路的养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预防性养护观念和相关技术正逐渐被广大市政道路技术人员所了解和接受,经过在全国各地区进行的不同程度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
我国早期的预防性养护也以路面养护为主要内容,后来,养护技术人员对其内容进行了扩充,除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预防性养护外,路基、桥涵、隧道等也纳入了预防性养护的基本框架。
二、养护处理时间和措施选择
确定实施养护措施的时间是预防性养护的一个关键步骤,因为养护时间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到预防性养护的效果。养护时间取决于路面状况观测和无损检测的结果。为了确定哪些路段在什么时间进行养护并提供合理的技术支持,应进行路面状况观测,并使用路面无损检测等。
严格地讲,预防性养护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时间表,要综合考虑道路使用年限、路况质量、交通量大小、养护预期目标和经济能力等因素,才能确定。按照我国养护技术规范的评价方法进行路面状况评价,其措施选择标准如下。
1.PCI评价为优、良、中,或RQI评价为优、良、中的路段,以日常养护为主,并对局部路面破損进行小修,对中等路况路段,应进行中修罩面。
2.PCI评价为次、差,或RQI评价为次、差的路段,强度满足要求SSI0.8的路段宜安排修罩面,强度不满足要求时,应进行大修路面。
3.大、中修的路面结构类型和结构厚度应通过设计确定。
4.平整度、破损率和强度均满足要求,但抗滑能力不足(SFC<0.4或BPN<37)的路段,应加铺防滑磨耗层。
三、预防性养护技术
根据国内多个省市应用预防性养护技术的情况,并参考国外资料,笔者总结了一些养护、维修与改造技术措施。
1.封层。封层是一种包含应用稀浆封层、新铺面层处治或石屑罩面等的表面处治技术,用来提供防水表面和改善路面防滑性能。(1)碎石封层。首先在面层表面喷洒沥青(通常使用乳化沥青),然后立即用集料覆盖和碾压。尽管石屑罩面经常用作低交通量路面的防滑磨耗层,但石屑罩面主要用来作为无荷载型裂缝路面的封层或改善防滑阻力。(2)雾封层。使用少量用水稀释的慢凝乳化沥青,用于处治旧沥青面层,灌入小裂缝和表面空隙。(3)砂封层。使用细集料制作的沥青混合料,用于改善光滑路面的抗滑能力,防止空气与水侵入路面。
2.路面再生。再生利用层一般作为新加铺层的基层(下层)。路面再生工艺有以下几种。(1)现场冷再生。对旧有沥青路面进行部分破碎回收,回收的材料与新结合料拌和,某些情况下,添加一些新集料,乳化沥青比较适用于现场冷再生,必要时可使用软化剂。(2)加热刮松再生。一种现场热再生的工艺,将沥青面层加热、刮松,与再生剂拌和,之后整平压实。(3)现场热再生。一种现场再生工艺,将沥青面层加热之后,用机械将松散的既有面层材料移开堆放并与再生剂拌和,必要时加入新集料,把拌和好的再生沥青混合料重新用于路面摊铺碾压成形。
3.冷铣刨。一种铲除面层全部或部分材料的工艺,其目的之一是铲除车辙或表面不平整部分,铺筑加铺层恢复路面路拱或纵断面,整平并恢复路面防滑能力。
4.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加铺层。使用沥青作结合料的混合料铺筑的加铺层,混合料集料级配为密级配。加铺层应满幅铺筑在原路面上。
5.灌缝和填缝。灌缝是向非工作型裂缝填充材料以尽可能减少水的渗入和加强裂缝两侧的结合。填缝是采用规定的材料,将其填入工作裂缝内,防止不可压缩物进入裂缝内,防止水渗入裂缝和下层结构内。工作裂缝是指路面经受了显著的横向移动产生的裂缝,宽度一般大于2mm。
6.层铺法表处。一种表面处治措施,先铺一层较大粒径的集料,然后在其上洒铺乳化沥青,再用小一级的集料撒铺封盖。层铺法表处常用来封住面层,改善抗滑性能。
四、实施预防性养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预防性养护作为一种养护理念,各地发展水平很不平衡,但其基本理念已被大众接受,这也是大势所趋。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预防性养护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1.预防性养护理解不深、概念不清、目标不明。全国各地对预防性养护的概念理解不统一,预防性养护基本上没有统一、明确的目标。
2.预防性养护资金得不到长期保证。国内预防性养护资金基本没有专门的预防性养护资金计划,也没有长期的预防性养护投入规模控制。
3.没有建立预防性养护运作机构、管理模式。各地城市道路养护管理模式不同,也没有建立专门运作机构,基本没有专门针对预防性养护决策、效果评价的分析过程,预防性养护的决策信息来源于每年的常规检测项目,检测与评定检测评定的单一性,不能系统地评价路面状况。预防性养护监管、效果检验过程中得出的经验或教训也缺乏统一的模式。
4.缺乏预防性养护相关指南、标准、规范等。国内新颁布的道路养护技术规范未涉及预防性养护,其他的标准及指南也不能满足现阶段的要求。
