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成长”课并不能帮你开“天眼”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856432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有个新闻,一位年轻投资人参加一门“心理成长”课,突然晕倒,抢救无效而去世。虽然不确定引发悲剧的具体原因,但这个新闻引起了人们对这门课程甚至这类课程的质疑。它们打着心理学、成长、自我突破的旗号,看上去充满了可疑的元素。有些参加过类似课程的人现身说法,分享其中一些充满恶意的环节,比如被野蛮分析,在群体氛围的感染下接受一些自己并不乐意的要求……
  关于心理成长的课程,那几天,我的朋友圈里到处都是真假难辨的传闻。不断有人问我:以后还能参加这样的学习吗?
  恐惧的来源是无法预判。所有课程在包装上都是好词,都是鼓励积极成长,自我突破,但无法预料背后是什么。以为是突破自我,万一老师让你接受辱骂呢?似乎缺乏一些安全的行业标准。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自己多加小心。我的朋友发给我一些课程信息,说:这个可以报名吗?那个课会不会有危险?我的回答统一是:你有兴趣就去试试。我不确定这个课适合你,如果你感觉不舒服,随时可以离开。
  据我所知,有些专业的心理学工作确实是包含情感冲击的。比如暴露疗法,让一个人暴露于自己恐惧的刺激面前,一段时间之后就会习惯,从而更有勇气。这确实是心理成长,而这个过程也会带来情绪上的强烈反应。毕竟,成长就意味着“打破”。但是专业的心理学工作和不安全的课程相比,最大的差别在于它会让人提前有准备,提醒参与者接下来会经历什么,同时不厌其烦地让人了解:你是可以不接受。就像你去游乐场坐过山车,排队过程中随时都有出口,上面写着:如果你没做好准备,可以离开。
  应该像在香烟盒上印上“吸烟有害健康”那样,在所有心理课程教室里写上“你随时可以离开,请量力而行”。允许停下来。这是保障一个人安全的关键按钮。
  如果不让离开,哪怕跑步这样的运动都可能有致命危险。但我们不用担心,是因为人的身体可以启动自我保护。让我这样缺乏锻炼的人去跑马拉松,我跑几公里就累得趴下了,接下来就算打死我,我也跑不动。这时候,“跑不动”就是对自己的保护。
  我们相对容易接受“跑不动”,它是一种体能上的极限。但我们对于心理上的“受不了”就会有更多的困惑和冲突。有时想:“对啊,我受不了当然要离开。”另一些时候又会怀疑:“这会不会就是我的问题?我在逃避困难。”而有些心理成长类的课程,往往容易在这点上造成混淆,有的老师也会说:“如果不对自己狠一点,你就没法成为更好的自己!”这话相当具有蛊惑力。尤其说话的人是专家,是权威,是服务过多少成功人士的“智者”,听者更容易摇摆不定:他说得对,也许我真的应该再坚持?
  该怎么区分这些似是而非的声音呢?
  首先我想说,不管话说得多漂亮,对方只要服务于你的成长,都要以你的自愿为前提。咨询也好,上课也好,想停都可以停。这是底线。不能停下的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被约束的精神病人。那是被严格限制的,只有专业医生才能行使的诊断和处方权。
  在此前提之上,才有个性化的尝试,这就是量力而行。在那些充满对抗的、刺激性的挑战里,想试试看自己是否比想象的更强大,可以。试了觉得没帮助,也正常,不需要跟其他人统一认识。不适合,离开就好,止损走人。
  除了在自我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尝试之外,我还有一些提醒:
  首先,有人会心疼钱,说服自己再坚持坚持,这在无形中提高了离开的门槛。合适的门槛应该是“浪费了我会心疼,但还不至于丧失理智”的程度。同样的道理,我不主张上来就报名长期课程,这在我看来有些冒险。报名长期课程之前,最好先对老师有一点了解。看看他的文章,要么先报他一个便宜点的网络课或者工作坊,当成“试用装”。然后再以更慎重的态度做决定。
  其次,如果有人告诉你,某门课程或者老师特神奇,特震撼,几天时间就把你的头脑和心灵“打碎重组”。你就要警惕,这些过度神奇的效果,往往隐藏了过度高昂的代價。
  心理学帮助别人成长,但不是立竿见影,不可能几天时间就让人开了“天眼”。我理解的帮助是:有一点用,但也没什么脱胎换骨的变化,我还是原来的我,生活还是原来的生活,问题也还是得靠自己慢慢解决。这些反馈是我最常听到的。所以我还有一个想法,可能是个人偏见:某个理论、方法相关的课程被验证的次数多一些,特别是被学术界广泛接受的范式验证过,那么这些课程虽然也不能保证适合每个人,但可能安全一些,踩雷的概率小一点。在无法判断的时候,如果有文献检索能力,就在学术期刊里搜索课程包装中的关键概念。它被引证越多,往往越可信。
  不过说到底,心理成长都是因人而异,你只能自己去试。不舒服就叫停,离开,拒绝,这都是你个人的意志体现。退一步讲,成长是一辈子的事,也不是非要用一门课的时间怎么突破自己。
  帮你成长的人不但应当允许,而且需要满怀尊重。有一类心理学老师喜欢提供分析,你说“我不舒服”,他却解释成你的缺陷和逃避,以及不敢直面内心深处的软弱。遇到这种情况,建议你毫不犹豫地退出,一个字都不要听。也许他说得有道理,也许你也确实可以坚持,但那又怎么样呢?比起坚持一下可能获得的好处,你的安全底线已遭到动摇。对于任何危及安全的挑战,你都不妨离开,从而确认:你有能力保护好自己。
其他文献
