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为“卓越课堂”?
“卓越课堂”是指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突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彰显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环境、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最优化的课堂形态,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卓越课堂”是生本课堂,是生命的课堂,是情智共生的课堂。笔者认为,构建卓越课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探索数学的兴趣,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创设情境”是构建“卓越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设目的明确的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寻根问底的探究欲望。创设问题情境是一个由教师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自发探索与解决问题的欲望,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让学生在老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对原有认知发生冲突疑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激发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悬念化问题情境、活动化问题情境和趣味化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
二、精心设计“导学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根据对“卓越课堂”内涵的理解,课堂教学要强化“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核心理念,落实“学生发展为根本、学生学习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我在教学中以“小组合作学习”和“小先生”教学法为主要抓手,精心设计“导学案”,探索“卓越课堂”构建,力图使每位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卓越的自己”。
精心设计“导学案”、让“先学后教”落到实处。何为“导学案”? “导”是引导,“学”是目的,“案”是设计,它是以充分了解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吃透并深入挖掘教材为前提,层层深入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 “导学案”并非简单的习题集,其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自主预习、合作探究、教师精讲、自主测评、学习反思、拓展延伸,存在的问题等环节。其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梳理知识体系、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提供适当的检测自学效果的材料,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一堂高效的数学课,精心设计“导学案”是前提条件,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动起来是关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学习能力是目的。
(一)重视“自主预习”,让学生发现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为出发点。
“自主预习”内容的设计,要围绕学生回忆与本节课学习新知有关的知识,复习与本节课学习新知相关的技能,观察与本节课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生活现象,解决掉本节课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来进行。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提示学生“导学案”中哪些内容可以通过略读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要让学生根据“导学案”上的问题对教材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文本,思考问题,完成部分自主探究活动;记录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二)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时,为了让预习起到作用,体现预习的价值,教师要让学生交流预习的收获,提出尚不理解并希望教师讲解的问题,之后,对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就少讲或不讲。对部分学生掌握、部分学生不掌握的内容,可让学生教学生,同伴助学,即知即传。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合作学习的问题设计要合理,切入时机要恰当,教师参与管理要适时适度,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当学生思维模糊,似是而非时,要组织小组交流讨论,这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形成共识。当学生经过个体思考后,独立解决某个问题出现困难时,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讨论,教师适当指导,让学生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当教学内容处于重点、难点时,多数学生都感到理解有困难的内容,可加强合作学习,通过合作操作探索、教师引导发现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既突破学习重难点,又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三、魅力评价,让课堂充满活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着眼于学生进步程度,描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关注个体差异,借助充满个性与魅力的评价语言,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幸福过程。
(一)借助幽默诙谐的评价语言,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一节应用题练习课上,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这箱梨有多重?”有个同学回答:“这箱梨有35重。”我没有简单给予肯定与否定,而是笑着问:“你今年多大了?”“我今年10岁。”“不,应该说你今年10大。”“你有多少钱?”“我有15元钱。”“不,你有15钱。”“不能那么说……”回答问题的孩子着急了,其他孩子也急着纠正反驳,单位的合理运用水到渠成。我通过这种幽默巧妙的引导,创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笑声中有所思、有所悟。
(二)借助准确简洁的评价语言,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评价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导向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去过于重复学生回答的内容,要用准确简洁的评价语言画龙点睛,巧妙地点拨引导,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建立清晰的数学认知结构。
(三)借助饱含激励的评价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是增强学生学习信心的催化剂。对学生有出色表现时,我会及时肯定:“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大家都会欣赏你的回答,你的见解真独特,你能具体说说自己的想法吗?”“你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值得大家学习,能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对学生出现失误时,我会鼓励说:“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想到解决办法。”“你的进步很大,因为你付出了努力,再加加油,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更好的。”……
