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品行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我就结合当前课程改革,在如何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方面浅谈一下见解。一、 寓德于教,在文本解析中渗透德育教育。二、寓德于乐,在语文活动中融入德育教育。三、寓德于写,在作文教学中强化德育教育。语文教师要站在教书育人的高度,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丰富的德育内涵,教学才算真正的成功。
关键词:寓德;语文教学;我见
如今是个信息时代,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良莠不齐,容易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如何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语文教师责无旁贷,负有重要的教育责任。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内涵,能够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知识,提高语文运用能力的同时,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品行也能得到良好的培养和发展。结合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就如何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谈谈我的浅见。
一、寓德于教,在文本解析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家陈建功说:我读屈原,感到自己的悲琐;我读陶渊明,感到自己的势利;我读李白,感到自己的狭窄。这说明文学可以净化心灵,升华人格。因此,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文学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品德教育的作用。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作者把对母亲的爱升华到要尽忠于民族、人民和党,这种大爱令人感动。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和作者相比差距在哪里,思考作者是如何化小爱为大爱。通过这样的联系对比,让学生反思自己平时的表现,并教会他们如何化小爱为大爱,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很容易显现出来。在对文本解析的过程,不仅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了解大千世界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美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解析文本时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教材中这些蕴含丰富人文精神的内容,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促使学生更加充分地领会文章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和激励,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不断丰富知识、提高修养,逐步健康茁壮成长。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是无情物,写作文章的人“情真而辞发”,阅读文章的人则“披文以入情”。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一些优美的语段,古诗词来感受作品中蕴涵丰富的思想感情,品德情操。比如课文《春》,引导学生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诵读,仿佛再现了春风图,春雨图,春花图等画面,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以美引真,以美导善,激发学生去发现美、热爱美、创造美。再如,用激昂、高亢的语调朗读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引导学生读着这豪迈的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历史上无数为中华民族英勇奋斗的豪杰仿佛历历在目。读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体会一代伟人建设新中国的雄心壮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寓德于乐,在语文活动中融入德育教育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去表演,去实践,从而实现语文的教育目的,在语文教育中,要紧紧联系学生实际,深化思想教育。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活动,能把知识能力的学习与品德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思想得到启迪,品行得到培养,精神获得升华。
比如在多媒体教室播放爱国影片,写观后感活动,让学生通过观看优秀的电影节目,身心得到愉悦、放松,欣赏优美迷人的自然景观,感受炮火连天的战斗场面,倾听富含哲理的人物对话,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熏陶和教育。写观后感,让爱国主义影片这种教育效果进一步深化,经过学生的思考创作,实现爱国主义影片的“以优秀作品塑造人”的良好效果。像《惊涛骇浪》这部影片,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幅与暴雨洪涛搏斗的场景,一份份请战书,一块块生死牌,展示了当代人民子弟兵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无私奉献精神,让学生用心灵去感悟,使这种伟大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洪精神去激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更热爱我们的党和她领导的人民军队。通过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有机会说他们想说的话,敞开他们的内心世界,教师再结合时机进行教育启发,这都能有效地发挥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
黑板报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宣传阵地,也可作为加强语文教育的一种活动形式。黑板报的内容可选些德文并茂的内容,由学生亲自去搜集组织,语文教师给予指导。比如出些道德小故事,成语故事等,像卧薪尝胆,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为了雪洗国耻,睡柴堆,尝苦胆,激励斗志,经过长期准备,最终把吴国打败的故事。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古今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让学生超越书本和课堂,最终明辨是非,寓德于语文活动之中,培养学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寓德于写,在作文教学中强化德育教育
“文如其人”,一篇好的文章,往往表现出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或喜或悲,或爱或恨。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学生思想情感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作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丑恶,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所以每一个语文教师要发挥作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教书育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
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教会学生审题立意,这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由于初中生还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低,看待问题较肤浅,容易只从表面看问题。在作文训练时,教师要做到必要的分析讲解,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或是赞扬某种精神,或是寄托某种思想,或是给人某种启发,这就给作文教学溶入育人内涵,使学生有正确的思想导向。古人云:“文以意为主,文为意而发,意在文之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写。比如让学生写《白云岩之行》,要引导学生利用周末游览白云岩,注意比较有特色的景点和了解相关的历史故事,理清游览的路线,而且要说出为什么喜欢,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有了老师的指导,学生就能够紧扣中心,自然而然在作文活动中悟出“道”来,从而在作文实践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立意准确。
让学生写作文,强调要注意遴选身边的材料,确定主题,把握内容,学生才能写出一篇有灵魂,有血肉的文章;用自己的话来叙述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作文无疑是老师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窗口,如果学生在作文中敢于说真话,写真事,就等于向我们敞开心扉,打开心灵的大门,为教师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创造了契机。比如写《老师,我想对您说》,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自己的渴望和需要,自己的困惑与疑虑,从而发现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较之于其他学科的教师更有机会涉及到人性、道德、伦理、情感等,在培养学生的品行方面得天独厚。因此,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阵地,融入德育,滋润学生的心田。
