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宜昌市夷陵区是一个市辖新区,山区面积及农村人口占到80%。近年来,我们立足区情,抢抓三峡工程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一主三化”的指导方针,大力实施集群化、差异化、品牌化、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破解城乡统筹发展难题,逐步由山区大县向经济强区转变。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亿元,同比增长17.3%;规模工业增加值30.1亿元,增长29.1%;全地域财政收入12.6亿元,增长27.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9亿元,增长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9亿元,增长5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7亿元,增长1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64元,增长16.5%;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4780元,增加708元。今年一季度,规模工业增加值、全地域财政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完成10.5亿元、5.3亿元、1.62亿元,均比同期增长30%以上,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坚持抓大扶小,培育领军企业
1、打造百亿强企,做强“龙头”。我们坚持优惠政策向龙头企业优先倾斜,优势资源和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优先配置,举全力打造两个百亿元企业,推动集群化发展。近年来,稻花香集团以白酒为主业,先后新上了“151”工程、食用酒精及饲料项目、玉米浆饮料项目,逐步向养殖、有机肥料、生物化工等产业延伸,发展配套企业20多家,走出了一条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007年实现产值26.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2.7亿元,酒业产业集群被纳入全省首批重点产业集群,成为全国大型工业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今年销售收入有望突破40亿元,到2011年将超过100亿元。长江电缆公司是我区引进宝丰集团投资兴建的,去年5月正式投产,仅一年时间就完成产值14.7亿元。已开工的德凌铜产品深加工项目,总投资15.3亿元,投产后,将与长江电缆配套形成全国最大的电线电缆生产基地,产值可达百亿元。
2、扶持中小企业,拉长“龙身”。我们把中小企业作为支撑县域经济的基石,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出台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实施办法,设立了500万元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了“三位一体”融资担保体系,成立了中小企业协会;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攀亲结缘,向产业链上下游产品开发配套跟进,向“专、精、新、特”方向发展。2007年,全区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8家,总数达到124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9家,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22家;有2家企业被列入全省“三个三”工程重点企业和全省100家民营企业发展排头兵企业,9家企业被纳入全省成长型中小企业,6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个、省级以上知名品牌和名优产品17个。通过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我区食品、化工医药、新型建材、机电、纺织包装五大工业板块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已汇集规模工业企业121家,2007年实现产值93亿元,占到全区规模工业经济总量的99%。
3、激活民间投资,壮大“龙骨”。我区民间资本存量较大,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在60亿元以上。针对这一实际,我们坚持“政治上放心、政策上放开、发展上放手”,最大限度地鼓励本地民间投资,鼓励本土民营企业扩大投资、二次创业,民间资本成为推动项目建设、工业发展的骨干力量。近年来,我们结合企业改制,盘活存量资产,引导弘洋集团、三峡泵业、中孚化工等一批本地骨干企业快速扩张,促进了区内企业嫁接改造和提档升级,民营企业以年均100家以上的速度快速递增。2007年,我区民营经济注册资本已达到12亿多元,民营企业总数达到2648家,提供入库工商税收8亿元,民营经济占到全区经济总量的95%以上。
二、坚持外引内联,发展外向经济
1、搭建高效平台,承接产业转移。近年来,我们下决心理顺了开发区管理体制,高起点编制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先后投入资金3.3亿元,完善了开发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启动了小鸦路延伸段、发展大道延伸段建设,形成了小溪塔轻型综合工业、龙泉酒类饮品工业、鸦鹊岭食品工业、黄花建材工业“四大功能园区”,三峡印务、坤艳中药饮片、特巧食品等一批优势企业在园区成功落户。2007年,“一区四园”实现规模工业产值50亿元,财政收入2.1亿元,入园企业达到249家。
2、注重选商选资,提高项目质量。始终把项目工作作为发展经济的第一抓手,立足资源、产业、区位综合优势,不断完善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思路,突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项目,成立了深圳、上海联络处,同时加强定向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着力提高签约项目开工率、开工项目投产率、投产项目达效率、达效项目贡献率。近3年来,我区每年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都在40个以上,其中2007年引进投资过10亿元的项目1个、过亿元的项目3个、过5000万元的项目4个。先后有娃哈哈、均瑶、雅倩、恒安药业、西部矿业等20多家知名品牌和企业在夷陵落户。特别是通过加强协调服务,弘健新材料、粤海纺纱、娃哈哈等引进落户企业纷纷追加投资,上了二、三期工程,并在夷陵筹备设立研发中心,形成了良好的“后续工程”效应。
