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极为密切,就语文学科而言,阅读是输入,表达是输出,从输入到输出都需要思维的支撑,因此,语文教学亟待提升学生的思维力。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多停留于低水平的重复阶段,忽略了高品质的深度思维,特别是对多元思维品质的培育。多元思维作为一种高阶思维,是一种能够从多个角度对一个问题(事物)进行剖析,从而得出最优化结论的重要思维方式。小学语文学科多元思维则是依据小学语文的学科、学段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同一种事物(问题),得到不同结果,然后进行整合,从而达到对事物(问题)更全面的了解。在研究探索中我们发现,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可以依据不同学段,运用有效策略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
一、另辟蹊径——多感观解词,催生多元思维
词语放在词卡上,它们是一个个静止的符号,善用多感官感受词语,词语就像有了生命,你能看到它们所描述的画面,触摸到它们所特有的质感,听到它们所发出的声音,感受到它们所传达的情感。实践证明,运用多感官参与解词学习过程,不仅能把词语读“活”,让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丰富有趣,而且还能催生对学生多元思维的培养。如在教学统编版二年级下册《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一文时,文中“粗糙的声音”这样的说法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多感观理解词语,让词语“立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品质。首先,教师从谈话导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具体事物是粗糙的。接着,教师出示粗糙的砂纸、木板等实物,让学生通过触摸体会“粗糙”的质感。再接着,教师以粗糙的声音和甜润的声音示范两种朗读效果,学生倾听对比感受。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解词过程,丰富了“粗糙”的内涵,学生对“粗糙”一词有了多元理解,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动用多感观解词不仅能促进学生多元思维品质的提高,而且还能为低年级语文课堂增添许多乐趣。如统编版一年级下册《古对今》一课中的“严寒对酷暑,春暖对秋凉”一句,如何引导一年级学生正确理解严寒、酷暑、春暖、秋凉呢?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学习活动:看图猜词、聆听字源、拼摆词卡、拆词组对等。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手脑并用,不仅能增添学习的乐趣,而且还能改变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通过多感观参与学习,学生对所学词语的内涵的感悟随之多元。课堂上,教师经常引导低年级学生运用多感官解词,不仅能把词语学“活”,还能对小学生多元思维进行熏陶与催生。
二、沿渡索源——多角度质疑,培育多元思維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考的工具,要质疑就必须有思考,学生的思维发展往往从问题开始。
1. 初读课题多元质疑。课题是文本的“眼睛”,小学生天性好奇,通过对课题的多元质疑,能迅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统编版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时,笔者与学生展开了如下对话。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疑问吗?
生:怎么会在牛肚子里旅行呢?
师:嗯,你关注到了课题已知的信息内容不同寻常,并发出了疑问。那么这个课题中还藏着哪些没有告诉我们的信息呢?
生:课题并没有告诉我们,谁在牛肚子里旅行。
生:课题没告诉我们,这样的旅行是怎样的。
生:课题也没有告诉我们,这样的旅行结果会怎样。
师:瞧,对于课题的内容信息,我们可以从已知、未知两个角度展开质疑。
生:读了课题,我还想知道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一个题目。
师:很好,这是从课题的作用进行质疑。
由此可见,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的提出,往往是从倾听开始的。在倾听中相机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打开,提示学生对于信息内容可以从已知、未知、作用、来源等角度展开多元质疑。同一课题,不同的疑问,学生的思维是极具个性的,只要教师发动的角度正确,学生就会在其启发下自觉开启多元性的阅读,并在不断质疑、发现、分析、批判、概括、归纳中培养多元思维品质,逐渐达成对学习的崭新认知。
2. 细看插图巧妙导疑。教师发动学生质疑的角度是多维的。在教学统编版六年级上册《江南春》时,笔者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观照全诗进行质疑。有学生问道:“江南的美景美不胜收、万象更新,诗人杜牧为什么会对南朝的寺庙情有独钟?”该生能将插图与诗文联系起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于是,笔者及时鼓励与肯定,并进一步引导,让质疑再次发生。另一学生也追问道:“全诗在描写‘莺啼’等江南特有的春景时用词极简,而对寺庙的描写却用了两句诗句,笔墨为什么更多?”这一质疑,扣住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笔者进而引导学生翻阅课外资料,进行复沓引读,开展探究学习。于是,诗中的杜牧对于寺庙美学的独爱,以及借寺庙之多,怀古思今的情怀就流淌而出了……
3. 品读文本辩证质疑。事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辩证思维,发掘作品表层与内在的联系,打开思维的闸门,于“寻常处”发现“不寻常”而展开质疑,沿渡索源,让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背景、情感有更丰富、更多元的感受与体会。如在统编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的教学中,一个学生发现第七自然段出现了许多带数字的词语,并提出了疑问:“短短的一段话怎么出现了六个含有数字的词语?这些数字藏着什么秘密呢?”为了进一步感受这些看似平常的数字,笔者让学生观看了一段相关时代背景的视频材料。屏幕上,颓败的厂房内,蚊虫肆虐,噪音震耳欲聋,地板上渗出污水,每个女工通红的脸上都流淌着汗水……看到这样的画面,再来读这一系列数字,学生们的语调顿时变得低沉了。母亲在恶劣环境下艰辛劳作挣钱不易,给儿子买书却很慷慨,这份浓浓的慈母深情已经深深地嵌入了这些数字中,爱子的深情催人泪下……缘于一个学生对文本表达形式的疑问,课堂生成了别样的精彩,一个好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显得立体,所读的文字也变得极具温度、真挚动人!
