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时代的转型,新旧价值观的碰撞,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脱节。本文指出在学校教育中应当加强美德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道德追求,塑造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使其成为美德的践行者。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美德教育 道德行为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5-245-01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定社会中人们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观念所构成的体系。其中基本价值观念应然地包含着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的价值判断,是得到该社会成员的普遍肯定的。美德作为对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的肯定性评价,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和阶级的道德要求。我国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时代背景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对广大人民的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的要求。其目标是使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各种思潮大量涌入及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宏观层面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不可否认大学生道德素质低下、道德观念变异、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普遍存在。
其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社会的快速变迁使大学生产生了许多道德困惑,我国虽然在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提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也有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内容也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同,但现实中大学生群体却表现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不道德行为在当代大学生中时有发生,道德爬坡、滑坡现象普遍。
其二,道德目标与道德行为落差。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群体呈现主体意识鲜明、道德目标较高的状况,但是由于学习、生活方式,家庭、社会环境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发生巨大变化,使得当代青年学生的心理状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呈现出许多矛盾的方便,在实践中则表现为与道德目标相距甚远甚至背道而驰的道德行为。
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素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应当加强美德教育。使其将道德认知落实在行动上并与道德目标一致,使其道德行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首先,在美德教育过程中应当唤起学生对于美德的认同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美德不能依靠外部设定或是外力灌输,只有通过内心认同才能使产生动力,道德动力进而引发对于美德的信念和意志,进而外化为美德行为。只有让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美德内容并内化为内心信念,才能使道德活动真正出于自我的内在需求,在追求美德的行为中获取精神满足,人格完善。
其次,在美德教育过程中应当拓展实践渠道。美德教育过程中拓展实践渠道可以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久而久之逐步内化为的美德品质。可以再学校德育课教育和社会实践过程中结合重大历史事件或者纪念日开展主题活动鲜明、形式多样并且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参与、覆盖面广的活动,使大学生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学会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自觉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自己的行为,同时也能通過学生的行为表现检验美德教育的效果。
再次,在美德教育过程中应恰当划分层次。长期以来,我国德育目标过高,缺乏层次性。因此德育的定位不合理,使得学生对德育内容缺乏内心认同。在美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分层次,结合社会发展阶段和学生生活实际、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和道德认知水平,结合其处事和做人的道德规则,让其在实际生活中找到落脚点,如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进行引导,这是较低层次的道德目标;同时也要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追求崇高的社会主义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这些是较高层次的道德目标。不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只流于理论教学,书本知识。
最后,在美德教育过程中应引入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落到实处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道德评价机制的引入可以使美德教育有载体,由软变硬,由虚变实。可以采取自我评价的美德教育方式,使大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可以引导学生正面了解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公民应当对社会、对他人承担的义务和负有的责任,以及义务和责任在现实中应当如何实现;可以运用多层面评价机制,通过学生干部、普通同学、班主任、任课老师、辅导员、学生家长等不同层面的评价,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学生毕业和就业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角中的美德教育路径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群体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美德教育过程中应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引领大学生的道德理想,塑造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内容转化为大学生自觉的道德追求,落实为大学生自觉的行动。
参考文献:
[1]李长春.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牢牢把握和谐文化建设正确方向.党建.2007(1).
[2]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宋明.大学生道德动力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05(2).
[4]张光兴.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科学出版社.2005(7).
[5]田建国.以人为本与道德教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9).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美德教育 道德行为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5-245-01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定社会中人们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观念所构成的体系。其中基本价值观念应然地包含着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的价值判断,是得到该社会成员的普遍肯定的。美德作为对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的肯定性评价,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和阶级的道德要求。我国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时代背景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对广大人民的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的要求。其目标是使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各种思潮大量涌入及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宏观层面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不可否认大学生道德素质低下、道德观念变异、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普遍存在。
其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社会的快速变迁使大学生产生了许多道德困惑,我国虽然在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提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也有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内容也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同,但现实中大学生群体却表现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不道德行为在当代大学生中时有发生,道德爬坡、滑坡现象普遍。
其二,道德目标与道德行为落差。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群体呈现主体意识鲜明、道德目标较高的状况,但是由于学习、生活方式,家庭、社会环境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发生巨大变化,使得当代青年学生的心理状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呈现出许多矛盾的方便,在实践中则表现为与道德目标相距甚远甚至背道而驰的道德行为。
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素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应当加强美德教育。使其将道德认知落实在行动上并与道德目标一致,使其道德行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首先,在美德教育过程中应当唤起学生对于美德的认同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美德不能依靠外部设定或是外力灌输,只有通过内心认同才能使产生动力,道德动力进而引发对于美德的信念和意志,进而外化为美德行为。只有让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美德内容并内化为内心信念,才能使道德活动真正出于自我的内在需求,在追求美德的行为中获取精神满足,人格完善。
其次,在美德教育过程中应当拓展实践渠道。美德教育过程中拓展实践渠道可以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久而久之逐步内化为的美德品质。可以再学校德育课教育和社会实践过程中结合重大历史事件或者纪念日开展主题活动鲜明、形式多样并且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参与、覆盖面广的活动,使大学生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学会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自觉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自己的行为,同时也能通過学生的行为表现检验美德教育的效果。
再次,在美德教育过程中应恰当划分层次。长期以来,我国德育目标过高,缺乏层次性。因此德育的定位不合理,使得学生对德育内容缺乏内心认同。在美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分层次,结合社会发展阶段和学生生活实际、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和道德认知水平,结合其处事和做人的道德规则,让其在实际生活中找到落脚点,如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进行引导,这是较低层次的道德目标;同时也要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追求崇高的社会主义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这些是较高层次的道德目标。不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只流于理论教学,书本知识。
最后,在美德教育过程中应引入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落到实处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道德评价机制的引入可以使美德教育有载体,由软变硬,由虚变实。可以采取自我评价的美德教育方式,使大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可以引导学生正面了解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公民应当对社会、对他人承担的义务和负有的责任,以及义务和责任在现实中应当如何实现;可以运用多层面评价机制,通过学生干部、普通同学、班主任、任课老师、辅导员、学生家长等不同层面的评价,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学生毕业和就业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角中的美德教育路径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群体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美德教育过程中应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引领大学生的道德理想,塑造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内容转化为大学生自觉的道德追求,落实为大学生自觉的行动。
参考文献:
[1]李长春.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牢牢把握和谐文化建设正确方向.党建.2007(1).
[2]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宋明.大学生道德动力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05(2).
[4]张光兴.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科学出版社.2005(7).
[5]田建国.以人为本与道德教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