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时、适量、适度地选择一些能启迪学生求异思维或创新思维且便于参与的论题来进行,尽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以具体教学过程为例,谈谈探究式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探究式 英语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0-126-01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是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以下以人教版第二册“ Module 9 Customs Unit 2 Can you do that with chopsticks ?”一课的有关教学过程为例,谈谈探究式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导入探究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一开始教师用提问的方法导入新课的生词教学与课文阅读。例如:一天我们通常吃多少餐?(导入生词meal);平时你们吃饭时是不是喜欢在碗里剩些饭菜呢?(导入生词leave)。接着教师呈现了一幅两个男孩在就餐的图片,然后提问:今天我想知道大家平时就餐时,注意了哪些礼节?有哪位同学在看电影或电视时注意到西方国家的人用餐和中国人用餐有什么不同?这么一提问,同学们会你看我,我看你。教师趁着他们“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不失时机地将学生导入课文阅读。
二、开展探究
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阅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对话内容用can 或 can’t 填空。
任务布置下去,同学们一个个认真地阅读起课文来,教师从容地穿行在他们之间,充当指导的角色。不用几分钟,学生一个接着一个举手示意已经完成任务,从他们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便知道完成得不错。接着全班同学一起检查并订正答案,同学们一个个抢着说出自己的答案。教师引导学生对答案的正误进行讨论,并让几位同学根据表格内容来总结西方人和中国人就餐文化的一些差距,从而掌握了“允许”can 和“不允许” can’t的句型,还了解了中西方就餐的文化。

三、拓展探究
在学生掌握了can、can’t的句型结构和意义之后,让学生看书本里Activity 3的图片,根据图片内容填写Activity 3 中的Rules for Students ,同座互相核对答案,学生很快就得出答案,然后两人一组根据图片和他们所填出的答案或根据自家的就餐习惯模仿Activity1编小对话,进一步掌握can和can’t。老师走在学生当中,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一些难题。

四、合作探究
把全班分成两大组,6人为一小组,每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要求各用列表形式列出在教室、图书室里应遵守的规则。列表完后再让他们根据表格内容写出完整的句子,之后由小组长综合各组员所写出的句子,共同讨论订正。很快同学们自己组合。在小组长的带动下,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提问,趁着他们充滿热情的求知欲,教师耐心地一一给予指导。对写得好的组给予表扬肯定,并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对写得较差的组,教师要引导他们找出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英语表达上存在的用詞错误和句式不当,可让他们开展讨论,进行比较分析,直到他们改好了,再对他们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进行鼓励。各小组写完了,教师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小组包括写得较好的和原来较差经过努力有了进步的小组来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对其中一些典型句例进行点评。这样同学们既理解掌握了学习内容,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会了合作。经过合作他们可以列出了以下表格。
五、思维运用探究
两人一组用列表形式列出中国人就餐的风俗习惯,并根据表格内容说出正确的英文句子,巩固can 和can’t 的用法。课后教师让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更多的与中西餐桌文化相关的信息,并小组讨论在学校里应遵守的规则。同学们自主分配任务,有的到图书室查资料,有的上网搜索,找到有关内容用笔把它们一一抄下来,并尝试着用英语进行简单评论,提出自己的见解,使他们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学会探究,提高思想认识。
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时、适量、适度地选择一些能启迪学生求异思维或创新思维且便于参与的论题来进行,尽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思维得到了拓展,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得到增强。
关键词:探究式 英语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0-126-01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是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以下以人教版第二册“ Module 9 Customs Unit 2 Can you do that with chopsticks ?”一课的有关教学过程为例,谈谈探究式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导入探究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一开始教师用提问的方法导入新课的生词教学与课文阅读。例如:一天我们通常吃多少餐?(导入生词meal);平时你们吃饭时是不是喜欢在碗里剩些饭菜呢?(导入生词leave)。接着教师呈现了一幅两个男孩在就餐的图片,然后提问:今天我想知道大家平时就餐时,注意了哪些礼节?有哪位同学在看电影或电视时注意到西方国家的人用餐和中国人用餐有什么不同?这么一提问,同学们会你看我,我看你。教师趁着他们“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不失时机地将学生导入课文阅读。
二、开展探究
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阅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对话内容用can 或 can’t 填空。
任务布置下去,同学们一个个认真地阅读起课文来,教师从容地穿行在他们之间,充当指导的角色。不用几分钟,学生一个接着一个举手示意已经完成任务,从他们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便知道完成得不错。接着全班同学一起检查并订正答案,同学们一个个抢着说出自己的答案。教师引导学生对答案的正误进行讨论,并让几位同学根据表格内容来总结西方人和中国人就餐文化的一些差距,从而掌握了“允许”can 和“不允许” can’t的句型,还了解了中西方就餐的文化。

三、拓展探究
在学生掌握了can、can’t的句型结构和意义之后,让学生看书本里Activity 3的图片,根据图片内容填写Activity 3 中的Rules for Students ,同座互相核对答案,学生很快就得出答案,然后两人一组根据图片和他们所填出的答案或根据自家的就餐习惯模仿Activity1编小对话,进一步掌握can和can’t。老师走在学生当中,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一些难题。

四、合作探究
把全班分成两大组,6人为一小组,每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要求各用列表形式列出在教室、图书室里应遵守的规则。列表完后再让他们根据表格内容写出完整的句子,之后由小组长综合各组员所写出的句子,共同讨论订正。很快同学们自己组合。在小组长的带动下,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提问,趁着他们充滿热情的求知欲,教师耐心地一一给予指导。对写得好的组给予表扬肯定,并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对写得较差的组,教师要引导他们找出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英语表达上存在的用詞错误和句式不当,可让他们开展讨论,进行比较分析,直到他们改好了,再对他们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进行鼓励。各小组写完了,教师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小组包括写得较好的和原来较差经过努力有了进步的小组来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对其中一些典型句例进行点评。这样同学们既理解掌握了学习内容,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会了合作。经过合作他们可以列出了以下表格。
五、思维运用探究
两人一组用列表形式列出中国人就餐的风俗习惯,并根据表格内容说出正确的英文句子,巩固can 和can’t 的用法。课后教师让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更多的与中西餐桌文化相关的信息,并小组讨论在学校里应遵守的规则。同学们自主分配任务,有的到图书室查资料,有的上网搜索,找到有关内容用笔把它们一一抄下来,并尝试着用英语进行简单评论,提出自己的见解,使他们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学会探究,提高思想认识。
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时、适量、适度地选择一些能启迪学生求异思维或创新思维且便于参与的论题来进行,尽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思维得到了拓展,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得到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