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谐音在楚雄方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楚雄地区的文化和人们的心理为其提供了文化背景,楚雄方言语音的特点使之具有了发展的条件,楚雄方言的谐音现象丰富了语言的表达体现了一定的人文价值。
关键词:楚雄方言;谐音;文化
谐音一般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加强语言表达效果,通过音义关系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通过象征、比喻、引申等方式来表达丰富的内容,表达寓意深刻的文化附加意义,语言中只要有音同或音近的字就有谐音现象,不同语言中的谐音具有不同的的意义,楚雄方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变体,其中的谐音也反映着本地域特有的历史、文化、观念、习俗。
一、楚雄方言的谐音现象
(一)不吉利词的谐音替代
1、年节用语。楚雄有谚语说:“三十晚上莫吵嘴,大年初一莫说鬼。”迷信的说法是:大年三十天地间的各路神仙回下凡来,所以各家都有隆重的祭祀,有很多禁忌。一般禁忌打碎碗盘,说不吉利的话,如果不小心打碎了碗盘,就要连声说:“越打越发,岁岁(碎碎)平安”,做菜时把菜烧糊了就连道“有福了,有福了!”(楚雄话里“糊”与“福”同音,楚雄话里皆读为唇齿音:[fu31])。大年初一忌讳用菜刀切菜,因为“切菜”谐音“缺财”(楚雄话里“切”与“缺”同音,皆读为[‘ie31])。
2、日常用语。楚雄人日常生活中一般忌讳送礼送钟,因为“钟”与“终”同音,“送钟”意味着“送终”。旧时有条谚语:“前不栽桑,后不插柳。”认为这样会预示着死人或被偷,因为“桑”谐音“丧”,“柳”谐音“绺”。结婚不能送缎子、伞、瓜,因为“缎子”与“颠子”、“伞”与“散”、”瓜”与“寡”谐音。在婚俗中也不送“镜”,以祈求新娘新郎婚姻长久美满,所以不送与“尽”同音的镜子。
3、社会分层用语。各行业有本身职业相关的工具、工艺、产业等适合并通行于本行业内的一套用语,其内部使用的语言及表征符号会导致语言禁忌的不同,比如做生意的人,最害怕生意折本,赚不到钱,尤其是卖猪肉的忌说“猪舌头”,要说“口条”或者“猪利”,因为“舌”与“折”谐音,生意人喜欢讨口彩,就改称为可以赚钱的“利”。同样,“蛇”与“折”也是同音(楚雄话里为[ei31]),所以他们叫“蛇”为“老梭”、“长虫”。
(二)祈吉求福的吉祥语
1、祈吉求福的象征性语言符号。楚雄人常常使用语言符号作为幸福、长寿、发财和多子多福的象征。旧时夫妻居室里,常贴上民间传说故事中何仙姑手持荷花的图画。因为“何”、“荷”与“和合”是同音字,意味着“百年好合”“和合如意”。年画中常见的蝙蝠从天空中飞临表示“蝠(福)自天来”。有画竹子的表示“祝(竹)报平安”,有的画绽开的石榴,石榴多籽,表示“榴开百子(籽)、“多子(籽)多孙多富贵”。倒贴福字也是最常见的,“福倒”谐音“福到”,体现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和精神寄托。
2、与佳词美句谐音的数字。楚雄处处可见于谐音有关的现象:五福园、八仙楼、双喜、四喜、五福、六顺、八珍、十全、百福、百顺、万金、万寿等等。与吉语谐音的数字,最常见的是“8”、电话号码,车牌号码最好是带“8”字的,“8”与“发”谐音,预示着发财走运,“9”也受欢迎,因为谐音“久”,意味着长久、天长地久。如果带有“168”的车牌号,谐音“一路发”,那就意味着“一路驶来财源不断”了,就算高价落牌也乐意。
3、物征吉祥语。人们通过谐音手法创造了很多吉祥语,其中大部分是借助实物名称与方言里表示吉祥喜庆的字眼的的谐音构成的。在楚雄除夕饭上,祭祖先的菜肴里必须有青菜、白菜、芹菜、鱼,以取“青”、“白”、“芹”、“鱼”的同音或谐音“清”、“白”、“勤”、“余”告慰祖先。一来说明后辈们清白做人、勤俭持家,同时感谢祖先的保佑,预祝来年有余,清吉平安。其他的一些菜肴比如豆腐、年糕、葱等也是很受欢迎的,因为这些菜的名字与“陡福”、“年高”、“聪”谐音,人们希望吃了这些菜,可以走运得福、年年高升、聪明。
二、楚雄方言谐音现象的文化根源
(一)语言文化根源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是音、形、意结合的系统,汉字以它自身的音义特点为谐音的产生提供了主观条件。汉字与印欧语相比,它音节总量有限,词汇丰富,表意具有不确定性,音义之间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同样的音只有用不同的形体不同的语境来加以区分,以有限的音节来表达无限的意义,必然会产生很多音同或音近的字词,这使谐音的产生有了可能。
