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述了冬小麦新品种‘新冬41号’的选育过程、特征及特性、品质及产量表现,并总结了‘新冬41号’丰产滴灌栽培技术。
关键词 冬小麦;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2.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16-029-01
小麦是新疆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每年播种面积在75万hm2以上,冬、春小麦兼种,其中冬小麦播种面积在50万hm2以上。据中华粮网统计公布,新疆地区小麦平均单位产量5 625 kg/hm2,总产量410万t[1]。新疆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该区小麦生长过程易受到早期冻害、后期干旱及干热风的影响,外引品种很难适应这种生态环境。目前,新疆地区冬小麦大面积主栽品种仍是20世纪90年代选育的品种,这些品种在产量、品质、抗病性、抗逆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在生产上遇到病害流行、高温干旱或大风大雨时难以稳产、高产。由于新疆地区干旱、水资源不足,随着节水滴灌技术普及应用,小麦种植也大面积应用滴灌栽培技术;为了保证经济作物面积,小麦作为先锋作物多数种植在盐碱生荒地和经济作物低产田。因此,为满足生产的需要,新疆石河子农业科学研究院以常规杂交育种为主,结合抗病筛选、抗寒抗旱鉴定及优化性状组合,选育出高产、稳产、优质、抗倒伏、适应性广的冬小麦新品种‘新冬41号’,并于2013年6月通过新疆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新审麦2013第03),2013年11月获国家新品种品种权申请(申请号20131036.7)。
1‘新冬41号’选育过程
2000年新疆石河子农业科学研究院(原名农业科技开发研究中心)冬麦组以高产、大穗、大粒、抗病、抗倒、遗传力强的自育品种‘石冬8号’为母本,以高产、优质、早熟、适应性广的新疆主栽品种‘新冬22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2],2000年收获杂交种子F0代50粒并秋播,组合编号为2001-27;2001年田间混收杂交F1代单穗169个,混脱后选择1 000粒,2001年秋季点播;2002年F2代1 000个单株,中选单株18株,单穗54个种入穗行选种圃;F3~F5代穗行鉴定圃连续多年系统选育,2005年该组合第1号穗行因其性状稳定、品质优升级进入F6穗系鉴定圃,田间编号第01号[3],系谱号为2001-27-1;2006年进入品系鉴定试验,较对照‘新冬17号’增产23.8%;2007年参加品系比较试验,较对照‘新冬18号’增产9.9%;2008年经过穗行提纯;2009年参加品种比较试验,较对照‘新冬22号’增产5.0%,其丰产性、综合性状均表现优良,2010~2012年以代号01271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疆多点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2013年通过新疆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新冬41号’(新审麦2013第03)。
2‘新冬41号’特征及特性
‘新冬41号’属冬性,全生育期272 d,较‘新冬22号’晚3 d。其幼苗匍匐,越冬性好,早春返青早、拔节快,生长健壮,叶色深绿,有蜡粉;株型紧凑,抽穗后旗叶短而上举,穗层整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株高80.7 cm,茎秆粗硬;穗形长芒、白壳、棍棒形,芒上有锯齿,颖壳无毛,有蜡粉,小穗排列紧密;穗长7.7 cm,主穗粒数46.5个/穗;籽粒圆形、白色、腹沟浅,籽粒角质,无黑胚,落粒口紧,千粒重48.8 g,容重791.2 g/L。该品种经石河子大学植保专家鉴定,其高抗白粉病和条锈病,中抗叶锈病;耐干热风,耐肥水,抗倒伏能力强,稳产性好,适应广。
3‘新冬41号’品质表现
2013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檢验测试中心(乌鲁木齐)测试:粗蛋白质(干基)16.48%,湿面筋36.60%,降落数值439 s,面粉吸水率61.80%,面团稳定时间10.0 min,面团弱化度37.5 FU,面团最大拉伸阻力247 .0 EU,拉伸面积87.9 cm2,延伸性246 mm。属优质中强筋小麦。
