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看王安忆为《给孩子的故事》写的序的时候,倒是想到一句话,“孩子是流传千年的花种,如今却在无我无他地绽放”。瞧见了当代孩子成长的“不痛不痒”,王安忆终是做不到不闻不问。
王安忆想让孩子“澄澈地映照世界”,让孩子看看苦难,看看苦难中的人们,看看苦难中人们仍然葆有的炙热勇敢,从而真正懂得现世深藏的温柔,人性永存的善良。
反观当今普遍的“桃花源式”教育,外界一直在人为划出一方净土培育新一世的花朵,用五彩泡沫隔绝出良田美池以图短暂的鸡犬相闻。但现实情况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先不论理想泡沫能否挡得住西伯利亚肆虐的寒风,孩子首先已不可避免地在“桃花源”中迷失了方向,渐渐“寓久则溺,以为当然”。更严重的是,蜜糖罐子里长大的单薄孩子,纯净美好却对现实一无所知,对苦难毫无准备,他们在“生活的大多数状态好比在光滑如镜的冰面上滑行,足下无尘,倏忽万里”的现实里手足无措,很多人“一疏忽”就是“万里”。社会可以接受偶有一二的“疏忽”,但不能承受接二连三的“万里”。
我们可能真的无须视苦难为洪水猛兽。“苦难”是苦痛和磨难,而不是狭义的暴力和流血。正如克罗齐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中的“苦難”也正是当代的“苦难”,是漫长历史的沉淀,刻骨记忆的留传。或许真的可以尝试着让孩子去直面苦难,经历过黑暗才知光明更加弥足珍贵,看过荒冢才识生命愈发曼妙凹凸。更重要的是,知道“苦难”的孩子在现实中能多一份泰然从容,因为有所了解,所以有所准备,也有所应对。看过“苦难”日子里人们不变的勇敢坚毅,因而对自身的向善向真更多一份执着笃定。
如果上述仅关乎孩子的自身命运,那么当无数孩子的命运浩浩汤汤汇聚成川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已然关乎未来国运。而一个国家对“苦难”的漠视逃避是可怕的。当我们不去谈艰苦漫长的十四年抗战而代之以“以一抵十”的轻松击溃游戏,不去看马乱兵荒的动荡十年而代之以简单错误定论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亵渎我们曾受过的所有苦难,在廉价我们在苦难中的勇敢顽强。当一个国家的未来集体失去对“苦难”认识的时候,我们毫无疑问在忘却和遗失,而这些忘却和遗失必将成为国家的长痛。
孩子还是去看看“苦难”吧,他们本就还是“素人”,因而能够透过“苦难”照见现实,然后真正成为勇敢、善良、炙热的一代。
当然,也正因为孩子仍然素静纯白,我们对“苦难”的呈现方式也需要十分的考量。是否可以先从一苗一叶开始,让孩子先知耕耘生活之劳苦,柴米油盐之不易,从而能够“稼禾尽观”。然后立足国家疾苦,知千年脉络中不断驱散阴暗之勇毅,扳正历史轨迹之艰苦,从而能够“九州尽观”。最后放眼世间所有难与苦,澄澈清明,坚信人世本质慈悲,是以“天下尽观”。
要在孩子的灵魂里注入一点铁,会坚硬也能炙热滚烫,让他们在面对“苦难”时正确面对,勇敢应对,让新一代的孩子形成合力,引领国之命脉走向深厚的同时走向开阔。
国家的花种这一世再不要无我无他、不痛不痒地绽放。这一世国家的花种应多一种处变不惊,无风呈婀娜之姿,有风显坚韧之劲,享花开之无穷韵致,达生命之至真至善。
点评
文章紧扣材料,娓娓道来,有理有据,脉络清晰。笔触丰盈,思维缜密。更可贵的是,通过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丰厚的阅读积淀、良好的思维品质与开阔的视野,在短短四五十分钟里,能有如此成熟老练之作,实在不易。
王安忆想让孩子“澄澈地映照世界”,让孩子看看苦难,看看苦难中的人们,看看苦难中人们仍然葆有的炙热勇敢,从而真正懂得现世深藏的温柔,人性永存的善良。
反观当今普遍的“桃花源式”教育,外界一直在人为划出一方净土培育新一世的花朵,用五彩泡沫隔绝出良田美池以图短暂的鸡犬相闻。但现实情况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先不论理想泡沫能否挡得住西伯利亚肆虐的寒风,孩子首先已不可避免地在“桃花源”中迷失了方向,渐渐“寓久则溺,以为当然”。更严重的是,蜜糖罐子里长大的单薄孩子,纯净美好却对现实一无所知,对苦难毫无准备,他们在“生活的大多数状态好比在光滑如镜的冰面上滑行,足下无尘,倏忽万里”的现实里手足无措,很多人“一疏忽”就是“万里”。社会可以接受偶有一二的“疏忽”,但不能承受接二连三的“万里”。
我们可能真的无须视苦难为洪水猛兽。“苦难”是苦痛和磨难,而不是狭义的暴力和流血。正如克罗齐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中的“苦難”也正是当代的“苦难”,是漫长历史的沉淀,刻骨记忆的留传。或许真的可以尝试着让孩子去直面苦难,经历过黑暗才知光明更加弥足珍贵,看过荒冢才识生命愈发曼妙凹凸。更重要的是,知道“苦难”的孩子在现实中能多一份泰然从容,因为有所了解,所以有所准备,也有所应对。看过“苦难”日子里人们不变的勇敢坚毅,因而对自身的向善向真更多一份执着笃定。
如果上述仅关乎孩子的自身命运,那么当无数孩子的命运浩浩汤汤汇聚成川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已然关乎未来国运。而一个国家对“苦难”的漠视逃避是可怕的。当我们不去谈艰苦漫长的十四年抗战而代之以“以一抵十”的轻松击溃游戏,不去看马乱兵荒的动荡十年而代之以简单错误定论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亵渎我们曾受过的所有苦难,在廉价我们在苦难中的勇敢顽强。当一个国家的未来集体失去对“苦难”认识的时候,我们毫无疑问在忘却和遗失,而这些忘却和遗失必将成为国家的长痛。
孩子还是去看看“苦难”吧,他们本就还是“素人”,因而能够透过“苦难”照见现实,然后真正成为勇敢、善良、炙热的一代。
当然,也正因为孩子仍然素静纯白,我们对“苦难”的呈现方式也需要十分的考量。是否可以先从一苗一叶开始,让孩子先知耕耘生活之劳苦,柴米油盐之不易,从而能够“稼禾尽观”。然后立足国家疾苦,知千年脉络中不断驱散阴暗之勇毅,扳正历史轨迹之艰苦,从而能够“九州尽观”。最后放眼世间所有难与苦,澄澈清明,坚信人世本质慈悲,是以“天下尽观”。
要在孩子的灵魂里注入一点铁,会坚硬也能炙热滚烫,让他们在面对“苦难”时正确面对,勇敢应对,让新一代的孩子形成合力,引领国之命脉走向深厚的同时走向开阔。
国家的花种这一世再不要无我无他、不痛不痒地绽放。这一世国家的花种应多一种处变不惊,无风呈婀娜之姿,有风显坚韧之劲,享花开之无穷韵致,达生命之至真至善。
点评
文章紧扣材料,娓娓道来,有理有据,脉络清晰。笔触丰盈,思维缜密。更可贵的是,通过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丰厚的阅读积淀、良好的思维品质与开阔的视野,在短短四五十分钟里,能有如此成熟老练之作,实在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