3、巧借外力发展,推进区域协作。我们主动调整对口支援工作方式,坚持争取资金与争取项目并重,开展对口支援与进行经济协作并重,全面加强与上海、青岛、黑龙江、商务部等对口支援单位以及三峡总公司等驻夷企业的沟通和协作,2007年累计落实无偿援助项目42个,到位无偿资金2610万元。同时,精心组织区内企业参加中博会、广交会等大型会展活动,走出去寻求合作,扩大外贸出口,参与国际竞争。2007年,全区实现外贸出口1014万美元,引进利用外资1300万美元,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首次“双过千万”,外贸出口实现了由单一的原矿产品出口向矿产品深加工、柑桔罐头、机电等多元产品出口的转变。
三、坚持城乡互动,壮大特色产业
立足城区与农村、东部与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我们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市兴城,不断壮大特色产业,推动城乡互动发展。
1、提升农产品转化增值率。围绕打造全国知名的“桔都茶乡”,发展柑桔分级打蜡生产线68条,引进了浙江荣盛食品公司、山东嘉源食品公司,初步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桔瓣罐头加工基地,年加工处理能力达到25万吨;重点培植了全市最大的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萧氏茶叶公司,网络茶农5万多人,年加工干茶6000吨,带动全区茶叶面积以年均1万亩的速度发展,茶农收入以年均27%的速度增长。目前,全区柑桔面积已达30万亩、茶叶面积达15万亩,建成柑桔专业村55个,茶叶专业村51个。全区现有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26家,有7家被认定为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区农产品转化增值率超过70%,为主产区农民提供了90%以上的现金收入。大力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建成无公害柑桔示范区20万亩,无公害茶叶示范区10万亩,省级无公害生猪基地3个。全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达到46个。
2、构筑环坝旅游经济圈。以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核心景区”为目标,坚持借外力开发资源、举全力培育精品,构筑以“两坝一峡”为核心的环三峡大坝旅游经济圈。引进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加快发展集观光考察、民俗风情、探险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建成了三峡人家、三峡观坝、杨家溪军事漂流等重点景区;引进宜昌国贸集团,收购了晓峰旅游区9个景点,基本实现了晓峰旅游资源的全面整合;争取与长江三峡旅游发展公司合作,启动了三斗坪旅游明星镇建设。目前,全区旅游固定资产达到6亿多元,建成开放景区17处,其中国家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2个。2007年,全区接待中外游客175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75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8亿元,带动景区周边农户人平增收200多元,旅游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3、建设现代物流大市场。坚持“三产兴城”,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架通城乡互动的桥梁。先后发展各类专业市场、综合市场33个,流通经营网点1.23万个,市场营业面积达到68万平方米,从业人员5.8万人。长江市场现有商铺3000多家,年交易额10亿元,成为渝东鄂西最大的小商品交易市场;投资1.5亿元兴建了三峡国际旅游茶城,已入驻商户500多家,年吞吐茶叶量3.45万吨,2007年交易额达10.1亿元,是中南地区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在汉宜路、小鸦路沿线建设柑桔集散中心,柑桔年交易量占到全区85%以上。同时,积极抢抓“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机遇,以万富工贸等城市商贸流通企业为龙头,新建和改造农家店312家,形成了覆盖全区90%村组的商贸流通经营网络,促进了三产下乡、农产品进城。
四、坚持软硬齐抓,营造开放环境
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核心在于培育优势产业,重点在于扩大开放,决定因素在于发展环境。因此,我们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先导,把发展环境作为第一要素,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开放度和吸纳力。
1、创新机制,增强推动力。坚持以制度创新为重点,抓住管钱、用人等关键环节,着力推进机制创新。组建了行政服务、经济发展环境投诉、国库集中收付、公共资源交易“四大中心”,创建了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市区,修订完善了招商引资、项目工作、旅游经济发展政策,出台了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构建了“三级中心、五级网络”维稳新机制,全面推行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不断优化政策环境、金融环境和治安环境,投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2、完善设施,增强承载力。把“融入主城区、建设新农村”作为两大战略任务,加快小溪塔中心城区、酒城龙泉、旅游明星镇三斗坪、建材大乡黄花等集镇建设,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带。全面实施城市建设“东接西进”工程,高标准扩建发展大道,成为连接宜昌主城区的快捷通道。引进宜昌三峡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兴建长江市场大二、大三期工程,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城市骨架不断拓展。坚决落实节能减排任务,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近年来,先后关闭“十五小”企业5家,投资2亿元兴建了5个大型污水处理和垃圾填埋设施。大力实施农村交通通达畅通、安全饮水入户、生态家园洁净、通讯信息延伸“四大工程”,特别是花大力气建设农村路网,累计硬化村级公路1700多公里。从今年开始,我们还将分年度实施以破解“六难”为重点的惠民计划,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硬环境。