4‘新冬41号’产量表现
4.1区域试验表现
2010~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冬小麦区域试验中,‘新冬41号’2010年平均产量6 474 kg/hm2,较对照‘新冬22号’增产0.1%,差异不显著,居参试品种第2位;2011年平均产量6 717 kg/hm2,较对照‘新冬22号’增产7.1%,居参试品种第1位,显著高于‘新冬22号’;2010~2011年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6 586.5 kg/hm2,较对照‘新冬22号’增产3.3%,居参试品种第1位,极显著高于‘新冬22号’。2012年在奇台、塔城、石河子、安宁渠、伊犁5个参试点进行生产试验,5点平均产量为5 812 kg/hm2,比对照‘新冬22号’增产4.3%,列第1位。
4.2生产示范应用效果[4]
2013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47团5连4斗1条田生产示范4.5 hm2,兵团科技局组织专家高产鉴定,测定收获穗数590.7万穗/hm2,每穗粒数38.75个,每穗粒重2.248 g,样点实收产量平均为13 003.5 kg/hm2,按90%收获率计算,产量为11 703.75 kg/hm2。2014年在147团场生产示范23.3 hm2,平均实收产量为10 095 kg/hm2,其中殷峰种植的3.2 hm2最高产量为11 322 kg/hm2。
5‘新冬41号’丰产滴灌栽培技术
新冬41号具有丰产、抗倒、耐肥水等特点,适合在塔城、伊犁、奇台、乌伊公路沿线北疆冬麦区中上等水肥条件下种植,采用“矮、密、早”滴灌栽培技术,可充分发挥该品种的增产潜力。
5.1播前施足基肥在翻地前分别施尿素、过磷酸钙120、300 kg/hm2。施肥后及时犁地,犁层深度不少于27 cm。 5.2播前种子处理播前进行药剂拌种,每100 kg种子对500 g五氯硝基苯(药剂事先用1 L水稀释),将稀释的药剂和种子充分搅拌均匀,晾干后播种,可预防小麦腥黑穗病和根腐病。
5.3播种期播种日期从播种至越冬,保证500 ℃的有效积温有力于培育壮苗。冬前达到3~4片叶、2~3个分蘖、6~8条次生根、叶色深绿的壮苗标准。在北疆麦区可于9月15日~10月5日播种。
5.4播种方法及滴灌带配置
5.4.1播种方法。播种前将播种机加装滴灌带铺设装置,播种与滴灌带铺设采用一条龙作业,滴灌带铺设迷宫场向上。播种作业时可将滴灌带铺设在土壤1~2 cm深处,也可铺设在地表,等间距压土球以固定滴灌带和增强滴灌带防风能力。需做好断条断垄、滴灌带接头的标志,以便补种和连接滴灌带接头,防止播种断条断垄和断头滴灌带没有连接。
5.4.2滴灌带配置。采用2BF24行播种机或悬挂式24行播种机,1机6根滴灌带,1管4行。播种行间距15 cm,背垄行30 cm,接行30 cm或25 cm,播幅3.6 m。滴灌带滴孔距为25~30 cm,灌带间距60 cm,滴灌带16 650 m/hm2。
5.5合理密植及化学防治因该品种分蘖力一般,千粒重高,抗倒力强,可适当增加播量,播种量345~420 kg/hm2,基本苗525万~600万株/hm2,可收获穗数570万~630万/hm2;因为该品种抗倒伏,高肥苗势过旺的麦田,起身期可喷矮壮素1次,用量2 250~3 000 ml/hm2。早春及时进行化学除草,抽穗期喷施粉锈宁、氧化乐果等药物防治叶锈病和蚜虫危害。
5.6水肥管理
5.6.1出苗水。滴灌小麦采用干播湿出措施,一块地小麦播种结束后应立即铺设滴灌设备,5 d内滴完出苗水,滴水量为1 035~1 350 m3/hm2,确保种子行滴透水,实现全田满苗、齐苗、壮苗。
5.6.2
生育期滴水、滴肥。返青后,土壤瘠薄、干旱、苗情较弱的麦田,滴返青水肥;高肥苗壮,返青后总茎数适中的麦田,滴拔节水肥;土壤肥沃苗势过旺已封垄的麦田,拔节期水肥适当后移[5]。结合滴灌浇水施拔节肥、孕穗肥,遵循“一水一肥”的原则,以尿素为主,复合磷钾肥为辅,共计尿素450 kg/hm2、复合磷钾肥135 kg/hm2,每次滴施尿素150 kg/hm2和磷钾肥45 kg/hm2,分3次随水滴施。全生育期滴水6~7次,灌水量4 800~5 400 m3/hm2,灌水周期10~12 d。
參考文献
[1] 陈辉.小麦新品种阜麦8号的选育及安徽淮北地区育种策略[J].种子,2014,33(4):108-109.
[2] 张中州,薛国典,张锋,等.高产稳产广适弱春国审小麦新品种漯麦18的选育及应用[J].种子,2013,32(10):116-117.
[3] 王伟, 梁黔, 陈天青,等.小麦新品种黔麦18号的选育与应用[J].种子,2013,32(9):100-101.
[4] 李伯群,余国东,周凤云 ,等.小麦新品种渝麦12号的选育及其丰产栽培技术[J].种子,2010,29(6):111-112.