各自固有的语音系统的影响和限制是楚雄方言的谐音现象的重要背景。楚雄方言的语音系统有自己的特点:普通话辅音有22个,而楚雄方言辅音系统有23个辅音,声母22个,多了浊擦音[v],普通话只有[][]这对清浊对立的音,而楚雄话有两对:[][]、[f][v]。[v]存在于楚雄方言中,以[v]做声母的主要是“微、疑、影”三母的字,比如“污、恶、乌、午、五、吾、无、吴、务、武、巫”等。而[v]母在《广韵》系统中为“微”母,属于唇齿浊擦音声母。楚雄话元音系统有六个舌面元音[a][o][e][][i][u],没有舌面前元音[y],也没有卷舌元音[r],没有撮口音。[y]作介音时在楚雄话里一律读为齐齿呼的[i],单独作为韵母时在楚雄话里发作[io][iu],比如“药、脚、学、略、却、嚼”等读作[io],“育、曲、屈”读作[iu]。楚雄话开口[k][k‘]等声母的字读为[o]韵。[n、l、t、t‘、、、ts、ts‘、s、t、t‘、k、k‘、x]这些声母,在普通话中是不直接与[o]相拼,而是与[uo]相拼,在楚雄方言中直接与[o]相拼,比如no(诺)、lo(罗)、t‘o(戳)、o(说)、o(若)、tso(做)、ts‘o(错)、so(梭)、to(多)、t‘o(拖)、ko(国)、k‘o(苛)、xo(喝)等。中间少一个介音[u]。蟹摄开口二等“见”系字母,在普通话里读为[]、[‘]、[],在楚雄话里读为[k]、[k‘]、[x],比如“街、界、皆、介、解、戒、届、疥”等字读为[k]。“鞋、蟹”读为[x],“械、解”读为[k]。楚雄话内部语音系统的特点为楚雄方言的谐音提供了语言条件。
(二)文化思维与文化心理根源
以形声字为主体的汉字是建立在汉族人擅长于形象直观的思维的基础上的,即汉字适应了汉族人的形象思维的特点。不同文化现象与不同的文化心理有关,文化心理通常是由一定的文化背景造成的。楚雄汉族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种“中和”的心态,重美感、重均衡、重和谐、重含蓄,使他们具有了崇尚圆满、追求美、趋吉避凶、避俗求雅、重感情、尚仁义等等文化心理,数千年的小农经济和宗法制度使得这种文化心理继传至今。正是由于人们含蓄的审美心理和汉字特有的谐音条件,很多汉字也因其音义的关系具有了谐音的文化意义。
(三)民俗文化根源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即使在同一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习俗也会不同,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差别,使谐音带上了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谐音现象多出现于民俗中,如同地域方言会对其产生影响一样,各地的民俗风情,俚俗语词也会对其产生影响。谐音体现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美好事物的良好愿望,人们渴望和平、健康、快乐、幸福、富裕、荣誉、进步;讨厌战争、灾难、死亡、疾病、痛苦、贫穷、落后,这种心理往往使这种心理往往使人们把语言所代表的事物同语言本身等同起来,把表示祸福的字词看成祸福本身,小心使用。楚雄人这种趋吉避凶的心理尤为强烈,人们喜欢讨口彩,即民间习俗中的吉利话,谁也不想染“霉气”。
(四)地域文化根源
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地域差异等社区文化也是导致谐音现象的根源之一。由于各地方言的语音结构和民间心理不同,各地禁忌也不同。因此,各地区也各有一些自己特有的避祸求福,祈求祝福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地的一些生活状况和民众心理。由于楚雄方言中“醋”“错”谐音,一些老人称“醋”为“甜子”;给人家送煤炭、蜂窝煤不说送煤,因为这个煤与‘倒霉’的‘霉’谐音,别人听了不高兴,特别是老人。在楚雄地区,许多寺庙、宅院的门窗雕花和石栏雕刻,常常也暗寓着吉祥如意,如“双狮护(福)门、喜鹊登梅(喜上眉梢),四狮护栏(事事如意)等,用砖、瓦、石、木等材料,以意、形、音的方式传递祝福、精巧的雕梁画栋之间蕴藏了人们的传统道德和审美情趣。
(四)修辞文化根源