3、提高效能,增强执行力。以效能建设为主题,一年一个载体,先后开展了争创满意机关等活动。2007年在全区开展的机关效能建设年活动,通过“五项培训”、“五项清理”、“三项建设”和“三项公开”,取消各类行政审批事项60项,废止规范性文件和制度12个,调整了14项部门交叉职能、30项内设机构职责,减少审批环节和办事程序134项,取消收费项目15个,对增强干部素质,提高执行力,打造责任政府、开放政府、务实政府和法治政府,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坚持抓大扶小,培育领军企业
1、打造百亿强企,做强“龙头”。我们坚持优惠政策向龙头企业优先倾斜,优势资源和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优先配置,举全力打造两个百亿元企业,推动集群化发展。近年来,稻花香集团以白酒为主业,先后新上了“151”工程、食用酒精及饲料项目、玉米浆饮料项目,逐步向养殖、有机肥料、生物化工等产业延伸,发展配套企业20多家,走出了一条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007年实现产值26.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2.7亿元,酒业产业集群被纳入全省首批重点产业集群,成为全国大型工业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今年销售收入有望突破40亿元,到2011年将超过100亿元。长江电缆公司是我区引进宝丰集团投资兴建的,去年5月正式投产,仅一年时间就完成产值14.7亿元。已开工的德凌铜产品深加工项目,总投资15.3亿元,投产后,将与长江电缆配套形成全国最大的电线电缆生产基地,产值可达百亿元。
2、扶持中小企业,拉长“龙身”。我们把中小企业作为支撑县域经济的基石,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出台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实施办法,设立了500万元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了“三位一体”融资担保体系,成立了中小企业协会;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攀亲结缘,向产业链上下游产品开发配套跟进,向“专、精、新、特”方向发展。2007年,全区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8家,总数达到124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9家,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22家;有2家企业被列入全省“三个三”工程重点企业和全省100家民营企业发展排头兵企业,9家企业被纳入全省成长型中小企业,6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个、省级以上知名品牌和名优产品17个。通过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我区食品、化工医药、新型建材、机电、纺织包装五大工业板块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已汇集规模工业企业121家,2007年实现产值93亿元,占到全区规模工业经济总量的99%。
3、激活民间投资,壮大“龙骨”。我区民间资本存量较大,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在60亿元以上。针对这一实际,我们坚持“政治上放心、政策上放开、发展上放手”,最大限度地鼓励本地民间投资,鼓励本土民营企业扩大投资、二次创业,民间资本成为推动项目建设、工业发展的骨干力量。近年来,我们结合企业改制,盘活存量资产,引导弘洋集团、三峡泵业、中孚化工等一批本地骨干企业快速扩张,促进了区内企业嫁接改造和提档升级,民营企业以年均100家以上的速度快速递增。2007年,我区民营经济注册资本已达到12亿多元,民营企业总数达到2648家,提供入库工商税收8亿元,民营经济占到全区经济总量的95%以上。
二、坚持外引内联,发展外向经济
1、搭建高效平台,承接产业转移。近年来,我们下决心理顺了开发区管理体制,高起点编制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先后投入资金3.3亿元,完善了开发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启动了小鸦路延伸段、发展大道延伸段建设,形成了小溪塔轻型综合工业、龙泉酒类饮品工业、鸦鹊岭食品工业、黄花建材工业“四大功能园区”,三峡印务、坤艳中药饮片、特巧食品等一批优势企业在园区成功落户。2007年,“一区四园”实现规模工业产值50亿元,财政收入2.1亿元,入园企业达到249家。
2、注重选商选资,提高项目质量。始终把项目工作作为发展经济的第一抓手,立足资源、产业、区位综合优势,不断完善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思路,突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项目,成立了深圳、上海联络处,同时加强定向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着力提高签约项目开工率、开工项目投产率、投产项目达效率、达效项目贡献率。近3年来,我区每年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都在40个以上,其中2007年引进投资过10亿元的项目1个、过亿元的项目3个、过5000万元的项目4个。先后有娃哈哈、均瑶、雅倩、恒安药业、西部矿业等20多家知名品牌和企业在夷陵落户。特别是通过加强协调服务,弘健新材料、粤海纺纱、娃哈哈等引进落户企业纷纷追加投资,上了二、三期工程,并在夷陵筹备设立研发中心,形成了良好的“后续工程”效应。
3、巧借外力发展,推进区域协作。我们主动调整对口支援工作方式,坚持争取资金与争取项目并重,开展对口支援与进行经济协作并重,全面加强与上海、青岛、黑龙江、商务部等对口支援单位以及三峡总公司等驻夷企业的沟通和协作,2007年累计落实无偿援助项目42个,到位无偿资金2610万元。同时,精心组织区内企业参加中博会、广交会等大型会展活动,走出去寻求合作,扩大外贸出口,参与国际竞争。2007年,全区实现外贸出口1014万美元,引进利用外资1300万美元,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首次“双过千万”,外贸出口实现了由单一的原矿产品出口向矿产品深加工、柑桔罐头、机电等多元产品出口的转变。
三、坚持城乡互动,壮大特色产业
