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人物是历史的灵魂,重视人物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不仅是高中历史课堂自身的内在需要,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能渗透历史学科独特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人物教学历史教学
近些年来,央视的“百家讲坛”颇受人们欢迎。我常反思:是什么原因让受众对其乐此不疲呢?我的结论是:“百家讲坛”给了人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塑造了一个个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那么,人物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究竟能发挥怎样的作用,这种作用该如何发挥呢?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人物教学是历史课堂自身的内在需要
马克思说:“有了人,我们就有了历史。”人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承载者和延续者。学生对历史课堂不太感兴趣,是因为历史课堂学习中只有事,没有人,没有人就没有情感与心灵的共鸣,课堂教学即使实现了预设,却很难生成。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历史人物在教学中的运用,而其关键是塑造历史人物的形象。历史学中有“英雄史观”和“人民史观”的史论,无论哪种说法,其实都道出了历史的真谛——历史人物是历史的灵魂。脱离人物的历史将使历史陷入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尴尬,脱离人物的历史教学有沦为道德说教的危险。
二、人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时常抱怨如今的历史课堂非常乏味,常希望老师上课能讲讲故事。我想,讲故事其实主要就是讲历史人物,不讲故事主要是拒绝了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也是有性格有智慧的,正是因此,我们就要将其血肉感情与性格、智慧充分挖掘出来,放在历史环境里,让他们鲜活起来。这样,历史就会成为一部活的历史,历史课堂也就成了有生命力的课堂,也就会成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课堂。
学生喜欢读历史剧、读历史小说,主要是因为它们能让读者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关注,与历史人物实现情感相通,从而对历史生成一种终身难忘的认识。因为这是一种感受,一种体会,是由内而外的生成,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产物,是自己主动生成的,绝不是对他人思想认识的被动接受,也不是外力强加的。而没有人物命运的历史课堂,就只有预设的历史结论,学生可以记住,却未必能记得长久。
比如在人民版《百家争鸣》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作如下设计:“如果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分子,面对“百家争鸣”的局面,你会选择加入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假设你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的统治者,你将采纳谁的思想?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同学们以儒道法墨四家分为四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各抒已见,其他组的同学要进行评价和补充。要注意论从史出,言之有理)
在这里,学生通过角色体验,缩短了与古人的时空距离,体验了春秋战国乱世中先哲们的睿智与情感。尽管并没有排演,但因为有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和过程的亲身体验,学生不仅掌握了历史知识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可见,我们的历史教学,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故事情节,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以较感性的方式接触历史知识,让他们在关注人物命运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提高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三、人物教学也是实现历史学科德育功能的重要手段。
历史学科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在教学中我们要想充分发挥,就必须将历史人物生动地融入课堂。历史上有无数杰出的人物,他们不仅为人类的进步作出巨大贡献,而且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高尚品德和情操,也是人类教育和培养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如:诸葛亮、李世民的励精图治;包拯的铁面无私;海瑞的清廉;祖冲之、沈括的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创造;以及无数革命先辈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和不屈不挠、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等,都是当代青少年学生应该继承与发扬的高尚品德和情操。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杰出历史人物不同于文学虚构的人物,他们真实、具体、生动、形象,更易于为学生所领会和模仿。因此,以杰出历史人物为学生的学习榜样,用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情操去熏陶学生,对喜欢崇拜英雄伟人的学生来说,必定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起到其它学科在渗透德育方面所起不到的独特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历史课堂的德育功能,对人物的教学,最好让学生自己来演绎,但由于教学时间的局限,我们很难让学生去扮演历史人物演历史剧。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假想出演某一历史人物(即神入历史法),通过想象力让抽象的历史发展规律变得感性起来,变得亲切自然起来。同时,教师也可以突破以本为本的局限,精选相关材料,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塑造一个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中的讲述,补充有关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夹叙夹议,共同探讨人物的命运。当然,历史人物教学的立足点要放在通过人物来认识历史,要为课堂教学目标服务,决不是仅仅为活跃课堂而哗众取宠。
结语
历史本身是具体的、生动的、有血有肉的,正如李大钊在《研究历史的任务》一文中所说:“历史是整个的、有生命的、进步的东西。”
如何让活生生的历史在学生的脑海中重现,这对历史老师是一次很大挑战。当然一节既受学生欢迎又效果突出的历史课,绝不仅局限于人物方面,笔者只是主张历史教师应该在历史人物方面多下功夫,实质上也就是提倡生动形象地进行历史教学,将历史课上出历史味,实现历史教学的感性回归,克服抽象化、公式化的偏见,从而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和思想教育,以更好地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李祥,《历史教学和人格教育》【M】 华师大出版社 2005.01.05
[3]张爱玉,《刍议利用历史人物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之策略》【J】 《新课程学习》2010年10月8日