另辟蹊径,沿渡索源,虽幽必显。语文课堂上多感官解词策略、多角度质疑策略的运用,所引发出的一次次多元的深度思考,迸发出的一个个有价值的疑问,终将催生小学生多元思维模式,促进小学生多元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大同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一、另辟蹊径——多感观解词,催生多元思维
词语放在词卡上,它们是一个个静止的符号,善用多感官感受词语,词语就像有了生命,你能看到它们所描述的画面,触摸到它们所特有的质感,听到它们所发出的声音,感受到它们所传达的情感。实践证明,运用多感官参与解词学习过程,不仅能把词语读“活”,让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丰富有趣,而且还能催生对学生多元思维的培养。如在教学统编版二年级下册《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一文时,文中“粗糙的声音”这样的说法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多感观理解词语,让词语“立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品质。首先,教师从谈话导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具体事物是粗糙的。接着,教师出示粗糙的砂纸、木板等实物,让学生通过触摸体会“粗糙”的质感。再接着,教师以粗糙的声音和甜润的声音示范两种朗读效果,学生倾听对比感受。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解词过程,丰富了“粗糙”的内涵,学生对“粗糙”一词有了多元理解,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动用多感观解词不仅能促进学生多元思维品质的提高,而且还能为低年级语文课堂增添许多乐趣。如统编版一年级下册《古对今》一课中的“严寒对酷暑,春暖对秋凉”一句,如何引导一年级学生正确理解严寒、酷暑、春暖、秋凉呢?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学习活动:看图猜词、聆听字源、拼摆词卡、拆词组对等。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手脑并用,不仅能增添学习的乐趣,而且还能改变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通过多感观参与学习,学生对所学词语的内涵的感悟随之多元。课堂上,教师经常引导低年级学生运用多感官解词,不仅能把词语学“活”,还能对小学生多元思维进行熏陶与催生。
二、沿渡索源——多角度质疑,培育多元思維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考的工具,要质疑就必须有思考,学生的思维发展往往从问题开始。
1. 初读课题多元质疑。课题是文本的“眼睛”,小学生天性好奇,通过对课题的多元质疑,能迅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统编版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时,笔者与学生展开了如下对话。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疑问吗?
生:怎么会在牛肚子里旅行呢?
师:嗯,你关注到了课题已知的信息内容不同寻常,并发出了疑问。那么这个课题中还藏着哪些没有告诉我们的信息呢?
生:课题并没有告诉我们,谁在牛肚子里旅行。
生:课题没告诉我们,这样的旅行是怎样的。
生:课题也没有告诉我们,这样的旅行结果会怎样。
师:瞧,对于课题的内容信息,我们可以从已知、未知两个角度展开质疑。
生:读了课题,我还想知道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一个题目。
师:很好,这是从课题的作用进行质疑。
由此可见,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的提出,往往是从倾听开始的。在倾听中相机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打开,提示学生对于信息内容可以从已知、未知、作用、来源等角度展开多元质疑。同一课题,不同的疑问,学生的思维是极具个性的,只要教师发动的角度正确,学生就会在其启发下自觉开启多元性的阅读,并在不断质疑、发现、分析、批判、概括、归纳中培养多元思维品质,逐渐达成对学习的崭新认知。
2. 细看插图巧妙导疑。教师发动学生质疑的角度是多维的。在教学统编版六年级上册《江南春》时,笔者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观照全诗进行质疑。有学生问道:“江南的美景美不胜收、万象更新,诗人杜牧为什么会对南朝的寺庙情有独钟?”该生能将插图与诗文联系起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于是,笔者及时鼓励与肯定,并进一步引导,让质疑再次发生。另一学生也追问道:“全诗在描写‘莺啼’等江南特有的春景时用词极简,而对寺庙的描写却用了两句诗句,笔墨为什么更多?”这一质疑,扣住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笔者进而引导学生翻阅课外资料,进行复沓引读,开展探究学习。于是,诗中的杜牧对于寺庙美学的独爱,以及借寺庙之多,怀古思今的情怀就流淌而出了……
3. 品读文本辩证质疑。事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辩证思维,发掘作品表层与内在的联系,打开思维的闸门,于“寻常处”发现“不寻常”而展开质疑,沿渡索源,让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背景、情感有更丰富、更多元的感受与体会。如在统编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的教学中,一个学生发现第七自然段出现了许多带数字的词语,并提出了疑问:“短短的一段话怎么出现了六个含有数字的词语?这些数字藏着什么秘密呢?”为了进一步感受这些看似平常的数字,笔者让学生观看了一段相关时代背景的视频材料。屏幕上,颓败的厂房内,蚊虫肆虐,噪音震耳欲聋,地板上渗出污水,每个女工通红的脸上都流淌着汗水……看到这样的画面,再来读这一系列数字,学生们的语调顿时变得低沉了。母亲在恶劣环境下艰辛劳作挣钱不易,给儿子买书却很慷慨,这份浓浓的慈母深情已经深深地嵌入了这些数字中,爱子的深情催人泪下……缘于一个学生对文本表达形式的疑问,课堂生成了别样的精彩,一个好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显得立体,所读的文字也变得极具温度、真挚动人!
另辟蹊径,沿渡索源,虽幽必显。语文课堂上多感官解词策略、多角度质疑策略的运用,所引发出的一次次多元的深度思考,迸发出的一个个有价值的疑问,终将催生小学生多元思维模式,促进小学生多元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大同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