修辞手段主要以语言物质材料为基础,主要有语音、词汇、语法,当然也包括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就汉语而言,汉字是记录汉语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具有独特的形体和构成因素。汉语中不少修辞现象就是以此为基础的,谐音就是其一,它有着较高的修辞价值。人们也乐意用谐音的修辞手法来丰富语言表达,表达感情色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日常生活中的歇后语,也常用谐音来表情达意,显得机智风趣。例如:“包公打黑脚——黑(吓)人一跳(“吓”在楚雄方言中与“黑”同音)”,诸葛亮出征——谋定(谐音“牟定”,楚雄的一个县名),夫妻双双把粉擦——双白(谐音“双柏”,楚雄的一个县名),菠菜煮豆腐——清清(青青)白白;吃了磨刀水——秀(锈)气在内”。再如楚雄知音琴行广告语“琴(情)系万家,真琴(情)相伴”,即新颖又贴切,形神兼备,富有个性特色。这样的方式往往可以收到一箭双雕、妙趣横生之效果。
方言语码的谐音,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地域色彩和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可表现语言的感情色彩,有很强的表现力,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和体现了某些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许嘉璐、陈章太(主编):《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1996年。
[2]骆小所:《现代修辞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3]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语文出版社1996年。
[4]游汝杰著《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修订版》,上海图书出版社1999年。
[5]黄涛《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2年。
关键词:楚雄方言;谐音;文化
谐音一般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加强语言表达效果,通过音义关系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通过象征、比喻、引申等方式来表达丰富的内容,表达寓意深刻的文化附加意义,语言中只要有音同或音近的字就有谐音现象,不同语言中的谐音具有不同的的意义,楚雄方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变体,其中的谐音也反映着本地域特有的历史、文化、观念、习俗。
一、楚雄方言的谐音现象
(一)不吉利词的谐音替代
1、年节用语。楚雄有谚语说:“三十晚上莫吵嘴,大年初一莫说鬼。”迷信的说法是:大年三十天地间的各路神仙回下凡来,所以各家都有隆重的祭祀,有很多禁忌。一般禁忌打碎碗盘,说不吉利的话,如果不小心打碎了碗盘,就要连声说:“越打越发,岁岁(碎碎)平安”,做菜时把菜烧糊了就连道“有福了,有福了!”(楚雄话里“糊”与“福”同音,楚雄话里皆读为唇齿音:[fu31])。大年初一忌讳用菜刀切菜,因为“切菜”谐音“缺财”(楚雄话里“切”与“缺”同音,皆读为[‘ie31])。
2、日常用语。楚雄人日常生活中一般忌讳送礼送钟,因为“钟”与“终”同音,“送钟”意味着“送终”。旧时有条谚语:“前不栽桑,后不插柳。”认为这样会预示着死人或被偷,因为“桑”谐音“丧”,“柳”谐音“绺”。结婚不能送缎子、伞、瓜,因为“缎子”与“颠子”、“伞”与“散”、”瓜”与“寡”谐音。在婚俗中也不送“镜”,以祈求新娘新郎婚姻长久美满,所以不送与“尽”同音的镜子。
3、社会分层用语。各行业有本身职业相关的工具、工艺、产业等适合并通行于本行业内的一套用语,其内部使用的语言及表征符号会导致语言禁忌的不同,比如做生意的人,最害怕生意折本,赚不到钱,尤其是卖猪肉的忌说“猪舌头”,要说“口条”或者“猪利”,因为“舌”与“折”谐音,生意人喜欢讨口彩,就改称为可以赚钱的“利”。同样,“蛇”与“折”也是同音(楚雄话里为[ei31]),所以他们叫“蛇”为“老梭”、“长虫”。