5.预防性养护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及技术交流开展较少。
6.预防性养护技术的推广应用及技术开发力度不够。
五、建议与对策
1.转变传统的养护理念,建立专门的运作机构和模式。要从根本上逐步树立预防性养护的理念,尝试建立预防性养护专门的运作机构,将预防性养护与现有养护模式融合在一起,就是要将预防性养护模式纳入小、中修工程中。
2.资金要有长期保证。城市道路养护工作总是受到养护资金制约,而预防性养护具有长期性,因此,在预防性养护推进初期要保证好资金供应,需做好心理、资金、人员、技术等多方面长期准备与支持。
3.制定相关的指南、标准、规范。建立预防性养护相关指南、标准和规范是推进预防性养护技术标准化,实现科学决策和施工效果的重要保证。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协同努力,广泛收集国外的区域性指南、标准和规范文件作为参考,对新技术进行相应的研究,修筑试验路,并进行长期观测和评价,通过总结经验,形成指导性意见、制度或政策。
4.对相关人员应进行技术培训。预防性养护技术新颖,各地推广应用程度不一,开展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是保证预防性养护技术实施成功的关键之一。
5.加强各地交流与合作。预防性养护技术交流与合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二是国内各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区域间技术交流与合作,组织全国性的预防性养护研讨会,扩充预防性养护技术体系。
6.进行养护技术开发和设备研制。我国目前应用的预防性养护设备、技术大多来源于国外,要加强与科研单位、机械制造企业的合作,逐步研制出自有技术与设备。
关键词: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加快,城市道路里程日益增多,路面养护任务也越来越重。如何提高城市道路的养护水平,如何采用科学合理的路面养护技术,以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及减少养护工作时间,成为目前城市道路管理部分普遍关注的焦点。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预防性养护,作为一种道路养护的新理念,正逐步被大家所接受。
一、我国预防性养护概况
我国从早期引进和应用单个的预防性养护技术开始,已经有多种预防性养护技术得到了推广,但由于设备水平、经济条件、技术推广应用程度、思想观念等多种因素的限制,预防性养护并未做到真正的系统化和持续化。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城市道路的快速发展,发展高水平的养护技术已逐步成为养护工作中的重点。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相关养护观念和技术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大型养护设备的引进,城市道路的养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预防性养护观念和相关技术正逐渐被广大市政道路技术人员所了解和接受,经过在全国各地区进行的不同程度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
我国早期的预防性养护也以路面养护为主要内容,后来,养护技术人员对其内容进行了扩充,除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预防性养护外,路基、桥涵、隧道等也纳入了预防性养护的基本框架。
二、养护处理时间和措施选择
确定实施养护措施的时间是预防性养护的一个关键步骤,因为养护时间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到预防性养护的效果。养护时间取决于路面状况观测和无损检测的结果。为了确定哪些路段在什么时间进行养护并提供合理的技术支持,应进行路面状况观测,并使用路面无损检测等。
严格地讲,预防性养护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时间表,要综合考虑道路使用年限、路况质量、交通量大小、养护预期目标和经济能力等因素,才能确定。按照我国养护技术规范的评价方法进行路面状况评价,其措施选择标准如下。
1.PCI评价为优、良、中,或RQI评价为优、良、中的路段,以日常养护为主,并对局部路面破損进行小修,对中等路况路段,应进行中修罩面。
2.PCI评价为次、差,或RQI评价为次、差的路段,强度满足要求SSI0.8的路段宜安排修罩面,强度不满足要求时,应进行大修路面。
3.大、中修的路面结构类型和结构厚度应通过设计确定。
4.平整度、破损率和强度均满足要求,但抗滑能力不足(SFC<0.4或BPN<37)的路段,应加铺防滑磨耗层。
三、预防性养护技术
根据国内多个省市应用预防性养护技术的情况,并参考国外资料,笔者总结了一些养护、维修与改造技术措施。