通过赏识和鼓励,坚持正面引导,给予信任和关爱,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燃起学生求知欲望,对学习充满希望。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变革是不竭的动力,坚持是胜利的法宝。要让我们的数学课堂达到“情智共生”,需要不断地学习与实践;要让我们的每一堂课成为“卓越课堂”,需要不断地总结与反思。古人云:“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让我们通过学习与实践、探索与反思、总结与提高,把每一堂课构建为“卓越课堂”,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卓越课堂”是指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突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彰显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环境、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最优化的课堂形态,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卓越课堂”是生本课堂,是生命的课堂,是情智共生的课堂。笔者认为,构建卓越课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探索数学的兴趣,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创设情境”是构建“卓越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设目的明确的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寻根问底的探究欲望。创设问题情境是一个由教师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自发探索与解决问题的欲望,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让学生在老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对原有认知发生冲突疑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激发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悬念化问题情境、活动化问题情境和趣味化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
二、精心设计“导学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根据对“卓越课堂”内涵的理解,课堂教学要强化“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核心理念,落实“学生发展为根本、学生学习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我在教学中以“小组合作学习”和“小先生”教学法为主要抓手,精心设计“导学案”,探索“卓越课堂”构建,力图使每位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卓越的自己”。
精心设计“导学案”、让“先学后教”落到实处。何为“导学案”? “导”是引导,“学”是目的,“案”是设计,它是以充分了解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吃透并深入挖掘教材为前提,层层深入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 “导学案”并非简单的习题集,其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自主预习、合作探究、教师精讲、自主测评、学习反思、拓展延伸,存在的问题等环节。其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梳理知识体系、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提供适当的检测自学效果的材料,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一堂高效的数学课,精心设计“导学案”是前提条件,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动起来是关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学习能力是目的。
(一)重视“自主预习”,让学生发现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为出发点。
“自主预习”内容的设计,要围绕学生回忆与本节课学习新知有关的知识,复习与本节课学习新知相关的技能,观察与本节课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生活现象,解决掉本节课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来进行。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提示学生“导学案”中哪些内容可以通过略读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要让学生根据“导学案”上的问题对教材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文本,思考问题,完成部分自主探究活动;记录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二)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时,为了让预习起到作用,体现预习的价值,教师要让学生交流预习的收获,提出尚不理解并希望教师讲解的问题,之后,对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就少讲或不讲。对部分学生掌握、部分学生不掌握的内容,可让学生教学生,同伴助学,即知即传。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合作学习的问题设计要合理,切入时机要恰当,教师参与管理要适时适度,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当学生思维模糊,似是而非时,要组织小组交流讨论,这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形成共识。当学生经过个体思考后,独立解决某个问题出现困难时,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讨论,教师适当指导,让学生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当教学内容处于重点、难点时,多数学生都感到理解有困难的内容,可加强合作学习,通过合作操作探索、教师引导发现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既突破学习重难点,又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三、魅力评价,让课堂充满活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着眼于学生进步程度,描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关注个体差异,借助充满个性与魅力的评价语言,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幸福过程。
(一)借助幽默诙谐的评价语言,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一节应用题练习课上,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这箱梨有多重?”有个同学回答:“这箱梨有35重。”我没有简单给予肯定与否定,而是笑着问:“你今年多大了?”“我今年10岁。”“不,应该说你今年10大。”“你有多少钱?”“我有15元钱。”“不,你有15钱。”“不能那么说……”回答问题的孩子着急了,其他孩子也急着纠正反驳,单位的合理运用水到渠成。我通过这种幽默巧妙的引导,创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笑声中有所思、有所悟。
(二)借助准确简洁的评价语言,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评价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导向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去过于重复学生回答的内容,要用准确简洁的评价语言画龙点睛,巧妙地点拨引导,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建立清晰的数学认知结构。
(三)借助饱含激励的评价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是增强学生学习信心的催化剂。对学生有出色表现时,我会及时肯定:“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大家都会欣赏你的回答,你的见解真独特,你能具体说说自己的想法吗?”“你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值得大家学习,能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对学生出现失误时,我会鼓励说:“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想到解决办法。”“你的进步很大,因为你付出了努力,再加加油,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更好的。”……
通过赏识和鼓励,坚持正面引导,给予信任和关爱,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燃起学生求知欲望,对学习充满希望。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变革是不竭的动力,坚持是胜利的法宝。要让我们的数学课堂达到“情智共生”,需要不断地学习与实践;要让我们的每一堂课成为“卓越课堂”,需要不断地总结与反思。古人云:“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让我们通过学习与实践、探索与反思、总结与提高,把每一堂课构建为“卓越课堂”,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