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观察和比较高致敏肾移植受者应用他克莫司(FK506)与环孢素A(Cs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根据术后免疫抑制方案的不同,将147例高致敏肾移植受者(其中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50%的首次肾移植受者59例,2次肾移植受者88例)分为FK506组(53例)和CsA组(94例),两组的免疫抑制方案分别为FK506(或CsA)+霉酚酸酯+泼尼松.观察并分析两组受者术后移植肾存活率、血肌酐水平以及并
【机 构】
:
51008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51008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51008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51008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和比较高致敏肾移植受者应用他克莫司(FK506)与环孢素A(Cs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根据术后免疫抑制方案的不同,将147例高致敏肾移植受者(其中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50%的首次肾移植受者59例,2次肾移植受者88例)分为FK506组(53例)和CsA组(94例),两组的免疫抑制方案分别为FK506(或CsA)+霉酚酸酯+泼尼松.观察并分析两组受者术后移植肾存活率、血肌酐水平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FK506组术后1、3和5年的移植肾存活率(86.8%、82.3%和75.3%)略高于CsA组(81.9%、75.4%和66.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K506组术后1年时血肌酐水平为(100.72±15.88)μmol/L,CsA组为(117.29±11.77)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K506组与CsA组相比,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肝功能损害、高血压和高血脂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而高血糖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两组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和感染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FK506与CsA相比,能有效降低高致敏受者肾移植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对高致敏肾移植受者是非常有效和安全的。
其他文献
患者为男性,43岁,亲属活体供肾移植术后2个月,因咳嗽、发热1周入院.入院检查,移植肾质地及大小均正常,右侧肺部呼吸音较粗,未闻及干、湿性哕音;WBC为20.4×109/L,中性粒细胞为0.84,血肌酐(Cr)为149 μmol/L,尿素氮(BUN)为10.8 mmol/L,尿酸为515 μmol/L;胸部CT检查提示双肺感染,呈毛玻璃样改变.入院后第3天患者出现胸闷,呼吸困难,氧饱和度低于0.9
研究表明,单核细胞浸润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向内膜移行是慢性移植肾肾病(CAN)发病早期两个最重要的病理变化,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参与许多慢性炎症病变时单核细胞的移行,本研究探讨CAN发病早期MMP-9在移植物内的表达,及其与单核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报告如下.
目的 探讨肺移植术后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对准确诊断急性排斥反应(AR)的作用.方法 分析肺移植术后有完整TBLB随访资料的50例受者AR的诊断情况.肺移植术后50例受者常规进行TBLB共145例次.根据术后早期TBLB的病理学诊断结果,将受者分为早期AR组和早期无AR组.分析术后早期TBLB诊断AR的阳性率,术后远期两组受者AR发生率和TBLB对诊断AR的准确率.结果 术后早期受者AR发
淋巴管肌瘤病(LAM)是一种罕见的结节硬化症基因突变引发的肺部囊性病变,多见于女性,可伴发肾血管肌脂瘤和淋巴管扩张.确诊LAM需要借助高分辨率CT,由有经验的放射学专家判读,并结合肺活检结果做出诊断.常规的处理方案是根据以往经验使用孕酮进行抗雌激素治疗,肺移植也是LAM患者的一个重要选择,但复发率较高.LAM和复合性结节性硬化病都是由于结节硬化基冈TSC1和TSC2突变所致,而这两个基因则通过丝(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是实体器官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文献显示,PTLD的总发生率不足2%[1],肾移植后PTLD发生率约1%[2].PTLD常发生于肾移植后1年内,也可在10年后发生[3].我科收治1例肾移植后晚发型PTLD,报告如下。
随着外科技术的提高、术后免疫抑制剂的发展以及管理的完善,目前肺移植术后1年存活率已高达71%,约有46%的受者术后存活时间超过了5年。
移植后12个月时,三组中共有9%~12%受者发生1次或者多次机会性感染,最常见的为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在A、B、C组中,分别有5.0%(12/238)、6.0%(14/233)和7.6%(18/238)的受者发生了仅表现病毒血症的巨细胞病毒感染;发生BK病毒感染的受者分别为1.7%(4/238)、3.0%(7/233)和3.4%(8/238),但引起BK病毒性肾病的受者分别为0(0/238)
目的 探讨大鼠供肝不同程度的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对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AR)的影响.方法 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6组,每组供、受者各12只,同系移植组供肝热冷缺血时间分别为0~2和80 min,同种移植1~4组供肝热冷缺血时间分别为0~2和80 min、0~2 min和10 h、15和80 min及15 min和10 h,假手术组仅开腹游离肝脏后关腹,不行肝移植.肝移植采用改良的Kamad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同时也是导致患者HSCT后死亡的主要原因。
真菌感染是器官移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中白色念珠菌感染占大多数,近年曲霉菌、隐球菌及毛霉菌等感染有上升趋势,感染部位以肺部、脑部、生殖系统以及切口等较多,侵及移植物动脉者罕见,而曲霉菌及毛霉菌混合感染且导致移植肝、肾动脉同时破裂出血,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我科近期出现1例,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