[4]叶文平,《历史学科中的德育渗透》【J】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0年06期
【关键词】人物教学历史教学
近些年来,央视的“百家讲坛”颇受人们欢迎。我常反思:是什么原因让受众对其乐此不疲呢?我的结论是:“百家讲坛”给了人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塑造了一个个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那么,人物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究竟能发挥怎样的作用,这种作用该如何发挥呢?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人物教学是历史课堂自身的内在需要
马克思说:“有了人,我们就有了历史。”人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承载者和延续者。学生对历史课堂不太感兴趣,是因为历史课堂学习中只有事,没有人,没有人就没有情感与心灵的共鸣,课堂教学即使实现了预设,却很难生成。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历史人物在教学中的运用,而其关键是塑造历史人物的形象。历史学中有“英雄史观”和“人民史观”的史论,无论哪种说法,其实都道出了历史的真谛——历史人物是历史的灵魂。脱离人物的历史将使历史陷入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尴尬,脱离人物的历史教学有沦为道德说教的危险。
二、人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时常抱怨如今的历史课堂非常乏味,常希望老师上课能讲讲故事。我想,讲故事其实主要就是讲历史人物,不讲故事主要是拒绝了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也是有性格有智慧的,正是因此,我们就要将其血肉感情与性格、智慧充分挖掘出来,放在历史环境里,让他们鲜活起来。这样,历史就会成为一部活的历史,历史课堂也就成了有生命力的课堂,也就会成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课堂。
学生喜欢读历史剧、读历史小说,主要是因为它们能让读者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关注,与历史人物实现情感相通,从而对历史生成一种终身难忘的认识。因为这是一种感受,一种体会,是由内而外的生成,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产物,是自己主动生成的,绝不是对他人思想认识的被动接受,也不是外力强加的。而没有人物命运的历史课堂,就只有预设的历史结论,学生可以记住,却未必能记得长久。
比如在人民版《百家争鸣》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作如下设计:“如果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分子,面对“百家争鸣”的局面,你会选择加入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假设你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的统治者,你将采纳谁的思想?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同学们以儒道法墨四家分为四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各抒已见,其他组的同学要进行评价和补充。要注意论从史出,言之有理)
在这里,学生通过角色体验,缩短了与古人的时空距离,体验了春秋战国乱世中先哲们的睿智与情感。尽管并没有排演,但因为有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和过程的亲身体验,学生不仅掌握了历史知识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可见,我们的历史教学,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故事情节,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以较感性的方式接触历史知识,让他们在关注人物命运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提高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三、人物教学也是实现历史学科德育功能的重要手段。
历史学科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在教学中我们要想充分发挥,就必须将历史人物生动地融入课堂。历史上有无数杰出的人物,他们不仅为人类的进步作出巨大贡献,而且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高尚品德和情操,也是人类教育和培养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如:诸葛亮、李世民的励精图治;包拯的铁面无私;海瑞的清廉;祖冲之、沈括的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创造;以及无数革命先辈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和不屈不挠、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等,都是当代青少年学生应该继承与发扬的高尚品德和情操。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杰出历史人物不同于文学虚构的人物,他们真实、具体、生动、形象,更易于为学生所领会和模仿。因此,以杰出历史人物为学生的学习榜样,用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情操去熏陶学生,对喜欢崇拜英雄伟人的学生来说,必定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起到其它学科在渗透德育方面所起不到的独特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历史课堂的德育功能,对人物的教学,最好让学生自己来演绎,但由于教学时间的局限,我们很难让学生去扮演历史人物演历史剧。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假想出演某一历史人物(即神入历史法),通过想象力让抽象的历史发展规律变得感性起来,变得亲切自然起来。同时,教师也可以突破以本为本的局限,精选相关材料,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塑造一个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中的讲述,补充有关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夹叙夹议,共同探讨人物的命运。当然,历史人物教学的立足点要放在通过人物来认识历史,要为课堂教学目标服务,决不是仅仅为活跃课堂而哗众取宠。
结语
历史本身是具体的、生动的、有血有肉的,正如李大钊在《研究历史的任务》一文中所说:“历史是整个的、有生命的、进步的东西。”
如何让活生生的历史在学生的脑海中重现,这对历史老师是一次很大挑战。当然一节既受学生欢迎又效果突出的历史课,绝不仅局限于人物方面,笔者只是主张历史教师应该在历史人物方面多下功夫,实质上也就是提倡生动形象地进行历史教学,将历史课上出历史味,实现历史教学的感性回归,克服抽象化、公式化的偏见,从而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和思想教育,以更好地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李祥,《历史教学和人格教育》【M】 华师大出版社 2005.01.05
[3]张爱玉,《刍议利用历史人物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之策略》【J】 《新课程学习》2010年10月8日
[4]叶文平,《历史学科中的德育渗透》【J】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0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