1.封层。封层是一种包含应用稀浆封层、新铺面层处治或石屑罩面等的表面处治技术,用来提供防水表面和改善路面防滑性能。(1)碎石封层。首先在面层表面喷洒沥青(通常使用乳化沥青),然后立即用集料覆盖和碾压。尽管石屑罩面经常用作低交通量路面的防滑磨耗层,但石屑罩面主要用来作为无荷载型裂缝路面的封层或改善防滑阻力。(2)雾封层。使用少量用水稀释的慢凝乳化沥青,用于处治旧沥青面层,灌入小裂缝和表面空隙。(3)砂封层。使用细集料制作的沥青混合料,用于改善光滑路面的抗滑能力,防止空气与水侵入路面。
2.路面再生。再生利用层一般作为新加铺层的基层(下层)。路面再生工艺有以下几种。(1)现场冷再生。对旧有沥青路面进行部分破碎回收,回收的材料与新结合料拌和,某些情况下,添加一些新集料,乳化沥青比较适用于现场冷再生,必要时可使用软化剂。(2)加热刮松再生。一种现场热再生的工艺,将沥青面层加热、刮松,与再生剂拌和,之后整平压实。(3)现场热再生。一种现场再生工艺,将沥青面层加热之后,用机械将松散的既有面层材料移开堆放并与再生剂拌和,必要时加入新集料,把拌和好的再生沥青混合料重新用于路面摊铺碾压成形。
3.冷铣刨。一种铲除面层全部或部分材料的工艺,其目的之一是铲除车辙或表面不平整部分,铺筑加铺层恢复路面路拱或纵断面,整平并恢复路面防滑能力。
4.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加铺层。使用沥青作结合料的混合料铺筑的加铺层,混合料集料级配为密级配。加铺层应满幅铺筑在原路面上。
5.灌缝和填缝。灌缝是向非工作型裂缝填充材料以尽可能减少水的渗入和加强裂缝两侧的结合。填缝是采用规定的材料,将其填入工作裂缝内,防止不可压缩物进入裂缝内,防止水渗入裂缝和下层结构内。工作裂缝是指路面经受了显著的横向移动产生的裂缝,宽度一般大于2mm。
6.层铺法表处。一种表面处治措施,先铺一层较大粒径的集料,然后在其上洒铺乳化沥青,再用小一级的集料撒铺封盖。层铺法表处常用来封住面层,改善抗滑性能。
四、实施预防性养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预防性养护作为一种养护理念,各地发展水平很不平衡,但其基本理念已被大众接受,这也是大势所趋。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预防性养护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1.预防性养护理解不深、概念不清、目标不明。全国各地对预防性养护的概念理解不统一,预防性养护基本上没有统一、明确的目标。
2.预防性养护资金得不到长期保证。国内预防性养护资金基本没有专门的预防性养护资金计划,也没有长期的预防性养护投入规模控制。
3.没有建立预防性养护运作机构、管理模式。各地城市道路养护管理模式不同,也没有建立专门运作机构,基本没有专门针对预防性养护决策、效果评价的分析过程,预防性养护的决策信息来源于每年的常规检测项目,检测与评定检测评定的单一性,不能系统地评价路面状况。预防性养护监管、效果检验过程中得出的经验或教训也缺乏统一的模式。
4.缺乏预防性养护相关指南、标准、规范等。国内新颁布的道路养护技术规范未涉及预防性养护,其他的标准及指南也不能满足现阶段的要求。
5.预防性养护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及技术交流开展较少。
6.预防性养护技术的推广应用及技术开发力度不够。
五、建议与对策
1.转变传统的养护理念,建立专门的运作机构和模式。要从根本上逐步树立预防性养护的理念,尝试建立预防性养护专门的运作机构,将预防性养护与现有养护模式融合在一起,就是要将预防性养护模式纳入小、中修工程中。
2.资金要有长期保证。城市道路养护工作总是受到养护资金制约,而预防性养护具有长期性,因此,在预防性养护推进初期要保证好资金供应,需做好心理、资金、人员、技术等多方面长期准备与支持。
3.制定相关的指南、标准、规范。建立预防性养护相关指南、标准和规范是推进预防性养护技术标准化,实现科学决策和施工效果的重要保证。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协同努力,广泛收集国外的区域性指南、标准和规范文件作为参考,对新技术进行相应的研究,修筑试验路,并进行长期观测和评价,通过总结经验,形成指导性意见、制度或政策。
4.对相关人员应进行技术培训。预防性养护技术新颖,各地推广应用程度不一,开展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是保证预防性养护技术实施成功的关键之一。
5.加强各地交流与合作。预防性养护技术交流与合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二是国内各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区域间技术交流与合作,组织全国性的预防性养护研讨会,扩充预防性养护技术体系。
6.进行养护技术开发和设备研制。我国目前应用的预防性养护设备、技术大多来源于国外,要加强与科研单位、机械制造企业的合作,逐步研制出自有技术与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