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好”和“乐”所产生的求实欲望和探索知识的迫切心理,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内部动力。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采用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能适应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学好化学,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一、上好化学启蒙课——设计趣味化学实验,使学生感受神奇的化学世界
丰富多彩的化学实验,能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世界的神奇。在启蒙课里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白纸显字等。学生会感到十分新奇,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通过化学实验,能播种探求化学科学的种子以及激活学生的思维等。这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化学实验的内涵,并精心设置一些问题,留下悬念,将学生引入神奇的化学世界。
二、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学生从家中自带小玻璃水杯、汤匙和适量蔗糖,上课伊始,就让学生自己动手砌一杯糖水,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一杯水中能否无限地溶解蔗糖。当学生发现加入过量蔗糖,杯底就会出现沉淀时,教师就指出他们现在所得到的上层清液就是蔗糖的饱和溶液,然后引导学生为饱和溶液下一个定义。大多数学生会认为,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而往往想不到饱和溶液的定义需要两个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此时可提出问题:如何把所得的蔗糖饱和溶液变得不饱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具体操作,学生会发现如果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原来的饱和溶液就会变得不饱和,于是就意识到只有在温度和溶剂的量一定时,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才有实际意义。通过这样简单的实验,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而熟悉的情境,学生不仅很容易理解饱和、不饱和溶液两个重要概念,同时也学会了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轻松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三、实施科学探究,培养学习兴趣
例如,在“燃烧和缓慢氧化”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后,教师可引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1854年5月,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远航,它的船舱里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的一天,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事后英国军事保安部门调查,没有什么结果,但化学家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很快找到了“纵火犯”。
问题:谁是纵火犯?
学生交流:可燃物燃烧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要与氧气接触。船舱里有大量的空气,草料着火必须是温度达到草料的着火点。
温度是如何达到草料的着火点的呢?
学生1:有人放火;
学生2:有人不小心将烟头掉到草料堆中;
学生3:战舰在海洋上航行,太阳照射在船舱里热量来不及散发,温度升高达到草料的着火点;
学生4:船舱里很潮湿,草料慢慢腐烂产生热量,聚集起来使温度升高。
通过学生的猜想、分析、讨论和教师的及时评价,可帮助学生理解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教育,同时又增进了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充分发挥语言技巧,提升兴趣
1.要善于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
语言的风趣、幽默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催化剂,是激发学生灵感的钥匙。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语言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极易形成愉快欢乐的学习意境。
例如,在向学生介绍人体中的化学物质和元素时,可用下面的一段话来描述:构成人体的水,足以装满一只容量为45L的水桶;人体内的脂肪,可以制造出7条肥皂;人体中的碳,可以制造9000支铅笔;人体中的铁,可造2根铁钉;等等。教师煞有介事的表情、体态,快速的言语节奏,把人体元素与一连串生活中常见事物作比较,形成了寓知识于谐趣的教学幽默,令学生开怀一笑,容易提高学习兴趣。
2.语言要亲切,富有情感
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感情的载体。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环境,最能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正如古人讲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晓之以理,以理喻人,而且要动人以情,以情感人。
总之,学生思维的诱发,学习兴趣的培养,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课前有,导课有,课后有,课外活动有,学生生活中也有。
一、上好化学启蒙课——设计趣味化学实验,使学生感受神奇的化学世界
丰富多彩的化学实验,能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世界的神奇。在启蒙课里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白纸显字等。学生会感到十分新奇,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通过化学实验,能播种探求化学科学的种子以及激活学生的思维等。这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化学实验的内涵,并精心设置一些问题,留下悬念,将学生引入神奇的化学世界。
二、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学生从家中自带小玻璃水杯、汤匙和适量蔗糖,上课伊始,就让学生自己动手砌一杯糖水,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一杯水中能否无限地溶解蔗糖。当学生发现加入过量蔗糖,杯底就会出现沉淀时,教师就指出他们现在所得到的上层清液就是蔗糖的饱和溶液,然后引导学生为饱和溶液下一个定义。大多数学生会认为,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而往往想不到饱和溶液的定义需要两个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此时可提出问题:如何把所得的蔗糖饱和溶液变得不饱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具体操作,学生会发现如果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原来的饱和溶液就会变得不饱和,于是就意识到只有在温度和溶剂的量一定时,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才有实际意义。通过这样简单的实验,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而熟悉的情境,学生不仅很容易理解饱和、不饱和溶液两个重要概念,同时也学会了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轻松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三、实施科学探究,培养学习兴趣
例如,在“燃烧和缓慢氧化”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后,教师可引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1854年5月,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远航,它的船舱里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的一天,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事后英国军事保安部门调查,没有什么结果,但化学家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很快找到了“纵火犯”。
问题:谁是纵火犯?
学生交流:可燃物燃烧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要与氧气接触。船舱里有大量的空气,草料着火必须是温度达到草料的着火点。
温度是如何达到草料的着火点的呢?
学生1:有人放火;
学生2:有人不小心将烟头掉到草料堆中;
学生3:战舰在海洋上航行,太阳照射在船舱里热量来不及散发,温度升高达到草料的着火点;
学生4:船舱里很潮湿,草料慢慢腐烂产生热量,聚集起来使温度升高。
通过学生的猜想、分析、讨论和教师的及时评价,可帮助学生理解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教育,同时又增进了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充分发挥语言技巧,提升兴趣
1.要善于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
语言的风趣、幽默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催化剂,是激发学生灵感的钥匙。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语言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极易形成愉快欢乐的学习意境。
例如,在向学生介绍人体中的化学物质和元素时,可用下面的一段话来描述:构成人体的水,足以装满一只容量为45L的水桶;人体内的脂肪,可以制造出7条肥皂;人体中的碳,可以制造9000支铅笔;人体中的铁,可造2根铁钉;等等。教师煞有介事的表情、体态,快速的言语节奏,把人体元素与一连串生活中常见事物作比较,形成了寓知识于谐趣的教学幽默,令学生开怀一笑,容易提高学习兴趣。
2.语言要亲切,富有情感
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感情的载体。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环境,最能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正如古人讲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晓之以理,以理喻人,而且要动人以情,以情感人。
总之,学生思维的诱发,学习兴趣的培养,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课前有,导课有,课后有,课外活动有,学生生活中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