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近年报纸市场衰弱,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崛起,以“报纸评论”为主要内容,以教师“课堂单向授课”为主要方法的《新闻评论》课程已不能适应当前媒介融合对评论人才的需求。本文通过对当前媒介环境与高职学生的特点分析,重新审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探索多元实战训练内容与方式,探求与多元媒体形式合作,实现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评论》课程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 媒介融合;教学方法;实战训练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一个又一个新媒体形态,传统媒体正在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从当前报纸媒体现状来看,据群邑智库发布的《中国媒体市场概览》的数据发现,2015年报纸广告投放下降30%,杂志下降19%。[1]自2013年,纸媒经营出现下滑,报纸陆续停刊,各大报社纷纷裁员,报纸的受众越来越小,广告收入直线下滑,纸媒与新媒体的融合成为当下主流发展趋势,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多门课程也面临改革趋势。
《新闻评论》是集新闻采编和制作于一体,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核心课程。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因知识储备、写作基础与分析能力相对较弱,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尤为晦涩难懂,加之目前的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报纸评论上,教材主要为报纸评论的细分,这有悖于当前新媒体发展与传统媒体的转型趋势。
在新传播格局下,以“报纸评论”为主要内容,以教师“课堂单向授课”为主要方法的《新闻评论》课程已不能适应当前需要,也不适应媒介融合过程中对评论人才的要求,探索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评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战训练内容与方式改革及与多元媒体形式实现合作,培养适应当前全媒体评论人才变得迫在眉睫。
一. 媒介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新闻评论》课程的困境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新闻评论”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等都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出现了诸多问题。
从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的新闻评论依然以报纸评论为主,所采用的教材通常以纸质媒体评论为主,课程非常注重评论体裁的划分,各种体裁的特点及写作技法的讲授,讲究逻辑性与结构化,要求遣词造句要严密谨慎,难以适应当前新媒体体裁融合的趋势。这对文字功底相对较弱的高职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教学方法上,该课程主要遵循以教师传授为主,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比例分配不均衡,理论过于抽象,实践项目单一,主要以课堂实训或课外作业撰写各类报纸评论为主,很难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也难以达到互动效果。
新媒体创造了一个5A环境,即任何人(anyone)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可以利用任何媒介(any media)可以传递任何信息(any message),利用各种多媒体形式,通过新闻评论进行舆论引导,就需要培养能把握具有“互联网思维”,善于评论写作、表达、策划与媒介技术的多技能新闻评论人才。
通过长期的课堂考察发现,相较于本科生,高职学生在新闻写作方面的兴趣与能力更弱,但在“动口”与“动手”方面表现突出,因此在新闻评论的教学中,内容比例设置的分配,教学方法的调整变得至关重要。
一.教学目标:培养适应全媒体的多技能应用性人才
《新闻评论》课程在教学目标的设定过程中,紧密结合传媒业的实践发展趋势即媒介融合发展的要求,将课程教学目标设定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是知识目标,即新闻评论基本原理的掌握。不仅包括新闻评论的基本规律,构成新闻评论的要素、结构、选题、标题等基本知识与训练,还需把握各类新闻评论体裁的写作要点,包括报纸新闻评论的构成与写作技巧,电视新闻评论的报道提纲,网络新闻评论专题策划案等。
第二层师能力目标,即通过分版块,分阶段教学,首先,通过报纸评论的讲授与实践,使学生逐渐熟悉与把握报纸评论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创作以图文为主的报纸新闻评论专版。其次,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电视模拟评论,逐步把握电视新闻评论的知识要点与表达,并录制电视新闻评论作品。最后学习策划与制作多媒体的网络新闻评论专题,达到新闻评论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适应当前的全媒体环境。
二. 教学内容:分阶段分单元再实现“融合”
