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速度:四十年前的边陲小镇是如何成为一线大城市的?

来源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_program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年,如果说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世界史上一大奇迹的话,那么深圳的突飞猛进就是这一奇迹的金字塔尖。
  1979年,深圳建市时GDP不足2亿元,而到了2017年,这一数值已经高达2.2万亿元,猛增了1.1万倍(常住人口增加近40倍)。同一时期内,中国经济增长了约200倍。就像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增速望尘莫及一样,中国其他城市面对深圳,也不免瞠乎其后。
  今天的深圳,生产总值仅次于上海和北京,位列全国第三,在增速方面维持一线城市中的最高水平。在高新技术发展关键指标之一的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专利合作协定)国际专利申请上,深圳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以一城之力占据中国的半壁江山(2017年占全国的43%),同时仅次于东京位列全球第二。
  深圳既非古来富庶之地,也没有什么独特的自然资源,甚至并不是唯一的特区(据《经济学人》统计,如今全世界各式各样的经济特区已超过4000个),其崛起之快却可谓前无古城,后难有来者。
  那么,这座40年前在经济版图上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年轻城市,是如何凭空出世,从边陲小镇成长为现代化大都市的呢?而这背后,又经历了哪些曲折有趣的故事?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宝安县经济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人民收入水平仍然很低,与河对岸的香港更是相差甚远。
  “内地劳动一个月,不如香港干一天。”一河之隔,却有上百倍的悬殊差距,以至于不少宝安人开始“逃港”。偷渡者们不惜冒着被大海吞噬、被逮捕判刑的危险,纷纷抱着轮胎或泡沫游向對岸。
  据统计,1957-1979年间,宝安至少有六七万人逃往香港,而且大部分都是壮劳力。当时流传一句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
  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可以说明当时的状况。1978年时,宝安的罗芳村人均年收入是134元,而河对岸香港的村民每年能赚13000多港币,而且那时港币比人民币“值钱”。因此,香港对当时的宝安人有极大的吸引力,大到从宝安罗芳村逃往香港的人,在香港建立起了一个新的罗芳村。
  后来,宝安的边境管理严格起来,河两岸的村民不能和家属亲友自由往来,于是便约定日子,在相隔30米的河两岸见面,喊话沟通。这也是当时宝港之间“界河会”的一大奇景。
  1978年7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习仲勋前往“逃港”问题严重的宝安县视察。在沙头角的中英街,习仲勋看到香港那边车水马龙,宝安这边冷落萧条,心中非常难受,他对时任宝安县委书记的方苞说,解放快30年了,那边很繁荣,我们这边却破破烂烂。
  为了尽快缩小两地差距,在派出工作组到宝安、珠海两地调研后,广东省委于当年10月向国务院呈报《关于宝安、珠海两县外贸基地和市政建设规划设想的报告》,提出要在三五年内,把两县建设成工农业结合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同时吸引港澳游客,打造新型边防城市。
  广东省委的新思路,与中央的开放政策不谋而合。
  1979年4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中央工作会议,习仲勋郑重其事地向中央领导提出:让广东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在四个现代化中先走一步。他代表省委正式向中央提出广东要求创办贸易合作区的建议。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十分赞同广东富有新意的设想。当他听说要划出一块地方,但老定不下个名来时,就说:“就叫特区嘛!原来陕甘宁就是特区。”邓小平对这些敢于提出创见的先行者,以一种革命家的语言鼓舞道:“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979年7月,广东省确定把深圳、珠海和汕头三个市划为出口特区后,开始研究深圳经济特区的范围,最终确定在深圳市南部、东西走向327.5平方公里的沿海地段。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正式诞生。当时全中国正处在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的历史关头,新生的深圳经济特区,在中国的制度创新、扩大开放等方面承担着试验和示范的重要使命。
  就这样,深圳走上了发展快速路并逐渐提速,成了今天全国改革开放的“领头雁”。
  (选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有删节)
  【鉴赏】
  胸怀“天下事” 我们推崇“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为此,我们读书就需读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时代变迁。
  惊人的“深圳速度” 深圳国贸大厦,建设中最快时三天盖一层,创造了我国建筑史上的新纪录。“深圳速度”“三天一层楼”成为当时媒体提到深圳时常用的词汇。
