唑来膦酸诱导结肠癌HCT116细胞株凋亡分子的研究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ddddddddddzz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唑来膦酸诱导结肠癌HCT116细胞凋亡的线粒体途径.方法 分别采用浓度25μmol/L和50 μmol/L的唑来膦酸孵育HCT116细胞48 h,流式细胞仪分析凋亡细胞比例;将标志线粒体膜电位的染料JC-1与唑来膦酸作用24、48、72 h的HCT116细胞避光孵育15 min,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观察其红色荧光强度的变化;Western blot分析唑来膦酸作用后48、72 h细胞线粒体和胞质细胞色素C(Cyclin C)含量的改变,细胞线粒体和细胞质Cyclin C的改变.结果 HCT 116细胞和唑来膦酸25μmol/L和50 μmol/L作用48 h后,出现凋亡,凋亡比例分别为(11.6±0.5)%、(49.2±3.4)%(P<0.01);唑来膦酸浓度25 μmol/L时,24、48、72 h后JC-1被激发出红色荧光的细胞比例为(96.49±2.10)%、(86.13±3.20)%、(74.23 ±5.30)% (P <0.01);Western blot显示唑来膦酸作用下,Cyclin C从线粒体内释放至细胞质.结论 线粒体途径是唑来膦酸介导的结肠癌HCT116细胞凋亡的信号途径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人胆囊癌组织中恶性脑瘤缺失1(DMBT1)基因的表达.方法 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12例人中晚期胆囊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DMBT1mRNA的相对表达量,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上述组织中DMBT1蛋白表达.结果 91.7%(11/12)的胆囊癌组织中DMBT1 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或缺失,而癌旁组织中83.3%(10/12)该基因表达上调和蛋白
目的 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兔下腔静脉球囊损伤修复中血管内皮变化的影响.方法 将50只兔随机分为2组(n=25):A组损伤后即刻皮下注射G-CSF 50 μg/kg,连续7d;B组损伤后即刻皮下注射生理盐水(N-S)2 ml,连续7 d.两组均于术后7 d、30 d取损伤血管段,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血管损伤及修复情况,计算内膜(I)、中膜(M)面积比值I/M以评价内膜增生程
微小RNA(miRNA,miR)是1类长约22 nt的非编码单链RNA,它是细胞的内源性物质,普遍存在于动植物中,高度保守,通过与靶基因序列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从而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包括细胞增生、分化、凋亡及致癌等过程.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特定的MiRNA在癫痫发作后神经病变和功能失调中也发挥重要调节作用.现就MiRNA与癫痫的关系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期刊
自噬可为机体细胞清除化学致癌物以及因射线、氧化应激而受损的细胞器,从而使细胞DNA避免因活性氧物质而造成的损伤,保证了遗传稳定性,降低了细胞恶变率[1].我们采用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LC3在前列腺癌、良性前列腺增生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一、材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手术室收集良性前列腺增生50例及前列腺癌34例组织标本,另选取良性前列腺增生病理标本
期刊
胶原蛋白(Coll)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在创面愈合、修复及止血中用途广泛[1],但其较差的力学性能,较高的降解速率等特性限制了临床应用.我们对胶原蛋白进行改性,以期得到新型的胶原蛋白支架,并行性能测试.一、材料与方法以鼠尾腱(10g)制备精制Coll液,将Co11(2 g/L)和L-赖氨酸(Lys,5 mmol/L)的混合液37℃孵育3h,加入EDC/NHS(10 mmol/L/10
期刊
目的 探讨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Tiam1)在中晚期结直肠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Tiam1在126例Ⅱ~Ⅳ期结直肠癌组织和3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Tiam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P<0.01),其中Ⅱ、Ⅲ、Ⅳ期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4%、64.6%、82.1%,差异有统计学
目的 探讨在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向神经元分化中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方法 将36份神经球样本按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孵育3d后分别检测各组间神经元特异性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荧光强度、含量及细胞周期中G0/G1的差异.结果 Ⅰ~Ⅳ组NSE的平均荧光强度依次为0.0687±0.0025、0.0449±0.0020、0.0279±0.0012和0.0260±0.
目的 探讨不同胃病变患者的发生发展直至恶变过程中c-myc mRNA的表达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及其与胃组织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关系.方法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7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5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52例肠化生(IM)、46例不典型增生(AH)、65例胃癌(GC)组织(分别为CSG、CAG、IM、AM、AH、GC组)中c-myc
目的 观察转录因子叉头框蛋白Q1(FOXQl)基因沉默对膀胱癌T24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逆转,探讨其促进肿瘤侵袭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 构建针对FOXQ1基因的短发卡RNA(shRNA)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Lipofactamine 2000介导FOXQ1干扰质粒转染人膀胱癌细胞株T24细胞;转染48 h后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FOXQ1、上
目的 从手术切除的人胃肠道间质瘤组织中建立间质瘤细胞株,并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将胃肠间质瘤组织切成小块,置于含20%胎牛血清(FBS)的RPMI 1640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待细胞达80% ~ 90%融合后消化传代培养,并进行形态学、免疫荧光、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blot及流式细胞术等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成功建立胃肠道间质瘤(GIST)细胞株,该细胞株可在体外培养生存1个月,传代7~8