1. 分阶段、分模块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新闻评论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传统媒体评论,主要集中于报纸评论和电视评论。第二阶段为新媒体评论,主要包括微博评论,网络专题评论,微信公众号专题评论。第三个阶段为新闻评论综合实战训练,采取从单项到综合训练,掌握从写作到策划再到制作的多方面技能。
2. 考察内容的“融合”方案
为考察学生新老媒体的写作技能,新闻评论在最终期末考察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自主选择同一个新闻主题,根据不同媒体特点,完成以报纸评论,微博评论的制作与微信或网络新闻评论专题的制作,培养学生掌握不同媒体平台的编辑方法,保证学生个人能适应当前的全媒体工作环境。
三. 教学方法: 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随着学生对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接触比例的急剧增加,教师需要调查学生兴趣,发现学生的需求,挖掘学生的特点以改善教学方式,进行多元化教学。
1. 案例教学: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接触的媒体主要以新媒体为主,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也主要来源于新闻APP,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因此接触的新闻话题更广泛且关注需求各有差异。教师需要对案例进行选择,最有效的方法是罗列出最新最热的新闻事件,学生自己选择对事件进行评论。如在讲授新闻评论的标题时,教师提供两个新闻热点,同时要求每小组也提供一个新闻热点,进行集体讨论评析,分析新闻事件是否适合写评论,评论主要为解决什么问题等。经过筛选,择优选择5个新闻热点进行个人作业,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学生所列的评论标题呈现多样化,但主题多为“接近性”程度较高的新闻事件,如“华东交通大学将为女生拧瓶盖列入校规”“校园毒跑道事件”“大学生虐猫事件”“”“快递实名制”等。 小组每位学生在五个新闻热点中自主选择一个热点新闻拟定标题,小组成员之间不能选择相同主题。在讲授新闻评论标题版块时,将学生拟定的五组标题作为分析对象,将每组学生切入各个知识点,贯穿整个课件。这种案例“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互动方式通过各小组竞争对比和讨论,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也能让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2. 情景教学:电视模拟评论
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写作能力较弱,但善于“说”,因此应相对缩减报纸评论写作的学习周期,将重点转至学生擅长的“说”上来,加大电视评论的学习周期。在讲授电视新闻评论理论部分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呈现学生不同类型的评论节目,包括问答型,辩论性,讨论性等,学生根据小组成员的性格特点,选择一种类型进行模仿。
笔者要求学生以分组的方式自选话题,模拟电视谈话节目,每组5-6人,每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主持人、谈话嘉宾、参与节目的观众、外景主持等,每组节目时长控制在20分钟左右。经过给学生充分时间甄选话题、角色扮演、配合排练,制作ppt或视频穿插节目之中,最后在“虚拟演播室”进行现场模拟,并用采用摄像机录制,各小组在模拟时要根据不同评论的类型完成相应的任务,其他小组担任观众,让学生感受到评论节目录制的现场氛围。
通过任务布置,学生参与角色扮演的兴趣很高,甄选的评论主题呈现多元化,如讨论时政热点“决策层释放信号,房地产有望调整”,社会热点“温州火锅店泼油的是与非”,网络热点“抗战神剧”,辩论社会现象“多动症儿童该不该上学?”等,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在评分考核上,教师制定具体考核方案,实现小组间课堂互评打分,教师根据实际表现酌情加分。情境模拟教学方式有较强的趣味性,因此学生非常乐于参与其中,从模仿电视评论节目开始练习,进而逐渐形成自己的评论风格。这种教学方法与组织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通过镜头感练习逐渐消除紧张感。
3. 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策划网络评论专题
任务教学法,就是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训练专业技能并构建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2]网络新闻专题具有多媒体传播的丰富性,集文字、图片、视频、FLASH 等多元素融合,是网络传播独有的强力传播手段。在网络新闻评论专题讲授与实践中,策划与制作至关重要,不仅锻炼学生的创意性,还训练其新媒体编辑技能,实施过程有一定难度。因此布置任务时应分两次:模仿与原创。目标是鼓励学生的基础上模仿实现创新,模仿专题包括凤凰新闻专题“自由谈”,腾讯新闻的“今日话题”等,通过在模仿的基础上重新做一期策划,要求策划与多媒体编辑要有创新性,并列入考核要求。
四. 实战能力训练:思维训练与实操训练并行
实战训练是指教师在理论课程之外,引导学生在新闻评论中如何自主发现问题、表达问题、解释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训练,包括思维训练与实操训练,实操训练主要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与分析评价能力训练。
1. 思维能力训练:互动讨论与头脑风暴