[5] 李豪圣,刘建军,宋建民,等. 高产稳产抗病广适型小麦新品种——济麦22[J].麦类作物学报,2007,27(4):744.
关键词 冬小麦;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2.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16-029-01
小麦是新疆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每年播种面积在75万hm2以上,冬、春小麦兼种,其中冬小麦播种面积在50万hm2以上。据中华粮网统计公布,新疆地区小麦平均单位产量5 625 kg/hm2,总产量410万t[1]。新疆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该区小麦生长过程易受到早期冻害、后期干旱及干热风的影响,外引品种很难适应这种生态环境。目前,新疆地区冬小麦大面积主栽品种仍是20世纪90年代选育的品种,这些品种在产量、品质、抗病性、抗逆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在生产上遇到病害流行、高温干旱或大风大雨时难以稳产、高产。由于新疆地区干旱、水资源不足,随着节水滴灌技术普及应用,小麦种植也大面积应用滴灌栽培技术;为了保证经济作物面积,小麦作为先锋作物多数种植在盐碱生荒地和经济作物低产田。因此,为满足生产的需要,新疆石河子农业科学研究院以常规杂交育种为主,结合抗病筛选、抗寒抗旱鉴定及优化性状组合,选育出高产、稳产、优质、抗倒伏、适应性广的冬小麦新品种‘新冬41号’,并于2013年6月通过新疆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新审麦2013第03),2013年11月获国家新品种品种权申请(申请号20131036.7)。
1‘新冬41号’选育过程
2000年新疆石河子农业科学研究院(原名农业科技开发研究中心)冬麦组以高产、大穗、大粒、抗病、抗倒、遗传力强的自育品种‘石冬8号’为母本,以高产、优质、早熟、适应性广的新疆主栽品种‘新冬22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2],2000年收获杂交种子F0代50粒并秋播,组合编号为2001-27;2001年田间混收杂交F1代单穗169个,混脱后选择1 000粒,2001年秋季点播;2002年F2代1 000个单株,中选单株18株,单穗54个种入穗行选种圃;F3~F5代穗行鉴定圃连续多年系统选育,2005年该组合第1号穗行因其性状稳定、品质优升级进入F6穗系鉴定圃,田间编号第01号[3],系谱号为2001-27-1;2006年进入品系鉴定试验,较对照‘新冬17号’增产23.8%;2007年参加品系比较试验,较对照‘新冬18号’增产9.9%;2008年经过穗行提纯;2009年参加品种比较试验,较对照‘新冬22号’增产5.0%,其丰产性、综合性状均表现优良,2010~2012年以代号01271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疆多点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2013年通过新疆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新冬41号’(新审麦2013第03)。
2‘新冬41号’特征及特性
‘新冬41号’属冬性,全生育期272 d,较‘新冬22号’晚3 d。其幼苗匍匐,越冬性好,早春返青早、拔节快,生长健壮,叶色深绿,有蜡粉;株型紧凑,抽穗后旗叶短而上举,穗层整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株高80.7 cm,茎秆粗硬;穗形长芒、白壳、棍棒形,芒上有锯齿,颖壳无毛,有蜡粉,小穗排列紧密;穗长7.7 cm,主穗粒数46.5个/穗;籽粒圆形、白色、腹沟浅,籽粒角质,无黑胚,落粒口紧,千粒重48.8 g,容重791.2 g/L。该品种经石河子大学植保专家鉴定,其高抗白粉病和条锈病,中抗叶锈病;耐干热风,耐肥水,抗倒伏能力强,稳产性好,适应广。
3‘新冬41号’品质表现
2013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檢验测试中心(乌鲁木齐)测试:粗蛋白质(干基)16.48%,湿面筋36.60%,降落数值439 s,面粉吸水率61.80%,面团稳定时间10.0 min,面团弱化度37.5 FU,面团最大拉伸阻力247 .0 EU,拉伸面积87.9 cm2,延伸性246 mm。属优质中强筋小麦。
4‘新冬41号’产量表现
4.1区域试验表现