《晚照楼论文集》内容精辟,反映了一位老学者多年的研究成果    马茂元先生为桐城派“殿军”马其昶之孙,又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一贯读书刻苦认真,根基扎实。例如唐诗五万首中,他几乎能背出二万首。《晚照楼论文集》为他的文学论文选集,虽然仅只十八篇,实则选自他的百余篇学术论文,内容相当精辟。  马茂元先生的论文,由于分析细腻深入,素为学界所重。如他写的《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论杜甫和唐代的七言律诗
2015年,时任国防大学教授的张召忠在北京家中接受采访。  今年4月23日是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的大日子。在年轻人云集的视频网站哔哩哔哩上,退役海军少将张召忠3月底就开始为海军庆生了——《张召忠说》连续录制了5期系列特别节目,年轻网友在节目里刷满了“弹幕”,感慨海军70年征程的不易与非凡。  张召忠为人民海军70周年大庆已经预热两年了。从2016年开始,他写的《进击的局座:悄悄话》以一年一部的速度
学子们离开文庙前一般会专门“求”个汉字带回家,文庙里常有身着越南传统服饰的老先生,用毛笔为人题写汉字。  几年前的一个夏日午后,我开车去河内老城区办事,到文庙路口时因交通拥堵无法通行。当我终于驶离时,忽然意识到那是去上香的学子和家长们——越南有考试前去文庙祈福希冀金榜题名的传统。河內文庙是封建时代越南的最高学府,至今还供奉着孔子和越南古代大儒朱文安等儒家圣贤。这里的匾额、楹联、碑文、题刻全用汉字书
序《科学前沿的哲学探索》    对于自然科学前沿的问题进行哲学探索,无疑是一件极有意义的工作。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从哲学方面看,哲学从来是随着自然科学(当然同时也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唯物主义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改变着形式,过去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这种带有根本性质变化的形式改变,今后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框架内仍然会有形式的改变,会出现阶段性质的改变,不过不象以前那
一个作家的创作道路,总被决定于他的人生经历和他的人生态度。不论怎样富有想像的才能,你总不能描写你人生经历以外的题材。而在处理题材时,自然又不能不牵涉到你的人生态度,你对待社会生活和艺术创作是否真诚。怎么能想像,一个认真严肃的作家,能对社会生活冷漠不关心,对自己的事业也抱轻率态度呢?  我这样说,并不是为了给自己的作品作辩护,而只是表明,这个平凡的真理,正是我历来所追求,所坚持的。收容在这个集子里的
《读书》一九八○年十二月号刊载徐景祥同志的《“停年格”,与终身制》一文中说:“他们——指资产阶级——的原则是:不管你资历如何,只要你卓有才能,年富力强,能给他们带来最大的利益就选用。对政府的总理和国家的总统也是这样。例如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他是美国国父、开国元勋。按他的功劳、声誉和才能,他的总统是可以一直当到死的。可是,他为了忠实于民主制度,就在第二任总统期满后,虽然才六十五岁,却毅然决然宣布不
在西德法兰克福,每年举行一次全世界性的图书博览会。年年都是十月第二个星期开始,会期一周。  法兰克福是世界著名的城市。伟大的诗人、作家、思想家歌德,就出生在这里,现在还保存有他的故居。这个城市只有六十六万人口,但因为有航线通向世界各地,不断有外国人来往,所以就显得有些拥挤。  去年我有机会到法兰克福,参观了世界图书博览会。  博览会开始那天,清晨街道还笼罩着薄雾,城市刚刚苏醒,汽车就排着长龙从各个
2019年1月5日,傅園慧在浙江金华参与录制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  “洪荒少女”的一夜成名已过去两年半,傅园慧依然是中国曝光度最高的运动员之一。赛场上,她经历夺冠、滑铁卢、再出发,每一次成绩都引发讨论;网络上,她拥有750多万粉丝,微博下全是加油打气的表白;电视里,她带着父母上真人秀,既收获赞美,也不乏争议……  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时,傅园慧恰好处在一个异常敏感的时间节点。一方面,她深受
最近,云南西雙版纳的15头亚洲野象向北迁徙,接连穿越多个县市,试图寻找好的居住地。可以说,野象群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国人的心。  人们发现,在整个迁徙的过程中,有一头大象离群独行,与象群最远直线距离约18公里。那阵子,大家都在为这头大象担心,害怕它与队伍失散。不过,没过多久,大家发现自己多虑了。独象一直往象群方向移动,并成功回归“大家庭”。这不禁让人好奇,大象之间是不是有什么神奇的沟通方式?  其实,
近出沈祖词集声情沉烈,堪称词林之异葩    最近出版的《涉江词》,是继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宋词赏析》和《唐人七绝诗浅释》后,沈祖的又一遗著。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祖国,满目疮痍,内忧外患,充满着血与火,愁和恨。在沈祖笔下,充分反映了这些时代的特点。“鼓鼙声里思悠悠”,“有斜阳处有春愁”,“家国飘零,泪眼都化寒潮”;“乱飞过拂寒星,陨石如红雨。看劫火、残灰自舞,琼楼珠馆成尘土”,“寻常百姓人家,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