新闻评论的写作关键在于立论切入角度的创新性,这要求学生在把握严密的思维逻辑的同时还要培养发散式思维,头脑风暴法是自由发散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即运用无限制的自由联想与讨论,产生更多的新观念或新角度进行评论的立论。[3]在课堂运用头脑风暴时,建立互动讨论课堂,教师承担组织者的角色,主要提供具有争议性、时效性与针对性的热点新闻事件,如“从扶老案分析老人该不该扶”“该不该借手机给流浪汉”“玉林狗肉节该不该举办”等主题,各学生小组就该新闻事件展开组内并讨论表明立场,持相反观点的两个小组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挖掘更多的评论切入点,辩论完成后要求每组将自己的观点与阐述组成一篇新闻评论文章。通过“头脑风暴”培养学生的及时点评与团队协作能力,充分激活学生思维。
2. 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三言两语点评
口头表达训练是新闻评论课程的日常训练,教师每堂课提供学生三个新闻由头,学生自主选择其一,模仿主持人或评论员做三言两语点评,学生也可与小组成员合作,建立对话式,讨论式的点评方式。即兴口语表达不仅能训练学生语言组织与灵活表达能力,也有助于改善学生词不达意,语无伦次等问题。
3. 分析与评价能力训练:竞争与反思机制
新闻评论的学习要具有质疑精神和逻辑思维,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作品、作业作为案例贯穿知识点中,引入竞争机制,将学生的同类作业作品进行比较,随课堂进行讨论评价,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他人作品的评价意识和对自己作品的反思意识,促进取其精华,改善自己的作品。
五.与校园媒体合作,与技能竞赛接轨
学生的新闻评论写作,策划与制作不应局限于课堂,要与校园媒体平台建立合作关系。新闻专业有大量学生在校园媒体实践,包括校报,电视台,官方网站,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充分了解与掌握校园新老媒体的内容编辑和运作过程,可为新闻专业学生打通一条传播渠道,如在校报上设立新闻评论版块,刊登学生平时的优秀新闻评论作品,电视台与新媒体平台将学生优秀的现场模拟评论视频加以展播。此外,新闻评论教师应设新闻专业微博、微信公众号,给学生传递新闻的同时,引导其进行学生写新闻短评或互评,并将其作为考核的一部分,将课堂课外,线上线下有效结合,培养学生对新闻评论的敏感度。
同时,教师在教授期间应保存一些突出的评论作品,并适时举行新闻评论大赛,择优选取优秀的新闻评论作品,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各类新闻作品大赛和新闻评论作品大赛,为学生就业积累技能与经验。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群邑智库《中国媒体市场概览(2015全年回顾)》.[EB/OL].[2016-06-06].http://www.199it.com/archives/481004.html
[2] 李娟.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生《新闻评论》课中的教学模式探索[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第26卷第四期
[3] 范选伟. 大学《新闻评论》课程新型教学方法探索[J]. 东京文学,2011年4期
【关键词】: 媒介融合;教学方法;实战训练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一个又一个新媒体形态,传统媒体正在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从当前报纸媒体现状来看,据群邑智库发布的《中国媒体市场概览》的数据发现,2015年报纸广告投放下降30%,杂志下降19%。[1]自2013年,纸媒经营出现下滑,报纸陆续停刊,各大报社纷纷裁员,报纸的受众越来越小,广告收入直线下滑,纸媒与新媒体的融合成为当下主流发展趋势,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多门课程也面临改革趋势。
《新闻评论》是集新闻采编和制作于一体,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核心课程。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因知识储备、写作基础与分析能力相对较弱,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尤为晦涩难懂,加之目前的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报纸评论上,教材主要为报纸评论的细分,这有悖于当前新媒体发展与传统媒体的转型趋势。
在新传播格局下,以“报纸评论”为主要内容,以教师“课堂单向授课”为主要方法的《新闻评论》课程已不能适应当前需要,也不适应媒介融合过程中对评论人才的要求,探索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评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战训练内容与方式改革及与多元媒体形式实现合作,培养适应当前全媒体评论人才变得迫在眉睫。
一. 媒介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新闻评论》课程的困境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新闻评论”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等都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出现了诸多问题。