  为人所不敢为 深圳人总冲在时代最前锋,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次”:1980年,在中外合资企业竹园宾馆和友谊餐厅,第一个试行企业劳动合同制;1980年,第一个改革工资制度,将市场机制引入工资分配领域;1983年,深圳宝安联合投资公司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中国大陆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诞生;1984年,率先放开一切生活必需品价格,第一个取消各类票证,终结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票证制度,打响了市场经济第一枪;1987年,第一次进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1988年,成立新中国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这话,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值得深思。
  (荐评 / 国正)
其他文献
昔日的奥数天才付云皓,在2002、2003连续两年以满分成绩取得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并被保送到北京大学。之后,他没有在学术圈取得任何亮眼的成就,而是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师范学校老师。  有人觉得,这是一种“泯然众人矣”的悲哀,是对才华的荒废;有人却觉得,付云皓即使在教学中也不忘对数学难题进行研究,是在脚踏实地地做事情。那么,天才一定要一直闪闪发光吗?如果天才不发光,是否就证明了他的“陨
期刊
云层中透射出的温暖阳光,轻轻地从叶片间流淌下来,微微摇曳着。这些明媚光线一点点地交汇,幻化成一池旖旎的晨光。  这是我所爱的柔软江南。  听着江南的温婉小调、吴侬软语,浮现在眼前的永远是江南水乡的烟柳画桥。  桥是江南水乡停驻的梦。多少氤氲着水汽的故事在此诞生,它又承载着多少明艳欢笑,多少国恨家仇。细雨婆娑,杨柳依依,掩映着那片青房黛瓦;斜斜碎阳,袅袅炊烟,呼唤着晚归的船只;河畔的青石板,悠悠地通
期刊
古人如何“飘柔”  如今的超市货架上,洗发护发产品琳琅满目;大街上,理发店也是随处可见。生活在现代的你有没有这样的疑问:古人怎么洗头?他们也理发吗?  一年一洗头?  书虫曾在一些文章中看到,古人因为条件和思想所限,很少洗头,甚至一年才洗一次——哈,这绝对不是事实,古人可比我们想象中要卫生得多。“沐浴”一词中的“沐”即为洗头之意。早在先秦时期,古人们便三日一沐,五日一浴。到了汉代,官员們每五天一次
期刊
好奇心是对世界的小小宠溺,能把每一天都变成节日。“旅行看到的美丽风景”“发现心仪的书”“偶遇一只可爱的猫咪”“忘记带伞的雨天”“和好友的久别重逢”......桃子喜欢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奇妙的小心情和意外的小惊喜。平凡的生活因为这些小乐趣而变得闪闪发光。  桃子的手賬秘诀  每一种颜色都有自己的表情特征,运用色彩分类做手账时,要注意两点:  1.单色系。即整篇手账内容都用同一个色系来写,利
期刊
熟悉的上课铃在耳边响起,我很不情愿地从桌上抬起还没睡够的身子。午后的太阳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炽烈,反而暖暖地亲昵着我,让我恹恹欲睡,无心听课。可这节课是我不擅长的数学,必须认真听。想到这,我便从抽屉拿出风油精,打算让自己清醒清醒。  也许真的是没睡好,原本娴熟的简单操作竟然失了手,竟让风油精渗入眼睛里。当时,我眼前一黑,随之而来的是火辣辣的烧灼感,像被几万只蚂蚁啃噬一样。我紧紧地闭住眼睛,伸手在窗台
期刊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作品,呼兰河城是萧红的故乡。  萧红的祖父是她幼时最为甜蜜的回忆,萧红的左邻右舍在她的印象中也是极为深刻的。  呼兰河的人们对生活不报有期望,就这么平静地活着,为活着而活着,为死去而活着。他们的日子总是凑合着过,所以一旦有了什么“盛举”,就会争着抢着,拖家带口地去看。八卦没有错,可是呼兰河的人是以别人的性命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遣。冯歪嘴子家的炕上有根繩子,就说冯歪嘴子要上吊;冯歪嘴
期刊
圓眼漫吧
期刊
我称他黄师傅。  黄师傅是个挑夫,每天要上下黄山两趟,上午一趟,下午一趟。一趟承重一二百斤,挑着山上的所需,食物、水、蔬菜瓜果……山上的垃圾,也是靠他们一担一担挑下山的。  “年轻时,我一担能挑上二三百斤呢,现在年纪大了,挑少了。”黄师傅呵呵笑着,人半倚着担子,担子却不曾歇下,而是用根木棍子撑着。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每个挑夫的手里,都有这样的一根木棍子。走路时,可当拐杖使;歇息时,可作靠依和支撑
期刊
我常常记起  那条幽深的小溪  溪边有亭台  亭台有美酒  酒里有個我  沉沉忘了回家的路  梦里的那只船啊  飘飘荡荡驶向何处  荷香流溢 色彩缤纷  恍如幽香秘境  木船经过的地方  鱼虾逃也似的躲开  鹭鸟们被吓了一跳  伸直了细长的腿  扇起了愤怒的风  却一不小心将自己托向天空  荷叶儿在水中晃动着  迷糊了河里跳上来的水珠儿  扑通,扑通  一刻也不想多呆  满载酣畅的小船儿呀  不知
期刊
我的岳母杨绛不幸去世,作为她的一名近亲我深感痛惜。但是,她早年的愿望“我只求比他(锺书)多活一年”,如今已超期17年余,可以认为上天对她宽容有加,容她有富裕的时间“留在人间打扫现场,尽应尽的责任”,令人欣慰。  ……  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城,不少市民在室外搭起“抗震棚”。钱、杨二老当时正住在学部大院内7号楼西尽头的一间临时职工宿舍里。这间房间历来不住人,因为南北墙上各有一道挺长的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