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年,如果说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世界史上一大奇迹的话,那么深圳的突飞猛进就是这一奇迹的金字塔尖。
1979年,深圳建市时GDP不足2亿元,而到了2017年,这一数值已经高达2.2万亿元,猛增了1.1万倍(常住人口增加近40倍)。同一时期内,中国经济增长了约200倍。就像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增速望尘莫及一样,中国其他城市面对深圳,也不免瞠乎其后。
今天的深圳,生产总值仅次于上海和北京,位列全国第三,在增速方面维持一线城市中的最高水平。在高新技术发展关键指标之一的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专利合作协定)国际专利申请上,深圳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以一城之力占据中国的半壁江山(2017年占全国的43%),同时仅次于东京位列全球第二。
深圳既非古来富庶之地,也没有什么独特的自然资源,甚至并不是唯一的特区(据《经济学人》统计,如今全世界各式各样的经济特区已超过4000个),其崛起之快却可谓前无古城,后难有来者。
那么,这座40年前在经济版图上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年轻城市,是如何凭空出世,从边陲小镇成长为现代化大都市的呢?而这背后,又经历了哪些曲折有趣的故事?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宝安县经济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人民收入水平仍然很低,与河对岸的香港更是相差甚远。
“内地劳动一个月,不如香港干一天。”一河之隔,却有上百倍的悬殊差距,以至于不少宝安人开始“逃港”。偷渡者们不惜冒着被大海吞噬、被逮捕判刑的危险,纷纷抱着轮胎或泡沫游向對岸。
据统计,1957-1979年间,宝安至少有六七万人逃往香港,而且大部分都是壮劳力。当时流传一句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
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可以说明当时的状况。1978年时,宝安的罗芳村人均年收入是134元,而河对岸香港的村民每年能赚13000多港币,而且那时港币比人民币“值钱”。因此,香港对当时的宝安人有极大的吸引力,大到从宝安罗芳村逃往香港的人,在香港建立起了一个新的罗芳村。
后来,宝安的边境管理严格起来,河两岸的村民不能和家属亲友自由往来,于是便约定日子,在相隔30米的河两岸见面,喊话沟通。这也是当时宝港之间“界河会”的一大奇景。
1978年7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习仲勋前往“逃港”问题严重的宝安县视察。在沙头角的中英街,习仲勋看到香港那边车水马龙,宝安这边冷落萧条,心中非常难受,他对时任宝安县委书记的方苞说,解放快30年了,那边很繁荣,我们这边却破破烂烂。
为了尽快缩小两地差距,在派出工作组到宝安、珠海两地调研后,广东省委于当年10月向国务院呈报《关于宝安、珠海两县外贸基地和市政建设规划设想的报告》,提出要在三五年内,把两县建设成工农业结合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同时吸引港澳游客,打造新型边防城市。
广东省委的新思路,与中央的开放政策不谋而合。
1979年4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中央工作会议,习仲勋郑重其事地向中央领导提出:让广东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在四个现代化中先走一步。他代表省委正式向中央提出广东要求创办贸易合作区的建议。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十分赞同广东富有新意的设想。当他听说要划出一块地方,但老定不下个名来时,就说:“就叫特区嘛!原来陕甘宁就是特区。”邓小平对这些敢于提出创见的先行者,以一种革命家的语言鼓舞道:“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979年7月,广东省确定把深圳、珠海和汕头三个市划为出口特区后,开始研究深圳经济特区的范围,最终确定在深圳市南部、东西走向327.5平方公里的沿海地段。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正式诞生。当时全中国正处在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的历史关头,新生的深圳经济特区,在中国的制度创新、扩大开放等方面承担着试验和示范的重要使命。
就这样,深圳走上了发展快速路并逐渐提速,成了今天全国改革开放的“领头雁”。
(选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有删节)
【鉴赏】
胸怀“天下事” 我们推崇“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为此,我们读书就需读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时代变迁。
惊人的“深圳速度” 深圳国贸大厦,建设中最快时三天盖一层,创造了我国建筑史上的新纪录。“深圳速度”“三天一层楼”成为当时媒体提到深圳时常用的词汇。
为人所不敢为 深圳人总冲在时代最前锋,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次”:1980年,在中外合资企业竹园宾馆和友谊餐厅,第一个试行企业劳动合同制;1980年,第一个改革工资制度,将市场机制引入工资分配领域;1983年,深圳宝安联合投资公司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中国大陆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诞生;1984年,率先放开一切生活必需品价格,第一个取消各类票证,终结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票证制度,打响了市场经济第一枪;1987年,第一次进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1988年,成立新中国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这话,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值得深思。