2010~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冬小麦区域试验中,‘新冬41号’2010年平均产量6 474 kg/hm2,较对照‘新冬22号’增产0.1%,差异不显著,居参试品种第2位;2011年平均产量6 717 kg/hm2,较对照‘新冬22号’增产7.1%,居参试品种第1位,显著高于‘新冬22号’;2010~2011年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6 586.5 kg/hm2,较对照‘新冬22号’增产3.3%,居参试品种第1位,极显著高于‘新冬22号’。2012年在奇台、塔城、石河子、安宁渠、伊犁5个参试点进行生产试验,5点平均产量为5 812 kg/hm2,比对照‘新冬22号’增产4.3%,列第1位。
4.2生产示范应用效果[4]
2013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47团5连4斗1条田生产示范4.5 hm2,兵团科技局组织专家高产鉴定,测定收获穗数590.7万穗/hm2,每穗粒数38.75个,每穗粒重2.248 g,样点实收产量平均为13 003.5 kg/hm2,按90%收获率计算,产量为11 703.75 kg/hm2。2014年在147团场生产示范23.3 hm2,平均实收产量为10 095 kg/hm2,其中殷峰种植的3.2 hm2最高产量为11 322 kg/hm2。
5‘新冬41号’丰产滴灌栽培技术
新冬41号具有丰产、抗倒、耐肥水等特点,适合在塔城、伊犁、奇台、乌伊公路沿线北疆冬麦区中上等水肥条件下种植,采用“矮、密、早”滴灌栽培技术,可充分发挥该品种的增产潜力。
5.1播前施足基肥在翻地前分别施尿素、过磷酸钙120、300 kg/hm2。施肥后及时犁地,犁层深度不少于27 cm。 5.2播前种子处理播前进行药剂拌种,每100 kg种子对500 g五氯硝基苯(药剂事先用1 L水稀释),将稀释的药剂和种子充分搅拌均匀,晾干后播种,可预防小麦腥黑穗病和根腐病。
5.3播种期播种日期从播种至越冬,保证500 ℃的有效积温有力于培育壮苗。冬前达到3~4片叶、2~3个分蘖、6~8条次生根、叶色深绿的壮苗标准。在北疆麦区可于9月15日~10月5日播种。
5.4播种方法及滴灌带配置
5.4.1播种方法。播种前将播种机加装滴灌带铺设装置,播种与滴灌带铺设采用一条龙作业,滴灌带铺设迷宫场向上。播种作业时可将滴灌带铺设在土壤1~2 cm深处,也可铺设在地表,等间距压土球以固定滴灌带和增强滴灌带防风能力。需做好断条断垄、滴灌带接头的标志,以便补种和连接滴灌带接头,防止播种断条断垄和断头滴灌带没有连接。
5.4.2滴灌带配置。采用2BF24行播种机或悬挂式24行播种机,1机6根滴灌带,1管4行。播种行间距15 cm,背垄行30 cm,接行30 cm或25 cm,播幅3.6 m。滴灌带滴孔距为25~30 cm,灌带间距60 cm,滴灌带16 650 m/hm2。
5.5合理密植及化学防治因该品种分蘖力一般,千粒重高,抗倒力强,可适当增加播量,播种量345~420 kg/hm2,基本苗525万~600万株/hm2,可收获穗数570万~630万/hm2;因为该品种抗倒伏,高肥苗势过旺的麦田,起身期可喷矮壮素1次,用量2 250~3 000 ml/hm2。早春及时进行化学除草,抽穗期喷施粉锈宁、氧化乐果等药物防治叶锈病和蚜虫危害。
5.6水肥管理
5.6.1出苗水。滴灌小麦采用干播湿出措施,一块地小麦播种结束后应立即铺设滴灌设备,5 d内滴完出苗水,滴水量为1 035~1 350 m3/hm2,确保种子行滴透水,实现全田满苗、齐苗、壮苗。
5.6.2
生育期滴水、滴肥。返青后,土壤瘠薄、干旱、苗情较弱的麦田,滴返青水肥;高肥苗壮,返青后总茎数适中的麦田,滴拔节水肥;土壤肥沃苗势过旺已封垄的麦田,拔节期水肥适当后移[5]。结合滴灌浇水施拔节肥、孕穗肥,遵循“一水一肥”的原则,以尿素为主,复合磷钾肥为辅,共计尿素450 kg/hm2、复合磷钾肥135 kg/hm2,每次滴施尿素150 kg/hm2和磷钾肥45 kg/hm2,分3次随水滴施。全生育期滴水6~7次,灌水量4 800~5 400 m3/hm2,灌水周期10~12 d。
參考文献
[1] 陈辉.小麦新品种阜麦8号的选育及安徽淮北地区育种策略[J].种子,2014,33(4):108-109.
[2] 张中州,薛国典,张锋,等.高产稳产广适弱春国审小麦新品种漯麦18的选育及应用[J].种子,2013,32(10):116-117.
[3] 王伟, 梁黔, 陈天青,等.小麦新品种黔麦18号的选育与应用[J].种子,2013,32(9):100-101.
[4] 李伯群,余国东,周凤云 ,等.小麦新品种渝麦12号的选育及其丰产栽培技术[J].种子,2010,29(6):111-112.
[5] 李豪圣,刘建军,宋建民,等. 高产稳产抗病广适型小麦新品种——济麦22[J].麦类作物学报,2007,27(4):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