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注意问题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那么,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没有普及多媒体教学的前提条件下,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呢?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不同的年龄阶段来看,一般低年级学生对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高年级学生则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以趣诱情,使每一个知识点都成为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把学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在上课之初,学生就能在活泼又暗含新知的活动中开始新课,他们就会在充满激情中开始求知的旅程。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
二、让教材例题联系生活实际,提高理解技巧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三、让作业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学用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
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了“圆的面积”后,可让学生算一算家中钟面的面积;在学习了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分组测量田地的面积;在学平均数时,请同学求本组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在学了长方体的体积后,请同学通过测量求文具盒的体积;教学简单的统计后,问学生统计表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能解决哪些问题?并让学生制作一张本校各年级人数的统计表。使他们知道课本例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通过这些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事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多运用探索教法进行教学
探索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现实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爱新奇、好胜的心理特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不失良机地诱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时,如果把新概念细细讲解,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巧妙地设计,搭桥铺路,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使知识迁移,把前面的“求多几”的问题改为“求少几”作为尝试题,通过启发学生比较,引导他们学习课本上的例题,然后激发他们试着解答,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当然,他们不一定都能完全理解,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解法,有着种种的疑惑。此时,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使学生亲自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感、成功感,增强他们好学数学的自信心。这样,学生就会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并掌握概念实质,变枯燥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五、教师角色的相互转换
师者,所以传道,解惑者也。在现代教育中,教师究竟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随着“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形成的一套傳统、滞后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我认为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要进行创新,教师必须改变已经形成的老一套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和行为,真正体现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学生自己探讨、讨论、实际操作、合作学习、交流体会、互相帮助,使得教学气氛和谐,学生能活泼地、愉快地进行学习,真正实现把数学的课堂还给学生,切实让学生多"想一想", 让学生多“看一看”, 让学生多“做一做”, 让学生多“说一说”。 因此,我认为教师角色应该定位为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从感知中领悟到知识,从而达到化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还学生主体的地位。充分让他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我认为应重视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己去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让学生摆脱数学的枯燥乏味,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中,学生们都准备了三根木棒,我先让他们自己摆一个三角形,然后再让他们逐一说说自己摆的是三角形,为什么?从而引出三角形的概念,并让他们通过比较两根木棒一另一根木棒的长短,自己进行发现、总结。在“你说我来做”这个环节中,当一个学生说出一种三角形的时候,其他学生都争先恐后摆弄,根本没有空闲去做小动作。整节课,学生们注意力集中,兴趣昂然,表现活跃积极,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以上几种教学方法能很好的促进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其主体地位,使学生从“乐学”到“要学”,从“要学”到“会学”,最终达到会创新。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能让教师以最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一、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不同的年龄阶段来看,一般低年级学生对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高年级学生则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以趣诱情,使每一个知识点都成为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把学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在上课之初,学生就能在活泼又暗含新知的活动中开始新课,他们就会在充满激情中开始求知的旅程。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
二、让教材例题联系生活实际,提高理解技巧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三、让作业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学用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
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了“圆的面积”后,可让学生算一算家中钟面的面积;在学习了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分组测量田地的面积;在学平均数时,请同学求本组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在学了长方体的体积后,请同学通过测量求文具盒的体积;教学简单的统计后,问学生统计表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能解决哪些问题?并让学生制作一张本校各年级人数的统计表。使他们知道课本例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通过这些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事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多运用探索教法进行教学
探索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现实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爱新奇、好胜的心理特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不失良机地诱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时,如果把新概念细细讲解,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巧妙地设计,搭桥铺路,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使知识迁移,把前面的“求多几”的问题改为“求少几”作为尝试题,通过启发学生比较,引导他们学习课本上的例题,然后激发他们试着解答,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当然,他们不一定都能完全理解,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解法,有着种种的疑惑。此时,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使学生亲自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感、成功感,增强他们好学数学的自信心。这样,学生就会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并掌握概念实质,变枯燥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五、教师角色的相互转换
师者,所以传道,解惑者也。在现代教育中,教师究竟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随着“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形成的一套傳统、滞后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我认为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要进行创新,教师必须改变已经形成的老一套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和行为,真正体现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学生自己探讨、讨论、实际操作、合作学习、交流体会、互相帮助,使得教学气氛和谐,学生能活泼地、愉快地进行学习,真正实现把数学的课堂还给学生,切实让学生多"想一想", 让学生多“看一看”, 让学生多“做一做”, 让学生多“说一说”。 因此,我认为教师角色应该定位为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从感知中领悟到知识,从而达到化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还学生主体的地位。充分让他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我认为应重视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己去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让学生摆脱数学的枯燥乏味,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中,学生们都准备了三根木棒,我先让他们自己摆一个三角形,然后再让他们逐一说说自己摆的是三角形,为什么?从而引出三角形的概念,并让他们通过比较两根木棒一另一根木棒的长短,自己进行发现、总结。在“你说我来做”这个环节中,当一个学生说出一种三角形的时候,其他学生都争先恐后摆弄,根本没有空闲去做小动作。整节课,学生们注意力集中,兴趣昂然,表现活跃积极,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以上几种教学方法能很好的促进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其主体地位,使学生从“乐学”到“要学”,从“要学”到“会学”,最终达到会创新。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能让教师以最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