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知识社会确立了高素质劳动者对知识的主体地位,反映了高职生具有职业特点的知识创新能力的客观必然性,知识观的转型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赋予了高职生学习的创造性和有效性的全新内涵,如何把未来知识社会对人素质的要求转化为现实教育和学习的理念,促进高职生这种学习新内涵的实现,既是高职生自身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高职院 音乐欣赏教学 新理念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2-056-02
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全面发展的人。”21世纪是科技竞争的时代,更是人才教育竞争的时代。音乐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塑造自我的窗口,音乐教育的目标也指向文化和人的发展。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决定了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高职院校是一种具有职业性特点的高校,它培养的目标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为了适应21世纪高素质职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培养具备跨专业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各高职院校开设了音乐欣赏课开阔学生艺术素养,进一步提升高素质劳动者的精神价值体系和审美情趣,并由此提升职业创造力。在新形式下,传统的艺术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有待重新思考和定位,转变观念、坚持正确方向,才能真正有效的,转化为现实教育和学习的新理念,促进高职生这种学习的新内涵的实现。
一、高职音乐欣赏课基本现状
(一)高职非音乐专业在校学生现状分析
从非专业音乐学生所接受的音乐教育情况来看,显而易见:在我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内部和社会方方面面对开设音乐课均认识不足,在高中阶段甚至初中阶段音乐课的开设要么没有,要么教学内容随意改动。所以在高职生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育体系上出现了一个空白,无法形成完整衔接的教育体系,而且从音乐基础教育教学体系来看,结构上的缺陷,内容上的重复导致了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知识体系各不相连,不相协调,对于许多概念性的知识,大部分为零或者一知半解。学生对音乐敏感度教差,学习音乐的能力、音乐感觉、音乐理解力等方面相当欠缺,给音乐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
(二)教材的选择和使用
关于音乐欣赏的书很多,但能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层次特点,较为完整的教材还不多见。在以往的音乐欣赏课中,由于没了升学的压力或者因为学生的上述原因,多数教师通常不愿意花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帮学生选取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随意,教学内容的来源盲目,没有从整个教学体系的全局出发,要么完全迎合学生的需要,离开教材“任意”进行欣赏教学,要么完全沿袭某本音乐欣赏教材的教材体系,课程内容杂乱而无序,根本忽视了各个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补作用,缺乏针对性和综合性。
二、高职音乐欣赏教学新理念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关注的不是音乐,而是精神的探讨。”在我们的音乐欣赏课上,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总在不停地演绎着同一个公式:“作曲家生平+创作时代背景+主要代表作+作品分析+作品欣赏”,尤其在“作品分析”这个环节中,那些连专业学生都为之头痛的“和声”、“复调”、“调式调性”、“曲式”、“体裁”等专业术语,对这些在初中、高中连音乐课都没上过几节的非音乐专业学生来说,听得是云里雾里,索然无味。那么作为音乐工作者,音乐欣赏课该关注什么?如何才能把学生从音乐世界领进人类心灵世界呢?