立足城区与农村、东部与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我们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市兴城,不断壮大特色产业,推动城乡互动发展。
1、提升农产品转化增值率。围绕打造全国知名的“桔都茶乡”,发展柑桔分级打蜡生产线68条,引进了浙江荣盛食品公司、山东嘉源食品公司,初步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桔瓣罐头加工基地,年加工处理能力达到25万吨;重点培植了全市最大的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萧氏茶叶公司,网络茶农5万多人,年加工干茶6000吨,带动全区茶叶面积以年均1万亩的速度发展,茶农收入以年均27%的速度增长。目前,全区柑桔面积已达30万亩、茶叶面积达15万亩,建成柑桔专业村55个,茶叶专业村51个。全区现有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26家,有7家被认定为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区农产品转化增值率超过70%,为主产区农民提供了90%以上的现金收入。大力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建成无公害柑桔示范区20万亩,无公害茶叶示范区10万亩,省级无公害生猪基地3个。全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达到46个。
2、构筑环坝旅游经济圈。以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核心景区”为目标,坚持借外力开发资源、举全力培育精品,构筑以“两坝一峡”为核心的环三峡大坝旅游经济圈。引进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加快发展集观光考察、民俗风情、探险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建成了三峡人家、三峡观坝、杨家溪军事漂流等重点景区;引进宜昌国贸集团,收购了晓峰旅游区9个景点,基本实现了晓峰旅游资源的全面整合;争取与长江三峡旅游发展公司合作,启动了三斗坪旅游明星镇建设。目前,全区旅游固定资产达到6亿多元,建成开放景区17处,其中国家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2个。2007年,全区接待中外游客175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75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8亿元,带动景区周边农户人平增收200多元,旅游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3、建设现代物流大市场。坚持“三产兴城”,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架通城乡互动的桥梁。先后发展各类专业市场、综合市场33个,流通经营网点1.23万个,市场营业面积达到68万平方米,从业人员5.8万人。长江市场现有商铺3000多家,年交易额10亿元,成为渝东鄂西最大的小商品交易市场;投资1.5亿元兴建了三峡国际旅游茶城,已入驻商户500多家,年吞吐茶叶量3.45万吨,2007年交易额达10.1亿元,是中南地区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在汉宜路、小鸦路沿线建设柑桔集散中心,柑桔年交易量占到全区85%以上。同时,积极抢抓“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机遇,以万富工贸等城市商贸流通企业为龙头,新建和改造农家店312家,形成了覆盖全区90%村组的商贸流通经营网络,促进了三产下乡、农产品进城。
四、坚持软硬齐抓,营造开放环境
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核心在于培育优势产业,重点在于扩大开放,决定因素在于发展环境。因此,我们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先导,把发展环境作为第一要素,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开放度和吸纳力。
1、创新机制,增强推动力。坚持以制度创新为重点,抓住管钱、用人等关键环节,着力推进机制创新。组建了行政服务、经济发展环境投诉、国库集中收付、公共资源交易“四大中心”,创建了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市区,修订完善了招商引资、项目工作、旅游经济发展政策,出台了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构建了“三级中心、五级网络”维稳新机制,全面推行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不断优化政策环境、金融环境和治安环境,投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2、完善设施,增强承载力。把“融入主城区、建设新农村”作为两大战略任务,加快小溪塔中心城区、酒城龙泉、旅游明星镇三斗坪、建材大乡黄花等集镇建设,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带。全面实施城市建设“东接西进”工程,高标准扩建发展大道,成为连接宜昌主城区的快捷通道。引进宜昌三峡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兴建长江市场大二、大三期工程,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城市骨架不断拓展。坚决落实节能减排任务,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近年来,先后关闭“十五小”企业5家,投资2亿元兴建了5个大型污水处理和垃圾填埋设施。大力实施农村交通通达畅通、安全饮水入户、生态家园洁净、通讯信息延伸“四大工程”,特别是花大力气建设农村路网,累计硬化村级公路1700多公里。从今年开始,我们还将分年度实施以破解“六难”为重点的惠民计划,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硬环境。
3、提高效能,增强执行力。以效能建设为主题,一年一个载体,先后开展了争创满意机关等活动。2007年在全区开展的机关效能建设年活动,通过“五项培训”、“五项清理”、“三项建设”和“三项公开”,取消各类行政审批事项60项,废止规范性文件和制度12个,调整了14项部门交叉职能、30项内设机构职责,减少审批环节和办事程序134项,取消收费项目15个,对增强干部素质,提高执行力,打造责任政府、开放政府、务实政府和法治政府,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