从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的新闻评论依然以报纸评论为主,所采用的教材通常以纸质媒体评论为主,课程非常注重评论体裁的划分,各种体裁的特点及写作技法的讲授,讲究逻辑性与结构化,要求遣词造句要严密谨慎,难以适应当前新媒体体裁融合的趋势。这对文字功底相对较弱的高职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教学方法上,该课程主要遵循以教师传授为主,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比例分配不均衡,理论过于抽象,实践项目单一,主要以课堂实训或课外作业撰写各类报纸评论为主,很难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也难以达到互动效果。
新媒体创造了一个5A环境,即任何人(anyone)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可以利用任何媒介(any media)可以传递任何信息(any message),利用各种多媒体形式,通过新闻评论进行舆论引导,就需要培养能把握具有“互联网思维”,善于评论写作、表达、策划与媒介技术的多技能新闻评论人才。
通过长期的课堂考察发现,相较于本科生,高职学生在新闻写作方面的兴趣与能力更弱,但在“动口”与“动手”方面表现突出,因此在新闻评论的教学中,内容比例设置的分配,教学方法的调整变得至关重要。
一.教学目标:培养适应全媒体的多技能应用性人才
《新闻评论》课程在教学目标的设定过程中,紧密结合传媒业的实践发展趋势即媒介融合发展的要求,将课程教学目标设定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是知识目标,即新闻评论基本原理的掌握。不仅包括新闻评论的基本规律,构成新闻评论的要素、结构、选题、标题等基本知识与训练,还需把握各类新闻评论体裁的写作要点,包括报纸新闻评论的构成与写作技巧,电视新闻评论的报道提纲,网络新闻评论专题策划案等。
第二层师能力目标,即通过分版块,分阶段教学,首先,通过报纸评论的讲授与实践,使学生逐渐熟悉与把握报纸评论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创作以图文为主的报纸新闻评论专版。其次,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电视模拟评论,逐步把握电视新闻评论的知识要点与表达,并录制电视新闻评论作品。最后学习策划与制作多媒体的网络新闻评论专题,达到新闻评论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适应当前的全媒体环境。
二. 教学内容:分阶段分单元再实现“融合”
1. 分阶段、分模块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新闻评论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传统媒体评论,主要集中于报纸评论和电视评论。第二阶段为新媒体评论,主要包括微博评论,网络专题评论,微信公众号专题评论。第三个阶段为新闻评论综合实战训练,采取从单项到综合训练,掌握从写作到策划再到制作的多方面技能。
2. 考察内容的“融合”方案
为考察学生新老媒体的写作技能,新闻评论在最终期末考察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自主选择同一个新闻主题,根据不同媒体特点,完成以报纸评论,微博评论的制作与微信或网络新闻评论专题的制作,培养学生掌握不同媒体平台的编辑方法,保证学生个人能适应当前的全媒体工作环境。
三. 教学方法: 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随着学生对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接触比例的急剧增加,教师需要调查学生兴趣,发现学生的需求,挖掘学生的特点以改善教学方式,进行多元化教学。
1. 案例教学: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接触的媒体主要以新媒体为主,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也主要来源于新闻APP,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因此接触的新闻话题更广泛且关注需求各有差异。教师需要对案例进行选择,最有效的方法是罗列出最新最热的新闻事件,学生自己选择对事件进行评论。如在讲授新闻评论的标题时,教师提供两个新闻热点,同时要求每小组也提供一个新闻热点,进行集体讨论评析,分析新闻事件是否适合写评论,评论主要为解决什么问题等。经过筛选,择优选择5个新闻热点进行个人作业,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学生所列的评论标题呈现多样化,但主题多为“接近性”程度较高的新闻事件,如“华东交通大学将为女生拧瓶盖列入校规”“校园毒跑道事件”“大学生虐猫事件”“”“快递实名制”等。 小组每位学生在五个新闻热点中自主选择一个热点新闻拟定标题,小组成员之间不能选择相同主题。在讲授新闻评论标题版块时,将学生拟定的五组标题作为分析对象,将每组学生切入各个知识点,贯穿整个课件。这种案例“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互动方式通过各小组竞争对比和讨论,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也能让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2. 情景教学:电视模拟评论
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写作能力较弱,但善于“说”,因此应相对缩减报纸评论写作的学习周期,将重点转至学生擅长的“说”上来,加大电视评论的学习周期。在讲授电视新闻评论理论部分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呈现学生不同类型的评论节目,包括问答型,辩论性,讨论性等,学生根据小组成员的性格特点,选择一种类型进行模仿。
