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的这些特点要求语文教师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从而促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想品德;教学方法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自古以来,语文教学就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教师由课文中关键的字、词、句的分析,使学生反复品味“道”之所在,并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同时,教师还能通过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去感受语文学科的美。这些教学活动,既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能很好地实施思想品德教育。
一、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品德渗透
每一位教师都会按“教书育人”的方法去教学,但是语文毕竟不是政治,不适合直接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而应以教材为依托,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教学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也学过一句古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便能生动地揭示“教书育人”的深刻内涵。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全方位、多角度地立体推进思想品德教育,抓住契机将其教育内容渗透进去,使其有血有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
(一)突出文中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美,乃至热爱美追求美。新课程标准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编排课程的,每一册书都从不同角度渗透着思想品德的教育内容。但语文教学不能像思想品德教学那样直接灌输德育,只能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德育教育中发挥辅助作用。我认为,语文教学必须从最基础的字、词、句入手,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阅读内容的美,才能达到渗透德育的目标。我在讲授《论语》一文时,先让学生泛读,然后齐读、分组读或个人读,通过一遍又一遍的读,学生们对阅读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我才准备带着他们分析文章;在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内容背诵完成后,他们也大体理解了文章的含义了,我再具体分析了每个句子体现孔子的什么方面的品德,此时,学生们便听得津津有味。有同学说:“我们为有这样的大文学家、思想家而自豪”。有的同学说:“我们能从他的身上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而且,很多学生还把文中的经典的句子作为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座右铭。 语文教学中,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课文中的字、词、句,才能透彻地阐述课文内在的思想内容,才能使学生学到知识、提高技能,同时受到深刻、生动的思想教育。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我重点分析了父亲买橘子的过程中“攀、爬、探、穿、倾、缩”等动词的作用,使同学们仿佛亲眼看到这位父亲是怎样探下身走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的情景,感受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之情,体会到了父辈们对儿女的无私的爱。
(二)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其有如临其境的感觉。语文教材中文质并茂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中的这些意蕴,让学生有深刻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仿佛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我认为教师应当利用语言文字的传达,引导学生与主人公、与作者、与教师形成共鸣,为他们悲而悲、喜而喜、怒而怒。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中感性成分更多,所以,在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师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与主人公形成共鸣。
(三)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不同的世界观的人,就会有不同的人生观。教师在语文学习中要以正反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例如,在讲授《纪念白求恩》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言行来分析,提出了他其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精湛的医疗技术,满腔热情地为中国人民服务,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在工作中,白求恩大夫不幸以身殉职,通过分析白求恩的这些形象,能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国际主义精神,什么是共产主义精神,什么是为人民服务精神。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实现德育目标
教学是课内外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语文的教学更离不开课外实践活动,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的良好品德来源于实践,也反映在行动上。教师可根据课内教学开展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来巩固、加深课堂教学的效果,把德育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作为华夏儿女,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进校起,教师就要教会学生唱《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并让他们理解其含义。每年的“雷锋活动日”,学校都要举行各种各樣的活动。照理说这些都应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可从每年的问卷调查活动结果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对雷锋事迹只是略知一二,对弘扬他的精神也显得无所谓,更没有多少人在意这活动有无意义。因此,每年的活动日,教师们应该有预期的目的去开展活动,应实实在在的开展,仅用这样的思想教育效果应该不很理想,应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真正达到语文教育教学的目的。平时的教学中,遇到有直接教育意义的文章,我都会设计实践活动项目,让学生深入社会,把理论用于实践中,并写好过程及自己的感受。我觉得每学期的实践活动是使学生们的德、智、体、美、劳都得到锻炼的有效途径,实践活动也拓展了学生们的视野、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涵。在此,我建议每位语文教师一定用当地的活教材上好生动活泼的语文课。
总之,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帮助学生提升语文水平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这也是语文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想品德;教学方法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自古以来,语文教学就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教师由课文中关键的字、词、句的分析,使学生反复品味“道”之所在,并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同时,教师还能通过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去感受语文学科的美。这些教学活动,既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能很好地实施思想品德教育。
一、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品德渗透
每一位教师都会按“教书育人”的方法去教学,但是语文毕竟不是政治,不适合直接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而应以教材为依托,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教学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也学过一句古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便能生动地揭示“教书育人”的深刻内涵。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全方位、多角度地立体推进思想品德教育,抓住契机将其教育内容渗透进去,使其有血有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
(一)突出文中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美,乃至热爱美追求美。新课程标准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编排课程的,每一册书都从不同角度渗透着思想品德的教育内容。但语文教学不能像思想品德教学那样直接灌输德育,只能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德育教育中发挥辅助作用。我认为,语文教学必须从最基础的字、词、句入手,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阅读内容的美,才能达到渗透德育的目标。我在讲授《论语》一文时,先让学生泛读,然后齐读、分组读或个人读,通过一遍又一遍的读,学生们对阅读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我才准备带着他们分析文章;在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内容背诵完成后,他们也大体理解了文章的含义了,我再具体分析了每个句子体现孔子的什么方面的品德,此时,学生们便听得津津有味。有同学说:“我们为有这样的大文学家、思想家而自豪”。有的同学说:“我们能从他的身上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而且,很多学生还把文中的经典的句子作为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座右铭。 语文教学中,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课文中的字、词、句,才能透彻地阐述课文内在的思想内容,才能使学生学到知识、提高技能,同时受到深刻、生动的思想教育。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我重点分析了父亲买橘子的过程中“攀、爬、探、穿、倾、缩”等动词的作用,使同学们仿佛亲眼看到这位父亲是怎样探下身走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的情景,感受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之情,体会到了父辈们对儿女的无私的爱。
(二)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其有如临其境的感觉。语文教材中文质并茂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中的这些意蕴,让学生有深刻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仿佛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我认为教师应当利用语言文字的传达,引导学生与主人公、与作者、与教师形成共鸣,为他们悲而悲、喜而喜、怒而怒。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中感性成分更多,所以,在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师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与主人公形成共鸣。
(三)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不同的世界观的人,就会有不同的人生观。教师在语文学习中要以正反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例如,在讲授《纪念白求恩》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言行来分析,提出了他其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精湛的医疗技术,满腔热情地为中国人民服务,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在工作中,白求恩大夫不幸以身殉职,通过分析白求恩的这些形象,能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国际主义精神,什么是共产主义精神,什么是为人民服务精神。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实现德育目标
教学是课内外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语文的教学更离不开课外实践活动,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的良好品德来源于实践,也反映在行动上。教师可根据课内教学开展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来巩固、加深课堂教学的效果,把德育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作为华夏儿女,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进校起,教师就要教会学生唱《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并让他们理解其含义。每年的“雷锋活动日”,学校都要举行各种各樣的活动。照理说这些都应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可从每年的问卷调查活动结果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对雷锋事迹只是略知一二,对弘扬他的精神也显得无所谓,更没有多少人在意这活动有无意义。因此,每年的活动日,教师们应该有预期的目的去开展活动,应实实在在的开展,仅用这样的思想教育效果应该不很理想,应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真正达到语文教育教学的目的。平时的教学中,遇到有直接教育意义的文章,我都会设计实践活动项目,让学生深入社会,把理论用于实践中,并写好过程及自己的感受。我觉得每学期的实践活动是使学生们的德、智、体、美、劳都得到锻炼的有效途径,实践活动也拓展了学生们的视野、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涵。在此,我建议每位语文教师一定用当地的活教材上好生动活泼的语文课。
总之,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帮助学生提升语文水平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这也是语文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