毋庸置疑,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上给学生作相应的作品分析,是为了帮学生理顺思路,但它毕竟不是我们最终的学习目的。音乐虽然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抽象艺术,但它首先又是一种情感的艺术,一旦音乐响起,联觉作为音乐音响与表现对象之间发生对应关系的中介的一种心里活动机制,就算不懂得曲式分析,听不出主题的发展,也会有所感触。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就说明欣赏者的欣赏角度的问题吗?高职生非音乐专业学生,有他们的审美视角、审美层面、审美切入点,教师应了解和掌握不同专业学生的心里特征和爱好,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找到一个学生既能听懂,又感兴趣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挖掘音乐的人文属性,学会从音乐中获得对话和人生感悟。
三、音乐欣赏课程建设的构想
面对新的教育理念,大学阶段的音乐审美当然不能再局限于浅层次的对物理振动的感知,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那种凭借一段讲解、播放音像所构成的一堂音乐欣赏课的应付式教学应摒弃。然而,高职音乐欣赏教学改革要想落到实处,仅靠教师观念的更新也是不够的,它还需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结合研究性教学的开展,经由各方面的协调配合方能将改革进行到底。笔者认为首先应体现在专业教材的建设上。
(一)教学内容的合理构建
教材作为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智能的主要工具,是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现。音乐欣赏教材是实施音乐教学活动的媒介和依据,然而,一提到教材,人们总是约定成俗地把它与理解为教科书,认为教科书就是教材的全部。这些机械的认识,妨碍了教师对教材的正确理解和开发利用。事实上,教材所包含的范围是很广泛的,不仅指通常我们使用的“教科书”,教参、辅导材料等作为音乐学科来讲,还包括图表、教学影片、唱片、录音、音像磁带、教学软件等教学辅助材料。因而在音乐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要仅仅局限于音乐教科书本,教参等。在音乐教学改革实践中,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大纲的原则精神对所行教材进行选择和增删,或者自行编写部分教学内容。在选择和编写中,要注意选择内容的可接受性,难度、分量的适度性;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要选择那些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的音乐“精品”作为音乐教材;要注意教材内容的宽度和广度,既要注意音乐本体知识的学习,又要加强与姊妹艺术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二)音乐课堂结构的设计
音乐与其他艺术有不同的结构特点,需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去进行教学设计。优秀的音乐教师都能精心设计每一课,使一堂音乐课犹如一部优美、完整的乐章,使每节课都富于创造性和艺术性。在对课程重新进行合理结构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与高职生现有知识结构进行横向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勇气和求知的心里需求。音乐审美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它对欣赏者生理——心理的效应上。在高职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敢于突破传统音乐欣赏教学的既定程式,善于把音乐与舞蹈、戏剧、文学、美术等姊妹艺术形式有机结合,将音乐这种极为抽象的听觉艺术与视觉、运动觉……联系在一起,充分学生发挥诸感官或意向之间的交错、混合通感作用。在欣赏的第一阶段,可把对音乐形象的把握为主要教学任务,从有关的音乐美学知识讲授入手,例“音调的表现特征”的问题可以结合旋律的运动与人类情感活动的对应关系,旋律进行与语音、语调的内在联系,旋律运动的一般规律;和声的表现特征可以结合音乐音响与自然音响,和声音响与人的色调感,声音的模仿、象征、暗示等进行讲授;音乐作品的段落划分与人类表述习惯的对应关系相结合等。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还有助于学生艺术思维能力和审美心里的发展。第二阶段,我们可以把作者生平轶事、作品时代背景、有关音乐作品标题和题材内容加以介绍,同时应当认识到这只是对音乐欣赏的辅助手段,是一种概括性的“预示”,亦不能代替对音乐作品的听赏。高职非音乐专业学生相对音乐专业学生比音乐作品的积累——音乐的感性思维要薄弱很多,但他们在逻辑思维、结构感、文化知识的层次上却有相对优势,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合理引导。第三阶段我们可以进入完整的音乐作品赏析。总之,要把音乐听赏、分析、评价上升到音乐文化的高度,挖掘音乐听赏中与其他艺术、历史、文化的有机联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目的。
(三)音乐教学模式的选用
传授——接受模式是以发展学生智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是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惯用的一种教学模式。音乐欣赏是一种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形式来体验和领悟音乐,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欣赏者因其水平差异而有欣赏层次的差别。从教育的角度看,关键在于通过音乐教育,特别是通过音乐欣赏学习,培养学生学会聆听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最终成为具备“音乐耳朵”的人。通过音乐欣赏教学,使学生的“音乐之耳”能对大千世界有敏锐的感受力、观察力,甚至具有对声音选择、筛选的能力。在聆听中不断把握音乐的分寸感,取得音乐艺术的体验,从而使自己在音响世界中,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成为自主的人。自学——指导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体现了教育的发展功能和教育的终身性。高职非音乐专业学生尽管音乐作品的积累少,但他们在逻辑思维、结构感、文化知识的层次上却有相对优势,音乐教师应当充分发挥高职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对思维控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身,强调学生主体的自主控制。此外,还要精心设计各种多姿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完成对学生创造思维及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忌单调机械的知识、技能练习。