(荐评 / 国正)
1979年,深圳建市时GDP不足2亿元,而到了2017年,这一数值已经高达2.2万亿元,猛增了1.1万倍(常住人口增加近40倍)。同一时期内,中国经济增长了约200倍。就像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增速望尘莫及一样,中国其他城市面对深圳,也不免瞠乎其后。
今天的深圳,生产总值仅次于上海和北京,位列全国第三,在增速方面维持一线城市中的最高水平。在高新技术发展关键指标之一的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专利合作协定)国际专利申请上,深圳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以一城之力占据中国的半壁江山(2017年占全国的43%),同时仅次于东京位列全球第二。
深圳既非古来富庶之地,也没有什么独特的自然资源,甚至并不是唯一的特区(据《经济学人》统计,如今全世界各式各样的经济特区已超过4000个),其崛起之快却可谓前无古城,后难有来者。
那么,这座40年前在经济版图上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年轻城市,是如何凭空出世,从边陲小镇成长为现代化大都市的呢?而这背后,又经历了哪些曲折有趣的故事?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宝安县经济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人民收入水平仍然很低,与河对岸的香港更是相差甚远。
“内地劳动一个月,不如香港干一天。”一河之隔,却有上百倍的悬殊差距,以至于不少宝安人开始“逃港”。偷渡者们不惜冒着被大海吞噬、被逮捕判刑的危险,纷纷抱着轮胎或泡沫游向對岸。
据统计,1957-1979年间,宝安至少有六七万人逃往香港,而且大部分都是壮劳力。当时流传一句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
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可以说明当时的状况。1978年时,宝安的罗芳村人均年收入是134元,而河对岸香港的村民每年能赚13000多港币,而且那时港币比人民币“值钱”。因此,香港对当时的宝安人有极大的吸引力,大到从宝安罗芳村逃往香港的人,在香港建立起了一个新的罗芳村。
后来,宝安的边境管理严格起来,河两岸的村民不能和家属亲友自由往来,于是便约定日子,在相隔30米的河两岸见面,喊话沟通。这也是当时宝港之间“界河会”的一大奇景。
1978年7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习仲勋前往“逃港”问题严重的宝安县视察。在沙头角的中英街,习仲勋看到香港那边车水马龙,宝安这边冷落萧条,心中非常难受,他对时任宝安县委书记的方苞说,解放快30年了,那边很繁荣,我们这边却破破烂烂。
为了尽快缩小两地差距,在派出工作组到宝安、珠海两地调研后,广东省委于当年10月向国务院呈报《关于宝安、珠海两县外贸基地和市政建设规划设想的报告》,提出要在三五年内,把两县建设成工农业结合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同时吸引港澳游客,打造新型边防城市。
广东省委的新思路,与中央的开放政策不谋而合。
1979年4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中央工作会议,习仲勋郑重其事地向中央领导提出:让广东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在四个现代化中先走一步。他代表省委正式向中央提出广东要求创办贸易合作区的建议。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十分赞同广东富有新意的设想。当他听说要划出一块地方,但老定不下个名来时,就说:“就叫特区嘛!原来陕甘宁就是特区。”邓小平对这些敢于提出创见的先行者,以一种革命家的语言鼓舞道:“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979年7月,广东省确定把深圳、珠海和汕头三个市划为出口特区后,开始研究深圳经济特区的范围,最终确定在深圳市南部、东西走向327.5平方公里的沿海地段。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正式诞生。当时全中国正处在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的历史关头,新生的深圳经济特区,在中国的制度创新、扩大开放等方面承担着试验和示范的重要使命。
就这样,深圳走上了发展快速路并逐渐提速,成了今天全国改革开放的“领头雁”。
(选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有删节)
【鉴赏】
胸怀“天下事” 我们推崇“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为此,我们读书就需读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时代变迁。
惊人的“深圳速度” 深圳国贸大厦,建设中最快时三天盖一层,创造了我国建筑史上的新纪录。“深圳速度”“三天一层楼”成为当时媒体提到深圳时常用的词汇。
为人所不敢为 深圳人总冲在时代最前锋,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次”:1980年,在中外合资企业竹园宾馆和友谊餐厅,第一个试行企业劳动合同制;1980年,第一个改革工资制度,将市场机制引入工资分配领域;1983年,深圳宝安联合投资公司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中国大陆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诞生;1984年,率先放开一切生活必需品价格,第一个取消各类票证,终结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票证制度,打响了市场经济第一枪;1987年,第一次进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1988年,成立新中国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这话,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值得深思。
(荐评 / 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