笔者要求学生以分组的方式自选话题,模拟电视谈话节目,每组5-6人,每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主持人、谈话嘉宾、参与节目的观众、外景主持等,每组节目时长控制在20分钟左右。经过给学生充分时间甄选话题、角色扮演、配合排练,制作ppt或视频穿插节目之中,最后在“虚拟演播室”进行现场模拟,并用采用摄像机录制,各小组在模拟时要根据不同评论的类型完成相应的任务,其他小组担任观众,让学生感受到评论节目录制的现场氛围。
通过任务布置,学生参与角色扮演的兴趣很高,甄选的评论主题呈现多元化,如讨论时政热点“决策层释放信号,房地产有望调整”,社会热点“温州火锅店泼油的是与非”,网络热点“抗战神剧”,辩论社会现象“多动症儿童该不该上学?”等,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在评分考核上,教师制定具体考核方案,实现小组间课堂互评打分,教师根据实际表现酌情加分。情境模拟教学方式有较强的趣味性,因此学生非常乐于参与其中,从模仿电视评论节目开始练习,进而逐渐形成自己的评论风格。这种教学方法与组织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通过镜头感练习逐渐消除紧张感。
3. 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策划网络评论专题
任务教学法,就是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训练专业技能并构建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2]网络新闻专题具有多媒体传播的丰富性,集文字、图片、视频、FLASH 等多元素融合,是网络传播独有的强力传播手段。在网络新闻评论专题讲授与实践中,策划与制作至关重要,不仅锻炼学生的创意性,还训练其新媒体编辑技能,实施过程有一定难度。因此布置任务时应分两次:模仿与原创。目标是鼓励学生的基础上模仿实现创新,模仿专题包括凤凰新闻专题“自由谈”,腾讯新闻的“今日话题”等,通过在模仿的基础上重新做一期策划,要求策划与多媒体编辑要有创新性,并列入考核要求。
四. 实战能力训练:思维训练与实操训练并行
实战训练是指教师在理论课程之外,引导学生在新闻评论中如何自主发现问题、表达问题、解释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训练,包括思维训练与实操训练,实操训练主要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与分析评价能力训练。
1. 思维能力训练:互动讨论与头脑风暴
新闻评论的写作关键在于立论切入角度的创新性,这要求学生在把握严密的思维逻辑的同时还要培养发散式思维,头脑风暴法是自由发散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即运用无限制的自由联想与讨论,产生更多的新观念或新角度进行评论的立论。[3]在课堂运用头脑风暴时,建立互动讨论课堂,教师承担组织者的角色,主要提供具有争议性、时效性与针对性的热点新闻事件,如“从扶老案分析老人该不该扶”“该不该借手机给流浪汉”“玉林狗肉节该不该举办”等主题,各学生小组就该新闻事件展开组内并讨论表明立场,持相反观点的两个小组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挖掘更多的评论切入点,辩论完成后要求每组将自己的观点与阐述组成一篇新闻评论文章。通过“头脑风暴”培养学生的及时点评与团队协作能力,充分激活学生思维。
2. 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三言两语点评
口头表达训练是新闻评论课程的日常训练,教师每堂课提供学生三个新闻由头,学生自主选择其一,模仿主持人或评论员做三言两语点评,学生也可与小组成员合作,建立对话式,讨论式的点评方式。即兴口语表达不仅能训练学生语言组织与灵活表达能力,也有助于改善学生词不达意,语无伦次等问题。
3. 分析与评价能力训练:竞争与反思机制
新闻评论的学习要具有质疑精神和逻辑思维,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作品、作业作为案例贯穿知识点中,引入竞争机制,将学生的同类作业作品进行比较,随课堂进行讨论评价,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他人作品的评价意识和对自己作品的反思意识,促进取其精华,改善自己的作品。
五.与校园媒体合作,与技能竞赛接轨
学生的新闻评论写作,策划与制作不应局限于课堂,要与校园媒体平台建立合作关系。新闻专业有大量学生在校园媒体实践,包括校报,电视台,官方网站,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充分了解与掌握校园新老媒体的内容编辑和运作过程,可为新闻专业学生打通一条传播渠道,如在校报上设立新闻评论版块,刊登学生平时的优秀新闻评论作品,电视台与新媒体平台将学生优秀的现场模拟评论视频加以展播。此外,新闻评论教师应设新闻专业微博、微信公众号,给学生传递新闻的同时,引导其进行学生写新闻短评或互评,并将其作为考核的一部分,将课堂课外,线上线下有效结合,培养学生对新闻评论的敏感度。
同时,教师在教授期间应保存一些突出的评论作品,并适时举行新闻评论大赛,择优选取优秀的新闻评论作品,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各类新闻作品大赛和新闻评论作品大赛,为学生就业积累技能与经验。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群邑智库《中国媒体市场概览(2015全年回顾)》.[EB/OL].[2016-06-06].http://www.199it.com/archives/481004.html
[2] 李娟.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生《新闻评论》课中的教学模式探索[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第26卷第四期
[3] 范选伟. 大学《新闻评论》课程新型教学方法探索[J]. 东京文学,2011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