参考文献:
[1]音乐学科教育学/曹理等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编.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9
[3]中国音乐教育编辑部.中国音乐教育杂志[J].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4]丁继安.中国高教研究/知识社会中高职生学习内涵的探析[M].2003.6P52
关键词:高职院 音乐欣赏教学 新理念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2-056-02
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全面发展的人。”21世纪是科技竞争的时代,更是人才教育竞争的时代。音乐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塑造自我的窗口,音乐教育的目标也指向文化和人的发展。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决定了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高职院校是一种具有职业性特点的高校,它培养的目标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为了适应21世纪高素质职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培养具备跨专业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各高职院校开设了音乐欣赏课开阔学生艺术素养,进一步提升高素质劳动者的精神价值体系和审美情趣,并由此提升职业创造力。在新形式下,传统的艺术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有待重新思考和定位,转变观念、坚持正确方向,才能真正有效的,转化为现实教育和学习的新理念,促进高职生这种学习的新内涵的实现。
一、高职音乐欣赏课基本现状
(一)高职非音乐专业在校学生现状分析
从非专业音乐学生所接受的音乐教育情况来看,显而易见:在我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内部和社会方方面面对开设音乐课均认识不足,在高中阶段甚至初中阶段音乐课的开设要么没有,要么教学内容随意改动。所以在高职生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育体系上出现了一个空白,无法形成完整衔接的教育体系,而且从音乐基础教育教学体系来看,结构上的缺陷,内容上的重复导致了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知识体系各不相连,不相协调,对于许多概念性的知识,大部分为零或者一知半解。学生对音乐敏感度教差,学习音乐的能力、音乐感觉、音乐理解力等方面相当欠缺,给音乐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
(二)教材的选择和使用
关于音乐欣赏的书很多,但能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层次特点,较为完整的教材还不多见。在以往的音乐欣赏课中,由于没了升学的压力或者因为学生的上述原因,多数教师通常不愿意花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帮学生选取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随意,教学内容的来源盲目,没有从整个教学体系的全局出发,要么完全迎合学生的需要,离开教材“任意”进行欣赏教学,要么完全沿袭某本音乐欣赏教材的教材体系,课程内容杂乱而无序,根本忽视了各个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补作用,缺乏针对性和综合性。
二、高职音乐欣赏教学新理念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关注的不是音乐,而是精神的探讨。”在我们的音乐欣赏课上,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总在不停地演绎着同一个公式:“作曲家生平+创作时代背景+主要代表作+作品分析+作品欣赏”,尤其在“作品分析”这个环节中,那些连专业学生都为之头痛的“和声”、“复调”、“调式调性”、“曲式”、“体裁”等专业术语,对这些在初中、高中连音乐课都没上过几节的非音乐专业学生来说,听得是云里雾里,索然无味。那么作为音乐工作者,音乐欣赏课该关注什么?如何才能把学生从音乐世界领进人类心灵世界呢?
毋庸置疑,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上给学生作相应的作品分析,是为了帮学生理顺思路,但它毕竟不是我们最终的学习目的。音乐虽然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抽象艺术,但它首先又是一种情感的艺术,一旦音乐响起,联觉作为音乐音响与表现对象之间发生对应关系的中介的一种心里活动机制,就算不懂得曲式分析,听不出主题的发展,也会有所感触。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就说明欣赏者的欣赏角度的问题吗?高职生非音乐专业学生,有他们的审美视角、审美层面、审美切入点,教师应了解和掌握不同专业学生的心里特征和爱好,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找到一个学生既能听懂,又感兴趣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挖掘音乐的人文属性,学会从音乐中获得对话和人生感悟。
三、音乐欣赏课程建设的构想