关键词:寓德;语文教学;我见
如今是个信息时代,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良莠不齐,容易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如何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语文教师责无旁贷,负有重要的教育责任。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内涵,能够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知识,提高语文运用能力的同时,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品行也能得到良好的培养和发展。结合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就如何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谈谈我的浅见。
一、寓德于教,在文本解析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家陈建功说:我读屈原,感到自己的悲琐;我读陶渊明,感到自己的势利;我读李白,感到自己的狭窄。这说明文学可以净化心灵,升华人格。因此,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文学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品德教育的作用。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作者把对母亲的爱升华到要尽忠于民族、人民和党,这种大爱令人感动。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和作者相比差距在哪里,思考作者是如何化小爱为大爱。通过这样的联系对比,让学生反思自己平时的表现,并教会他们如何化小爱为大爱,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很容易显现出来。在对文本解析的过程,不仅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了解大千世界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美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解析文本时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教材中这些蕴含丰富人文精神的内容,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促使学生更加充分地领会文章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和激励,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不断丰富知识、提高修养,逐步健康茁壮成长。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是无情物,写作文章的人“情真而辞发”,阅读文章的人则“披文以入情”。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一些优美的语段,古诗词来感受作品中蕴涵丰富的思想感情,品德情操。比如课文《春》,引导学生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诵读,仿佛再现了春风图,春雨图,春花图等画面,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以美引真,以美导善,激发学生去发现美、热爱美、创造美。再如,用激昂、高亢的语调朗读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引导学生读着这豪迈的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历史上无数为中华民族英勇奋斗的豪杰仿佛历历在目。读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体会一代伟人建设新中国的雄心壮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寓德于乐,在语文活动中融入德育教育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去表演,去实践,从而实现语文的教育目的,在语文教育中,要紧紧联系学生实际,深化思想教育。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活动,能把知识能力的学习与品德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思想得到启迪,品行得到培养,精神获得升华。
比如在多媒体教室播放爱国影片,写观后感活动,让学生通过观看优秀的电影节目,身心得到愉悦、放松,欣赏优美迷人的自然景观,感受炮火连天的战斗场面,倾听富含哲理的人物对话,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熏陶和教育。写观后感,让爱国主义影片这种教育效果进一步深化,经过学生的思考创作,实现爱国主义影片的“以优秀作品塑造人”的良好效果。像《惊涛骇浪》这部影片,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幅与暴雨洪涛搏斗的场景,一份份请战书,一块块生死牌,展示了当代人民子弟兵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无私奉献精神,让学生用心灵去感悟,使这种伟大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洪精神去激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更热爱我们的党和她领导的人民军队。通过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有机会说他们想说的话,敞开他们的内心世界,教师再结合时机进行教育启发,这都能有效地发挥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
黑板报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宣传阵地,也可作为加强语文教育的一种活动形式。黑板报的内容可选些德文并茂的内容,由学生亲自去搜集组织,语文教师给予指导。比如出些道德小故事,成语故事等,像卧薪尝胆,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为了雪洗国耻,睡柴堆,尝苦胆,激励斗志,经过长期准备,最终把吴国打败的故事。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古今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让学生超越书本和课堂,最终明辨是非,寓德于语文活动之中,培养学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寓德于写,在作文教学中强化德育教育
“文如其人”,一篇好的文章,往往表现出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或喜或悲,或爱或恨。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学生思想情感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作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丑恶,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所以每一个语文教师要发挥作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教书育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
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教会学生审题立意,这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由于初中生还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低,看待问题较肤浅,容易只从表面看问题。在作文训练时,教师要做到必要的分析讲解,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或是赞扬某种精神,或是寄托某种思想,或是给人某种启发,这就给作文教学溶入育人内涵,使学生有正确的思想导向。古人云:“文以意为主,文为意而发,意在文之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写。比如让学生写《白云岩之行》,要引导学生利用周末游览白云岩,注意比较有特色的景点和了解相关的历史故事,理清游览的路线,而且要说出为什么喜欢,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有了老师的指导,学生就能够紧扣中心,自然而然在作文活动中悟出“道”来,从而在作文实践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立意准确。
让学生写作文,强调要注意遴选身边的材料,确定主题,把握内容,学生才能写出一篇有灵魂,有血肉的文章;用自己的话来叙述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作文无疑是老师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窗口,如果学生在作文中敢于说真话,写真事,就等于向我们敞开心扉,打开心灵的大门,为教师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创造了契机。比如写《老师,我想对您说》,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自己的渴望和需要,自己的困惑与疑虑,从而发现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较之于其他学科的教师更有机会涉及到人性、道德、伦理、情感等,在培养学生的品行方面得天独厚。因此,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阵地,融入德育,滋润学生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