(二)祈吉求福的吉祥语
1、祈吉求福的象征性语言符号。楚雄人常常使用语言符号作为幸福、长寿、发财和多子多福的象征。旧时夫妻居室里,常贴上民间传说故事中何仙姑手持荷花的图画。因为“何”、“荷”与“和合”是同音字,意味着“百年好合”“和合如意”。年画中常见的蝙蝠从天空中飞临表示“蝠(福)自天来”。有画竹子的表示“祝(竹)报平安”,有的画绽开的石榴,石榴多籽,表示“榴开百子(籽)、“多子(籽)多孙多富贵”。倒贴福字也是最常见的,“福倒”谐音“福到”,体现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和精神寄托。
2、与佳词美句谐音的数字。楚雄处处可见于谐音有关的现象:五福园、八仙楼、双喜、四喜、五福、六顺、八珍、十全、百福、百顺、万金、万寿等等。与吉语谐音的数字,最常见的是“8”、电话号码,车牌号码最好是带“8”字的,“8”与“发”谐音,预示着发财走运,“9”也受欢迎,因为谐音“久”,意味着长久、天长地久。如果带有“168”的车牌号,谐音“一路发”,那就意味着“一路驶来财源不断”了,就算高价落牌也乐意。
3、物征吉祥语。人们通过谐音手法创造了很多吉祥语,其中大部分是借助实物名称与方言里表示吉祥喜庆的字眼的的谐音构成的。在楚雄除夕饭上,祭祖先的菜肴里必须有青菜、白菜、芹菜、鱼,以取“青”、“白”、“芹”、“鱼”的同音或谐音“清”、“白”、“勤”、“余”告慰祖先。一来说明后辈们清白做人、勤俭持家,同时感谢祖先的保佑,预祝来年有余,清吉平安。其他的一些菜肴比如豆腐、年糕、葱等也是很受欢迎的,因为这些菜的名字与“陡福”、“年高”、“聪”谐音,人们希望吃了这些菜,可以走运得福、年年高升、聪明。
二、楚雄方言谐音现象的文化根源
(一)语言文化根源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是音、形、意结合的系统,汉字以它自身的音义特点为谐音的产生提供了主观条件。汉字与印欧语相比,它音节总量有限,词汇丰富,表意具有不确定性,音义之间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同样的音只有用不同的形体不同的语境来加以区分,以有限的音节来表达无限的意义,必然会产生很多音同或音近的字词,这使谐音的产生有了可能。
各自固有的语音系统的影响和限制是楚雄方言的谐音现象的重要背景。楚雄方言的语音系统有自己的特点:普通话辅音有22个,而楚雄方言辅音系统有23个辅音,声母22个,多了浊擦音[v],普通话只有[][]这对清浊对立的音,而楚雄话有两对:[][]、[f][v]。[v]存在于楚雄方言中,以[v]做声母的主要是“微、疑、影”三母的字,比如“污、恶、乌、午、五、吾、无、吴、务、武、巫”等。而[v]母在《广韵》系统中为“微”母,属于唇齿浊擦音声母。楚雄话元音系统有六个舌面元音[a][o][e][][i][u],没有舌面前元音[y],也没有卷舌元音[r],没有撮口音。[y]作介音时在楚雄话里一律读为齐齿呼的[i],单独作为韵母时在楚雄话里发作[io][iu],比如“药、脚、学、略、却、嚼”等读作[io],“育、曲、屈”读作[iu]。楚雄话开口[k][k‘]等声母的字读为[o]韵。[n、l、t、t‘、、、ts、ts‘、s、t、t‘、k、k‘、x]这些声母,在普通话中是不直接与[o]相拼,而是与[uo]相拼,在楚雄方言中直接与[o]相拼,比如no(诺)、lo(罗)、t‘o(戳)、o(说)、o(若)、tso(做)、ts‘o(错)、so(梭)、to(多)、t‘o(拖)、ko(国)、k‘o(苛)、xo(喝)等。中间少一个介音[u]。蟹摄开口二等“见”系字母,在普通话里读为[]、[‘]、[],在楚雄话里读为[k]、[k‘]、[x],比如“街、界、皆、介、解、戒、届、疥”等字读为[k]。“鞋、蟹”读为[x],“械、解”读为[k]。楚雄话内部语音系统的特点为楚雄方言的谐音提供了语言条件。
(二)文化思维与文化心理根源
以形声字为主体的汉字是建立在汉族人擅长于形象直观的思维的基础上的,即汉字适应了汉族人的形象思维的特点。不同文化现象与不同的文化心理有关,文化心理通常是由一定的文化背景造成的。楚雄汉族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种“中和”的心态,重美感、重均衡、重和谐、重含蓄,使他们具有了崇尚圆满、追求美、趋吉避凶、避俗求雅、重感情、尚仁义等等文化心理,数千年的小农经济和宗法制度使得这种文化心理继传至今。正是由于人们含蓄的审美心理和汉字特有的谐音条件,很多汉字也因其音义的关系具有了谐音的文化意义。