面对新的教育理念,大学阶段的音乐审美当然不能再局限于浅层次的对物理振动的感知,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那种凭借一段讲解、播放音像所构成的一堂音乐欣赏课的应付式教学应摒弃。然而,高职音乐欣赏教学改革要想落到实处,仅靠教师观念的更新也是不够的,它还需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结合研究性教学的开展,经由各方面的协调配合方能将改革进行到底。笔者认为首先应体现在专业教材的建设上。
(一)教学内容的合理构建
教材作为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智能的主要工具,是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现。音乐欣赏教材是实施音乐教学活动的媒介和依据,然而,一提到教材,人们总是约定成俗地把它与理解为教科书,认为教科书就是教材的全部。这些机械的认识,妨碍了教师对教材的正确理解和开发利用。事实上,教材所包含的范围是很广泛的,不仅指通常我们使用的“教科书”,教参、辅导材料等作为音乐学科来讲,还包括图表、教学影片、唱片、录音、音像磁带、教学软件等教学辅助材料。因而在音乐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要仅仅局限于音乐教科书本,教参等。在音乐教学改革实践中,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大纲的原则精神对所行教材进行选择和增删,或者自行编写部分教学内容。在选择和编写中,要注意选择内容的可接受性,难度、分量的适度性;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要选择那些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的音乐“精品”作为音乐教材;要注意教材内容的宽度和广度,既要注意音乐本体知识的学习,又要加强与姊妹艺术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二)音乐课堂结构的设计
音乐与其他艺术有不同的结构特点,需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去进行教学设计。优秀的音乐教师都能精心设计每一课,使一堂音乐课犹如一部优美、完整的乐章,使每节课都富于创造性和艺术性。在对课程重新进行合理结构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与高职生现有知识结构进行横向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勇气和求知的心里需求。音乐审美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它对欣赏者生理——心理的效应上。在高职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敢于突破传统音乐欣赏教学的既定程式,善于把音乐与舞蹈、戏剧、文学、美术等姊妹艺术形式有机结合,将音乐这种极为抽象的听觉艺术与视觉、运动觉……联系在一起,充分学生发挥诸感官或意向之间的交错、混合通感作用。在欣赏的第一阶段,可把对音乐形象的把握为主要教学任务,从有关的音乐美学知识讲授入手,例“音调的表现特征”的问题可以结合旋律的运动与人类情感活动的对应关系,旋律进行与语音、语调的内在联系,旋律运动的一般规律;和声的表现特征可以结合音乐音响与自然音响,和声音响与人的色调感,声音的模仿、象征、暗示等进行讲授;音乐作品的段落划分与人类表述习惯的对应关系相结合等。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还有助于学生艺术思维能力和审美心里的发展。第二阶段,我们可以把作者生平轶事、作品时代背景、有关音乐作品标题和题材内容加以介绍,同时应当认识到这只是对音乐欣赏的辅助手段,是一种概括性的“预示”,亦不能代替对音乐作品的听赏。高职非音乐专业学生相对音乐专业学生比音乐作品的积累——音乐的感性思维要薄弱很多,但他们在逻辑思维、结构感、文化知识的层次上却有相对优势,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合理引导。第三阶段我们可以进入完整的音乐作品赏析。总之,要把音乐听赏、分析、评价上升到音乐文化的高度,挖掘音乐听赏中与其他艺术、历史、文化的有机联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目的。
(三)音乐教学模式的选用
传授——接受模式是以发展学生智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是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惯用的一种教学模式。音乐欣赏是一种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形式来体验和领悟音乐,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欣赏者因其水平差异而有欣赏层次的差别。从教育的角度看,关键在于通过音乐教育,特别是通过音乐欣赏学习,培养学生学会聆听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最终成为具备“音乐耳朵”的人。通过音乐欣赏教学,使学生的“音乐之耳”能对大千世界有敏锐的感受力、观察力,甚至具有对声音选择、筛选的能力。在聆听中不断把握音乐的分寸感,取得音乐艺术的体验,从而使自己在音响世界中,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成为自主的人。自学——指导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体现了教育的发展功能和教育的终身性。高职非音乐专业学生尽管音乐作品的积累少,但他们在逻辑思维、结构感、文化知识的层次上却有相对优势,音乐教师应当充分发挥高职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对思维控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身,强调学生主体的自主控制。此外,还要精心设计各种多姿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完成对学生创造思维及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忌单调机械的知识、技能练习。
参考文献:
[1]音乐学科教育学/曹理等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编.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9
[3]中国音乐教育编辑部.中国音乐教育杂志[J].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4]丁继安.中国高教研究/知识社会中高职生学习内涵的探析[M].2003.6P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