(三)民俗文化根源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即使在同一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习俗也会不同,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差别,使谐音带上了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谐音现象多出现于民俗中,如同地域方言会对其产生影响一样,各地的民俗风情,俚俗语词也会对其产生影响。谐音体现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美好事物的良好愿望,人们渴望和平、健康、快乐、幸福、富裕、荣誉、进步;讨厌战争、灾难、死亡、疾病、痛苦、贫穷、落后,这种心理往往使这种心理往往使人们把语言所代表的事物同语言本身等同起来,把表示祸福的字词看成祸福本身,小心使用。楚雄人这种趋吉避凶的心理尤为强烈,人们喜欢讨口彩,即民间习俗中的吉利话,谁也不想染“霉气”。
(四)地域文化根源
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地域差异等社区文化也是导致谐音现象的根源之一。由于各地方言的语音结构和民间心理不同,各地禁忌也不同。因此,各地区也各有一些自己特有的避祸求福,祈求祝福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地的一些生活状况和民众心理。由于楚雄方言中“醋”“错”谐音,一些老人称“醋”为“甜子”;给人家送煤炭、蜂窝煤不说送煤,因为这个煤与‘倒霉’的‘霉’谐音,别人听了不高兴,特别是老人。在楚雄地区,许多寺庙、宅院的门窗雕花和石栏雕刻,常常也暗寓着吉祥如意,如“双狮护(福)门、喜鹊登梅(喜上眉梢),四狮护栏(事事如意)等,用砖、瓦、石、木等材料,以意、形、音的方式传递祝福、精巧的雕梁画栋之间蕴藏了人们的传统道德和审美情趣。
(四)修辞文化根源
修辞手段主要以语言物质材料为基础,主要有语音、词汇、语法,当然也包括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就汉语而言,汉字是记录汉语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具有独特的形体和构成因素。汉语中不少修辞现象就是以此为基础的,谐音就是其一,它有着较高的修辞价值。人们也乐意用谐音的修辞手法来丰富语言表达,表达感情色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日常生活中的歇后语,也常用谐音来表情达意,显得机智风趣。例如:“包公打黑脚——黑(吓)人一跳(“吓”在楚雄方言中与“黑”同音)”,诸葛亮出征——谋定(谐音“牟定”,楚雄的一个县名),夫妻双双把粉擦——双白(谐音“双柏”,楚雄的一个县名),菠菜煮豆腐——清清(青青)白白;吃了磨刀水——秀(锈)气在内”。再如楚雄知音琴行广告语“琴(情)系万家,真琴(情)相伴”,即新颖又贴切,形神兼备,富有个性特色。这样的方式往往可以收到一箭双雕、妙趣横生之效果。
方言语码的谐音,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地域色彩和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可表现语言的感情色彩,有很强的表现力,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和体现了某些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许嘉璐、陈章太(主编):《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1996年。
[2]骆小所:《现代修辞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3]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语文出版社1996年。
[4]游汝杰著《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修订版》,上海图书出版社1999年。
[5]黄涛《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